安庆商校91届,郝蕊玉,求手机号。

&&& 李凯霆,安徽理工学校高级讲师,笔名苍耳。出版有随笔集《纸人笔记》、文论专著《陌生化理论新探》(中国戏剧出版社)、散文集《草间道》等,现任安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振风》杂志特约编辑,曾创办和主持安庆商校蓝色鸟诗社()。作品获得的主要文学奖项有:首届世界华文诗歌临工奖论文奖,《诗歌报月刊》跨世纪实力诗人集结银奖,首届张恨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1996年),安徽文学奖,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 当蓝色鸟成为一堆羽毛时,我坐在一个地方开始写它。回忆的光景相当美好,如同我回忆早年养的一只猫,我与它在一起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当然,不是我一个人会想起它。经常有返校的学生打听它的消息,有的直接问我,有的我没教过,是别的老师转告我的。过了这么多年,他们还记得它。在这个太过拥挤也太过嘈杂的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吨的垃圾信息充斥我们的内心——倘有一个隐秘的角落,深藏着一只鸟的影子,我以为是很难得的。&&& 其实,在我写它的时候,它在我的手上又活过来了。它还是当初那副模样,像大海一样蓝的羽毛,一九九一年的爪子,顽童似的眼睛。它打量着我:嘿嘿,久违了,这些年活得怎样?你的老巢好像不在了吧?&&& 我笑道:老巢不在,可以新搭一个呀。即便鸟飞蛋打,还有你在呀,哈。&&& 白云苍狗,飞者已逝矣!尽管蓝色鸟诗社已消隐十余年,但它留下来的“踪迹”并未泯灭。偶尔我在翻找旧物时会发现几本油印的《蓝色鸟诗刊》——黄封面,毛边,十六开本,歪歪扭扭的钢板字,稚拙的插图——它们简直像出土文物,纯手工操作,原始而又素朴,散发着非电脑化、非网络化的农耕时代的黄昏气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九十年代初校园文化活动相对沉寂。蓝色鸟诗社堪称安庆地区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当时学校以招收高中生为主,诗社的规模搞得比较大,且独立于学生科、团委和学生会,是唯一由学生自己管理的文学团体,当然我是隐身其后的负责人。首届诗社的核心成员主要有姚尚忠(主编)、郝蕊(社长)、李琛等,社员覆盖了校内各个专业、班级和年级,巅峰时社员曾发展到两三百人之多。&&& 二十年后,人们很难想象年轻的学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里一笔一划刻钢板的情形。那时候,教务科仅一台打字机,一般人不会操作。刻钢板几乎成了唯一选择。当时负责教务科的是姚开基,他原是教语文的,对编印诗刊给予诸多方便。《蓝色鸟诗刊》从征稿、开改稿会到编辑、版式设计,我都要参与其中,但最后的刻钢板、油印和装订,都是由诗社的积极分子完成的。这些刊物均寄往省内外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因而激起相当广泛的反响,雪片样的函件和诗报从全国各地飞来。后来每年增加一二期《蓝色鸟诗报》,由我直接主编,从征稿、约稿到定稿,直至找印刷厂。印好后我得拿单据到分管校长那儿报销。区区几百元,一般没问题,但有时也得磨蹭。比如撞上张副校长心绪不佳,他会皱皱眉头说:你看你怎么又来了!我说,又要鸟儿飞得高,又要鸟儿不吃料,哪成?张副校长猛吸几口烟,沉吟半晌,从上衣口袋取下“新农村”钢笔,旋开笔帽,在烟雾缭绕中大笔一挥,批完后盯着我似笑非笑。这时我发现校长的眼珠子有点发蓝了。&&& 一九九二年五月初,诗社在学校礼堂举行首场大型文艺晚会,还邀请了戏校、师范、卫校、化校、农校等兄弟学校友情出演,礼堂内座无虚席,连走道都站满了人,台上节目精彩纷呈,堪称校园文化的一场“视听盛宴”。自此以后,倘说在校内外卷起一股“蓝色鸟旋风”,并不为过。首场晚会的成功,让诗社核心成员兴奋不已。于是在十月又举行第二场文艺晚会,但我还是担心人多出乱子,建议组织学生纠察队维护现场秩序。第二场晚会规模更大,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功,且秩序井然,连安师院也闻讯赶来不少学生。&&& 深秋或初冬的一天,安师院来了两个中文系学生找我。他俩一个戴眼镜,叫黄庭松;一个高个子,叫李潇。他们说看了文艺晚会,很震动,打算在师院也成立一个诗社,名字都起好了,叫“江岸诗社”,特地来请我指导。我告诉他们,作为皖西南唯一一所高等学府,理应成为本地区校园文学的中心,你们责无旁贷。黄庭松说他发表了不少作品,对成立诗社充满信心。李潇显得沉稳,提出了诗社筹备工作的思路,包括请诗人去师院做讲座,以提升诗歌在校园的温度。我们聊了很久。在一九九二年北风呼啸的寒季,我感到他们身上涌动的激情和文学梦想。一个月后,我去师院做了一次诗歌讲座(安庆其他诗人也应邀做了讲座),又认识了王霆、何冰凌等核心成员。第二年春,安师院诗社正式成立,但更名为“白鲸”诗社,我应邀担任诗社的顾问。接下来的日子,“蓝鸟”和“白鲸”开始频繁互动——那是一种奇异的海之恋,超物种之恋,尤以在师院礼堂联合举办“蓝白之夜”文艺晚会,最值得纪念。几年后,“白鲸”诗社在《大学生》杂志举办的全国校园诗社年度擂台赛中,击败名牌大学诗社,荣获“擂主”称号。“蓝色鸟”诗社成员也在《诗歌报月刊》、《安庆日报》副刊发表诗作,并获得省厅举办的征文比赛一等奖。&&& 若干年后,我见到现居深圳的诗人阿翔,他向我透露他收藏了多份“蓝色鸟诗报”。这令我感到惊讶。二OO八年清明后,安师院为“白鲸”诗社成立十五周年举行纪念活动,王副院长对“白鲸”给予高度评价。我应邀出席了他们“驾鱼而歌”系列活动,与遨游在海中的历届“白鲸”们会面、畅谈。首任社长李潇笑着问我:再来一次“蓝白之夜”怎样?
安徽理工学校(原安徽省安庆商业学校)
校庆办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演员郝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