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守平微信公众号申请号

中国好人榜8月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哈举行
8月31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好人榜8月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哈尔滨广播电视台举行。哈市助人为乐好人张秀芬、孙书丰两人荣登光荣榜。
中央文明办秘书局局长张朝生,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铁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丽欣,市委常委、副市长柳士发,
黑龙江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刘维宽,
市人大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黄玉生,市政协副主席齐瑶等领导出席;湖南省湘潭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以及黑龙江省各地市文明办负责同志、黑龙江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代表参加。
王铁强致词指出,哈尔滨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也是一座英雄人物辈出的城市。战争年代,涌现出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平时期,涌现出苏宁、于明祥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英模人物。近年来,我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构建由十佳公仆、感动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为主体的道德荣誉体系,新时期的“英雄群雕”日益壮大。贾秀芳、迟文忠和谢尚威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涌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张宝金、“义工校长”赵晓春、“自强之星”苏玉双、“最美乡村教师”刘效忠、冰城好人朱占华等为代表的1000余名哈尔滨风尚人物、典型人物。这些时代楷模,以与时俱进的道德追求,用朴实无华的实际行动,为全市树立起“道德标尺”和“行为准则”,为哈尔滨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城市因为他们而光彩四射,我们的事业因为他们而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因为他们而和谐有序。
王铁强强调,时代进步需要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模范感召来推动。当前,哈尔滨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加快发展促振兴。这次现场交流活动的举办,为激励和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凝聚强大合力、推动发展振兴搭建了新的平台。下一步,哈尔滨将按照中央文明办的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着力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着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着力营造团结友爱、守望互助、开拓进取的文明新风,为哈尔滨振兴发展积蓄强大能量。
据介绍,从2008年5月开始,中央文明办已在全国连续8年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8年来共发掘推荐好人好事422万件,择优推选候选人5万多人,其中928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仅8月份,广大网民就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参与本项活动,共收到好人好事有效线索93.4万余件,创历史新高。广大网友踊跃跟贴、发表感言、活动页面浏览量超过3800万余人次,留言15万余条。
据了解,湖南省湘潭市将承办中国好人榜9月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本次现场交流活动通过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五网联盟同步直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1973年,刘菊明刚满15岁,稚气未脱的他成为苏州阳澄湖洋沟溇村的一名“赤脚医生”。43年来,天天坚守在岗位上,无论白天深夜,不管刮风下雨,一个口信、一个电话就能把他召唤到最需要的地方。他坚持开“良心药方”,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2016年1月,刘菊明入选“中国好人榜”。
  在洋沟溇村,村民们没有人不知道刘菊明,43年来,他从一个“娃娃医生”变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43年来,为了解除乡亲们的病痛,踏遍了洋沟溇的每一寸土地。只要能治好病人,少赚钱甚至“赔本”都不计较。
刘菊明正在全神贯注地为病人拔火罐。图片来源:苏州文明网
  妇代会选出的“娃娃医生”
  1971年,刘菊明13岁时,母亲不幸摔伤,远房亲戚刘成远靠草药、针灸和推拿治好了母亲的伤。他感觉中医很神奇。别人告诉他,刘成远的本事是跟一位老和尚学的。他缠着刘成远要跟着学针灸和推拿,刘成远看他年纪这么小,怕他悟性不够或吃不了苦,起初有些犹豫,最后架不住刘菊明的软磨硬泡,答应收下这个小徒弟。
  就这样,刘菊明边上学边学医。寒暑假里,他就跟着这位“神医”跑,到处为人治病,不长时间,他就基本掌握了针灸的技法,但苦于师傅不让他给病人治疗,他只好在自己身上扎针做实验。两年后,15岁的刘菊明初中毕业,医学方面也掌握了不少的知识技能。巧的是,当年3月8日,洋沟溇村召开妇女代表会,要推举一位“赤脚医生”,有一定医学造诣的刘菊明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会议最后议定让他做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父亲对他说,这是乡亲们对你的信任,你的肩胛要担起重任。
  从此,刘菊明尚未发育完全的身板扛起了救死扶伤的重任。他每天睁开眼睛,满脑袋想的都是病人的事情。一年365 天,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是在卫生室给病人针灸、推拿、拔火罐、开药方,就是背着药箱奔走在去往病人家里的路上。下班后他还随时“待命”,一旦有危重病人,他就立刻出诊。
  每天早上6点半,诊所准时开门,刘菊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晚上6点半下班,下班后他还随时“待命”。43年来,他几乎没有过星期六星期天,也从不知五一、十一小长假是什么滋味。
  就在诊所大门的一开一阖中,刘菊明的年龄不断增长,医学实践日益丰富,渐渐也有了名气。他用小小银针、竹筒火罐、野草艾蒿,甚至只需要十几元钱,就治好了许多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疑难杂症,许多周边病人甚至外省的病人,纷纷慕名而来求诊。
  当初他行医时年龄小,村里人称呼他“小刘先生”。直到现在年近六旬了,大家还是习惯以此相称。村民说,这样的称呼叫起来感觉很亲切。
  患者心中的“拼命三郎”
  阳澄湖地区的农民,常年累月在水田洼地劳作,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很高,不少病人因为治疗不及时,慢慢变得行动不便,严重的甚至瘫痪。
  1994年10月,刘菊明刚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自费进修归来,陆巷村的一名病人前来求医。刘菊明对这个病人还记忆犹新,他记得这位病人姓许,当时才26岁,是个体裁缝,之前每天都要去常熟摆摊做生意,天热时他贪图凉快,经常用井水洗澡,结果落下了风湿病。“当时,病人的手足关节严重肿胀变形,卧床不起,吃不进排不出,已经被大医院确诊无法治疗了。”
  刘菊明说:“中医治病原则其实和兵法相通,要先抓主要矛盾,病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进食和排泄问题。”于是,刘菊明主攻他的“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大家一定不陌生,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名词。刘菊明说,“任督二脉和武功之间是否有关系我不知道。但根据中医理论,任督二脉确实存在,是人体最重要的两条经络。我先从他的任督二脉入手,针灸肚脐周围的中脘穴、天枢穴和关元穴,以及腰部的命门穴,几次针灸之后,果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改善了其消化排泄功能,还缓解了背部疼痛。”
  接着,刘菊明向许某关节肿胀症状发起总攻。他根据中医理论先对关节肿胀处采取放血疗法,然后,又开了6帖中药,系统治疗他的各种症状。几个月后,奇迹出现——这位病人竞能下地行走了!
刘菊明经常为村民免费测量血压。图片来源:苏州文明网
  奇迹的背后,是刘菊明异常艰苦的付出。寒冬腊月,他数十次骑自行车往返于洋沟溇和陆巷之间,一趟来回就近30公里。有次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他被堵在路上进退不得,幸好遇上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把他带回家。每天夜里,刘菊明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全是病人的病情,他经常通宵查阅医书。病人的病好了,自己却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
  还记得1989年深秋的一个雨夜,洋沟溇村一名儿童突发麻疹肺炎并伴有高热,心跳、呼吸骤停。刘菊明赶到后看到孩子病情,紧急安排用船转院,并全程护送,在路途上他跪在冰冷坚硬的水泥船板上给患儿做人工呼吸。当患儿被送入上级医院接受抢救时,他几乎累得虚脱,连话都说不出来,膝盖上磨出了血泡,他浑然不觉。但他很高兴,自己的付出终究为病人抢救赢得了时间。
  还有一位村民,晚上下田时被蝮蛇咬伤,刘菊明赶到时病人已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当务之急是排毒。刘菊明毫不犹豫,果断实施切开引流,用自己的嘴为病人吮吸出蛇毒,由于抢救及时,为病人转院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村民出院后,给刘菊明送来锦旗,含着泪对他说:“我的命,是你小刘医生给的,我永生永世不会忘记!”
  阳澄湖畔的“赔本医生”
  刘菊明很忙,小小的诊室里,前来找他看病的村民络绎不绝。
  翻开刘菊明的账本,他开出的一帖帖处方,在 “看病难看病贵”的当下,真让人不敢相信:感冒,38.31元;晕车,0.11元 ;胃炎,14.8元;口腔溃疡,16.38元;推拿、拔火罐、理疗,35元……没有一帖不超过50元的。
  其实,刘菊明收入并不高。2011年时,刘菊明所在的洋沟溇社区卫生服务站归阳澄湖度假区卫生院管理,身为卫生服务站的负责人,他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只有500元,其他的收入,根据卫生服务站的营业额按照一定的比例提成。按照这样的分配制度,刘菊明只有多创造营业额才能获得更多的报酬,但是,他没有把钱看得太重。
  刘菊明说,自己也是阳澄湖畔农家子弟出身,知道农民的甘苦。少花钱,看好病,作为医生,开出的药方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做“赔本买卖”,对于困难群众,他基本不收诊疗费和出诊费。 村里85岁的胡大爷,几个子女身体都不好,家庭经济十分拮据。老人由于肌肉劳损、关节酸痛,三天两头要叫找刘菊明针灸推拿。每次老人也想掏钱,都被刘菊明婉言谢绝。胡大爷激动地告诉记者,刘菊明为他免除的治疗费起码七八千元。
  村里有一个经济困难户患左心功能衰竭,刘菊明连续9天上门为其治病,不仅没有收出诊费,还免除了他的大部分医疗费用。
  一切付出都没有白费。2009年,刘菊明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光荣称号。但他更看重的是患者的肯定,在他看来,患者送的锦旗仅仅是也是沉甸甸的。而且让他特别感动的是,有时上街买菜,一些阿爹阿婆们争着把自己家种的新鲜蔬菜往他篮子里塞……
当地领导上门颁发“中国好人”荣誉证书。图片来源:苏州文明网
  此外,还让刘菊明感到骄傲的是,儿子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子承父业,在吴中区一家民营医院工作。他常常告诫儿子:当好医生,一定要先学做人!(来源:中国文明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年初以来,香坊区确定了创建“工业强区、文旅新区、生态好区、智慧城区”的总体工作目标,以统筹城乡环境改造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大城管”工作理念,按照“精细化打造、长效化管理”的思路开展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创新方法,保持了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完善道路设施 优化城区环境
香坊区属于老城区,也是老工业区,大部分街路都是白灰土结构,道路基础结构标准较低,经常出现翻浆破损现象。为有效解决道路设施破损问题,今年香坊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2300万元用于道路维修专项资金,分项、分类开展
“七个专项”整治工程,即人行道专项维修工程、无障碍设施维修工程、检查井普查及整治工程、主次干路台阶踏步维修工程、道路大中修工程、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工程和棚改拆迁区域道路整治工程。
为改善人行道大面积破损严重影响百姓通行问题,香坊区开展了二环以内的人行道维修工程,目前已完成香顺街、文政街、延福街、顺水街等142条街路大面积换板,维修面积约8.1万平方米;针对盲道破损、散落、丢失等问题,香坊区新设和完善无障碍街路36条,面积7000平方米;为确保道路设施的完好性,对沉降破损等问题检查井全面调查,对破损的220个检查井加固整修;在台阶踏步整治中,整修完成142处、1000余平方米;在人行道大中修工程中,整修香坊大街、锅炉头道街、香和街、电塔二道街、西骑兵街、香吉街6条道路;在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新建102国道旁景观广场,新铺步道板1465平方米,场地平整800平方米,牵头对长寿路龙运物流园区前道路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计划对现有3万平方米裸露地实施绿化和硬化铺装;在棚改拆迁区域道路整治工程中,针对哈平三、哈平四、哈平六、动源二道街、农场街、东门街6处拆迁区域周边道路严重破损问题,考虑到拆迁区域无法正常维修,香坊区在现有条件下,新建一条人行道保证行人有落脚地,保证拆迁之前车辆和居民安全通行。
注入文化内涵 提升公园品位
香坊区园林办坚持以高标准抓好公园园容园貌管理,做好公园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在尚志公园,为方便残疾人入厕,在公厕入口处设置无障碍通道,并针对公园西侧菊花墙体年久倾斜的情况,修建藤架长廊对墙体加固,既保证了美观,又起到了固定支撑作用。在中国亭园,管护人员坚持每日擦拭雕塑小品、名亭、设施,同时安排专人巡检园内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补,还在公园景观设置中注入文化元素,增加文化景观,弘扬传统文化,按照1:1的比例,选建、仿建了36座千古名亭。
在植物管护工作中,园林办要求各公园管护部门要严格按照《香坊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评实施细则》要求,根据园内植物生长状况及时修剪、浇灌施肥,确保植物生长良好。及时开展树木、绿篱、草坪补植,进行乔、灌木松土、除草、修剪草坪及扶正倒伏树木工作,开展清理树上孽芽、悬挂物、枯死树枯死枝工作,对所有公园内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对古树名木进行重点养护,及时浇水、施肥,共复壮古树名木33株,并对树木长势建档。为美化公园环境,在公园内栽植花卉20余种,栽植面积近29000平方米,栽植五色草立体花坛40平方米。截至目前,共补植绿篱340平方米、草坪1800平方米,修剪树木1000余株、草坪近2.8万平方米,花卉除杂3000平方米,防治病虫害用药30余吨。
跟进管理清理 整治露天烧烤
入夏以来,香坊区行政执法局以“打造美丽城区和‘十佳百美’街路”为目标,按照“属地管理、总量控制、打造景观、综合管控”的原则,做好街路餐饮临时占道审批和管理工作,全面整治露天烧烤违法行为,聚力打赢环境秩序改善攻坚战。
整治露天烧烤违法行为是打造美丽城区的重要举措,涉及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香坊区行政执法局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细化推进措施,从严审批、从严管控。通过现场勘验,对无移位、无超面积等违章现象的商家业户核发临时占道审批表和临时占道公示牌。对已审批的排档,各驻街执法中队每晚巡查,发现违章及时纠正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商家,取消其占道经营资格。对未审批的餐饮排档,履行法律程序,责令当事人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将依法强制拆除,跟进管理、跟进引导、跟进清理。对经过审批的烧烤排档业户发放“致商家业户一封信”,在管理上让商家业户明白办理审批流程,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劝告商家守法经营;对不服从管理、不接受引导的坚决及时清理取缔。
通过科学合理安排各街、镇执法人员,加大夜间执法力量的投入,采取分时段、错时上岗等形式,香坊城管建立起工作联动机制,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召开商家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大面积、多视角宣传引导,营造重点治乱、高压治理的工作态势,真正形成震慑作用,打消违规经营业户的侥幸心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对露天烧烤排档的高标准整治和管控,有效解决了露天烧烤排档污染空气、破坏环境、影响百姓生活等问题,为全力打造美丽城区筑牢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5月6日,哈市启动出城口周边、高速公路两侧及沿线村屯的环境卫生整治战役。13日,记者分别来到香坊、道外等区,实地踏查各区出城口环境卫生整治及公益广告设置等情况。
  公益广告牌点赞正能量
  记者在香坊区三大动力路、和平路、三合路等路段看到,新设置的公益广告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目前,香坊区在主要街路、广场、社区、学校、工地等点位共设置、更新、维护公益广告牌2000余块,三合路、三大动力路、和平路、赣水路、珠江路等主要街路以及其他相关点位的公益广告牌已全部更新完毕。
  在道外区大兴社区内,醒目悬挂的公益广告牌内容简洁且充满正能量,吸引不少居民驻足。工作人员介绍,首批500块公益广告牌将在近日陆续悬挂在道外区各个社区、公园、主干街路和出城口附近。
  “城市门面”不见脏乱差
  13日14时许,记者在位于香坊区朝阳镇永胜村的京哈公路出城口看到,这里整个区域地面十分整洁。负责此路段保洁工作的朝阳中队担负着整个朝阳镇12条街道30余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任务,其中出城口街道4个,保洁面积近9万平米。中队长刘岩说,4条出城口街道每天都会清扫出大约8车垃圾。“出城口是城市的门面,这里的环境卫生好了,我们每个市民的脸上都有光。”保洁工刘师傅对记者说。
  记者在道外区团结镇了解到,这里处于哈尔滨东、哈同老道出城口附近,沿线3公里内一直存在司机随意丢弃白色塑料餐具的现象。道外区为此专门开展“随手拍”活动,发动市民点赞、曝光。截至目前,该区针对出城口周边及公路沿线“一沟三根”,先后组织1500余人次参与整治行动,调用钩机、铲车、清运车辆900余台次,清理垃圾近300吨,清理边沟3000余延长米,出城口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已初步告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在急诊室外,老人紧张得有些颤抖,护士姚大伟紧握他的手轻声安慰。
  12日是“5·12”国际护士节,说起护士,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打针、发药、“伺候病患”,可120急救中心的护士,却每天出没在车祸、凶杀、爆炸的现场,参与紧张的抢救工作。
  据了解,哈尔滨市120急救中心目前有16名男护士,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95后”仅21岁,强壮的体魄和面对紧急关头时的从容镇定,令他们在一线急救的岗位上大显身手。护士节当天,记者跟随急救车,走近120的“网红”和“小鲜肉”男护,听他们讲述工作上的辛酸苦辣。
  “小鲜肉”
  大雨中,“蓝精灵”们冲在前
  昨天的冰城大雨瓢泼,温度更是降至5℃,120急救车的医护人员仍旧和平常一样,身穿蓝色的医护服,时刻准备着。
  11时许,警铃响起,一位89岁的王大爷在卫生间不小心摔伤了头部,要送到哈医大一院脑外科急诊。22岁的男护士姚大伟立即背起15斤重的医药箱,拎起氧气袋,和医生、担架员、司机一起冒雨跑进急救车。
  雨水顺着姚大伟的头发流了下来,运动鞋也全被打湿了,小伙子笑了笑,对记者说:“浇湿了没啥,我这身上、鞋上有时候全沾的是血,浇点雨不怕的,赶紧到现场重要。”
  到达现场后,家属要求即刻出发到哈医大一院,医生检查老人头部无明显外伤,担架员将老爷子抬上了担架,奔赴哈医大一院。老人耳朵有点背,对于陌生环境也感到害怕。在哈医大一院急诊室门口,他的儿子去办理手续,老人一个人躺在担架上,突然坐了起来,看不到儿子,老人有些颤抖,一旁的姚大伟立即握住了老人的左手,安慰他说,“大爷,您儿子去办手续去了,别害怕,等一会,我在这陪你。”老人紧紧握住姚大伟的手,连连点头。就这样,两人的手紧紧握了十分钟,一直到老人的儿子回来。
  “很多老人到医院都比较害怕,握握手,轻声安慰,至少会让他们有安全感,这也是我们护士应该做的。”姚大伟说完,背起15斤重的医护箱,拎起氧气包,又和医护小组奔赴到了下一个急救现场。
  在大风大雨中,姚大伟的小组一刻没有停息,直到13时30分,才回到站里,吃了一口午饭。
  “纯爷们”
  面对凶险和血腥,绝不含糊
  22岁的姚大伟刚工作满一年,是急救站里的“小鲜肉”。在省卫校学习的时候,姚大伟认为护士要打好针、发好药,并给患者贴心和专业的服务,可当他当了急救护士,才知道这些仅仅是护士工作的冰山一角,仅占护士日常工作非常小的一部分。
  “24小时不眠不休,平均出车18次,抢救患者,最重要的是有时要面对车祸、爆炸现场‘二次伤害’的风险。”姚大伟说,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抢救车祸患者时,身后随时可能冲来另一辆车,如果躲避不及,很可能就被刮碰。有一次深夜,他们在高速公路上刚抢救完一位患者,突然背后冲来了一辆卡车,因为光线不好,急救组的人员必须快速跑到一边,那一刻真得很惊险。
  与“小鲜肉”感同身受的还有因双手为病患遮雪而在朋友圈“走红”的29岁男护士关云天。“年初在道外一所老小区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因为家庭矛盾,叔叔错手杀了侄女,然后自杀,我们到现场后,空气里全是血腥味。侄女浑身是血地躺在地上,已经死了,叔叔脖子、腹部和手背都是刀伤,尚有一丝气息,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血腥的场面,我们赶紧抢救,可叔叔拒绝抢救,不配合我们,我当时带着的橡胶手套比较滑,按不住他,我冒着被鲜血感染的风险,把手套脱了下来,按住他,给他打针,一系列工作下来,我的手上、脸上和衣服上全被鲜血染红了,这样的场面,是极大考验心理承受力的,相对于女护士,我们男护士的承受力更强一些。昨天,我还在一个酒吧里,举着手机闪光灯帮一位打架受伤的年轻人找断指,包着断指一路到了医院。”
  “暖男”
  帮产妇接生,看到新生儿时哭了
  3月5日,大雪,在转运一位病患时,关云天伸出双手,为患者遮雪,自己却险些滑到,那张照片感动了冰城医疗圈,这个细节也恰恰说明了关云天的细心。在同事眼中,关云天还是个“暖男”,他自己也调侃说,“别看我们男护士长得‘糙’,但是细心程度不亚于女护士,我还在急救车上接生过两个大胖小子呢。”
  “我没学过接生,也没见到过这样的场面,当时看到孕妇要生了,我都脸红了,随后是医护人员的本能反应,配合医生帮忙接生。”关云天说,“接生的两个婴儿都是男孩,脐带都是我剪的,当剪完脐带,看到孩子平安出生,我的眼睛都湿润了。今年,我也当了爸爸,想起当时的那一幕,自己心里仍然感动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