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六鼓浪屿码头有几个指那几个

详细介绍/西中市
修缮一新的城楼遥站着,阊门外,隐现,曾经,阊门,是苏州建城时建造最为宽阔高大的城门。阊门内外,自古商铺林立,市肆繁华,河道纵横,街坊成片,曹雪芹喻此地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而东西中市近代商业街又记录了西风东渐的经济发展史,东西中市的沧桑是苏州历史的见证。
  1927年,为了适应汽车进城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苏州拓宽了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新马路——景德路。随后的几年间,养育巷、凤凰街、东西中市、平门大道等市区主要交通干道相继拓宽。那时候拓宽的马路两侧均采用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为苏州留下了十多条民国老街。
  在工业化、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候,苏州的民国老街,如夜空里的一束烟火,绚烂而短暂。很快,这些民国风格的马路变成了四车道的大马路,两边的建筑也一个不留的换成了要么现代要么仿古的风格。对于大部分苏州人来,要寻访旧时老街的踪影,或许只有去上海。
  殊不知,西中市却像一个历史老人,坚守地保持着民国老街的原貌。但这份坚守同样来之不易,1999年,东中市改造的时候,西中市打算同步改造。在当时苏州文化学者等许多人的努力下,才保下这条苏州唯一仅剩的民国老街,并且在八年后,终于等到焕然一新的一天。
  2008,告别马桶的日子
  在位于大马箓巷的办公室里,城市管理科李枫德主任正在和建筑单位商量,在11月中正式开始污水管道建设。11月初,西中市以北的老百姓都获得了一个消息:他们终于可以有污水管道了,即将告别没有抽水马桶的日子。沿街一家水果店的老板兴奋地描述着那张告居民书的内容,还把记者带到了告居民书前。
  桃花坞街道的李枫德主任并没有拿到确定的西(东)中市保护整治规划,他向记者表达了老百姓对于改造的迫切之心:“9月份开始,我们进入每一户居民家里做调查,几乎所有人都非常欢迎改造。”
  作为苏州最晚列入改造的几个地方之一,西中市的老百姓常年忍受着没有污水管道,生活设施不配套的环境。李主任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这次的污水管道建设将惠及到13000多户居民。开挖污水管道需要挖开路面,而西中市也在开挖范围内,东中市的污水管道早在1999年就已经铺设完成。在一张明年平江区街巷整治范围的平面图上,西中市,为了避免路面的一再开挖,有人提出把西中市的保护整治规划提前,与污水管道铺设同步。西(东)中市的保护整治因此而起。
  西中市长约453米,宽约14米,道路两侧以清代建筑为主,其中有民国建筑18处,五代建筑一处(泰伯庙),文物古迹及传统风物众多。规划中的西(东)中市保护整治,西至阊门,东至人民路,东、西中市沿街两侧、阊门内下塘、泰伯庙、五峰园、等都将纳入规划范围。
  留住民国老街的“皮壳”
  规划的总体功能定位为,以商业街及民居街为主线,以历史文物、旅游景点为亮点的商业旅游综合街区,并成为阊门历史街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阊门景观的延续和配套。从而形成“一环、两片、多点”的景区结构和“环闹、片静、点亮”的态势。以景德路、南新街、西中市、坊等城市次干道及城市支路形成热闹的传统商业环;以商业环围合区域形成以特色民居为主的传统街坊片,适合观光、游憩、写生、茶饮、旅社、棋牌及拍摄外景等静态旅游项目;以阊门、艺圃、泰伯庙、五峰园等名胜古迹为重点旅游景点。
  西(东)中市的改造首先关心的是要保留一张“皮”,一张民国老街的皮。对一些建筑质量较好的民国建筑和苏州传统形式的建筑,予以原样保留。对一些建筑质量差的、违章搭建的建筑,拆除后翻建,以民国建筑为风貌特色。在此基础上,这次提出了建筑在修缮和改造的时候,不一定完全修旧如旧,可以适当新一点,甚至可以参考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模式。
  文化学者从八年就开始关注西(东)中市的改造问题,他对不一定完全修旧如旧做出了一番解释:“我们保留民国建筑的一张皮,把建筑修得更艺术化,更适合现代人的居住,不完全像原样还原。而参考上海‘新天地’模式,也只是针对西中市中间几座保存特别好特别集中的民国建筑,也许以后可以变成酒吧之类休闲场所的集中地。”
  在规划中,庙桥农贸市场即将迁往平四路,泰伯庙将重现风采,阊门历史街区无疑将以泰伯作为灵魂。
  东中市由于1999年已经过改造,不会对建筑有大的改动。它的主要改变在商业业态上。现在的东中市聚集了数百家五金小店,这种商业业态甚至在向中街路一带蔓延,这种情况将逐步得到调整。
  一条线,逛
  这次的改造从近期来看: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环境。作为苏州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西(东)中市改造的时候尽量尊重现状,不大修大建,减少拆迁,但不排除少数居民的动迁可能。从远的来看,可能打破苏州的园林旅游模式,从此迈入古城旅游。正如徐刚毅所言:西中市改造和泰伯庙的重建可以说是旅游的一个里程碑。
  他还向记者描绘了改造后的中西中市新景象:西(东)中市保护整治以后,将打通动物园、东园,一直到山塘历史街区,从东中市的古色古香,西中市的民国老街,再到山塘的秀美水色。一路西行,有市井人家,水巷古井、城门城墙,恢复阊门内外“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美誉。
  以前的苏州旅游局限在一处处园林里,游客看过几个园林便匆匆离去,留不下人过夜。在西中市改造完成后,我们将看到从东到西的整条旅游带的连动,现代新天地模式与仿古建筑的辉映。
  在苏州规划局公布的规划中,西(东)中市的远期目标是发展成步行商业街,通行具有历史气息的电车,但是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交通问题无法解决,步行街的梦想尚缺乏可行性。从了解到,西(东)中市改造即将从明年开始,但是觉得设计还没有确定。
  一条民国老街的修复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实现,需要走过多少时间和历程,惟有等待梦想的一步步实现。
西中市改革/西中市
  如果说阊门城门还只是阊门形象的话,那么位于阊门内外的西中市与石路就是阊门的骨架和躯体,失去了两者的支撑和滋养,阊门也就徒有了虚名。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石路与西中市也有不同的分工。凭借着运河,金阊十里三关六码头的商业主要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商人,而西中市隐于城内,面对的主要是本地的老百姓和为各地商人提供金融上的服务,因此西中市商业的特点是贴近大众,这种情况延至清末和民国依然如此。
  当时西中市店铺商号和钱庄共有近百家之多,著名的商号有同仁和绸缎,辛昌布店,西恒孚金业,雷诵芬药业,陆熟食,六宜楼菜馆,四海春面店,、五福来糕团,大观楼茶馆,老瑞源鞋庄等。特别是钱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共有24家,其中除观前3家、阊门外1家外,其余20处便都集中在西中市一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中市的商业繁荣曾经远远超过观前,而其金 融的地位也远远超过石路。
  西中市在明清时街是比较宽的,太平天国战争中从阊门到崇真宫桥被烧成一片白地。同治、光绪年重建后的西中市只有2米多宽,不适宜商业开拓,于是在1935年又对西中市进行了拓建,路幅增至12米左右。由于当时欧风东来,故重建的房子都是海式、洋式建筑,由此而使西中市成为一条带有民国风格的独特老街。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随着金门、平门的开通和护龙街、景德路的拓宽,观前开始兴盛,西中市的地位日渐降低。但其商业氛围依旧浓厚,即便是在解放后,西中市的商业还是十分兴旺。无须人们刻意营造,西中市天生就是一个富饶之地,它那永不枯竭的动力,来源于千百年来人们浓烈的阊门情结!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35:52
贡献光荣榜三关六码头带来百业兴旺
三关六码头带来百业兴旺
9&小时前 上传
20世纪20年代的万人码头与阊门
9&小时前 上传
民国时期的阊门吊桥与护城河 & && & 总策划 詹刚 翟晓声 执行策划 汪香元 吴金媛 何建平 撰稿 首席记者 李婷  关于苏州的水陆交通历史,有“三关六码头”之说。据考证,“三关”是指明代设置防御倭寇入侵的三个关口,即铁铃关、白虎关和青龙关,均在阊门外。“六码头”则指阊门一带的水路运输码头。其实,阊门一带从明清时期起,水上交通就十分繁忙,沿河设置的码头远不止六个。但民谚所指的应该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六个码头:南码头、北码头、太子码头、万人码头、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  码头和渡口的历史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这是明朝人罗贯中借刘玄德之口说出的一个总结。可见,南方水上交通的发达至少在明朝时已经成为常识。阊门是运河流入苏州的第一个城门,因此占尽天时地利的阊门一带能出现“三关六码头”就在情理之中。  南码头和北码头,是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在阊门吊桥南面的称南码头,在吊桥北面的叫北码头。处于南北码头中间的叫太子码头,系北码头分出的子码头。据记载,在明代,阊门外有皇华亭,又名接官亭,是专门接待由水路而来的官员。官员们乘船到苏后,往往由北码头上岸,北码头由此成为官员专用码头,一般百姓不得使用。于是,百姓们只能在北码头之南再建一个码头,称“子码头”,至于为何称“太子码头”,据传一种是百姓自己加上去的,以戏谑之口气显示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总比官员的级别要高吧;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曾有某皇太子在此登岸而得名。  丹阳码头和盛泽码头,均以客商的籍贯而命名,专为某地客商运送货物之用。清朝,吴江盛泽丝绸要经苏州中转北运,因装运绸货的船只多,往来频繁,盛泽绸业界的商人们共同出资在阊门水关建造了转运绸货的专用码头———盛泽码头,并建有堆栈。  万人码头原名“犯人码头”,南起南新桥堍,北至鲇鱼墩。在清代,专为押解犯人之用,后来押解犯人由水路改为陆路,码头上不再有犯人来往。为讨口彩,居民们就将码头改称“万人码头”。  在清代轮船局初创前,苏州还没有正式的客运公用码头,乘船出行者就在河浜驳岸上上下下而已,站埠设施也十分简陋,一间房屋摆张桌子就挂牌营业。光绪十七年(1891年),戴生昌客轮船局在阊门吊桥开设分支轮局及码头。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开航的公茂轮船公司、招商内河轮船公司都在阊门外万人码头停泊轮船。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通商恒记内河轮船转运公司在阊门外太子码头设立公司及停泊轮船。据统计,民国时期苏州全市的主要港口码头有14个,今金阊区就占了8个。至1949年解放前夕,金阊一地设有轮船码头的地点有阊门吊桥、广济桥、万人码头、南新桥、钱万里桥、山塘桥、新民桥等处。  到了1962年,苏州市区内13处渡口中有6处在金阊区,即华盛、枫桥小学、枫桥铁铃关、寒山寺、四摆渡、西园寺。这些渡口分布在运河沿线和外城河上,最小的为西园寺渡口,河面宽不足10米。各渡口渡船大小不等,一般均在5吨以内,过渡乘客流量、收费也各不相同。  1978年时,每天行人流量1000余人次的重点渡口四摆渡划归市航运公司经营,渡船将原核载18人的人摇摆渡船升级为核载70人的机动渡船,同时整修了渡口码头。其他渡口的渡船也相继登记发证,实行渡口管理。1985年金阊区内尚有渡口3处:华盛厂(厂矿渡口)、虎丘新庄大队———枫桥铁铃关渡口(农村渡口)及阊门外四摆渡。1986年来凤桥建成后,华盛造纸厂渡口遂停业,其余2个渡口亦于1989年、1992年先后停办,至此,整个金阊区内无一渡口,市民依靠船只出行,终成历史。  
发表评论:
馆藏&1799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古代的三关六口指的是哪些地方_百度知道三六九是指那几件事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码头有几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