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尖兵 新华是怎么练成的 "日报

炊事兵练成导弹尖兵:用棍子纸箱模拟导弹车(图)-中新网
炊事兵练成导弹尖兵:用棍子纸箱模拟导弹车(图)
何贤达在指挥训练。王杰/摄
  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有一名士官叫何贤达,虽然是个兵,名气却很大,3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8次将新型导弹送上蓝天。今年年初,第二炮兵专门为他荣记一等功。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湖南小伙子:1米72的个头,肤色显得黝黑,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平时爱说爱笑,训练有板有眼,大伙儿亲切地叫他“阿达”。
  何贤达是一个不一般的导弹精兵:当兵18年,他13次夺得军事技术比武冠军,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第二炮兵树为“十大砺剑尖兵”“十大优秀士官”“十大好班长标兵”“学习成才标兵”。
  “我就不相信炊事班飞不出金凤凰”
  参军来到部队,何贤达走进了被称作“国之重器”的第二炮兵,深山之中的那所导弹军营让他心生自豪:所在旅是支能打胜仗的导弹劲旅,所在一营是中央军委授称的“导弹发射先锋营”,所在一连是第二炮兵授称的“科技练兵模范连”。当兵来到一营一连一班,他就有个目标:与“一”结缘,为“一”冲锋。
  新兵集训考核,何贤达的成绩稳居榜首,没想到,却意外地被分到了炊事班。何贤达心里不服,找到连队干部“理论”:“样样考核我都领先,为啥让我到炊事班?我想去战斗班!”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口号喊得响,更要能做到。”无功而返,何贤达把牙一咬,心里暗自下定决心:不管做饭多忙,导弹专业不能废。
  战友开玩笑说:“锅台三尺宽,你还想翻天?我们练好烹、炒、炖、炸就行了,炊事班从来没人在导弹专业上出人头地过。”
  “我就不相信炊事班飞不出金凤凰。”何贤达把心一横。
  烧火、择菜、切菜、做饭,炊事班3个兵管着全连几十号人的伙食,白天忙得团团转,但只要一有工夫,何贤达都要琢磨导弹专业学习的事。当时烧柴火,他就用棍子摆出导弹车的操作岗位,用纸箱子充当仪器面板,模拟在“导弹车”上跑位操作。晚上,大家都睡觉了,他就悄悄躲在洗漱间里,抱着导弹专业教材刻苦攻读。
  半年过去,全旅组织导弹专业考核,何贤达报名参考,别人都认为他“走走过场”,可结果一公布,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他进入了前三名。“伙头军”在导弹专业考试中名列前三,何贤达在旅里一下声名鹊起。不久后,连队为他调整了岗位,何贤达如愿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
  “没先例,我就要当第一人”
  导弹转载,就是开着吊车吊装转运导弹,看似简单,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现在回想过去,何贤达仍心有余悸:“吊装成百上千万的‘宝贝疙瘩’,差之毫厘,后果可不敢想象。”
  要练成“一吊准”,就得下苦功。不管是哈气成冰的寒冬,还是烈日当空的盛夏,何贤达最喜欢铆在大吊车上,从吊水桶到吊砖头,从吊起筷子放进啤酒瓶到装上钢针扎花生米,物件越来越小,技术越来越精,何贤达操作几十吨的大吊车如行云流水,官兵都很佩服他:“那吊臂就像从他身上长出来的一样。”
  1999年,何贤达所在旅奉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凭着全旅“第一吊”的本领,何贤达随队出征。有一次,部队打算对导弹进行姿态调整,不巧赶上大风天气,对导弹转载带来巨大挑战。何贤达临危受命,一双大手紧紧地掌控着操作杆,眼睛睁得像铜铃,精准无误地把导弹全部成功转载,不少人对他竖起大拇指。
  半年多时间,何贤达成功转载100余次,无一差错,以优异的成绩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完成任务返回部队,他也“升级”当上了转载专业教练员,成为全连唯一的“战士教员”。
  成为士官后,何贤达还有新的目标。当时,被称作导弹发射“1号手”的操作岗位,技术性高、专业性强,一直由高学历干部担任,由于干部轮换流动快,战斗力波动较大。
  “我想尝试担任‘1号手’。”何贤达找到连队干部,提出建议。
  这一想法当时令许多人颇为吃惊。这个岗位不仅涉及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多门学科,规程要点有10万多字,电路图展开好几米长,单是“发射前准备”阶段,就要掌握60多个口令、90多个动作、100多种现象。
  “没有先例,我就要当第一人!”何贤达下定决心。
  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何贤达却坚信勤能补拙,白天学不够,他在夜里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背理论、在水房里蹑手蹑脚练跑位,当一张张“电路图”刻进脑海,10万多字的规程要点熟记于心,机遇终于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2年6月,部队临时受命执行发射任务,担任“1号手”的干部高原反应严重,不能参加训练,营连领导急得团团转,何贤达抓住机会请缨“参战”。
  西北大漠,摆开考场,旅总工程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问理论、考操作、设故障,何贤达对答如流,应对自如,顺利通过考核认证,被正式定岗为导弹发射“1号手”,成为该型号导弹操作士官担此重任的“第一兵”。
  导弹发射“男一号”,一干就是10年,何贤达多次参加导弹发射任务,成为一名响当当的“金手指”。有人认为他已经“功成名就”了,何贤达并不满足。
  2012年,他又大胆建言由士官担任发射指挥长,并开始新一轮的苦学精练,熟练掌握了导弹发射的所有专业和操作岗位,最终“破茧成蝶”。3个月后,上级组织导弹发射指挥长资格认证考核,全旅干部、士官100多人同台竞技,何贤达的成绩稳居榜首,成为第二炮兵部队首批士官发射指挥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自己:“没有先例,我就要当第一人!”
  “干班长的活,也要敢于操干部的心”
  在旅领导的印象中,何贤达登门从不谈个人的事,开口就是打仗和训练。
  2003年下半年,该旅兵车西进执行发射任务,何贤达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得知一个喜讯:旅党委已研究上报他为提干对象。没想到,刚到演兵场,就传来“因档案问题提干未果”的消息。
  那天夜里,何贤达走进营长的帐篷,还未等人开口安慰,何贤达先说话了:“营长你放心,我是个老兵,知道怎么做。我来是想汇报一个装备异常现象。”
  原来,何贤达在操作中发现,一个测试指示灯异常点亮,厂家技术人员认为是偶发故障,何贤达反复试验并不认同。后来,多方技术骨干集体会诊,更换电源板排除了故障。故障元件返厂测试,找出设计缺陷之处,对同批装备的电源板全部进行了升级改制,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
  部队凯旋,旅领导专门在大门口列队迎接,一位领导握着何贤达的手说,别看这个故障并不大,打起仗来可是“谬以千里”的事,你这种负责的态度值得倡导。
  何贤达爱操心,经常忙得晕头转向。有次爱人来队,刚安顿下来,他就三天三夜没回家。爱人忍不住埋怨几句:“当好你的班长就行了,瞎操那么多心干啥?”何贤达平常很体贴,一听这话倒急眼了:“打仗是兵的职责,怎能说是瞎操心?”
  何贤达就是这样,任班长的职,操干部的心,整天琢磨训练没个完。
  又一次,何贤达在进行装备维护保养时,发现一块芯片读取数据有出入。他请示旅领导,对全旅所有装备进行了5万多次数据判读试验,拿出一份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该型装备设计总师、项目主任匆匆赶来,与何贤达的分析判断完全一致。这一成果在该型导弹部队全面推广。该型装备型号总师感慨地说:“一名战士的思考,让不少博士硕士汗颜!”
  在该旅军史馆,陈列着一些专业教材和革新成果,不少都是出自何贤达之手:参与编写的《导弹转载后测试规程》《地测号手实弹发射注意事项》等10多本规范被列入专业教材;“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快速定位装置”等9项革新成果被全面推广。
  当兵18年,何贤达贡献有多大?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全旅“1号手”,他是“总教头”;百余“金点子”,七成被采纳;经他检校参数的导弹“指哪打哪”,发发命中。
  “当好‘第一兵’,带出‘第一班’”
  一连有个荣誉室,奖牌挂满一面墙,大多都是一班的:18次夺得上级军事技术比武冠军,9次名列全旅发射单元“架架排序”榜首,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一班不一般,班长是标杆。何贤达曾说:“就算我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当班长,关键要带着全班打胜仗。”
  何贤达不能忘记,有一次,一位上将视察一班,深情勉励何贤达说,这个班不仅要走在全旅前列,还要争取成为第二炮兵的“第一班”!何贤达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回答:“是!”
  为了一句承诺,何贤达坚守15年。当好“第一兵”,带出“第一班”,从此写进他的军旅字典。他当班长后定下目标:新兵,要在全连的同年兵中成为最好的;上等兵,要在全营同年兵中成为最好的;士官,要在全营同岗位的兵中成为最好的。
  良匠无弃木,好班不挑兵。何贤达根据每名战士的素质、特长定位定岗,因材施教各尽所能,人人都有成才“路线图”。
  战士周景林,单亲家庭长大,脑瓜子聪明却懒散孤僻,何贤达找他谈心,还没开口却被他“呛”回来。何贤达花一年多时间,给他母亲写了20多封信交流,用温情感化周景林,将“重点人”培养成了“神瞄手”,周景林后来多次在比武竞赛中争金夺银,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80后战士费敏,精通计算机,网瘾也不小。何贤达发挥所长让他学通信专业,又量身定制“日结、周评、月考”等办法,“逼”他学习成才。最终,费敏在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如今已提干成为一名指导员。
  一名战士一段故事,无数“尖兵”成就“尖刀”。何贤达敏感地意识到:互联网让时代变了、世界变了,战士也变了,作为带兵人,不仅要带领战士抢占“导弹阵地”,更得带着大家坚守“思想阵地”。
  那一年,班里分来个叫韩凯的战士,大学本科生,出国留过学,一进门就给班长“亮底牌”:待两年、镀层金,回家去干“大事业”。
  何贤达没有“当头棒喝”,倒想看看他能“翻起多大浪花”。一段时间里,韩凯张口“海那边很精彩”,闭口“说了你们也不懂”,“私下聊的”一度搅乱“课上讲的”。
  一个周末,何贤达在班里摆开桌子,要和韩凯聊聊“哪儿的月亮更圆”。全班列座,其他班的战士也来“观战”。
  韩凯认为国外“收入高、经济好”,何贤达却透过中外百年历史“比增速、看发展”;韩凯感叹身边“房价高、看病贵”,何贤达列举50多组数据阐述“辩证看、务实办”。
  一番唇枪舌战,韩凯心服口服。何贤达只提一个要求:“以后别拿那套‘歪歪理’糊弄人,别让人看不起你这个大学生!”后来,韩凯转变很大,参加了实弹发射,还评上了优秀士兵。
  何贤达当班长15年,处处演绎“第一兵”带“第一班”的故事,留下无数辉煌:上级组织军事技术比武,何贤达带领全班18次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全旅组织导弹发射单元“架架排序”,何贤达所在发射单元力克群雄,9次把第一名的标识贴在战车正前方;由于成绩突出,何贤达带领一班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勉励。这些年,新兵下连,挤破脑袋要找他报到;老兵退伍,一班老兵哭天抹泪不愿走。
  何贤达带过的战士中,17人入党,7人当上干部,15人成长为“兵头将尾”,28人立功受奖。前不久,何贤达荣立一等功,他把奖章挂在班里,他说:“荣誉在一班,只要全班同心,就能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李永飞 高相国 薛凌)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特战尖兵是怎样炼成的_湖北日报_多媒体报
&第11版 民生关注
第1版 : 要闻第10版 : 荆楚各地第11版 : 民生关注第12版 : 乡里乡亲第13版 : 东湖第14版 : 国内国际第15版 : 时事体育第16版 : 专题第2版 : 时政要闻第3版 : 时政要闻第4版 : 经济纵横第5版 : 文化征程第6版 : 大武汉第7版 : 论丛第8版 : 广告第9版 : 绿满荆楚
?我省1.4万个“单独家庭”添二?“普遍两孩”暂无时间表?图文:宜昌:藏族阿妈义务清洗烈?特战尖兵是怎样炼成的?两个80后的这一年?图文:安全饮水解村民之渴?注意五大要素 预防食物中毒?让器官捐献给更多人生存机会?襄阳假肢技师瞒着父母跨国捐髓?襄阳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汉南:“指尖上的征兵”吸引青年
特战尖兵是怎样炼成的
&&&&湖北日报讯&图为:特战尖兵、武警湖北总队二支队六中队班长马壮苦练杀敌本领。  (本报视界网&姚超&摄)  通讯员&姚超&蒋勇&&&&&&&&他是声震警营的“快枪王”,掏枪、上膛、击发能在1秒内完成;他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100米卧姿无依托精度射击误差范围不超过3毫米,步枪、手枪轮换射击弹无虚发;他是体能狂人,负重10公斤武装越野5公里17分钟完成。他飞檐走壁,爬雨漏管上7层高楼只需9秒……他就是武警湖北总队二支队六中队班长马壮,一名骁勇善战的特战尖兵。&&&&刚入伍时的马壮是个现实版的“许三多”,身体协调性差,训练成绩一度是新兵连“老末”。性格“一根筋”的他从未气馁,一股脑钻到训练里。一个动作,一遍不行他就练十遍,十遍不行二十遍,直到练会为止。他坚持每天早晚一个负重10公里,晚上做足300个俯卧撑才允许自己睡觉,高强度的训练常常令他连碗筷都拿不稳。&&&&结果,新兵连三个月,马壮一跃成为训练尖子,还被挑选参加总队特战“魔鬼训练营”。“魔鬼训练营”有一个训练项目叫“针线穿米”,用来锻炼射手的射击精度和细心度,马壮用一周时间足足穿了半袋大米,手指被针扎得“千疮百孔”。&&&&结业考核中,面对各路高手,马壮一举夺得射击科目两个单项第一。在场考官叹道:“这个兵还真有‘尖板眼’!”&&&&去年总队比武竞赛开始后,他的右膝不慎摔伤,经诊断为半月板后角撕裂,医生要他退出比武。他却请医生保密,并偷偷将诊断书藏了起来,重回比武场。考核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在最后的团队20公里武装奔袭中,他与队友一路领先。然而最后关头,一名队友因体力不支左脚抽筋,他自己的右膝疼痛也阵阵袭来。眼看着对手就要超越本队,他咬紧牙关,背起所有负重,拉着受伤队员一路狂奔,冲过终点线,夺得第一名。&&&&这次比武中,他综合成绩排名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特战兵王”。导弹尖兵是怎样练成的――走进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_中国江苏网
您当前的位置 :
导弹尖兵是怎样练成的――走进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题:导弹尖兵是怎样练成的――走进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胡龙江、李兵峰、贾超日,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这支历经50载风雨的部队以全新面貌登上历史舞台。火箭军履行特殊的使命任务,显得非常“神秘”。“常规导弹第一旅”是闻名遐迩的“百发百中旅”。组建21年来,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近日,记者探访了这支部队,走近火箭军官兵的日常。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题:导弹尖兵是怎样练成的――走进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
胡龙江、李兵峰、贾超
日,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这支历经50载风雨的部队以全新面貌登上历史舞台。火箭军履行特殊的使命任务,显得非常“神秘”。
“常规导弹第一旅”是闻名遐迩的“百发百中旅”。组建21年来,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近日,记者探访了这支部队,走近火箭军官兵的日常。
导弹发射不分男兵女兵
15日下午,在烈日炙烤的训练大棚里,突然下起了一场“暴雨”。这场人造雨并不是用来给战士降温的,而是为了实境检验导弹兵雨中执行发射任务。
大雨冲刷之下,一辆发射车旁,几名女号手严阵以待。一声令下,她们迅速展开行动,麻利地完成导弹起竖、支撑盘安装、设备检查及导弹瞄准等各项发射准备工作。
准备完毕,号手龙小慧和指挥长王晓彤撤退至远处,开始发射前最后操作。
“5、4、3、2、1, 点火!”龙小慧迅疾按下发射钮。大屏幕上,两枚导弹冲破天际,准确摧毁目标。
龙小慧和队友已经全身湿透。
“任务完成,很激动。”这位来自四川绵阳的21岁女兵说。除了按下发射键,她还负责仪器性能检查和测试,确保导弹处于可发射状态。
2011年底,“常规导弹第一旅”成立全军首支女子导弹发射连,负责操作战术弹道导弹。
训练无论男女,不分场地、时间和天气,以打仗的方式进行。“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一连四天都下大雨,我们就淋着雨训练了四天。”龙小慧说,虽然医疗保障措施做得很充分,还是有人没扛住生了病,不过没有一个人在训练中退缩。
就在女号手进行雨中发射演习的同时,另外两组男号手演示了全防护状态下发射。他们戴着防毒面罩,在刺鼻、熏眼的浓烟中完成任务。
旅参谋长赵劲松说:“训练环境向实战化靠拢,才能更好地完成‘随时待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实战要求。”
伤疤荣誉墙
在“常规导弹第一旅”有一支特战队,他们的任务是对营区进行防守,保证指挥所的绝对安全。
特战队宿舍楼里的一面墙上,密密麻麻地贴着队员受伤时拍下的照片――它被叫做“伤疤荣誉墙”。
“要是谁身上没有几道伤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特战队的人。”集训队队员胡军告诉记者,有些伤疤是在丛林奔袭中滑倒戳伤的,有些是在猎人意志训练中摔伤的,还有些是在武装泅渡时被玻璃割伤的。
胡军本人也光荣上榜。去年年底,在进行山地越野10公里对抗中,他嘴角被一根晾衣服的细铁丝划伤,鲜血直流。不过他没有停下来检查伤口,而是继续狂奔,为的是不给队伍拖后腿。
对抗结束后,他的嘴角已经麻木,到医院缝了6针。
无论酷暑寒冬,严酷的练习从不间断。“如果保护不了旅队,怎么去保护国家和人民?”胡军说。
从今年起,特战队还多了一项任务,就是扮演“蓝军”去破坏“红军”的导弹发射任务,从而形成真正的战斗对抗环境。
刚开始“蓝军”的破袭成功率很高,可后来越来越低,吃了不少苦头。胡军说,看到“红军”战斗力提升,他们也高兴。“这证明了我们的苦累没有白费,我们在另一个战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导弹尖兵也是“文艺小清新”
平时严肃粗犷的导弹官兵,也会化身成为时尚又带着酷劲的“文艺小清新”。
在旅里的育才中心,各式工艺品琳琅满目,有羽毛画、桔梗画、3D打印成品以及战车和导弹模型,这些都是战士们亲手制作的。
在中心的美术工作室,通信兵罗凯正在光滑的玻璃台上进行沙画创作。他快速拨弄着沙子,随即呈现出的画面是:一枚腾空的导弹,伴着滚滚浓烟,飞向苍穹。他给这幅沙画取名为“神剑”。
今年27岁罗凯入伍5年。高中时他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到了部队,他被选拔去跟专业的老师学习沙画。现在他已经可以独立进行表演,还负责教“学生”。
“沙画丰富了我的军营生活,就算将来退伍了,也算习得了一门手艺。”他说。
23岁的周驿在练了一段时间书法之后,最近迷上了篆刻。他说,篆刻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磨练自己的耐性,这也有助于更好地执行导弹发射任务。
而女兵徐晔的最爱则是电子琴。入伍前,徐晔是音乐学院的学生,现在,她大部分休息时间都是在中心的音乐工作室练琴。她和几名战友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名叫“点火”。乐队成员能写会唱,玩吉他、打架子鼓、跳街舞,样样在行。去年,“点火”乐队凭借一首原创摇滚歌曲《兄弟》拿下央视《谁是战士之星》节目年度总冠军。
“音乐是我们的爱好,而战场才是我们真正的舞台。”她说。就像乐队创作的歌曲《看我精气神》唱的那样:“灵魂融进血脉,血性燃烧胸膛,本事就是打仗……”
标签:导弹,发射,第一,常规,火箭,任务,尖兵,怎样,训练,小慧
责任编辑:中江网编辑、马燕
昨天上午九时,南京六合马鞍街道一名50多岁男子突然从家中阁楼上跳下,家人发现赶忙报警。
8月20日下午,一名奇葩司机,因为在高速上走错了路,他竟然选择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
最近扬州江都西闸桥开闸放水,由于鱼儿迎水嬉戏引来众多“铺鱼大军”。
8月20日傍晚南京城南突降暴雨,晚上8点多水游城负三层停车场里水漫金山。
中国羽毛球选手赵芸蕾于北京时间今天早上发布微博,证实与张楠分手的消息。
克里斯?派恩 前晚,好莱坞科幻巨制《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导演林诣彬和主演克里斯?派恩、扎克瑞?昆图、西蒙?佩吉、佐伊?萨尔达娜以及中国区代言人张杰亮相,在红地毯上与粉丝大玩自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导弹尖兵是怎样练成的——走进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
导弹尖兵是怎样练成的——走进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题:导弹尖兵是怎样练成的——走进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
胡龙江、李兵峰、贾超
日,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这支历经50载风雨的部队以全新面貌登上历史舞台。火箭军履行特殊的使命任务,显得非常“神秘”。
“常规导弹第一旅”是闻名遐迩的“百发百中旅”。组建21年来,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近日,记者探访了这支部队,走近火箭军官兵的日常。
导弹发射不分男兵女兵
15日下午,在烈日炙烤的训练大棚里,突然下起了一场“暴雨”。这场人造雨并不是用来给战士降温的,而是为了实境检验导弹兵雨中执行发射任务。
大雨冲刷之下,一辆发射车旁,几名女号手严阵以待。一声令下,她们迅速展开行动,麻利地完成导弹起竖、支撑盘安装、设备检查及导弹瞄准等各项发射准备工作。
准备完毕,号手龙小慧和指挥长王晓彤撤退至远处,开始发射前最后操作。
“5、4、3、2、1, 点火!”龙小慧迅疾按下发射钮。大屏幕上,两枚导弹冲破天际,准确摧毁目标。
龙小慧和队友已经全身湿透。
“任务完成,很激动。”这位来自四川绵阳的21岁女兵说。除了按下发射键,她还负责仪器性能检查和测试,确保导弹处于可发射状态。
2011年底,“常规导弹第一旅”成立全军首支女子导弹发射连,负责操作战术弹道导弹。
训练无论男女,不分场地、时间和天气,以打仗的方式进行。“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一连四天都下大雨,我们就淋着雨训练了四天。”龙小慧说,虽然医疗保障措施做得很充分,还是有人没扛住生了病,不过没有一个人在训练中退缩。
就在女号手进行雨中发射演习的同时,另外两组男号手演示了全防护状态下发射。他们戴着防毒面罩,在刺鼻、熏眼的浓烟中完成任务。
旅参谋长赵劲松说:“训练环境向实战化靠拢,才能更好地完成‘随时待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实战要求。”
伤疤荣誉墙
在“常规导弹第一旅”有一支特战队,他们的任务是对营区进行防守,保证指挥所的绝对安全。
特战队宿舍楼里的一面墙上,密密麻麻地贴着队员受伤时拍下的照片——它被叫做“伤疤荣誉墙”。
“要是谁身上没有几道伤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特战队的人。”集训队队员胡军告诉记者,有些伤疤是在丛林奔袭中滑倒戳伤的,有些是在猎人意志训练中摔伤的,还有些是在武装泅渡时被玻璃割伤的。
胡军本人也光荣上榜。去年年底,在进行山地越野10公里对抗中,他嘴角被一根晾衣服的细铁丝划伤,鲜血直流。不过他没有停下来检查伤口,而是继续狂奔,为的是不给队伍拖后腿。
对抗结束后,他的嘴角已经麻木,到医院缝了6针。
无论酷暑寒冬,严酷的练习从不间断。“如果保护不了旅队,怎么去保护国家和人民?”胡军说。
从今年起,特战队还多了一项任务,就是扮演“蓝军”去破坏“红军”的导弹发射任务,从而形成真正的战斗对抗环境。
刚开始“蓝军”的破袭成功率很高,可后来越来越低,吃了不少苦头。胡军说,看到“红军”战斗力提升,他们也高兴。“这证明了我们的苦累没有白费,我们在另一个战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导弹尖兵也是“文艺小清新”
平时严肃粗犷的导弹官兵,也会化身成为时尚又带着酷劲的“文艺小清新”。
在旅里的育才中心,各式工艺品琳琅满目,有羽毛画、桔梗画、3D打印成品以及战车和导弹模型,这些都是战士们亲手制作的。
在中心的美术工作室,通信兵罗凯正在光滑的玻璃台上进行沙画创作。他快速拨弄着沙子,随即呈现出的画面是:一枚腾空的导弹,伴着滚滚浓烟,飞向苍穹。他给这幅沙画取名为“神剑”。
今年27岁罗凯入伍5年。高中时他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到了部队,他被选拔去跟专业的老师学习沙画。现在他已经可以独立进行表演,还负责教“学生”。
“沙画丰富了我的军营生活,就算将来退伍了,也算习得了一门手艺。”他说。
23岁的周驿在练了一段时间书法之后,最近迷上了篆刻。他说,篆刻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磨练自己的耐性,这也有助于更好地执行导弹发射任务。
(责任编辑:712.cc)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奥义 quo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