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tcp监控工具 采用什么连接http还tcp/ip方式ios开发

智能手机与视频监控平台的整合和扩展应用
15:44:51&&&来源:安防知识网 &&
智能手机的起源源自上个世纪90年底PDA(个人数字助理)设备的兴起,当时的PDA主要提供记事、通讯录、名片交换及行程安排等功能,主流的操作系统有奔迈公司的Palm、微软公司Wince系列。这个时代的设备由于主要应用文档方面的处理,采用黑白液晶显示屏和低速CPU。本世纪初期,PDA与手机的结合形成了智能手机的雏形,主要有微软的Window Mobile系列、塞班公司的Symbian OS系列。初期高端的智能手机CPU频率在200Mhz左右、提供320*240分辨率的彩色显示屏、2G/Wifi上网能力。这个时期的智能机具备音频、视频处理,网络浏览的能力。随着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智能手机发布,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了高潮。这个时期以苹果公司的IOS系统、Google的Android系统为代表。硬件上也不断推新,目前已能3.5寸显示屏内分辨率达到了960*640,超过了人类肉眼的辨别极限。CPU做到双核1GHz,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3G高速上网功能。甚至有的机型还具备的具有专用图形,使智能机的画面显示更加流畅。高分辨率的显示屏、高主频的CPU和专用GPU奠定了智能手机作为监控终端的硬件基础。
  有了硬件的基础,采用智能机作为手机监控系统终端就有了可能性。下面我们将智能手机如何与平台结合起来实现视频监控功能进行探讨。
  系统组成
  · 监控终端:采用IOS系统或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
  · 流媒体服务器:向智能手机分发音视频媒体流;
  · 应用管理服务器群:对监控终端进行登陆验证、鉴权,提供视频资源列表,GIS电子地图,云台控制,报警信息推送等功能。
  流媒体传输协议
  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传输协议。它是TCP/IP协议体系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由哥伦比亚大学、网景和RealNetworks公司提交的IETF RFC标准。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RTP Over TCP或RTP Over UDP完成数据传输。在PC系统上有QuickTime、RealPlayer、VLC等播放器支持该种协议的流媒体播放。在智能机上主要是Android系统支持该协议。
  HLS(HTTP Live Streaming )是由苹果公司开发基于HTTP实现的流媒体传输协议。该标准作为草案提交给IETF标准化组织。在智能手机上主要是IPhoneX系列支持;Android 4.0版以后的智能机也支持该种流媒体协议。
  在智能手机上直接使用以上两种流媒体协议来对监控视频进行播放初步来看不失为一种快捷的版本。但对标准进行分析和实际的使用情况上看,直接采用这种方案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采用RTSP协议中的媒体流传输有TCP和UDP两种方案,通常采用的是UDP方式。大家都知道UDP是无连接传输协议。当网络情况比较复杂的时候(如用户在防火墙内),很难保证每次视频媒体流都能到达智能手机客户端。
  2、HLS采用的是HTTP协议传输,理论上只要智能手机能访问WEB网站就能观看视频。但是分析一下HLS协助的标准文档可以发现,这种标准是把视频媒体流先生成一定长度的媒体文件,让智能手机客户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依次获取这些文件来播放。这种处理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等待生成一定时间长度的文件,二是需要等待这个文件在网络上传输完成,这样就造成了先天性的播放延迟。
  综上所述,采用标准的流媒体传输协议固然有便捷的地方,但在视频监控领域应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以适应在3G网络上实时监控视频传输。
  视频源获取
  在数字式中,主要视频有来自DVR/NVR的视频,也有来自IPC摄像机的视频。有些监控设备厂商在新产品中也逐步加入了对智能手机播放格式的支持。但一些还在运营的旧型号监控设备所提供的视频格式,往往不能适应智能手机对视频的点播回放。因此还需要考虑采用转码服务器,把旧有的视频流统一转变为智能手机可以回放的格式。
  云台控制
  作为监控系统的客户端,云台控制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功能。PC是主要是通过鼠标来完成操作。智能手机上的输入方式主要有键盘输入、输入。流行的控制方式是用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意义。我们可以采用手势来控制云台的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云台控制除了在智能手机上操作方面的革新以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和视频画面的同步问题。如果使用智能手机播放视频延迟过大,用户就会有操作云台控制后响应过慢的感觉。
  点位与电子地图集成
  电子地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字方式存储和查阅的地图。 电子地图储存资讯的方法,一般使用向量式图像储存,地图比例可放大、缩小或旋转而不影响显示效果,早期使用位图式储存,地图比例不能放大或缩小。对前端摄像机点位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标注,这样用户就可以以电子地图的鸟瞰视图来方便的查找所需视频点位。
  信息推送
  智能手机上的信息推送,就是“信息广播”,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在网络上通过定期传送智能手机用户需要的信息来减少信息过载的一项新技术,比如wap push技术。推送技术通过自动传送信息给用户,来减少用于网络上搜索的时间。可采用这一技术来实现把各种报警信息推送到订阅该种报警信息的智能手机客户端上,缩短处理问题的响应时间。
  实时图片/图像采集上传
  拍照与录像现在已成为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利于这一特性,可以把智能手机纳入监控网络体系。使之成为提供应急视频源、调查取证的客户终端设备,拓展现有监控系统的使用范围。
  秉承“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应具有联网、高清、移动、智能四大特性,研发了此套移动监控视频系统。主要由三大基础服务组成(图1)。
&& &智能手机的起源源自上个世纪90年底PDA(个人数字助理)设备的兴起,当时的PDA主要提供记事、通讯录、名片交换及行程安排等功能,主流的操作系统有奔迈公司的Palm、微软公司Wince系列。这个时代的设备由于主要应用文档方面的处理,采用黑白液晶显示屏和低速CPU。本世纪初期,PDA与手机的结合形成了智能手机的雏形,主要有微软的WindowMobile系列、塞班公司的SymbianOS系列。初期高端的智能手机CPU频率在200Mhz左右、提供320*240分辨率的彩色显示屏、2G/Wifi上网能力。这个时期的智能机具备音频、视频处理,网络浏览的能力。随着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智能手机发布,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了高潮。这个时期以苹果公司的IOS系统、Google的Android系统为代表。硬件上也不断推新,目前已能3.5寸显示屏内分辨率达到了960*640,超过了人类肉眼的辨别极限。CPU做到双核1GHz,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3G高速上网功能。甚至有的机型还具备的具有专用图形GPU,使智能机的画面显示更加流畅。高分辨率的显示屏、高主频的CPU和专用GPU奠定了智能手机作为监控终端的硬件基础。
有了硬件的基础,采用智能机作为手机监控系统终端就有了可能性。下面我们将智能手机如何与视频监控平台结合起来实现视频监控功能进行探讨。
监控终端:采用IOS系统或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
流媒体服务器:向智能手机分发音视频媒体流;
应用管理服务器群:对监控终端进行登陆验证、鉴权,提供视频资源列表,GIS电子地图,云台控制,报警信息推送等功能。
流媒体传输协议
RTSP(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实时流传输协议。它是TCP/IP协议体系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由哥伦比亚大学、网景和RealNetworks公司提交的IETFRFC标准。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RTPOverTCP或RTPOverUDP完成数据传输。在PC系统上有QuickTime、RealPlayer、VLC等播放器支持该种协议的流媒体播放。在智能机上主要是Android系统支持该协议。
HLS(HTTPLiveStreaming)是由苹果公司开发基于HTTP实现的流媒体传输协议。该标准作为草案提交给IETF标准化组织。在智能手机上主要是IPhoneX系列支持;Android4.0版以后的智能机也支持该种流媒体协议。
在智能手机上直接使用以上两种流媒体协议来对监控视频进行播放初步来看不失为一种快捷的版本。但对标准进行分析和实际的使用情况上看,直接采用这种方案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采用RTSP协议中的媒体流传输有TCP和UDP两种方案,通常采用的是UDP方式。
大家都知道UDP是无连接传输协议。当网络情况比较复杂的时候(如用户在防火墙内),很难保证每次视频媒体流都能到达智能手机客户端。
2、HLS采用的是HTTP协议传输,理论上只要智能手机能访问WEB网站就能观看视频。但是分析一下HLS协助的标准文档可以发现,这种标准是把视频媒体流先生成一定长度的媒体文件,让智能手机客户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依次获取这些文件来播放。这种处理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等待生成一定时间长度的文件,二是需要等待这个文件在网络上传输完成,这样就造成了先天性的播放延迟。
综上所述,采用标准的流媒体传输协议固然有便捷的地方,但在视频监控领域应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以适应在3G网络上实时监控视频传输。
视频源获取
在数字式视频监控网中,主要视频有来自DVR/NVR的视频,也有来自IPC摄像机的视频。有些监控设备厂商在新产品中也逐步加入了对智能手机播放格式的支持。但一些还在运营的旧型号监控设备所提供的视频格式,往往不能适应智能手机对视频的点播回放。因此还需要考虑采用转码服务器,把旧有的视频流统一转变为智能手机可以回放的格式。
作为监控系统的客户端,云台控制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功能。PC是主要是通过鼠标来完成操作。智能手机上的输入方式主要有键盘输入、触摸屏输入。流行的控制方式是用手指在触摸屏上滑动,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意义。我们可以采用手势来控制云台的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云台控制除了在智能手机上操作方面的革新以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和视频画面的同步问题。如果使用智能手机播放视频延迟过大,用户就会有操作云台控制后响应过慢的感觉。
点位与电子地图集成
电子地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字方式存储和查阅的地图。电子地图储存资讯的方法,一般使用向量式图像储存,地图比例可放大、缩小或旋转而不影响显示效果,早期使用位图式储存,地图比例不能放大或缩小。对前端摄像机点位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标注,这样用户就可以以电子地图的鸟瞰视图来方便的查找所需视频点位。
智能手机上的信息推送,就是“信息广播”,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在网络上通过定期传送智能手机用户需要的信息来减少信息过载的一项新技术,比如wappush技术。推送技术通过自动传送信息给用户,来减少用于网络上搜索的时间。可采用这一技术来实现把各种报警信息推送到订阅该种报警信息的智能手机客户端上,缩短处理问题的响应时间。
实时图片/图像采集上传
拍照与录像现在已成为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利于这一特性,可以把智能手机纳入监控网络体系。使之成为提供应急视频源、调查取证的客户终端设备,拓展现有监控系统的使用范围。
秉承“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应具有联网、高清、移动、智能四大特性,研发了此套移动监控视频系统。
主要由三大基础服务组成。
1、流媒体服务器
采用自主开发,基于TCP/IP的流媒体传输协议,分发音视频媒体流到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客户端,保障用户实时、流畅的观看监控视频。也能支持基于RTSP与HLS协议提供标准的媒体流。
2、转码服务器
对各种视频监控设备传输过来的音视频流进行转换,转变成智能手机可以接受的媒体类型。采用转码服务器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已经建成的监控视频资源,保护用户的现有投资。
3、接入服务器
把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视频监控设备统一管理起来,实现设备在线监控、云台控制等功能,并为转码服务器提供统一的视频源获取接口。
这三大服务器都具有堆叠、负载均衡的功能,可以从几十路到上百路,甚至上千路的视频并发,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风景区监控应用
四川省某风景区,景区占地较大,监控点比较分散。采用移动以后,把原有各景区路口、候车室、停车场的监控视频汇集起来,景区管理员使用带有3G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景区重要地点的监控视频。
市政紧急事件处理
北京市某区已建成市政图像视频监控网,为增强紧急事件处理,采用了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当呼叫中心收到报警后,管理员使用事件发生地点附近的监控设备观察实际情况,通过短信把事件情况与视频播放链接发送到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应急事件处理速度。
公共交通信息发布
南京市某智能交通网,采用东方网力移动监控视频三大核心技术,对原有主城区各异构交通视频监控网进行接入,转码和分发。降低视频流对网络带宽的消耗,适应了在Internet网络上进行视频传输的要求。系统采用B/S架构,并融合了电子地图技术。在地图上用户可以很直观的查看到监控点的位置。系统预留手机监控的接口,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由于项目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的问题,因此在项目中采用了多台接入服务器、转码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堆叠的方式进行。提供了负载均衡模块,实时监控各个服务器的运行情况,智能分配视频流分发路径,最大化的利用了硬件资源。
运营商3G增值业务
贵州某电信运营商,为推广3G手机的普及,向公众提供移动监控视频增值业务。用户向运营商提供监控视频源,运营商负责对各类不同的视频源进行接入、分组标记,并为用户提供手机、监控软件客户端以及使用账户。用户使用手机客户端,输入自己的账号,就能看到自己提供的视频源。这种运营方式拓展了运营商在3G业务领域的应用,也为最终用户带来了便利。目前已成功接入食品连锁店、幼儿园、小学、生产企业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用户。
最后,随着智能手机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3G网络通讯带宽的提升及资费的下降,智能手机在监控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阔,高清显示、智能识别等需要强大运算与网络带宽才能实现的功能会逐步在智能手机上得到应用。智能手机的应用会朝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应用标准规范,最终会和其它应用服务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综合的应用服务体系。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视频监控相关资源
本文引用地址:
本周热门资源推荐
EEWORLD独家http://blog.csdn.net/fuzheng0301/article/details/一.TCP/IP协议&&&&&& 话说两台电脑要通讯就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就好比两个人要沟通就必须使用共同的语言一样。一个只懂英语的人,和一个只懂中文的人由于没有共同的语言(规则)就没办法沟通。两台电脑之间进行通讯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就是网络协议。那么谁来制定这个网络协议?&&&&&&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了网络协议的基本框架,被称为OSI模型。要制定通讯规则,内容会很多,比如要考虑A电脑如何找到B电脑,A电脑在发送信息 给B电脑时是否需要B电脑进行反馈,A电脑传送给B电脑的数据的格式又是怎样的?内容太多太杂,所以OSI模型将这些通讯标准进行层次划分,每一层次解决 一个类别的问题,这样就使得标准的制定没那么复杂。OSI模型制定的七层标准模型,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这样一个网络协议的模型,但是实际上互联网通讯使用的网络协议是TCP/IP网络协议。&&&&&& TCP/IP 是一个协议族,也是按照层次划分。共四层:应用层,传输层,互连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那么TCP/IP协议和OSI模型有什么区别呢?OSI网络协议模型,是一个参考模型,而TCP/IP协议是事实上的标准。TCP/IP协议参考了OSI 模型,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OSI规定的七层去划分标准,而只划分了四层,个人觉得这样会更简单点,当划分太多层次时,你很难区分某个协议是属于哪个层次 的。TCP/IP协议和OSI模型也并不冲突,TCP/IP协议中的应用层协议,就对应于OSI中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就像以前有工业部和信息产业
部,现在实行大部制后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个部门,但是这个部门还是要做以前两个部门一样多的事情,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TCP/IP中有两个重要的协 议,传输层的TCP协议和互连网络层的IP协议,因此就拿这两个协议做代表,来命名整个协议族了,在说TCP/IP协议时,是指整个协议族。&&&&&& TCP/IP协议分为四个层次,但我们并不需要了解所有层次的协议,我觉得主要关注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协议就可以了。拿寄送邮件举例, A寄邮件给B,A关心的是用什么格式写什么内容给B(应用层内容),是寄挂号信还是寄平信(传输层内容),但是A是不会去关注邮件传送过程中采用了那条路 线,邮递员是如何把信件递送到B手里的(互连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先说传输层,传输层有多个协议,但最主要的是TCP和UDP协议。两则的区别在于TCP协议需要接收方反馈,UDP协议不需要接收方反馈。TCP就像挂号 信,A电脑发信息给B电脑后,需要得到B电脑的反馈,这样A电脑就能知道B电脑是否已经收到信息。UDP就像平信,A电脑发信息给B电脑后,B电脑并不给 A电脑发聩,A电脑发送信息出去后并不知道B电脑是否已经收到。 因此,TCP传输比UDP传送更可靠,但是TCP传输的效率就不如UDP了。至于,在传送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传送方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可靠的
网络传送过程中一般选择TCP传送方式。在讲求效率,或者不在乎传送失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UDP方式来提高传输速率。&&&&&& 应用层的协议有很多,每一个协议代表一种类型的服务。HTTP协议,万维网服务。FTP协议,文件传送服务。POP3,邮件服务,SOAP协议webService服务。在理解TCP/IP协议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三个困惑。1.什么是socket?&&&&&& 以前有听说过socket编程这种说法,也有的说套接字编程。我在搜索关于socket的资料时,发现有的说socket是指一个连接,有的说 socket是一指一个端点。拿打电话做比喻,A电话机和B电话机正在通话,那么socket是指的A和B之间的连接线呢,还是指电话机(端点)?我现在的理解是,socket就是一个连接中的一个端点,一次通讯(连接)a,b端都会有一个socket。一个socket对应一个连接。2.http协议属于应用层还是传输层?&&&&&&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听上去像是传输层的协议一样。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http和ftp一样都是属于应用层的协议,我先前很纳闷的是,既然是应用层的协议,怎 么就取这样一个误导人的名称啊。在对TCP/IP协议还不熟悉的时候,这很容易让人误解和纳闷的。后来,我在wiki上发现这么一段话:http中文译名问题&&&&&& HTTP 在中国大陆被翻译为“超文本传输协议”,因为“transfer”在中文里有“传输”的含意。但依据 HTTP 定制者之一的 Roy Fielding博士的论文[1](6.5.3节),作者专门强调“transfer”表示的是“(表述状态的)转移”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而不是“传输”(transport)。故其中文译名“超文本传输协议”恰恰引种反映了这种误解。更符合原义的译名应该为“超文本转 移协议”。&&&&&& 这段话解除了我的疑惑。那么http协议当然是应用层的协议。3.SOAP可以使用HTTP协议进行传输吗?&&&&&& 在了解SOAP协议的过程中,看到介绍说soap可以通过tcp,udp,http协议来传送。这也是让人困惑的描述。一看这句话,就会感觉http怎么 和tcp,udp协议并列了呢?难道http还是属于传输层的协议?再加上http中文译名的问题,名字听上去像传输层,初学者又要开始头大了。&&&&&& 事实上,http是应用层的协议,这一点可以毫无怀疑。那么现在新的问题来了。soap和http都是应用层协议,怎么说soap能用http协议来传输呢?应用层的协议可以用应用层的协议传送吗?&&&&&& 我查阅了资料,是这样一回事情,soap将信息进行XML的序列化后,再用http协议的方式再打包进行传送,传送的方式还是tcp或者udp。做个比喻 就好理解了。tcp 和 udp 都是公路,暂且把tcp认为是一般公路,udp高速公路,soap和http就都是汽车,那么soap和http都可以在tcp和udp上跑。说soap 可以通过http来传送,实际就是说soap是小轿车,http是装轿车的卡车,把soap的信息装到http里面,然后再运输,当然走的道路还是tcp 或udp。&&&&&& 说soap可以通过http协议来传输,这句话不太准确,比较准确第说法是:soap信息可以通过http协议包装后通过tcp或udp传输。&二.HTTP协议一、URL1.基本介绍URL的全称是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通过1个URL,能找到互联网上唯一的1个资源URL就是资源的地址、位置,互联网上的每个资源都有一个唯一的URL2.URL中常见的协议(1)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访问的是远程的网络资源,格式是http://http协议是在网络开发中最常用的协议(2)file访问的是本地计算机上的资源,格式是file://(不用加主机地址)(3)mailto访问的是电子邮件地址,格式是mailto:(4)FTP访问的是共享主机的文件资源,格式是ftp://&二、HTTP协议1.HTTP协议简介不管是移动客户端还是PC端,访问远程的网络资源经常使用HTTP协议访问百度主页:获得新浪的微博数据获得大众点评的团购数据&2.HTTP协议的作用HTTP的全称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1)规定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2)让客户端和服务器能有效地进行数据沟通3.为什么选择使用HTTP?(1)简单快速 &因为HTTP协议简单,所以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2)灵活 &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3)HTTP 0.9和1.0使用非持续连接 &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对客户端的请求做出响应后,马上断开连接,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4.HTTP的通信过程要想使用HTTP协议向服务器索取数据,得先了解HTTP通信的完整过程完整的http通信可以分为2大步骤(1)请求:客户端向服务器索要数据(2)响应:服务器返回客户端相应的数据三、HTTP通信过程 - 请求和响应1.HTTP通信过程 - 请求HTTP协议规定:1个完整的由客户端发给服务器的HTTP请求中包含以下内容请求行:包含了请求方法、请求资源路径、HTTP协议版本GET /MJServer/resources/images/1.jpg HTTP/1.1请求头:包含了对客户端的环境描述、客户端请求的主机地址等信息Host: 192.168.1.105:8080&// 客户端想访问的服务器主机地址User-Agent: Mozilla/5.0 (M Intel Mac OS X 10.9) Firefox/30.0// 客户端的类型,客户端的软件环境Accept: text/html, */*// 客户端所能接收的数据类型Accept-Language: zh-cn&// 客户端的语言环境Accept-Encoding: gzip&// 客户端支持的数据压缩格式请求体:客户端发给服务器的具体数据,比如文件数据&&2.HTTP通信过程 - 响应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应当做出响应,即返回数据给客户端HTTP协议规定:1个完整的HTTP响应中包含以下内容:状态行:包含了HTTP协议版本、状态码、状态英文名称HTTP/1.1 200 OK响应头:包含了对服务器的描述、对返回数据的描述Server: Apache-Coyote/1.1&// 服务器的类型Content-Type: image/jpeg&// 返回数据的类型Content-Length: 56811&// 返回数据的长度Date: Mon, 23 Jun :52 GMT&// 响应的时间实体内容: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具体数据,比如文件数据&3.补充:推荐工具firebug-1.12.5-fx.xpi &&虫子的作用:拦截所有的http请求。&4.常见的响应状态码四、发送HTTP请求的方法1.简单说明在HTTP/1.1协议中,定义了8种发送http请求的方法GET、POST、OPTIONS、HEAD、PUT、DELETE、TRACE、CONNECT、PATCH根据HTTP协议的设计初衷,不同的方法对资源有不同的操作方式PUT :增DELETE :删POST:改GET:查提示:最常用的是GET和POST(实际上GET和POST都能办到增删改查)&2.get和post请求 & & & & & & & & &&要想使用GET和POST请求跟服务器进行交互,得先了解一个概念:参数就是传递给服务器的具体数据,比如登录时的帐号、密码GET和POST对比:GET和POST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数据传递上GET在请求URL后面以?的形式跟上发给服务器的参数,多个参数之间用&隔开,比如/login?username=123&pwd=234&type=JSON注意:由于浏览器和服务器对URL长度有限制,因此在URL后面附带的参数是有限制的,通常不能超过1KBPOST发给服务器的参数全部放在请求体中理论上,POST传递的数据量没有限制(具体还得看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 & & & & & & & & &3.GET和POST的选择选择GET和POST的建议(1)如果要传递大量数据,比如文件上传,只能用POST请求(2)GET的安全性比POST要差些,如果包含机密\敏感信息,建议用POST(3)如果仅仅是索取数据(数据查询),建议使用GET(4)如果是增加、修改、删除数据,建议使用POST& &&& & & & & & & & & & &4.iOS中发送HTTP请求的方案在iOS中,常见的发送HTTP请求(GET和POST)的解决方案有(1)苹果原生(自带)NSURLConnection:用法简单,最古老最经典最直接的一种方案NSURLSession:iOS 7新出的技术,功能比NSURLConnection更加强大CFNetwork:NSURL*的底层,纯C语言(2)第三方框架ASIHttpRequest:外号“HTTP终结者”,功能极其强大,可惜早已停止更新AFNetworking:简单易用,提供了基本够用的常用功能建议:为了提高开发效率,企业开发用的基本是第三方框架5.ASI和AFN架构对比&&&&&&&&&&&&说明:AFN基于NSURL,ASI基于CFHTTP,ASI的性能更好一些。
以上就介绍了iOS网络协议----HTTP/TCP/IP浅析,包括了方面的内容,希望对IOS开发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本文网址链接:/article/detail_16005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zabbix监控tcp连接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