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pci e ssd 主板设置有哪些类型

查看: 3296|回复: 41
【茶茶】Intel inside,Intel 750 400GB PCI-E SSD评测
在线时间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Akari 16:49签到天数: 141 天[LV.7]常住居民III
本帖最后由 茶茶 于
15:30 编辑
最近几年以来,SSD慢慢从一个新兴的硬件产品逐渐转向成熟,成为装机的常客。产品的价格也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下降。不过由于现在SSD价格战的厮杀非常剧烈,真正的好产品越来越少。所以今天就带来目前民用级SSD中可以算是最强的INTEL 750 400GB PCI-E版的评测。
DSC_2626.jpg (144.51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产品包装与附件:
750采用INTEL标志性的蓝色纸盒包装。
DSC_2607.jpg (193.91 KB, 下载次数: 7)
18:11 上传
包装背面印有产品参数和标称性能
DSC_2612.jpg (324.35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产品内包装是透明塑料壳,壳稍稍有一些空隙,来提供缓冲。
DSC_2614.jpg (170.17 KB, 下载次数: 14)
18:11 上传
产品附件比较简单,说明书+驱动光盘+半高挡板。比较重要一点就是750是需要额外安装驱动的,不安装驱动时只能运行在兼容模式下。
INTEL官网驱动下载链接:
DSC_2619.jpg (172.72 KB, 下载次数: 8)
18:11 上传
产品整体外观:
接下来看一下产品的整体外观,750的外观更近似于显卡,长度也比较长。
DSC_2626.jpg (144.51 KB, 下载次数: 7)
16:49 上传
SSD背面带有背板,应该是民用级PCI-E SSD中第一张有背板的产品,入股背面能有一个骷髅头就更好了。
DSC_2629.jpg (144.11 KB, 下载次数: 7)
18:11 上传
接下来上一组产品的四视图。
DSC_2653.jpg (122.27 KB, 下载次数: 14)
18:11 上传
DSC_2645.jpg (124.71 KB, 下载次数: 13)
18:11 上传
DSC_2646.jpg (117.88 KB, 下载次数: 8)
18:11 上传
DSC_2650.jpg (122.79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SSD前部可以看到一个INTEL LOGO。
DSC_2668.jpg (81.98 KB, 下载次数: 8)
18:11 上传
SSD尾部则印有SSD的型号。
DSC_2663.jpg (107.69 KB, 下载次数: 13)
18:11 上传
产品细节图赏:
750的功耗是比较大的,所以配了比较大型的散热片,散热片是挤铝工艺,其实散热面积不算很大。
DSC_2671.jpg (89.23 KB, 下载次数: 3)
18:11 上传
主控的位置可以看到会有额外的散热片加强散热。
DSC_2704.jpg (166.37 KB, 下载次数: 13)
18:11 上传
SSD的挡板没有输出接口,但是做了蜂窝状的散热孔。
DSC_2657.jpg (122.76 KB, 下载次数: 13)
18:11 上传
产品拆解图赏:
接下来对SSD进行拆解,SSD的背板比较容易拆卸,没有太大的难度。
DSC_2673.jpg (142.39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SSD的散热片就没什么办法拆解,颗粒上的胶水粘的非常牢,电吹风吹了很久还是不行。为了避免拆散热片送显存,所以就不继续折腾了。
DSC_2675.jpg (122.95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从SSD插槽的布线就可以看到,这颗SSD是用足PCI-E X4的带宽,一定要插在X4或者更高速的插槽上才能保证性能。
DSC_2689.jpg (215.03 KB, 下载次数: 4)
18:11 上传
SSD主控在正面,没办法展示,从背面可以发现,这颗SSD的主控体积不小,是个大家伙。从媒体拆解的情况,可以知道采用的是CH29AE41AB0主控,与企业级的DC P3700系列是完全一样的。18通道的SSD主控相比主流的8通道或4通道主控要彪悍很多。
DSC_2686.jpg (258.79 KB, 下载次数: 7)
18:11 上传
闪存颗粒来自INTEL自己封装的20nm MLC,单颗容量16GB或8GB不等。
DSC_2678.jpg (204.64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SSD的缓存采用镁光的DDR3颗粒,背面2颗,正面3颗。每颗容量256MB,合计1280MB。
DSC_2682.jpg (306.76 KB, 下载次数: 7)
18:11 上传
SSD靠近挡板的地方有四颗LED指示灯,可以知道SSD基本的运行状态。
DSC_2695.jpg (170.36 KB, 下载次数: 12)
18:11 上传
SSD尾部可以看到两颗大容量电容,主要用于提供断电保护功能。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SSD的散热片底座厚实的感人。
DSC_2701.jpg (135.6 KB, 下载次数: 7)
18:11 上传
由于这款SSD采用的是PCI-E X4插槽,所以基本就只能安装在显卡插槽上。(现在主板X4以上带宽的插槽基本都采用显卡插槽的样式)
DSC_2767.jpg (211.94 KB, 下载次数: 4)
18:11 上传
SSD的四个指示灯在正常工作中只会亮两个,绿色的灯是指主板已经正常识别,黄色的灯是指SSD正在读写数据中。
DSC_2773.jpg (188.49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产品性能测试说明:
测试平台采用的是Z97+4770K,因为目前NVM SSD只有Z97和X99主板可以完整支持。B85我试过,在WINDDOWS下可以认到SSD,但是在BIOS中不能认到SSD,750的系统也是不能引导的。主板UEFI引导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动,如果要购买这个SSD必须注意自己的平台是否支持。
测试平台.png (21.2 KB, 下载次数: 8)
13:48 上传
系统中的硬件信息截图如下。
18-39-19.jpg (263.8 KB, 下载次数: 13)
14:09 上传
测试平台如下。
DSC_2781.jpg (253.47 KB, 下载次数: 11)
18:11 上传
DSC_2782.jpg (228.53 KB, 下载次数: 4)
18:11 上传
文章内容顺序:
由于测试的项目非常多,为了避免“太长不看”,所以文章的顺序会有调整。首先列出测试的对比结果和分析,然后列出跑分汇总数据表格,最后才会放上测试的实际截图。
测试项目介绍:
测试的软件如下图表格中的“测试项目”。750自己的测试对比是在PCI-E 3.0和PCI-E 2.0插槽上测试,分别测试安装与不安装驱动下的对比。
性能对比模板.png (25.8 KB, 下载次数: 3)
13:56 上传
横向对比分别选取SATA SSD、他牌PCI-E SSD与750进行对比。由于我之前的测试测试项目上会有一定的出入,所以对比上不能保证每一项都有数据,我会按照之前的测试尽量进行对比。
横向对比模板.png (25.18 KB, 下载次数: 3)
13:56 上传
由于这颗750在我到时候前已经有使用过,所以无法测试出厂状态的性能。所以只会针对稳定状态产品性能和TRIM & GC的测试。
产品性能对比分析:
产品性能简述:
750的实际性能如何大家肯定是最关心的,所以这里先放一张TxBENCH的性能测试。反正就是很夸张就是了。结合所有的测试结果,750更擅长于大量数据的读写工作,但是过于零散的小文件(1队列深度的4K测试)表现就不算很好。所以其实在很多跑分软件上750这点会比较吃亏,导致评分偏低,不过INTEL似乎并没有过多考虑跑分优化。(我可以说是不屑于吗?)
16-25-19.jpg (217.46 KB, 下载次数: 4)
14:22 上传
INTEL 750不同设置下对比:
PCI-E插槽类型(PCI-E 2.0/PCI-E 3.0)对750的性能影响约为30%左右。
是否安装驱动对性能的影响也在30%左右。
由于目前的平台CPU内部都是PCI-E 3.0的通道,芯片组都是PCI-E 2.0的通道。所以芯片组总线对性能的影响暂时没有办法测试(线路更长,会增加SSD延迟),这个需要等待下一代的平台。
2 INTEL 750 性能对比.png (45.13 KB, 下载次数: 5)
14:08 上传
从HD TUNE的测试截图可以看到,没有安装驱动时SSD的性能曲线波动非常夸张,安装驱动后就明显平滑的多。
13-38-44.jpg (201.69 KB, 下载次数: 4)
14:16 上传
16-35-01.jpg (251.05 KB, 下载次数: 8)
14:16 上传
13-43-03.jpg (210.79 KB, 下载次数: 5)
14:16 上传
16-38-55.jpg (287.82 KB, 下载次数: 13)
14:16 上传
所以强烈建议将750插在PCI-E 3.0的插槽上,并正确安装驱动。不过这意味着在Z97或H97平台上就需要支持SLI的主板(只有这些主板支持8+8),显卡会运行在PCI-E X8(不过影响不会很大)。
产品性能横向对比:
前文简单总结了750的自身性能,那与常见的其他SSD产品相比到底有多少的性能差异肯定是大家很关心问题。这里就进行了横向对比。
SATA SSD选取建兴的LCH-512VS,算是SATA SSD中性能比较接近中间线的产品。PCI-E SSD则选取之前测试的浦科特M6E,发布之初时性能也是相当惊人。
由于我测试的M6E是小容量版本,所以在测试中还是会有些吃亏,尤其是写入部分。
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到,750的综合性能相比SATA SSD提高了80%,相比其他PCI-E SSD性能提高了40%-50%。提升幅度相当夸张。
2 横向性能对比.png (37.85 KB, 下载次数: 8)
14:08 上传&& 笔记本电脑PCI-E接口固态硬盘
?笔记本电脑PCI-E接口固态硬盘产品描述
品牌&AnXinDa 类型:& &▲&物理尺寸:51&30&3.5mm ▲&容量:512MB&1GB&2GB&4GB&8GB&16GB&32GB&64GB ▲&接口:SATA&Mini&PCIE&SSD/IDE&Mini&PCIE&SSD ▲&双通道连续:读取速度55MB/S,连续写速度25MB/S ▲&四通道连续:读取速度95MB/S,连续写速度45MB/S, ▲&平均存取时间0.2ms ▲&存储介质:MLC-NAND&Flash 特点 ▲&快速的连续读、写速度,数据存取时间短和较高的IOPS ▲&低能耗,无噪音,体积轻便,可兼容常用的各种操作系统 ▲&抗冲击:2000G(@0.3ms&half&sime&wave&) ▲&防震动:20G(40~2000Hz),在高低温环境下均可稳定工作 ▲&工作温度:0~70℃ ▲&存放温度:-35~85℃ ▲&输入电压:5V+/-5% ▲&工作功率:2.0W ▲&空闲功率:0.5W ▲&写寿命:32GB容量SSD每天写100GB资料可以用8年 核心技术:& ▲&动态与静态的平衡抹除算法系统自动坏块管理。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100万小时 ▲&支持ECC:每512Byte有8位或15位纠错码 应用领域: ▲&网络设施和服务器:如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电邮服务器、防火墙服务器;▲&自助缴系统:如ATM柜员机,触摸取号机,排队机,自助售票机,照片自助冲印系统,自助点菜机,KTV自助点歌台,&商用收款机备:如UMPC、工业计算机,游戏机与多媒体设备通信设备:如通信机站存储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MID) 其他:& &&&&&▲&认证:CE、RoHS、FCC &&&&▲&保修时间:SLC-FLASH系列保修三年;MLC-FLASH系列保修两年
主营:DOM电子硬盘、SSD固态硬盘、U盘
& & &&&&&& &
&:以上信息 笔记本电脑PCI-E接口固态硬盘 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
&产品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举报投诉:如发现违法和不良资讯,请联系我们。
2016 版权所有第三方USB 3.0主控芯片所使用的-E通道带宽对性能影响明显
& & 除了UASP传输协议影响USB 3.0SSD移动硬盘的传输速度外,主板上第三方的USB 3.0主控芯片所占用的PCI-E通道也有影响(只限于老主板)。当年大多数老主板搭载的第三方USB 3.0主控芯片都占用的是PCI-E 1.0的&1通道,带宽不过单向250MB/s(这就是为什么老主板的USB3.0始终快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显然这会大大限制SSD的性能发挥。于是,一些一线主板厂商采用了巧妙的办法,让第三方USB 3.0主控芯片可以占用CPU内部的PCI-E 2.0通道(而且是&2),实现双向500MB/s传输,这就达到了USB 3.0的上限速度,但显卡所使用的PCI-E通道就只剩&8了(CPU内部提供两组PCI-E &8,USB 3.0占用其中一组PCI-E &2,显卡就只能用另一组)。如果你还在使用这样的主板,可以用主板厂商官方的应用程序来开启这一功能(比如技嘉的USB 3.0加速软件中就可以选择&Turbo&模式),这样就能大大提升USB 3.0传输速度,减小对SSD移动硬盘的性能束缚
本网站试开通微、小企业商家广告业务;维修点推荐项目。收费实惠有效果!欢迎在QQ或邮箱联系!
试试再找找您想看的资料
资料搜索:
查看相关资料 & & &
copyright & &广电电器(中国梧州) -all right reserved& 若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mail: & &
地址: 电话:(86)774-2826670&||/|/||||/||
||/|||/|/|/|/|
& PCI-E接口固态硬盘报价
&固态硬盘筛选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 2.0 X8存储容量:2TB读取速度:4000MB/s平均寻道时间:0.1ms质保期限:3年其它特点:新功能:支持RADIO 0,1,0+1
坏块外形尺寸:190×83×20mm其它性能:读寿命:无限
均衡抹除算法: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 X8存储容量:512GB闪存架构:SLC单层单元读取速度:1700MB/s质保期限:3年其它性能:掉电数据保护模块(可选);可靠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 2.0 X8存储容量:1TB读取速度:1200MB/s平均寻道时间:0.1ms质保期限:3年其它特点:新功能:支持RADIO 0,1,0+1
坏块外形尺寸:190×83×20mm其它性能:读寿命:无限
均衡抹除算法: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480G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1400MB/s硬盘尺寸:2280质保期限:3年外形尺寸:180.98×120.96×21.59mm其它性能:多任务处理极速响应,系统全面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480G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2000MB/s质保期限:3年其它特点:损耗均衡算法:动态与静态损耗均外形尺寸:180×98.4×16.9mm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1T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3500MB/s平均寻道时间:0.1ms质保期限:3年外形尺寸:198×98×19mm (6)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128G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792MB/s缓存:128MB平均寻道时间:0.04ms质保期限:3年外形尺寸:168.5×68×16.1mm (6)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240G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780MB/s缓存:128MB平均寻道时间:0.04ms质保期限:3年外形尺寸:168.5×68×16.1mm (52)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480G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780MB/s缓存:256MB平均寻道时间:0.04ms质保期限:3年外形尺寸:168.5×68×16.1mm (6)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1T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2000MB/s缓存:640MB(128MBx5)质保期限:3年其它特点:损耗均衡算法:动态与静态损耗均外形尺寸:180×98.4×16.9mm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2T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2000MB/s缓存:640MB(128MBx5)质保期限:3年其它特点:损耗均衡算法:动态与静态损耗均外形尺寸:180×98.4×16.9mm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4T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4000MB/s平均寻道时间:0.1ms质保期限:3年外形尺寸:198×98×19mm (6)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400G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2400MB/s硬盘尺寸:2.5英寸外形尺寸:68.9×18.74×168mm产品重量:195g
加入对比所属系列:接口类型:PCI-E X8存储容量:1TB闪存架构:MLC多层单元读取速度:1700MB/s质保期限:3年其它性能:掉电数据保护模块(可选);可靠
加入对比接口类型:PCI-E存储容量:1TB读取速度:910MB/s外形尺寸:167.64×98.42×22.15mm产品重量:289g
加入对比接口类型:PCI-E X8存储容量:480GB
加入对比接口类型:PCI-E X4存储容量:160GB读取速度:740MB/s其它性能:RevoDrive X2专为高性能游戏PC和
最新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品牌大全
装机硬件外设硬件扩展配件
固态硬盘品牌关注排行
12345678910
固态硬盘总关注排行
2345678910
固态硬盘系列排行
12345678910
热门关键词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浅谈PCI-E 3.0和SSD硬盘的那点事
关键字:PCI-E 3.0 SSD硬盘
  去年的最大热点莫过于至强E5 2600的发布。至强E5 2600在提升了内存带宽和工作线程和降低功耗等一系列性能的同时,处理器的每个核心上只保留了少数的PCI-E 2.0,而更多地采用了PCI-E 3.0。此次发布PCI-E 3.0,让我们对未来的接口设备的应用充满了期望和迷惑,当然,更多的还是观望。那么这次PCI-E 3.0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一下PCI-E 3.0和2.0标准的比较。
  PCI -E 2.0和PCI-E3.0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数据吞吐量有显著增加并保持了对PCI-E 2.x/1.x的向下兼容,继续支持2.5GHz、5GHz信号机制。PCI-E 2.0中的信号强度为5GT/s,从而实现了500MB/s的数据吞吐能力,而PCI Express 3.0中,这些数据传输能力被再次加强了一倍。PCI -E 3.0的信号强度为8GT/s,可以实现1GB/s的数据吞吐能力。印象中我们认为pci-e接口主要是用来安装一些接口卡,比如、万兆网卡等。不过PCI-E 3.0这么高的带宽和数据传输率主要用在什么地方呢?
  ▲PCI-Express的发展历程
  在现用中,最为大家诟病的地方也就是的传输速度方面,现在的服务器基本还是使用机械硬盘作为存储载体,虽然机械硬盘有原始存储容量大、性能稳定的特点,但是由于本身的技术瓶颈限制,数据传输速率,尤其是硬盘内部传输率已经达到极限,单纯的靠提高转速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带来例如运行噪音大,发热量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级硬盘进入人们的视线,虽然在目前SSD硬盘还存在例如长时间的读写性能下降、容量偏小和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但是它高速的数据传输率是传统机械式硬盘所望尘莫及的,如果采用了SSD硬盘无疑会大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并且也会降低服务器的功耗和发热量,所以我们认为SSD硬盘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取代传统的机械式硬盘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传统接口的SSD硬盘
  PCI-E 3.0标准的出现业界都普遍认为直接受益者是SSD硬盘,形式也就是SSD阵列卡,在其服务器的发布会上也证实了这点,并且概念型产品已经诞生,最近更有消息称,即将推出采用自家主控的PCI-E 3.0接口的SSD硬盘产品。凭借着业界领头羊的地位和最新至强E5 2600处理器,相信各个厂商也会纷纷跟进, PCI-E 3.0的SSD硬盘时代仿佛离我们也不再遥远。
  ▲PCI-E 3.0接口的SSD阵列卡
  不过,对于现在来说一切还是为时尚早,目前市面真正支持PCI-E 3.0的产品少之又少(目前用的最多的是转接卡),而且对于用户来说,SSD硬盘,尤其是企业级SSD硬盘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在没有降低SSD硬盘nand的成本前,这个局面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存储行业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机械式硬盘的天下,企业很难想象换成另一种技术后会是什么样子,既要熟悉新技术,又要克服新技术带来的恐惧感 (SSD未知的寿命问题和长时间的读写性能下降问题等)。
  SSD厂商一直都在改进技术,机械式硬盘经历了53年的发展,才获得今天的完善,并且还存在相当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攻破,SSD作为一项新技术,更是需要时间的磨练。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SSD硬盘解决了上面的问题,PCI-E 3.0的SSD硬盘才会慢慢普及并取代机械式硬盘成为未来的主要存储器,因此PCI-E 3.0也将孤军奋战一个阶段,成熟的商用型PCI-E 3.0 SSD硬盘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相关文章:
[ 责任编辑:杨瑗嘉 ]
SAPPHIRE NOW大会为…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ci e ss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