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手机号运营商查询没有注册运营商流量账户

智能手机流量被盗事件频发 运营商袖手旁观
&中国电信的网络太不安全了吧,去年手机号被盗,产生巨额账单。今天在关闭移动数据的情况下居然使用了近200兆的流量了,果断考虑换号!&流量接连被盗事件让用户投诉无门。
智能手机流量被盗事件频繁发生,在用户的举报和媒体的质疑声中,该事件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智能手机流量被盗到底谁是罪魁祸首,产生的巨额资费应该由受害的用户来埋单么?而在这样的事件中,运营商又该给出什么样的解释呢?
智能手机成为吸费漩涡
3G的普及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备品,随时随地的上网体验,让人们无法自拔,然而随之而来的流量莫名超标、资费被盗事件频繁发生,用户的不知情,以及相关运营商的不作为,让流量被盗现象已经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最近有投诉称,有用户在使用中国电信天翼手机时,一觉醒来发现手机已被停机,在查询结果后发现,一夜之间竟然偷跑流量8.3Gb,超出流量套餐7.4Gb,产生话费高达2376.68元。
无独有偶,一位联通3G用户,在同时开启Wifi和3G的情况下观看视频,结果导致视频流量直接使用3G流量,流量花费1.7G,但是联通没有做出任何提示,两个小时扣费456.61元;月底,该用户仍然不知道流量已超标,继续使用,后续扣费67.27元。在事后查询话费,才知道流量超标的问题。
在记者了解的过程中发现,流量超标的事情并不是在3G网络实行以后才有的,在2G时代,流量超标事件就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异地上网产生高昂的上网费用,往往事后才会收到运营商的资费短信。
&我几乎每个寒暑假都会欠费两三百,每天就正常刷微博、上QQ,都不敢看视频,结果还是会欠费,我都不知道我的流量是怎么用的,但是去营业厅查也只会被告知流量超了,但是具体怎么超,为什么超,我自己并不清楚,最后也只能灰溜溜的把欠款补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如实说,在他看到,他周围同学经常有抱怨话费无缘无故就没有了,甚至是刚冲没多久的话费&说没就没&。
在诸多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当用户遭遇&流量被偷&的问题时运营商无人来管,更有甚者直接将责任推卸到用户身上,对此有分析认为,用户每次流量被使用,运营商都会从中获取利益,对此我们采访了通信行业观察员高骥远,他表示不排除有这样的因素存在。
&虽然超出的流量短期内能增加收入,但是长期以往,将会损害用户体验,甚至让用户患上&流量恐惧症&。&,高骥远认为运营商的这种行为明显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他表示,虽然3G时代倡导流量经营,但这必须要有好的内容做依托,&目前,运营商的发展重点是&轻应用、重管道&,先把高速路修好,至于路上跑什么车、沿路开什么店却不在控制范围内。&
手机流量被&偷&变得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运营商的不作为,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以及用户的不知情,加之第三方软件的恶意吸费,给用户造成一定的损失,而这最终都将由用户自己埋单。
相关报道:
新闻热线:010-
责任编辑:刘楠
名企动态: |
标志着Windows迈出个性化计算的第一步……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七夕节将至,但凡能主打“恋人”、“甜蜜”、“成双成对”等概念...
8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造成3名中国公民死亡,其...
企业因甩掉尾货的包袱而变得步伐轻盈,尾货淘金客则因其利润丰厚...
手机流量没用完 清零该不该?(图)
  部分用户质疑&我付了钱凭啥被清零?&专家建议运营商降低流量标准资费
  上周,消费者刘明认为,自己购买的每月150M的手机流量,若当月没有用完,下月就会被服务商清零的情况太不公平,并因此诉诸法律。他表示:&我花钱买流量,可是为什么超出的流量要交费,没用完的流量不累计?难道没用完的流量我没交钱吗?&
  该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本地运营商认为,可以考虑未来推出时效更长的流量套餐。
  运营商:流量不能像实物般储存转移
  昨日,广东本地三大通讯运营商对此话题表示回避。但有相关人士认为,数据网络的占用是有时间属性的,手机套餐价格和时效密切相关,在现有套餐价格大大低于标准资费的情况下,难以放弃套餐的时间限制。另外,流量不可能像饭店的饭菜那样的实物商品可以去储存和转移。
  一位知情人士说,上网流量作为一种商品和服务,其价格制定和时间属性密切相关,比如闲时的价格就会便宜一些,有效期在1个月内的就便宜一些,有效期在两三个月内的套餐就会贵一些。从国外看,地铁、旅游景点等服务也有这种价格与时效相对应的特点,比如一次使用的门票、3日内可使用的,以及月卡的价格都不相同。
  通讯专家付亮对本报记者说,流量套餐针对的是本月网络设备的使用权。如果改为可以下月继续使用的套餐,费用应该上涨。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取消套餐和恢复标准资费,会意味着价格上涨,消费者也不答应。付亮说,争来争去还是流量价格的问题,就是一种价格博弈,讨论套餐可不可以累计到下个月没有实际意义,不如讨论每M流量的单价还有点意思。
  律师:该规定侵犯消费者财产权
  北京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对本报记者说,运营商月底未用流量清零的规定属于霸王条款。首先,虽然运营商在用户协议中做了相关约定,但是这种条款直接涉及消费者的重大权益,不仅需要在用户协议中进行明确约定,也需要以清晰显著的方式告知用户,实际上运营商几乎都没有尽到明确告知义务。其次,即使运营商尽到明确告知义务,这种约定也涉嫌构成霸王条款,违反合同法的公平原则,对消费者的财产权是一种侵犯。
  赵占领认为,消费者享受了流量套餐的优惠,可以接受时间限制,但是还没用的流量为什么不能下月接着用?为什么不能实行累积制?这就有点霸王做法。
  赵占领还认为,但从法院角度而言,判决这种条款属于霸王条款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涉及面太广,一旦判决支持消费者,会引发连锁反应,会有大量的消费者主张权利甚至起诉。
  专家:建议简化套餐、降低标准资费
  付亮认为,简化套餐数量,将流量标准资费降到1元每M以下,可能是该争议唯一的解套办法。他说,总体看,在2G时代,运营商为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上网流量需求,提供了多种套餐组合,可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但用户的流量使用具有不确定性,用户必须在月初前就确定选择的套餐,而运营商2G资费中标准流量资费、套餐外流量资费都明显高于套餐内,套餐内外资费相差几十倍。结果导致用户流量用超了不满意,用不完也不满意。简化套餐、将流量标准资费降到每M1元以下,可能是唯一的解套办法。主管部门也应该通过标准资费上限管制促进这种转变出现。
  网友激辩
  支持诉讼
  Zoo-Miling:运营商的行为我觉得触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WuYu_WithYou:也许这种个人诉求最终会变成徒劳无功,但能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注意,变成集体诉求以求改变。
  fujini:绝对支持啊!!用不完的短信和流量明明给过钱了,但居然不属于我。
  尊重合约
  阿昌75:我们这里出租车起步价5元,包含3公里。我打车到2公里处下车,可以要求退1.666元吗?我下车的地方是我选的,我有权继续乘车到三公里处,但是我放弃了。月底剩余流量是你自己基于时间即将结束而主动放弃的好不好?没有人禁止你月末突击使用流量啊。
  王小虎SYD:我不是站在运营商一方说话,只是觉得包月流量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商业协议,全世界的通信商都是这样算的。
相关新闻:
24小时热点新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 |
浙ICP备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责任编辑:潘洁 徐光  业务咨询热线:7 新闻热线:4  mail: QQ群: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 邮编:310039新华社说是APP偷了你的手机流量 不是运营商
来源:界面
作者:高亢 罗政 詹婷婷
  手机套餐流量不清零政策推出不足2个月,流量莫名其妙“偷跑”事件频出。不少消费者认为,以往打电话、发短信分别由时长、条数计算,自己可以查实,可是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流量如何核实却犯了难。
  有网络安全专家称,除了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用户不知情下流失。有数据显示,国人一年为此多付出至少近400亿元。那么,手机流量频频"失控"到底是谁造成的?
  运营商频遭质疑:其实“偷”点流量并不易
  11月12日,武汉市的陈女士因手机被停机咨询客服,被告知自己的苹果手机一夜之间流量跑了50GB,已欠费930元。
  根据运营商上网记录数据检测、分析,发现用户前一晚发生超常流量含有Windows系统发起的BT类型文件下载记录,累计消耗流量53.5GB,不排除该手机开启了“个人热点”,被电脑或其他设备接入并下载大量数据文件。然而,陈女士的丈夫毛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晚未曾开启过“个人热点”,对运营商检测人员给出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据了解,运营商只能监测手机流量使用状态,推测流量是被什么操作用掉的。湖北电信相关负责人坦言,“个人热点被哪部设备用了,怎么被用掉的,我们没有权力入户调查,无法还原具体的事实。”目前虽无最终结论,不过中国电信已减免该用户的异常流量费用。
  网络安全专家、猎豹移动安全研究员李铁军表示,近期的“3小时消耗23GB”等大流量偷跑事件接二连三发生,最终往往都是运营商减免费用息事宁人,更加引起公众质疑。
  流量究竟是如何计算的?据通信专家介绍,用户使用的流量分为上行数据和下载数据,当用户需要访问某网站时,先要发送请求信号,从而产生一定的上行数据流,而该网站将相关的信息发送给用户,从而产生下载数据,两部分相加则是用户所消耗的流量。
  手机安全软件统计的流量与运营商的统计为何有差异?中国电信内部人士介绍,手机安全软件是根据检测手机网卡产生的数据流来统计用户消耗的流量,运营商是根据基站等运营商自己的系统进行统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属于正常,如果差异过大,则有可能某一方出了问题。
  近期,浙江省质监局、计量科学研究院通信参数实验室进行了通信流量检测试验,以验证运营商对流量测算的准确性:在三台多制式无线通信上网流量监测器中插入三大运营商SIM卡,下载同一文件,测试结果显示:流量检测数据偏差值为0.1%-0.15%。
  河南联通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副总经理宋凤忠表示,运营商内部有非常严密且精准的计费和财务报表体系,造假在行业里无异于自绝后路。
  实际上,国内和国际上的通信运营商目前普遍采用了华为等公司统一标准通信流量计量硬件设备。“国内外该类设备的技术规格是统一的,运营商想单独造假&偷&流量从技术角度基本不可能。”华为公司一位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通信运营商的通信计费和测量是一套非常庞大且严密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偷”用户一点流量需耗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去更改整个系统和设备,运营商没必要去花如此高昂的成本。
  让流量跑得快成App通病
  网络安全专家裴智勇表示,除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其实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
  裴智勇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360安全团队发现过一种植入手机正常应用里的木马病毒,只要用户安装了带有该病毒的手机应用,即使是滑动解锁屏幕这个小小的动作,都会消耗一定流量。“一次解锁消耗0.76MB流量,一个手机用户如果每天解锁150次,就意味着一天额外消耗100MB流量。”
  流量偷跑问题与手机系统也有关。360手机安全专家买昭一丁表示,安卓系统对应用权限是开放的,它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即使在用户退出该程序后,该程序还有可能在后台运行并消耗流量。
  近年来,大量App通过运营商提供服务,由运营商收取流量费,之后与其按比例分成,即用户流量消耗多少直接与App制作商利益挂钩。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App从业者坦言,希望流量跑得快已是行业通病。这直接导致很多正常的、非恶意App软件在制作过程中,设计了在安装时或之后“套取”用户手机后台使用权限,尤其是安卓系统下,很多软件都会在用户不知情、关不掉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更新、下载以增加流量消费,其中不乏很多知名App软件。
  “庞大的利益驱动着App制作者们处心积虑在做好正常App业务的同时也惦记着用户的流量。如今,手机App非正常消耗流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可能是大家觉得流量跑得快的主要原因。”裴智勇说。
  而那些“大流量偷跑”的元凶是真正的恶意程序。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安卓平台新增恶意程序主要是资费消耗,占比为53.1%,其次为恶意扣费41.5%和隐私窃取3.6%。资费消耗类恶意程序主要通过私下拨打电话、发短信、频繁联网等方式耗费用户的流量和话费,是用户较难察觉的一种恶意行为。
  “恶意资费消耗软件也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有的软件制作者为了增加下载量,通过植入用户手机后台的恶意木马自动下载手机软件,造成用户流量不知不觉间大量消耗。”买昭一丁说。
  360手机安全卫士监控数据显示,平均每部智能手机每天偷跑流量约2.33M。“按照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1到10月移动流量平均资费为80元/G,据此保守计算,安装了360手机安全卫士的近6亿用户,每年因流量&偷跑&而额外付出的流量资费就将近400亿元。”买昭一丁说。
  加强App市场监管促进信息消费更加透明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消费者普遍觉得现在流量越跑越快还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4G流量资费下降,用户资费敏感度减弱,常开数据服务,有WIFI时也懒得切换的现象增多,导致使用流量明显增加;二是随着4G网络覆盖越来越好,更多的用户更换为4G手机,原本因为页面打开速度慢而随时中止、跳转的现象减少,用户消耗流量有所增长。
  此外,新型应用铺天盖地。手机里各类App功能在不断翻新,很多以前手机上处理不了的业务,如今动动手指即可办理,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智能生活体验的同时,流量消耗也在不断增长。
  对于运营商“一投诉就免单”的现象,付亮认为,表面看解决了问题,但被大家理解为“理亏”。运营商一味赔偿并不能解决问题,有必要成立专门团队,研究流量走向及流量变化,追查流量增加原因。运营商要做好流量经营,从用户角度出发为其节省流量。
  李铁军认为,人们使用流量越来越多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突发性、大流量“偷跑”事件目前还是个别特殊现象。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应加强对恶意App软件制作者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目前,不少“黑客”制作恶意软件,已形成有规模的黑色产业链。同时,各个安卓应用商店、平台管理依然存在漏洞,监管机制不健全。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委员宁家骏表示,监管部门和运营商都需要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将信息领域的监管和监督公开化,使老百姓的信息消费更加透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加强智能应用App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势在必行,让流量消费更透明、顺畅,提升消费者信息消费体验。
(责任编辑:陈洋)
原标题:新华社说是APP偷了你的手机流量 不是运营商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8成用户已享流量不清零 但还有“四座大山”
01:49| 发布者: | 查看: 932| 评论: 0
从上个月开始,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推出手机月套餐内剩余流量当月不清零服务。也就是说,对于符合条件的用户,10月没用完的流量会转到11月继续使用,到12月还没用完才会清零。 我们说,当时流量清零政策推出之时是民心所向,那么是不是惠及用户了呢? 据重新晚报统计,移动给出的数据是,符合政策的用户中,8成10月流量还有结余,这跟上海等城市公布的数据差不多。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按性别划分,男生占56%,女生占44%。分析称跟女孩偏爱网购和看视频有关。 一位土豪包的消费者也引起了注意,他10月套餐流量为11GB,当月结余10.8GB,几乎全部转存到下月。 提醒:流量不清零热门问题 市内移动、电信、联通等三大电信运营商昨天还对流量不清零首月中,用户普遍反映的热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提醒: 1、变更套餐会被清零 电信运营商表示,早在10月份公布不清零消息时就有详细说明,其中包括了变更套餐不可享受的规定。 2、全国流量包括本地 全国流量是指全国范围使用的流量,包括重庆本地和外地,并非有用户所认为的去外地才用全国流量。 3、部分加油包不享受新政 电信运营商提醒,由于每家运营商的政策有差异,部分流量加油包是不在不清零范围内的。 4、赠送流量仍会被清零 只有按月计费的套餐,用不完的流量才能不清零转到下月继续用。赠送的流量,不能享受不清零的新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拟运营商手机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