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有成吉思汗3西迁成功的塑像吗

成吉思汗陵迁移始末及其有关问题--《兰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成吉思汗陵迁移始末及其有关问题
【摘要】:成吉恩汗是蒙古汗国的伟大缔造者,蒙古族的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
成古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自建立起来只有一次迁移和回迁到鄂尔多斯地区,史称“成吉思汗陵西迁与东归”。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陵西迁就是在1939年从伊金霍洛迁移到甘肃榆中县,1949年其再一次西迁至青海省淬中县的塔尔寺;而所谓的成陵东归指的是其于1954年回归内蒙古自治区的伊金霍洛。
在论述成吉思汗陵的迁移问题之前,本义先从成古思汗、大汗的身殁之地与葬地、成陵的前身“八白宫”等问题论述,进而对成陵迁移的历史背景、西迁的决策和过程、西迁中的重要历史情节等问题加以论述。成吉思汗陵西迁及东归之事,持续将近15年,这对于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帝王的陵寝是无法想像的,成陵西迁与东归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通过此次成陵的迁移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蒙汉民族的精诚团结、拯救国家的爱国精神国民党共产党川结抗战,合力力保成陵的历史之事,这也无不是成吉事汗英灵的巨大魅力所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K878.8;K247【目录】:
中文摘要3-4Abstract4-7第一章 缘起7-10 1.1 研究原因及目的7-8 1.2 国内研究现状8-9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9-10第二章 成吉思汗及其陵园10-18 2.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0-12 2.2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葬地12-15 2.3 成吉思汗陵乃蒙古族之心灵圣地15-18第三章 成吉思汗陵迁移背景及其决策过程18-28 3.1 1939年成吉思汗陵迁移背景18-21 3.2 沙王请求迁移成吉思汗陵与国民党政府对移陵事宜的决策21-25 3.3 迁移成吉思汗陵前的几段插曲25-28
3.3.1 十二条标语口号25
3.3.2 草原风暴25-28第四章 成吉思汗陵之千里播迁28-34 4.1 起灵28-29
4.1.1 成吉思汗陵起灵典祭28-29
4.1.2 小伊金霍洛起灵祭典29
4.1.3 府前公祭29 4.2 成陵千里播迁29-34第五章 成吉思汗陵的第二次迁移及成吉思汗陵的回归34-37 5.1 成吉思汗陵第二次迁移的背景及经过34-35 5.2 成吉思汗陵的回归35-37结语37-38参考文献38-41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41-42致谢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锡如;;[J];发展;2012年07期
李子杰;;[J];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04期
陈育宁;;[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4期
李子杰;[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薛衔天;[J];炎黄春秋;2003年05期
陈育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志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柴福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李翀;;[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朱耀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铁牛;张秋良;杨慧敏;萨如拉;郑小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霍明琨;胡晔;;[J];北方文物;2009年04期
王建文;王有年;;[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李桂芝;;[J];东北史地;2007年02期
季静;;[J];东北史地;2010年05期
赵英兰;;[J];东北亚论坛;2007年05期
樊保良;;[J];敦煌学辑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哈斯巴根;;[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赵现海;;[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7年第4期[C];2007年
苏鲁格;张双福;;[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王玉希;;[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党宝海;;[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大方;张文芳;;[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志刚;;[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白红梅;;[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郝诚之;;[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胜利;[D];兰州大学;2010年
周燕来;[D];西北大学;2010年
苗冬;[D];南开大学;2010年
宫海峰;[D];南京大学;2010年
于文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健彪;[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冯玉新;[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金宝丽;[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徐实;[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杨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佟菲菲;[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刘锦;[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吕宗敏;[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慈平;[D];西北大学;2011年
张冬;[D];河南大学;2011年
吕金梅;[D];西南大学;2011年
赵本亮;[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杨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姜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赵学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会昌;[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王铮,张丕远,周清波;[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杨·道尔吉;;[J];鄂尔多斯文化;2006年04期
杨勇;;[J];鄂尔多斯文化;2007年01期
刘伟;钟巍;薛积彬;甄治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乌云格日勒;;[J];兰州学刊;2006年03期
森川哲雄;薄音湖;;[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8年03期
瞿大风;[J];蒙古学信息;1995年04期
邢莉;;[J];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孟唯一;;[J];南方论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育宁;[N];中国民族报;2004年
奇倩;[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安源;[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冬梅;[D];内蒙古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照东;班布尔;靳文;;[J];章回小说(下半月);2009年08期
伍振;;[J];旅游纵览;2010年03期
;[J];内蒙古社会科学(人文版);1996年02期
易旭东;;[J];中华魂;1998年04期
李子杰;;[J];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04期
杨教;;[J];四川监察;2001年10期
伍振;;[J];侨园;2010年01期
;[J];中国地名;2004年06期
洪烛;;[J];诗歌月刊;2007年08期
勿日汗;李惠子;;[J];百姓生活;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纳·胡尔查毕力格;;[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奇海林;张志华;;[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宝音满达胡;;[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A];全国社科联第十次学会工作会议交流材料[C];2006年
宝贵贞;;[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金海;;[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策·阿拉腾松布尔;;[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A];2009全国木材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研讨会木工机械数控新技术培训班论文集(会刊)[C];2009年
马秀娟;;[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咏;[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丁铭;[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本报记者 
阿勒得尔图;[N];中国民族报;2006年
丁铭;[N];西部时报;2006年
越言;[N];浙江日报;2006年
赵元君 通讯员
黄珉;[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王文明;[N];中国纺织报;2000年
郝纪念;[N];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
张弓长;[N];市场报;2004年
丁铭;[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红梅;[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张彦;[D];浙江大学;2003年
张朝文;[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刘克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刘朝晖;[D];厦门大学;2004年
李海东;[D];四川大学;2004年
彭锦维;[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周昊;[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明柱亮;[D];吉林大学;2005年
王志平;[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振宇;[D];兰州大学;2013年
李明波;[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乌日娜;[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潘凌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刘宇;[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刘畅;[D];内蒙古大学;2013年
孙宏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郝佼辰;[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麻广波;[D];内蒙古大学;2012年
郝凌霞;[D];河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1939年(民国28年),抗日战争初期,绥远形势告急,重庆国民党政府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免受战火浩劫,接受了以沙克都尔札布(沙王)为首的伊克昭盟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将成陵从圣地迁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这一重大事件史称“成陵西迁”。  这是一段尘封的,亦是一次鲜为人知的抗日壮举。笔者作为奉移成陵亲历者陈玉甲的后代,依据祖父遗著所记、父辈讲述及参阅有关史料,将这一极具意义的史实予以披露,以此缅怀先辈,激励后人。
  迁移成陵的请求被批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西进,西部城市归绥(今)、相继失陷,当时的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投靠日本,建立了蒙疆傀儡政府。  1938年,日军陈兵黄河北岸,日益逼近,蒙古族人民所崇敬信仰的成吉思汗陵寝随时面临被日伪盗劫的危险。  1939年初,伊克昭盟盟长沙王认清形势,果断决策,亲赴重庆,向国民党最高当局提出迁移成陵的请求。国民党政府也意识到,一旦日本帝国主义者和德王劫陵的阴谋得逞,将会给整个蒙古族地区的抗战带来不利,于是迅速作出迁移成陵至安全地带的决定,并且委派邓宝珊(晋陕绥边区总司令)、沙王、高双成(二十二军军长)、石华严(阎锡山代表)、袁庆增(傅作义代表)、荣祥(土默特旗总管)及我的祖父陈玉甲等人为迁陵专使。同时,国民党蒙藏委员会委派楚明善为护送主任专员,军事委员会委派唐井然为护送专员。  在确定安陵地点时,因为考虑到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经经过甘肃,因此决定成陵暂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  祖父陈玉甲(年),字云岚,河北省丰润县人,1912年辛亥革命后,随绥远城将军张绍曾来绥,长期从事蒙务领导工作,抗战爆发后,随傅作义将军投身绥远抗日。1949年,祖父在担任警备司令兼伊盟警备总司令时,参加了绥远“九一九”起义,系通电起义签字人之一。  成陵西迁时,祖父担任绥蒙游击军第二区中将司令,被委以护灵秩序总指挥之重任,直接参与了启灵和护灵工作,见证了成陵西迁全过程。1942年,祖父根据其亲身经历,撰写《奉移成陵记》(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生动、具体地记录了这段传奇。
  成灵在泪海中离开伊金霍洛圣地  1939年5月底,国民党政府委派的移陵人员及200余名全副武装的护陵军人陆续到达沙王府和大伊金霍洛,做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祖父在榆林参加有关会议后,又负责沿途警卫照料事宜,随后抵达陵地。成吉思汗陵寝位于大伊金霍洛(“伊金霍洛”是圣主陵墓之意),由两大蒙古包组成,简单而朴素,它坐落在碧空笼罩之沙坡下,呈现出一派伟大广漠之象,远远望去,令人肃然起敬。  祖父在著作中对启灵作了具体描述:“原议定起移由王府筹备骆驼车,因王府未及筹备,余于万分困难之中,改用骡轿驮移。成灵属银棺,横宽三尺余,而骡轿二尺余,宽窄不宜,先将银棺悬于轿杆之下,银棺擦地又不能前进,复重新拆架,另改宽轿子式。又因绳线等均无,只好连轿杆及银棺,均以黄缎子缠绕,远望着如同黄轿子一般,既庄严又好看。”“翌日赴小伊金霍洛起成妃之灵(笔者注:此为成吉思汗第二夫人忽阑的棺椁,第一夫人孛尔帖的骨灰与成吉思汗同置一棺),并且代表致祭,按照起移成陵之办法,将成妃之灵停于成灵之侧。”  6月10日于天明太阳未出之时,举行祭礼,达尔扈特人(守陵侍卫)和附近各旗的蒙古族群众云集大伊金霍洛,与他们所景仰和崇拜的始祖告别。祭礼由沙王主祭,鸣放三声礼炮后,灵柩被扶上骡轿,灵车向沙王府进发。沿途不断有蒙古族群众迎住灵车叩头、举佛灯、献哈达,有的老人甚至躺在当路,想阻止灵车前进;甚至有很多人因为悲伤过度,晕倒在地;还有更多的达尔扈特人失声痛哭一路相随,不忍离去。目睹这一场面的国民党《旅行者》杂志记者曾经这样描述:“成吉思汗的灵柩,是在蒙古族群众的泪海中,离开伊金霍洛圣地的。”
  榆林数万人倾城出迎  成吉思汗的灵柩离开沙王府,南行三日,在祖父的指挥下,移陵队伍井然有序,缓缓行进在浩瀚的大漠和茫茫的上,沿途不断有蒙汉人民顶礼膜拜,鞭炮迎送,“活像这位700年前的伟大民族英雄生临一样”。  6月15日,成陵西迁经过塞外古城榆林,数万人倾城出迎。现场采访的国民党《陕北日报》记者以“成陵过榆为七百年来空前盛典”为题作了以下报道:“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护卫灵榇(即灵柩)的二十二军的骑兵、工兵、步兵和新一军的士兵,一队队行走过来,以后便是四百龙旗,随风飘扬,达尔扈特人骑着高骏的马,擎着苏力德(成吉思汗所用之大纛旗),随后就是银庙(内装供器和4个小苏力德)、成灵和成妃的灵了。奉派护灵秩序总指挥陈玉甲前行引导,护灵专员与启灵致祭官唐专员、楚专员、邓总司令、高军长、石参赞、荣总管及其他随行人员紧随在灵榇后面,在烈日下走着,仪仗森严,扈从谨肃。中央党部特派的摄影员开始拍摄照片。”“大汗的灵榇,便在这四百欢迎声中穿城而过。出南门到了飞机场,一眼就看见停灵的新棚,棚正中挂着大汗的遗像,摆着许许多多的祭品,棚两旁满放着各式各样的花圈匾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于成吉思汗这位伟人,国民党高级官员都抒发了他们的感怀,这里仅录邓宝珊将军联如下:“勋业满乾坤想当年叱咤风云纵横欧亚,寇氛连华夏看此日仓皇戎马凭吊英雄。”灵柩被恭扶入棚后,就是公祭。6月16日,护送移陵队伍改乘8辆汽车从榆林出发继续南行(沙王已经返回札萨克旗王府),经陕西米脂、绥德等县,到达延安。
  毛泽东敬献花圈  6月21日,成吉思汗灵柩抵达延安。当时的延安是中共中央、八路军总司令部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摇篮。处在抗日前沿阵地的中共中央,将迎灵之事看做国共联合,扩大统一战线,动员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行抗日的大事。  上午11时许,“覆盖着黄色缎幔的灵车缓缓开进十里铺。灵车后面,依次为成吉思汗王妃的银棺和圣物。灵车前悬挂着成吉思汗身着长衣、背负利剑的巨幅画像。银质的棺椁,闪闪有光。”当灵车穿过欢迎的队伍时,人群中立即爆发出“蒙汉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护伊金霍洛、保卫、保卫祖国”的口号声。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柯庆施、八路军代表滕代远、八路军总部联络部部长王若飞、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高自立等将灵柩迎入精心布置的灵堂。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代表党政军恭读了祭文,这是一篇号召蒙汉各族人民高举抗战旗帜的战斗檄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列队绕行灵前,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柩。  6月22日凌晨,灵车继续南下,延安万余人齐集南门外大操场送行。祖父陈玉甲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奉移成陵途经延安之所见所闻,以及后来再赴延安同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晤谈,对他后半生的行止影响极大。据父亲回忆,这在祖父的笔记遗稿中曾经多次提到。
  兴隆山安灵  奉移成陵的汽车出了延安城,经过甘泉、耀县、洛川、黄陵、潼关、三原、咸阳等地,进入古城西安,20万市民夹道欢迎,沿街香案罗列,鞭炮齐鸣。国民党政府代表、地方高级官员及各界知名人士在鼓楼礼堂为成灵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国祭。  在西安城逗留数日后,奉移成陵的汽车又向甘肃方向进发,途经泾阳、永寿、长武、定西等地,一路风尘仆仆,历经艰辛坎坷,于7月1日安抵甘肃省榆中县。车队抵达榆中县后,各界欢迎者近4万人。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兼甘肃省主席朱绍良及政府其他官员从兰州市前往榆中县迎祭,并且扶挽灵柩登兴隆山至东山大佛殿安灵。  兴隆山,古称争秀山,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南约60公里的地方,在榆中县境内,海拔2400多米,东西两山对峙,层峦叠嶂,苍松参天,芳草覆地,满眼秀色,从山脚至山顶,道教庙宇分布得错落有致,可谓“洞天福地”。成吉思汗灵柩被安放在东山大佛殿,留在这里守灵的达尔扈特人分住于上下5座庙里,主持日常祭奠事务,兰州方面派来的一支部队日夜守卫着成吉思汗灵柩。  成陵西迁,从日在大伊金霍洛启灵至7月1日兴隆山安灵,历时21天,途经三省数十县,至此,祖父等人圆满完成了奉移使命。“在成陵迁移之后,蒙古族同胞因为祖先英灵有了归宿,心中得到了安慰,可以毫无牵挂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神圣战争。”这就是奉移成陵意义之所在。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统治甘肃的国民党军马步芳部在败退时,于8月13日又将兴隆山的成吉思汗灵柩迁至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该寺是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
  重回故地  1954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自治区人民政府应蒙古族人民的一致要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终于将成陵迁回离开15年之久的故地――伊金霍洛。4月23日,安放大祭与新陵奠基仪式一并举行。此为后话,不一一详述。  如今,几经修缮的成吉思汗陵寝,以其绚丽多彩的光辉、庄严肃穆的身姿、特有的价值,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国内外学者游客,它已经成为各族儿女的骄傲。当你走进宽阔的陵园,远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寝宫,它犹如一只冲天而飞的雄鹰,显示着成吉思汗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豪杰自强不息的精神;近观眼前碑亭内那通厚重的碑刻,它记录着抗战时期“成陵西迁”不朽的。它如同一幅画卷描绘着过去,它又像一面镜子照鉴着今天。此时此刻,我不禁遥想,海峡两岸何时能够再度携手,与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祭奠中华民族的一代英雄――成吉思汗。对这一天的到来,我充满信心。
?31.6?33.5
?6.96?8.12
?69.9?86.8
| 将本文分享到:
网友爆料关注排行抗战时期,日寇入侵内蒙古西部,成吉思汗陵的安全受到威胁,国民政府将成陵西迁至甘肃榆中县兴隆山。这一行动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
A.体现了国民党的民族平等政策
B.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使文物免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jeZP60CJ13
注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抗日这一目标。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4威力加强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