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越狱抹掉白屏修复手机掉水了手一下一起来看不了见修下多少钱

官方客户端下载后琴童时代:这一次爱上音乐无需理由-中国青年报
12版:屋檐下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后琴童时代:这一次爱上音乐无需理由
专题撰稿 郭韶明
中国青年报
&&&&一次跟钢琴老师聊天,她很随意地说起,作为音乐学院的老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对音乐无感。你对准备考音乐学院的学生说,弹一首你最喜欢的曲子吧。对方想了一会儿回答,好像没有什么最喜欢的。那弹一首你会弹的吧,那首什么什么曲子你会弹吗?对方若有所思:好像弹过,但……也不记得了。这样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教才好。&&&&她的意思我明白,如果学生已经对音乐彻底没有感觉,那么,再好的技术也没有用。这也就是学院派常说的,有技术和有感觉是两回事。&&&&现在,身边出现越来越多对音乐有感觉却技术欠缺的成年人,他们当中有不少应该是当年的琴童吧。他们积攒了许多对音乐的好感,也想要自己去表达一首曲子,但因为早些年没有好好学习,或者中途放弃,在很多年后突然生出了重新学习的愿望。与那些按照常规路线去走的琴童相比,我们更愿意把这类琴童叫做“后琴童时代”的学习者。&&&&相对于小琴童们的“正在进行时”,成年学习者的整体氛围是和谐的。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没有父母在身后逼着,已经很长时间不再摸琴,突然有一天,出于自身强烈的愿望,重新开启了琴童模式。这样的情形多少让人羡慕。&&&&因为家里有人学音乐,我被吸纳进了一个古典音乐群。这个群里活跃着老琴童、小琴童。有故事的总是老琴童。&&&&老琴童上杂志封面了,关键是真的有《老琴童》这样的杂志。显然,琴童这个词早已脱离年龄的概念,成为一种现象了。&&&&老琴童最近忙得厉害。他制作了一台听音乐的收音机,插卡式的。他在卡里存放了近3000首乐曲,以古典音乐为主,还一页一页做了目录。如果谁要定制,他可以代劳做这样的收音机,完全是好东西要大家分享的架势。翻到目录的最后,我乐了,最后一个章节是老琴童自己编曲啊。&&&&热爱古典音乐的夫妻在经营一家日式餐厅,我经常路过,但从没有想过走进去。那天在一次活动中刚好遇到这家餐厅的老板娘,她顺口说了一句,我先生偶尔会在现场拉小提琴,还有,餐厅刚添置了一架电钢琴,有兴趣的可以去试一下音。好吧,这家餐厅的亮点来了。&&&&还有一位声称只会一首曲子的老男人,学琴过程让我意外。因为,他的动机太不像话了——只是不想浪费给儿子报的钢琴课,儿子不学,干脆自己去学好了。这样的无心插柳,居然也坚持了好多年。他唯一会弹的曲子是《梁祝》,而且这么多年一直弹这一首。没听过他的现场演奏,但我相信对于这首曲子,他拥有最棒的音乐感觉。&&&&这些人多可爱啊。我还发现越来越多的老琴童,在购物中心的琴行里。有几次,都能看到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刚开始以为是陪着孙子孙女来的,后来偶然发现相邻的两个琴房里,都是老太太跟着年轻的老师在认真学琴。不知道两位老太太有着怎样的童年,在那样的时刻,我只感受到她们对音乐的投入。&&&&当然,“后琴童时代”里,还有随时准备出发的年轻人。&&&&不久前,朋友给我看了几段短视频。视频上是她的胖子朋友。胖子周围有一群会乐器的小伙伴,他们定期举办音乐主题聚会。视频里的胖子,弹琴的时候很有魅力。胖子的朋友们也很有趣,其中一位夸张地演绎着钢琴家过于投入的身体姿态,平时看来很自然的动作,一旦被夸张到极致,就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他们的音乐会很娱乐也很有喜感。能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这么投入地玩音乐,真是一件特别欢乐的事。&&&&一位母亲在饭桌上感叹儿子的突然改变。小的时候,钢琴说不练就不练了。现在这孩子读大学二年级,反而开始二次学艺。可以想见的是,当孩子对一件事重新燃起热情的时候,简直是最好的学习时机了。现在这孩子每个周末都回家跟钢琴老师上课,然后再练上一整天的琴。当妈的真没想到,自己会重新进入“家有琴童”的生活。&&&&要我说,这些成年学艺者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重新开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当他们决定开始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在随时迎接很多改变。比如当初我就不会想到,仅仅因为家里有人学琴,我就会跟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发生关联。我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深度卷入,每一个新年音乐会,都要和家人紧锣密鼓地排练一个月,留下一首保留曲子。是的,这足以让我好好地珍藏一年,再充满好奇地期待下一年会留下点什么。&&&&说到底,后琴童时代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它不再遵从于既定的学琴轨迹,也没有什么征兆可言,你可以说这翻开了生活新的一页,也可以说它是对琴童生活心理阴影的一种追讨。&&&&这样的翻页与年龄无关,与学过的内容无关,也与经历的那些过程无关,它实际上是一种对个人艺术生活重建的理想状态。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音乐和生活,把从前没有完成的,中断了的,在今天继续。&&&&不过,无论是翻页还是重建,我们都不是在排斥昨天,而是在有了自主能力和机会的时候,让音乐为我们的精神生活高屋建瓴。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华侨华人话两会:关于中国“两会”的随想
  “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人大、政协两会,在海内外共同期待的目光中开幕。
  虽然身居海外,但华侨华人对两会并不陌生。每年两会的重要议题议案,很多也包含了海外侨界关注的话题。社会保障、贫富差距、食品安全、中国梦、房地产调控、互联网+、一带一路、反腐倡廉、雾霾治理……这些热词,身居海外华侨华人也都耳熟能详,因为除了中国国内媒体,海外的华文媒体也是传播中国快速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几天,笔者的朋友圈内充满了来自两会的信息。除了大家不约而同转发的来自国内权威媒体的热点文章,专门参加两会的海外媒体界朋友也忙着晒照片、晒视频、晒文字心得,两会会场内的情景,一秒钟传遍全球,速度不亚于各大权威媒体,体现了智能手机的绝杀优势。
  新西兰信报将来自祖籍国的声音传递给当地华侨华人,引发涟漪,有移民了20多年的华人连连写下评论。这位来自北京的华人,最关心的是海外华人如何更加便利的往返祖籍国等。
  关注今年两会,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多触及百姓关注的民生、楼市、打虎、改革周期、经济增长点、留守儿童、全面二孩、“十三五”、依法治国、军队改革、户籍改革,等等。这些话题既与国内百姓息息相关,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关注的焦点。
  前一阶段,本报公众号介绍转发了一个来自国内制作的关于“十三五”的英文神曲,该曲采用中英文混搭、民谣范,讲述“十三五”规划,唱了未来五年的中国梦,连不懂中文的华人洋女婿也知道了“十三五”。所以,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早已经感染并正在渗透到海外,让海外华侨华人,甚至居住国当地民众关注。
  新西兰虽然地处地球的南端,与中国隔着万水千山,但与中国关系紧密。中国在2013年成为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2015年超过澳大利亚成为新西兰最大出口市场,中国同时保持着新西兰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新西兰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国家;新西兰的初级产品特别是奶粉、牛羊肉、葡萄酒、蜂蜜、水果、海产品出口中国面临巨大商机……而无论是贸易、教育、文化及其他,两国之间方方面面的交流,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因此,像中国“两会”这种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活,在新西兰必然会得到很多华侨华人的关注。
  接下来的两周,我们将持续关注“两会”,积极将重要信息通过我们的报纸、杂志、网站、公众号传递给新西兰的华侨华人。
  (作者王浩,新西兰信报总编辑)
【编辑:王海波】
>相关新闻: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6s掉水了能修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