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奇迹与魔法都是存在的奇迹

揭秘:唐山大地震背后的真相
导读: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快近40年,可是又有多少人对这一大灾害的过程有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呢?
“震撼世界的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确地预测出来了。”
唐山作家张庆洲经过长时间调查,05年即向世人披露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报告文学》杂志社推出张庆洲的长篇调查《唐山警世录》,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幕又一幕……
“地震前,地震监测网覆盖了整个唐山地区。”张庆洲援引1986年《地震报》统计数据说,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区群测点中的骨干点就达85个。
“各种异常都已经十分明显了,光监测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快近40年,可是又有多少人对这一大灾害的过程有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呢?“震撼世界的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确地预测出来了。”唐山作家张庆洲经过长时间调查,05年即向世人披露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报告文学》杂志社推出张庆洲的长篇调查《唐山警世录》,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幕又一幕……“地震前,地震监测网覆盖了整个唐山地区。”张庆洲援引1986年《地震报》统计数据说,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区群测点中的骨干点就达85个。“各种异常都已经十分明显了,光监测地震用的微安表就不知道烧了多少块。”张庆洲说,据他调查,绝大多数监测点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临震异常,至少十几个点向上级单位发出了短期临震预报。张庆洲把几十盘录音带往桌子上一摊,对记者说,“这是几十位当事人的采访录音,里面讲的是一个20多年前的秘密。”当年唐山地震监测网的工作人员中,张庆洲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马希融。这位担任过河北省第六、七、八届人大常委的七旬老者,曾两次发出了临震预报。从日开始,马希融发现,一直平稳的地电阻率值出现了急速下降的现象。他一边加紧观测计算,一边注意观察地下水和动物变化。为慎重起见,马希融还与其他地震台站进行沟通,最后确认监测结果无误。7月6日,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发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7月14日,国家地震局派来两位分析预报室负责地电的专家。他们检查了设备、线路,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之后指出,地电阻率值下降是干扰引起的。《唐山警世录》记录了马希融与国家地震局专家那天的对话。专家:如果按照你的意见,唐山不就在地震中毁了吗?马希融:我是这个看法。专家:如果真是大震,发生前将有很多小震。马希融:如果先发生大震,后发生小震群呢?专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震例。马希融:昌黎后土桥是专业地震台,为什么近两个月来曲线形态和我台那么一致?专家:后土桥地震台内外线很乱,现在也不承认是异常了。马希融:那您看我们地震台呢?专家:很好。以后我给你寄一些资料来,你好好学习学习吧。7月26日、27日,地电阻率再次急剧下降。思虑再三,27日18时,马希融拿起电话,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发出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此时距唐山大地震发生仅有9个小时。地震前的最后一个傍晚,与马希融一样焦急的还有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那晚耿庆国正在三里屯的岳母家。家里人说屋外晾的衣服爬满了蚂蚁。耿庆国低头一看,地上一层潮。为预报此次地震已奔走多日的耿庆国立刻做出判断,这是地下水往上涨,要地震!他马上跑到三里屯派出所,借用那里的电话跟地震队进行了最后的沟通。耿庆国向记者回忆起29年前的那段经历,情绪依然非常激动。7月以来,北京市地震队监测的各种异常已经非常明显了。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队紧急给国家地震局打电话,提出震情紧急,请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国家地震局说,先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况,21日再听汇报。“可到了21日,国家局没来人。不能再拖了,北京队业务组副组长张国民就直接给主管华北震情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世蓉打了电话,请求立即听取汇报,但梅世蓉把汇报时间推迟到了26日。”耿庆国说。“26日那天,国家局来了15个人,梅世蓉没到。国家局的同志听取了整整一天的汇报后,传达了梅世蓉的意见。”耿庆国回忆说,当时梅世蓉的意见是“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京津唐地区再乱一下可怎么得了?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国家地震分析预报室是一个决策部门,大震迫在眉睫,但我们过不了那道关。”耿庆国说,“按照当时的地震水平,虽然报不准7月28日,但7月底8月初的时间段是可以报出的;虽然报不准7.8级,但5级以上是可以报出的;虽然报不准唐山这个确切位置,但是京津唐一带是可以报出的。事实上唐山地震前6个小时就出现了地声、地光,如果给老百姓打个招呼,减轻人员伤亡是可能的。”听取北京市地震队汇报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也高度关注着华北震情的发展。汪成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他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但他们的意见始终得不到重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轨”行为,也正是这次“越轨”行为使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龙县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做震情发言。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我当时就想造舆论,把震情往下捅。”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听到汪成民的震情通报后,火速赶回县里。县领导冉广岐拍板,7月25日,青龙县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近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日,新华社刊发消息:中国河北省青龙县的县城距唐山市仅115公里,但这个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最近青龙县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张庆洲展开这场艰苦调查的直接动力来自一个神秘电话。1996年,张庆洲描写唐山地震的长篇小说《震城》出版。此后不久,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用沙哑的男低音对他说,唐山大地震事前曾被预报出来。这个神秘致电者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却给张庆洲提供了进一步调查此事的线索——你可以去找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杨友宸。“寻求真相是人的本能。”此后,张庆洲从探访杨友宸开始,一步步接近事件的核心。杨友宸告诉张庆洲,1968年,唐山市防震工作上马时就他一个人。上任后他就着手建立地震监测网。几年之内,他在唐山市区内先后建立了40多个监测点,各个监测点每天向他报数据。他当时虽然没有被任命,但却是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实际负责人。这些监测点绝非凑数。各厂矿监测台站的负责人,大都是地质院校的本科生。学校监测台站的负责人,大都是教物理化学的老师,也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不仅懂业务,而且极为负责。除马希融,山海关一中的吕兴亚老师、乐亭城关中学(“文革”中称乐亭红卫中学)侯世钧老师等一批监测者都发出了相当准确的临震预报。张庆洲对记者说,杨友宸从1968年起抓地震预报,在唐山铺了一张巨大的地震监测网,从不敢眨一下眼。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眼看就要抓到这次大地震了,可不知什么原因,组织上却突然通知杨友宸去干校劳动。在大地震即将爆发的当口,杨友宸被迫离开了至关重要的地震预测岗位,只剩下两个业务不熟的人值班。张庆洲分析指出,杨友宸是这个监测网的关键人物。他所采访的众多当事人都表示,杨友宸不仅极为负责,而且敢说话。如果当时杨友宸在唐山,面对如此众多的临震预报,一定会跑去找市长,找书记,地震预报一定被他嚷嚷出去了。几乎每个唐山地震监测点的人提到这事都扼腕叹息。地震预测遭到的漠视,使唐山人付出了血的代价,也给张庆洲一家造成了灾难和痛苦。日,张庆洲的大姐在地震中遇难。当时,大姐一只脚被楼板卡住了,余震不断。为获一线生机,大姐夫几乎是被大姐逼着,从废墟中扒出一把锯,在没有任何麻醉条件下把脚锯了下来。后来大姐因失血过多而死。那些日子,唐山人相互见面头一句话就问:“你家死了几口?”正是这种撕心裂肺、永远无法弥合的痛苦,使张庆洲在调查遇到阻力的时候坚持了下来。“如果说,杨友宸被临时调离使唐山的群防群测工作遭到致命打击的话,那么,在中央一级地震专业部门发生的地震方位的‘东西之争’,就成为漏报地震更加重要的因素了。”张庆洲如是说。据汪成民回忆,1975年1月,在国家地震局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专家对我国东部1975年、1976年地震形势分析出现了严重分歧。分析预报室的权威们认为,中国东部自1969年渤海地震后,地震活动已趋减弱,问题不大了。今后一两年,主要危险在中国西部,战略上要转向川滇一带,抓8级大震。以汪成民为代表的一些青年专家则反对忽视东部的看法。1976年5月,云南发生了7.4级地震,结果使权威们更加坚定地认为原先估计的“主要危险区在西部”是正确的。从此,工作重心转向了西部。“深入唐山大地震这个事件的内部,像进入了一个磁场,在错综复杂的矿脉之中,每走一步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痛。”张庆洲说。“事实上,这个调查报告是2000年写完的。”张庆洲捧着20多万字的《唐山警世录》说,“压了5年啊!”张庆洲告诉记者,2000年时,北京曾有一家大出版社要出这本书,刚进入印刷程序,责任编辑打来电话说,不出了,因为有人提出要把此书送国家地震局审一下,审的结果是没通过。“唐山大地震过去快30年了,该让老百姓知道真相了。”张庆洲停顿了足足半分钟后说,“我做这件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实事求是地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记录,使唐山的大灾难不再重演。”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庆洲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些领导的理解和支持。2004年,时任国家地震局局长的宋瑞祥看到《唐山警世录》书稿,欣然为之作序。唐山大地震漏报的真相终于公之于众。张庆洲的调查是从1998年开始的,历时两年。调查难度之大,是张庆洲始料未及的。“无论是当年成功预报了地震的人,还是由于某种原因漏报地震的人,都不愿意开口。这也是事实真相20多年无法揭开的一个原因。”张庆洲说,为了说服梅世蓉接受采访,他已经数不清打了多少个长途电话,每个电话结束后都发现自己的烟灰缸里多了好几个烟头。就连当年创造了无一人死亡奇迹的青龙县长冉广岐,也是三顾茅庐才访问到的。“当时冉广岐问,你有介绍信吗?有公章吗?我还是组织的人呢。”张庆洲不解,组织的人怎么了?“地委有话,不让说。唐山砸了个烂酸梨,青龙却无一人死亡。国家地震局交待不过去,这个事就压下了。”冉广岐后来向张庆洲这样解释自己多次拒绝采访的原因。汪成民向记者透露,日,河北省科委曾发出一份《地震群测群防简报》,首次披露了青龙成功预防了唐山大地震的事实。但没过多久,简报就被回收了。汪成民还说,青龙经验最初为公众知晓,要感谢联合国的科尔博士。这位联合国女官员,1995年10月在北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时获悉青龙县的奇迹。经中国政府批准,次年,她亲自带队赴青龙调查。从此,青龙奇迹不胫而走,被各国媒体广为报道。“真相的揭开是需要过程的。”张庆洲透露,至今,很多唐山人都不知道事实真相。一些人通过小道消息打听他的调查结果,有的还托人辗转购买登载《唐山警世录》的那期《报告文学》杂志。在采访张庆洲的这些日子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馆。事情过去了近30年,总该看到灾难的全过程了。出乎意料的是,9个展厅有8个展厅展示的是“新唐山建设成就”。只有1个展厅与地震题材有关。至于地震预报情况,只有缩在角落里的4幅小图画。画的是鸡不上窝、黄鼠狼搬家等图案。“参观这个纪念馆的人从这4幅描绘了动物异常的画面上,怎能看出当年唐山有着一张巨大的地震监测网?”张庆洲反问道。就在张庆洲《唐山警世录》问世的同时,钱钢的那本于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再版。这本广为人知的书的新版本,收录了钱钢2003年的一篇讲演稿。他说,很多人问他,为什么唐山大地震10年之后才写这本书。钱钢直言,在1976年那个历史条件下,出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在唐山大地震时,地震的消息和人员伤亡数字都是秘密。地震的现场,如果有人带一部照相机,立刻会被警察抓起来,相机也会被没收。“29年过去,唐山大地震终于在公众面前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全貌。”正在写回忆录的汪成民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道。《唐山警世录》问世不久,日,国家保密局新闻发言人沈永社宣布,自今年8月起,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
热门评论15楼12楼那为什么76之后到现在
中国地震怎么没有一次预报成功呢所谓的海城地震预报,唐山预报等等,无一不是经验之谈。海城地震的经验有若干不可重复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特别明显,依据邢台地震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判据,地震专家们可以把海城地震确定为前兆异常。而一年后发生的唐山大地震,虽然部分报告显示地震前有异常现象发生,但被作为主要判据的地震序列并未重现。世界上怕是没有一个国家 敢明确提前预报
告诉民众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多少震级
是否有余震
海城也只是根据监测, 预报说会有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四川西南松潘平武可能发生大地震的短期预报,在当地一度造成了持续一月之久的社会混乱,最后地震终于发生。因短期预报没有精确到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地方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汶川大地震后不到一个月,对成都可能发生7级余震的临震预报,让百万市民露宿街头。最终地震没来,部分群众也很有意见,只是从“是不是有隐报瞒报”变成了“不会报不要乱报”。虽然仪器比过去先进,但现在地震预报的基本思路,和30年前相比并没有本质的进步,仍然是凭借经验抓前兆。5楼10楼6楼
点击加载更多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四:青龙奇迹-唐山大地震-搜狐新闻
---------------
>> “唐山大地震”系列之四:青龙奇迹
::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
  青龙距唐山市仅115公里。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重灾区的青龙虽然房倒屋塌,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1人,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最近青龙县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
  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日,新华社刊发消息:中国河北省青龙县的县城距唐山市仅115公里,但这个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青龙县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
 青龙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在日,听到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震情分析组长汪成民利用晚间座谈时间,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对“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报告。7月19日,回到青龙县就做了汇报,引起了青龙常委会的重视,积极部署,7月27日,全县47万人口,已有60%以上的人在防震棚过夜,少数住在屋里的人也开着门窗睡觉。在这样的准备下,青龙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
有震?无震?震前争论
“越轨”使青龙县躲避了劫难
 日3时42分,中国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华北三队的黄相宁,走出了北京市交道口摇摇晃晃的家,“我爱人推醒了我,她感觉大地在晃动”。黄相宁的家是北京四合院一处平房,“墙错位了5厘米,院子里的邻居都起来了”。惊恐的孩子偎依在他的怀里,他朝东南方向望去,“我看见了紫色的光”。那是哪里呢?是渤海?是天津?还是唐山?[]
 汪成民说,以他为代表的国家地震局一批年轻同志坚持认为唐山、滦县一带会有大震。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汪成民要求在大会上做震情发言。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没同意,让他在晚间座谈时说,但强调不能代表地震局。就这样,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间座谈时间,通报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很头疼,很难做,如果你报失误,可能当地政府会采取很大的措施,包括对老百姓的生活可能产生很重的影响,如果没有来地震,报了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报,地震来了,损失更大…”[]
地震预报关乎国计民生:
 国家地震局局长:如果我们报得不准,引起恐慌或者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像北京,北京停产一天要十几个亿,大概12亿左右,现在初步统计,长三角73亿,珠三角34亿,这么大的经济损失,你报了以后,停产一天、两天、三天,老百姓都躲起来了,引起不光是经济损失,还有社会的安定、稳定的影响。但是这项工作又是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到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唐山地震刺痛中国地震科学工作者
你辛苦一生投入一生,也许大多数努力都白费了
 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确实开了人类历史上预报强震的先河,由于宣传广泛,在一些群众心目中,地震预报似乎已经过关,而唐山地震没能精确预报出来,且伤亡如此惨重,人们能没有怨言和责难吗?对此,他们这些地震工作者都深感愧疚。
他们比其他死难者有更多的愤怒和诅咒
 在那个悲惨的时刻,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殉于他们所热爱的地震事业。面对震魔,在弥留之际,他们比其他死难者有更多的愤怒和诅咒。身为地震工作者,这些年,他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是隐约看到了震魔的身影,这一次,他们竟被震魔一口吞噬。[][]
 “七·二八”之前的几个月,他们的目光是在密切地注视着京津唐一带,可是…“十年了…”汪成民喟然长叹。从十年前的邢台地震开始,地震工作者有哪一天放松过对华北、特别是对京津唐地区的监视?这一地区,是全国范围内地震专业队伍最多、观察网点最为密集的地区。地震工作者们早就预感到华北大地下面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恶魔,他们紧紧盯了它十年,追了它十年,1976年眼看就可能抓住它的尾巴,它却再一次狡猾地溜过了人们的监视…
《天崩地裂》:唐山大地震漏报始末
 日,国家地震局安排听取了北京地震队的意见。然而这次会议没有新的情况,仍然只能根据14日北京对发现的7个异常进行分析。可想而知7个太少。回想一年前海城地震前发生了上百次密集小震,动物异常近900起。地下水异常600处。各种观测记录都有异常显示。而最重要的是,密集…平静…大震的规律反复出现。但是北京地区周围根本没有出现这一规律,怎样确认地震到来的时机。[]
  资料记载,该县有180000间建筑物在大地震中被毁坏,完全倒塌的超过7000多间。
围绕地震预报的争议仍在进行
 “在无意间创造的奇迹”
 青龙创造了一个奇迹,尽管这个奇迹是在无意间创造的。青龙告诉人们,如果地震可以预测,将会减少、甚至不会有人员伤亡。尽管在多年的争议中,只有青龙品尝到了地震被准确预报的甜果,但围绕着地震预报的争议仍然在进行着,当年的有震论者黄相宁觉得,他早已落了下风。
 “相信地震是可以被预测出来的”
 他相信地震是可以被预测出来的,30年前的青龙给了他鼓舞。青龙之后,黄相宁又相继准确预报出了几次小的地震,包括菲律宾发生的地震,1990年亚运会前,他准确预报了北京以北的小汤山地区的小型地震。“那次,我给国家地震局写了挂号信”,他掰着指头算了算,大小地震已经预报出多次了,“我们预报的准确率在30%左右”。这是一个在地震界很了不起的数字。
 “我们国家地震预报水平却大大落后了”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地震预报水平却大大落后了,我们的项目无法得到支持。”黄相宁说,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相继废除了“群防群测、土洋结合”的方针,他所倡导的“三土”预报法在大部分地区荒废了,只有北京市地震局还在坚持进行。[]
百战上将抗震救灾在唐山
当年,万海锋将军与其他领导人在抗震指挥部研究抢救方案
 历经战场的老军人心情沉重,不禁落泪
 “飞临唐山上空,飞机低空盘旋,昔日耸立的高楼、平整的街道已成废墟一片,残垣断壁间,满是遇难者的尸体,而幸存者正趴在废墟上用双手扒救亲人。”看到曾经在这里驻防20年的城市震后的惨状,这位历经战场的老军人心情沉重,不禁落泪,“我这一生大仗打了不少,经历的伤亡场面也很多,但瞬间的自然灾害集中造成这么多人伤亡,我是第一次经历,很难让人一下子接受。真是触目惊心啊!”[][]
探索地震的奥妙:地震前兆
 人们可以听到、感觉到的异常:如地震活动异常、地声、地光、地下水异常、气象异常、动物异常等。
 小震活动
 由于观察认识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大震。比如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乾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 [][]
 喷出地面的井水
 河北邢台区隆尧县马兰大队有三口水井,一口在村南,一口在村东,一口在村东北。1966年3月村南那口井突然向外喷砂,村东那口井井水突然冒气泡、翻油花,而村东北那口井井水突然变苦....这三口井这么闹腾一阵之后,邢台发生了大地震。[][]
责编: 杨林地震救援_百度百科
地震救援主要是指迅速搜索与营救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而被压埋人员的举动。在地震发生后展开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工作。而在搜索之前必须要进行正确的区域、场所的划分和设定,现场必须实施,严格控制人员出入,设立工作区、装备区、指挥部等,这样才能提供良好的搜索环境,提高搜索效率。能带来更多人员的幸存。
地震救援救援经验
地震救援存活时间
有些人认为,在大地震2天后被埋压人员生还希望渺茫,6、7天后还能发现幸存者应是“奇迹”。
但专业搜救人员不这么看,在他们眼中,受损甚至坍塌的建筑物里充满状的空间,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受灾人员能顽强地坚持多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985年,大地震一周后抢救出的人员中仅婴儿就约有10名,甚至有一个”9岁男孩“在大地震15天后才获救。因此,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搜救工作就不要中止。
多派专业搜救人员并紧急培训非专业人员
在很多情况下,非专业的救援人员对坍塌的建筑物内是否存在幸存者缺乏辨别经验,因而导致一些受灾人员失去最佳抢救时间。此外,建筑物废墟存在很多可知和不可知的,非专业的救援人员对这些危险因素缺乏认知,容易导致建筑物进一步坍塌。而专业搜救人员掌握正确的搜救知识和技巧,拥有专业的搜救工具和丰富的搜救经验,能将有关危险降至最小,并提高受灾人员的生还率。因此,应尽量多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参与震后搜救工作,并加强对非专业救援人员的现场紧急培训。
地震救援搜救行动应该持续
震后搜救到了一定程度,需要有选择性地一点一点清理废墟。
由于余震和受损建筑物的不稳定性,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要加倍小心。需要强调的是,在清理废墟的同时要继续进行搜寻工作,随时准备抢救此前未发现的幸存者。因此,搜救工作应该是持续性的,直到所有受损建筑物检查完毕,废墟清理工作全部完成,以及寻找幸存者的希望完全消失,搜救工作才应宣布结束。
地震救援救助常识
发现生命先送水,未能送水快补液;
清理口鼻头偏侧,呼吸通畅是原则;
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伤关节;
伤口出血靠压迫,木棍定骨折;
颈腰损伤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
1、组织大量到[1]
! 肢体被挤压超过24小时后开始出现肌肉坏死。一旦移开重压,坏死肌肉会释放大量的,蛋白,钾等电解质。迅速引起心而死。这就是很多被救人员在被挤压中还能说话,而救出几分钟后死亡的原因。 因此在移开重物前就要为伤者滴注生理盐水,让伤者进行有效代谢,把血液中这些东西排出后再移开重物。否则一旦移开重物,死亡的几率很高!
2、唐山大地震亲历者:我现在发现的救人方式有点问题,如果采用我的建议会有更多的人挽回生命:从废墟中救出的人有些好像已经死亡,但其实是长时间埋在地下造成的窒息。如果抬出来后先不用布盖住,让其置于室外并洒些水淋一淋有可能会复活。唐山大地震时我的哥哥被挖出来后就已经没有一点气了,我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放在地上,但由于震后下了雨,被雨水淋过以后,过了十多分钟,我哥哥奇迹般地的有了呼吸。这几天我一直在打红十字会的电话想把这个建议转达灾区救援队,但一直占线,请相信我,我是唐山人,是亲历者。请四川的同胞想办法能把我的建议转达最好。唐山幸存者致上请帮忙转帖啊,也许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地震救援地震救援搜索
地震救援人工搜索
呼叫搜索、空间搜索
呼叫搜索:由四名以上人员围绕搜索区等间距排列。间隔8-16米,半径5米左右。搜索区及其邻近区域全部工作停下来,保持安静。搜索人员顺时针同步向前走动,并大声呼叫或利用扩音器,或连续5次敲打瓦砾或邻近建筑物构件。呼叫后,保持安静,仔细捕捉幸存者响应的声音,并辨别声音方向,若不止一个搜索人员听到回应,可由3个人员判定的方向交汇确定位置。(该方法的优点:所需人员少、操作简单、配合监听设备,将声音扩大。缺点:对无知觉或埋压较深人员搜索效果不好。)
空间搜索:分为多个房间搜索、大开阔区线型搜索、搜索。
1、多个房间搜索:进入建筑,右侧贴墙向前搜索,逐个房间搜索。直到所有房间或空间搜索完毕。如果忘记或迷失方向,只需向后转,左侧靠墙即可返回原位置。(可结合绳索救援及相关搜索器材使用。)
2、大开阔区域线形搜索:搜索人员面对开阔区一字排开,间距3-4米,从开阔区一边平行搜索至另一边,往返几次,以确保不遗漏被埋压的的受困者。
3、网格搜索:该方法需要较多的人员,将倒塌区域分成若干个网格区域,搜索人员5、6个人一组分配一个网格进行搜索。
地震救援仪器搜索
借助一些先进的仪器进行帮助。就目前来讲,在救援方法上与国际相比,也是几种单一的模式,现在国家地震救援队引进了以下几种仪器:( 1 )声波振动。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靠的是识别被困者发出的声音。
地震救援救援工具
地震救援生命探测仪
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及检测仪器,主要通过感应人体所发出的超电波产生的电场(由心脏产生)找出“活人”位置。人体发出的超低频电场可穿透钢筋混凝墙、钢板、木板、甚至水,因此,只要有生命迹象,不论其是否清醒、昏迷、身陷瓦砾堆或躲在集装箱中,均可用生命探测仪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找到。生命探测仪空旷探测范围可达500米,可透过80厘米厚的普通钢板,探测到生命。而更加神奇的是,该生命探测仪只探测到人的生命,对其他动物的生命不起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地震救援“蛇眼”
到瓦砾深处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幸存者埋在瓦砾堆中,用手去一点点地挖开瓦砾显然太慢,用去移动又有可能伤着人。各种搜索仪器可以帮上忙。“”就是一种搜索仪器,它的学名叫“”,是利用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的主体非常柔韧,像通用的,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摄像仪器,将信息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瓦砾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和超市用的防盗装置就是这种光学探头加观察器的仪器。
地震救援热红外生命探测仪
具有夜视功能,它的原理是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王教授说,这种仪器有点像现在商场门口测体温的仪器,只是个头比那个大多了,而且带有图像显示器。
地震救援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
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靠的是识别被困者发出的声音。人类有两个耳朵,这种仪器却有3 —6 个耳朵,它的耳朵叫做“”,也叫,它能根据各个耳朵听到声音先后的微小差异来判断幸存者的具体位置。说话的声音对它来说最容易识别,因为设计者充分研究了人的发声频率。如果幸存者已经不能说话,只要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微小的声响,也能够被它听到。关键是噪声的影响不能太大。
地震救援搜救犬
最“聪明”的搜索能手是,它们是百发百中的搜索行家。
地震救援小气垫
小气垫可力撑数十吨重物。找到了幸存者就该施救了。这可是个力气活,有时要抬起沉重的楼板。很难想象一个小小的气垫就能完成这个工作。这种气垫比枕头大不了多少。没充气时瘪瘪的,只要有5 厘米的缝隙就能把它塞进去。然后用气瓶把里面的气压加到8 个大气压,“气鼓鼓”的垫子就能顶起楼板了。
气垫的材料相当讲究,最早人们用添加橡胶来做,后来改用高强度,这种材料非常坚韧,防暴警察用的手套也是用它做的,带上这种手套,警察就能面不改色地握住锋利匕首的刀刃。
地震救援液压钳张口咬断钢筋
如果现场钢筋交错,就要看的本事了。这种的体积并不大,但是由于应用了,一把小小的钳子就能把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地震救援月球灯
天色暗下来,但抢救不能停。的作用非常抢眼。月球灯由高达2000瓦的电力支持,据说,两个月球灯就能照亮一个足球场。月球灯的最大特点是360度大范围照明,并能防眩目、大光亮。
该灯为卤素光源,灯泡≤2000W(2×1000W),单灯照亮范围:≤1500M²,球直径:≤110cm(3.6ft),最大亮度可达:54000Lm(流明),安装时间:1人/5分钟内,支架高度:1.7M-6M,支架材质:铬钢,防风等级:100km/h(62mph)
救援机器人
前不久,日本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并称它不久就能在地震救援中发挥作用。这种机器人的原理类似于前面提到的“”搜索仪器。跟“蛇眼”相比,蛇形机器人更灵活,它的每一个关节都有一个微型马达为其提供动力,活动更为便捷。
救援工具再神勇,也比不上人们在地震来临时的自救措施。高楼住户不要盲目跳楼逃生。可以尽量躲在卫生间等空间狭小的地方,注意要躲在承重墙边上,千万不要挨着不承重的隔离墙、装饰墙。另外,大衣柜边上、桌子旁边也可以躲一躲,前提是这些家具都足够敦实。
地震救援救援机构
地震救援国内
成立于日,由国家地震局、工兵部队和联合组建。现在,这支救援队已具备了国际、国内灾害的救援能力。2003年,救援队在中国国内及其他国家共实施了3次紧急救援行动。日,应印尼政府的请求,中国派出由35人组成的第一批。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自组建以来向国外派出的规模最大的专业医疗救援队。目前,救援队拥有222名队员、8大类360多种装备,是一支专业的紧急救援部队。
地震救援国际
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是国际闻名的地震求援机构。日本灾害救援队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主要包括:SAR(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生活自给充足的管理队;高效的联络队;按国际救援培训指导教材进行培训的教育队。该队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运输与通讯车辆,船只和小型直升机,各类起重、挖掘和装卸工具,搜救仪器,个人全套用具,生活补给储存设备,发电设备等。日本民众一般会佩带3000赫兹高频哨,救援队员很容易就能找到被困人员。
日本灾害救援队从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扩大到1540人,这些搜索救援人员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其中医护人员注册数为614人,有医生201人,护理人员261人,药剂师21人,医务协调人员31人,100个后勤人员。在1999年-2001年期间,每年的财政预算为4850万美元左右(含全体职员年工资的1/2),其中的300万美元为设备仪器购置费,年培训演练费为500万美元,紧急需求时可动用的援助费约80万美元。
灾后难民的安置,尤其是大规模的安置,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一般会花大精力来处理的。
地震救援地震救援虚拟演练
虚拟地震救援系统
地震救援工作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也就为地震救援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救援演练必不可少,但在现实生活中,搭建地震救援现场的成本很高,并且不能完全还原地震现场实况,地震救援虚拟演练系统的诞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地震救援虚拟演练系统,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利用系统(如)通过对地震强度的调节达到弱震、中震、三个不同等级的地震效果。地震救援虚拟演练系统不同以动画,而是通过对建筑模型赋予物理属性后时实计算得到的建筑倒塌结果。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倒塌结果来进行应急救援的演练,结合鼠标键盘更可以对整个废墟现场进行清理,实施救援方案。[2]
在这个周六的清晨,最先跃起来的,当然是地震波及范围之内的人们。震区居民的直接逃生避险,是第一时间的第一波救援——自救。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除雅安部分极重震区外,多数地方的百姓自救顺利。很多人在第一瞬间的反应处置,有汶川地震经历与日常应急训练相叠加的痕迹。
微信等社交媒体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反应速度。这是5年前5·12那天所没有的景象。它们不仅构建了震情传播的平台,也构建了一个粗线条的救援平台,甚至是对社会应急救援机制的监督平台。震后一度仍在按部就班收费的个别高速公路,就在微博上一片喝退声中,做了本来应该更早做出的调整。
和前年“7·23”甬温线动车撞车事故后的头两个小时相比,社交媒体在特殊情况下的作用方式,大幅拓展。中国国家救援队、主流媒体官博等纷纷呼吁震区博友提供灾情。第一时间突进灾区的传统媒体记者,则从微博上发布一路见闻。冲在最前面的一些当地记者的重要目击,由此迅速被整个舆论场扩散共享。
社交媒体的两面性也同步体现出来。地震后头半个小时,微博上流传了N张惨烈照片,夸大了震情。那是5·12的旧照。微博可加速传递灾情,也可能夸大灾情。铺天盖地的地震讯息在几亿个手机、电脑上呈刷屏状,这会调动起救援的神经,也可能营造另一种潜在的恐慌。在第一反应上,社交媒体遥遥领先。而系统的救援逐步展开后,社交媒体又显得后劲不足,很难提供完整信息链,而逐步演变为所做救援报道的二次传播平台。
传统媒体在雅安地震发生后,显示出了比以往更快的反应能力,包括展开报道和一拨拨记者向震区的快速突进。“人人都是记者”这句话的局限性,由此显现。博友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固然最快,但鱼目混杂。由职业记者们发回的一线报道,显然判断更专业、表述更靠谱,迅速占据了舆论场的信息主导。
公众通过媒体紧盯震情,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共同构建了这个通道。而党政军群的紧急应对,才是地震救援的主体。四川的地震应急体系,在全国各省区市,可能是最具反应能力的。它成长于汶川地震救援,过去五年得到持续发展,日常亦练兵不断。今天的启动,没掉链子。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突进救援,更是震后24小时内的决定性力量。这个时刻,子弟兵的救援几乎是唯一成建制的救援。百人、千人规模的突击队,发挥着其他救援所不能企及的救援覆盖力。
从地震破坏力和影响范围看,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毕竟差着一两个等级。固然有道路损毁等难题,但和之前的舟曲、玉树等偏远高寒地之地相比,地区终归靠近中部,有利于救援力量的迅速大体量抵达。更多的难题可能来自于防范滑坡等,避免救援力量遭遇意外牺牲,以及如何妥善转向灾后安置与重建。
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指示,强、等在灾区的抵前指挥,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情感支持和多种形式的驰援,迅速使雅安地震救援上升为国家行动。我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西南是个地震多发的地区。地震救援,考验这个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也检验社会管理和应急防灾综合能力,更体现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重大公共事务的能力。
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白天给人的总印象是:整个中国一跃而起,初期救援有序有力,震区难题仍在释放,更多考验还在后面。
.北京市石景山红十字中安救援队[引用日期]
.和讯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