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之心为什么关服韩服要怎么过地图亡者溪谷?怎么样才能干掉那些巨人呐?

你现在的位置:&&&&&&诗人聚集之地~
诗人聚集之地~
写下你喜爱的诗人。
还有什么信息大家也可在留言板里补充~~
--------------------Jaz-k ∮??楼主管理员给此话题奖励了2分!
&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在企图赋予作品以形而上学的意义
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宇宙模型是无限的、混沌的、主观的、相对的、静止的。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你总能将它与哲学、神学和数学相联系起来。  《环行废墟》里提供了一个简洁到极至又复杂的难以想象的宇宙模型。小说中的魔法师,在梦里创造了一个男孩。他对于“男孩是存在于我的梦里”这个事实是十分清楚的,而在梦中被创造出的人(虚影)在踏进祭祀的火堆时是不会被灼伤的。荒谬的是他在担心男孩踏进火堆时会发现自己是被创造出的幻影的时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却安然无恙。最终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被创造的影子。(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环行废墟》是非常具有力量的,当你读它的时候你会一下陷入一种存在的荒谬中。因为这篇小说直接指向现实中的本体,而对于宇宙本身的无限,人是一直无法理解的。现实中没有无限,而宇宙却非要是无限向外延伸的不可。这个矛盾会让人感到震惊,人永远也想不清这个问题。  放在数学上, 《环行废墟》的宇宙模型就像数轴,向两端无限的延伸下去,而原点可以在任意一个位置上。《环行废墟》里的宇宙就是一个梦套一个梦,一个主体既是扮演创造者的上帝又是被另一个上帝所创造的人。就像两面互相照射的镜子,会聚了无穷多个世界。  除了《环行废墟》,另一篇让博尔赫斯着墨颇多的是《巴别图书馆》 (又译作《通天塔图书馆》 )。这篇小说融合了许多宗教和哲学的观点。比如说开篇的引文“用这种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个字母的变异”,在文中,博尔赫斯试图将无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个字符。这种类似于易经,易经用“两仪”、“四象”、“八卦”直到“六十四卦”来描述世界。博尔赫斯读过《易经》以及佛教的书,可以猜测,易经中的归纳思想被博尔赫斯用在这篇小说里,用以描述宇宙的本原。而小说中图书馆(即宇宙)的构造是六角形的回廊,上下无限延伸,而每个回廊里的门又通向另一个六角形。这个时空之间串联的灵感或许来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巴别图书馆》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书籍的书籍”很明显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体。而“有人提出逆行的办法:为了确定甲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甲书的乙书;为了确定乙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乙书位置的丙书,依此无限的倒推上去……”则是对理性的置疑,很显然的,博尔赫斯否认推理、论证这样的手段可以认识本体。给玄学和宗教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让世界整个被狂妄的“罗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发现了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倾向于东方的整体式的、隐喻式的、诗化的思维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Logos的、分岔化的认识手段不适合于认识本体。 
“作家们的作家”,这是人们对博尔赫斯的至高评价。它在中国的流行,则多少说明了中国作家对博尔赫斯的敬畏。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谁不读博尔赫斯,就必定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也仿佛等于无知浅薄。这样一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文学时尚,终于使博尔赫斯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根开花,也使中国文学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变化、翻新,一派蓬勃。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翻译家。他们的功绩远胜于作家的劳动。因为后者获取的,是翻译家拿来的种子。而且,是翻译家的汗珠浇灌了作家的禾苗。但是,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常常微笑着忘却了引进种子、付出汗水的人们。
梦幻、迷宫、镜子、玄想、时间、宇宙,这些无可捉摸的意象,风一般掠过你我身旁,只可感悟,不可触摸。许许多多遭遇过博尔赫斯之风的人大约都有这种感觉。一有从众心理。但最终又有几个真正闯进了错综复杂的博尔赫斯迷宫呢?多数人恐怕只有布宜诺斯艾利斯街道的匆匆过客。有的可能刚刚踏进了迷宫的门槛,或者浅尝辄止地在门口逗留一番;有的可能战战兢兢地摸了进去,但稍稍深入也就望而却步了,然后便原路返回。更多的人是站在门口了望、围观,以便从各色打道回府的探险者嘴里按过些感奋的呐喊或扫兴的叹息。而真正闯入迷宫并胜利找到出口者,却是寥寥无几。
&诗歌阅读~~ &
--------------------Jaz-k ∮??
管理员给此回复奖励了
所有的时间都是被辜负被浪费的 也只有在辜负浪费之后 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检出 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 感叹它是最美好的时光
--------------------Jaz-k ∮??
╭(╯3╰)╮。。。我家博大师被你抢先了
--------------------Life is meant to be more than this. And this is a bum trip.
--------------------Jaz-k ∮??
。。。。。。
--------------------我的一生极其平庸,我所有的想法就是继续像个孩子一样玩耍。
比较喜欢他的小说
--------------------finders keepers,losers weepers.
楼上的终于对路了。。。
--------------------Jaz-k ∮??
喂。。。=。=
--------------------finders keepers,losers weepers.
美国哥特式小说和整个侦探小说的创造者, 他把神秘和恐怖的文学发展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他恐怖故事中的冥界气氛, 在美国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
爱伦o坡时代的美国文坛文豪辈出(如欧文、库伯、梭罗、霍桑和爱默生等等),但时间最终只给坡带上了天才的桂冠。然而真正的天才都是不幸者,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坡曾试图阐释死亡欲望(deathwish),可在弗洛伊德为其下定义之前,谁会理解这种欲望呢?坡喜欢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可在海明威那些短篇小说问世之前,谁会认为暴力小说也是纯艺术呢?坡特别擅长制造恐怖悬念,可那个时代的读者尚不知“心理恐怖小说”(psycho-thriller)为何物。坡不止一次地以双重自我作为小说的主题,可当时评论家的词库中还没有分裂人格(split-personality)这个字眼。坡仰天浩叹青山绿水被高炉浓烟蹂躏,可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还没有环保意识。坡俯首嗟吁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可那时的文化人并不热衷于谈论终极关怀。更有甚者当笔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必读过坡《我发现了》之后再读《时间简史》的人多少都会有此同感。霍金的“大爆炸”难道不象坡的“神性自我扩散”?霍金的“黑洞”难道不象坡的“绝对空白”?霍金的“大爆作奇点”难道不象坡的“辐射中心”?而且两书都得出同一结论:宇宙之存在乃从“无生有”到“有化无”的一个过程,只不过前者的支撑是一个艺术家“头脑里幻影般的概念”而后者的依据则是现代理论物理学。 坡在《诗歌原理》中点评平克尼(E.C.Pinkney,)的一首诗歌时说“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不然他早就……成了美国头号抒情诗人。”若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爱伦o坡则是生错了时代。这位不幸的天才本该生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纪。似乎坡当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在《我发现了》中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爱伦o坡谢世已整整一百五十周年,但愿他等来的读者能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爱伦o坡在这个世界上只羁留了40年()。世人都知道他命途多舛,半世坎坷,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却并不像某些学者说的那样充满了痛苦和屈辱。孩提时代的坡应该说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父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生母也在他不足两岁时就撒手人寰,但在坡的记忆中,他两岁以前的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他所依稀记得的只有生母那双乌黑的眼睛。他的养父母爱伦夫妇待他很好。他六岁时随养父母迁居英国。在英国五年他上的是私立学校。十一岁返回美国后他继续上学,直到1824年,少年坡仍然生活在幸福之中。在里士满他养父母的家里,他几乎拥有他所需要的一切:家具齐备的房间、最新式样的服装、各种他爱读的书籍。他甚至还有一架养父约翰o爱伦为他买的天文望远镜,并经常约朋友来家和他一起眺望星空(他对天文学的感性认识就是在那个时期获得的)。少年时代的坡的确遭受过一次打击,那是因为一个女人夭亡。这女人是坡的同学罗伯特o斯坦纳德的母亲,她端庄美丽,成了坡心中美的偶像。1824年4月,31岁的斯坦纳德夫人病故,坡为此非常伤心,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神思恍惚,常做恶梦,而且多次在夜里到斯坦纳德夫人坟头哭泣。这种“失美之痛”使他后来写出了《致海伦》一诗。就在斯坦纳德夫人去世前后,约翰o爱伦的商行在长时间不景气之后终于倒闭(他只是在次年因继承了一笔遗产才又重振家业)。这段时间爱伦动辄发怒,坡开始感到往日的父爱越来越少。不过约翰o爱伦仍然把坡送进了弗吉尼亚大学,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弗吉尼亚大学一年的费用约为350美元,而爱伦只给了110美元。这导致了坡后来中途退学并最终与养父决裂,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
坡当然是怀着他的文学梦开始漂泊的。可惜他在波士顿出的那本《帖木儿》无人问津,迫于生计,他化名应征入伍,后来还进了西点军校。(在进军校之前,坡在巴尔的摩找到了他的祖母伊丽莎白o凯恩斯o坡,当时她同守寡的女儿玛丽亚o克莱姆一家住在一起。)可他对文学的渴望使他设法离开了军校。在其后的日子里,他先后流寓于巴尔的摩、里士满、费城和纽约,在《南方文学信使》、《绅士杂志》、《格雷厄姆杂志》、《明镜晚报》和《百老汇杂志》等报刊当过编辑。他是1835年8月从巴尔的摩赴里士满任《南方文学信使》助理编辑的,而他的祖母伊丽莎白o披已于当年7月去世,所以他在里士满安顿之后便把他的姑妈玛丽娅o克莱姆和她的女儿弗吉尼娅接到了身边。他于1836年5月同他这位十四岁的小表妹结婚。婚后他当然也有过欢乐和幸福,但更多的却是在为支撑这个三口之家而苦苦挣扎,同时也在为创办一分他自己能当家作主的文学期刊而劳累奔波。弗吉尼娅于1847年1月因病夭亡。 日,有人在巴尔的摩街头发现了处于昏迷状态的坡,4天后他死于一家医院。据目击者称,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上帝保佑我可怜的灵魂。”世人多把坡后半生的不幸归咎于他的养父约翰o爱伦,更确切地说是归咎于爱伦没给坡留下遗产,但这种看法似乎有失偏颇,因为约翰o爱伦与坡的决裂说不上谁是谁非,何况没有遗产和穷途潦倒并无必然联系。坡当然有理由抱怨爱伦抛弃了他,因为他打记事儿起就作为爱伦的养子生活在他的家中,他曾满怀希望有朝一日能继承爱伦的部分遗产,而爱伦的“绝情寡义”不仅是要掐断他的经济来源,而且是要毁掉他的文学抱负。但爱伦的“绝情寡义”也自有其道理,毕竟他与坡并无血缘关系,他当时收养坡仅仅是出于同情,他已经让坡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曾希望坡有朝一日表现出能继承他经商事业的倾向和能力,可坡除了写诗似乎对其它事都不感兴趣,所以他也有理由抱怨坡背叛了他。坡与爱伦的决裂,实际上是两个性格志向都截然不同的男人的分手。约翰o爱伦固执、冷峻、讲求实际;而坡则敏感、冲动、充满幻想。爱伦生活在他商品世界里,而坡则沉溺在他的梦幻世界中。所以我们说他俩的决裂说不上谁是谁非,因为这对他俩都是一种不幸。爱伦的不幸在于他收养了一个在性格志向上与自己没有丝毫共同点的孩子。坡的不幸在于他一直混淆了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和他想象中的世界。这种混淆不仅使坡难以与养父沟通,而且也使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想必坡也有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男儿气概。因为当时朗费罗的一首短诗便可得50美元稿费,库伯的一组短篇小说也获得过上千美金。无奈坡生不逢时,当时的读者、评论家和书商都意识不到他的诗文是天才的杰作,连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丽姬娅》也只获得10美元稿酬,而《泄密的心》则一个美分也没得到。结果他的笔不仅没能为他挣得创办一份文学期刊所需的“千金”而且几乎难以维持他那,个三口之家的温饱。但坡依然我行我素,继续用他那支笔写出他的想象、梦境、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写出他对某些能获高额稿费作品的轻蔑,写出他对某些互相吹捧的二流文人的愤概。他曾写过大量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结果在文学圈子内大量树敌,使他本来就不好过的日子更加难过。他似乎故意导演了一出悲剧。他似乎是亲手点燃了一团大火。他最终在这团悲剧的烈焰中焚烧了自己。他为不朽而付出了整个生命,不过这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诗歌阅读~~&
--------------------Jaz-k ∮??
管理员给此回复奖励了
"一个美丽的女人的死亡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有诗意的主题。”
--爱伦.坡
--------------------Jaz-k ∮??
哥特滴小说···
--------------------来去如飞
是呀~~艾伦 坡的死亡意识
--------------------Jaz-k ∮??
其实有很多诗人都写恐怖小说,雪莱和拜伦两个那么浪漫的人都是~~
--------------------Jaz-k ∮??
雪莱的老婆 写了著名的 弗兰肯斯坦我一直觉得雪莱和拜伦的关系有些不清不楚
--------------------个性个性,消磨殆尽。
我忘了 我是来艾伦 坡这排队的~
--------------------个性个性,消磨殆尽。
阿姨重点!~我也想到的是这个~
--------------------Jaz-k ∮??
呵呵 美的破灭。
--------------------电影的实质就是极端的逃避主义
希尔维亚·普拉斯
死亡诗篇& POEMOFDEATH
她是公认的美女诗人,有着让人艳羡的文学天赋。她与足以与她相配的桂冠诗人一见钟情。七年后,她选择以绝美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六年后,夺走她丈夫的女人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FONT face=楷体_GB年2月25日,在剑桥大学女生联合会的大厅里,一个聚会渐渐步入高潮。100多位客人济济一堂,大部分都是学生。情侣们随着爵士乐翩翩起舞;狂欢爱好者们混杂在一块儿,或是轻嘬着白兰地,或是调着情,或是朗诵着诗歌或散文。
&&&&一位穿着红色鞋子、涂着厚重口红的女士走了进来,这就是西尔维亚·普拉斯,她问起在那些诗人中哪个是特德·休斯,说她非常仰慕他的作品。在她的日记中,这一天的场景是这样的:“那个高大的肤色黝黑的匈牙利男孩……我当时一进屋就问起他的名字……用力地盯着我的眼睛,他就是特德·休斯。”
&&&&这两个生命,更或许,整个当代诗坛的命运都在这一刻永远地改变了。根据普拉斯日记中的回忆,她和休斯偷偷地溜到了一个偏僻的房间里,在那儿,“他重重地亲了我一下”,随后又解下她的红发带和耳环,还大声喊着:“哈哈!以后就由我来保管它们啦!”当休斯的嘴唇移到她脖子上的时候,她在他脸颊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还咬出了血。
&&&&这次聚会四个月后,休斯和普拉斯结了婚,两个对20世纪英语诗坛影响巨大的人从此结合在了一起。1984年,因为在《雨中雄鹰》《乌鸦》等诗集中用特有的手法探究了大自然神话般的力量,休斯受到了广泛赞誉,并被授予英国“桂冠诗人”的称号。而普拉斯用绝无仅有的冷静和坦率打破了传统模式和印象主义的束缚,向世人揭示了藏匿在人类内心中的恶魔,内心中与时代和性别局限的斗争。她在1963年年仅30岁时自杀,让自己成为这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牺牲品和象征。
&&&&休斯和普拉斯的爱情已经超越了艺术,称得上是20世纪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直到今天———在普拉斯自杀40年之后,人们,不管是学生、作家、学者,还是传记作家,仍然为普拉斯和休斯的故事着迷不已。
几个星期后,她买了一期新出的《波多尔夫评论》。在那薄薄的小册子里,署名为特德·休斯的几行诗打开了她的心扉:
&&&&他想要裸身站立,
&&&&在野兽狂奔的漆黑的深夜中醒来,
&&&&昆虫们交尾,样子如同相互残杀。
&&&&她开始觉得休斯就是那个和她相配的人———至少从文字上看来如此。在聚会上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她就觉得已经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他那充满男人味的眉毛,棱角分明的下巴,卷曲的头发,活脱脱一个美男子———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其实,他霸道得像食肉动物。他喜欢女人,而女人们也都乐意向他投怀送抱。他有英俊的外形、黝黑的肤色,还有枪手一般的气质。
&&&&不久之后,兴奋至极的普拉斯在写给她母亲的信中这样描述休斯:“他是一个睿智的诗人,我已极端地坠入爱情里,这只能导致严重的伤害。我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高大健硕的亚当,他有着神一般雷电似的声音。”然而,后来的一切却让她倍感失落,对于这无尽的伤害,她也只能叹息命数如此。
&&&&或许普拉斯咬休斯的那一口正是女性见到休斯的一种正常反应。聚会结束后,休斯回到了伦敦,在电影公司找了份脚本讲师的工作。普拉斯对此非常失望,她原先希望休斯能在她去巴黎旅游前来看她一眼。其实休斯确实来了,只是她并不知道。在那个寂静的夜晚,休斯偷偷跑到普拉斯房子的后面,朝他认为的“窗户”上扔泥巴,叫着“雪莉”(他弄错了她的名字),把普拉斯吓了一跳。3月23日,也就是她出发去巴黎的前一天晚上,她来到了休斯在伦敦的公寓,一直待到天亮才走。
&&&&在休斯的诗集中,他回忆初识的情景:
&&&&我看见你站在那阴影里,&
&&&&比任何一年都愈加清晰,愈加真实。
&&&&就如同见到你的那一次,此后不再来。
&&&&从一开始,普拉斯对这份感情就非常投入,投入得几乎有点不可思议。虽然她也曾向朋友表示过对休斯可能是个花花公子的担忧,不过最终还是决定好好调教他。为了能拴住他,她甚至还在日记里写下了长长的一串该做和不该做的事:“不要骂他,不要唠叨———他喜欢怎样就怎样……”休斯可能并没有觉察到她为他付出的那么多,他只是觉得“在她身上,他看到了他想要的那种女孩———活泼,周身的美国味……当然,他也看到了她的天赋,天才一样的才华”。
琐碎的生活让爱情坠落凡间
&&&&日,他们终于喜结连理。当时休斯25岁,普拉斯23岁。他们经常互相阅读、欣赏对方的作品。她写诗的时候休斯经常帮她出些点子,而她则帮他校对散文。她把他的一些作品送到《诗》《国家》《大西洋月刊》等许多杂志上发表,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功。夫妻俩还经常在寓所里招待学术界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
&&&&长久以来严重的经济问题困扰着他们,他们还不得不腾出很多时间来打扫、油漆、装修他们狭小而又简陋的家,让它变得稍微舒适一点。虽然很多人都批评休斯把大部分家务活都留给普拉斯,但“和整个时代背景相比,在两性平等问题上他做得还是好得多了”。他们的朋友们这样说过:“他知道她的写作欲求和他一样强烈,不过夫妇俩还是慢慢学会了如何支配时间,使他们既有时间从事写作,又有时间照顾孩子。”
&&&&不过早在去西班牙度蜜月的时候,普拉斯就渐渐有了异样的感觉。虽然也有人在杂志上吹嘘说他俩简直就是“珠联璧合”,却也有文章警告说:“整个世界已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长着刺头的酸柠檬。”果然,当他们租下了一座小房子之后,休斯把大部分家务活都留给了普拉斯,她心中的忧郁也就在这个时候迸发出来。
&&&&普拉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名50年代妻子的艰辛。在日记中,她坦白自己最渴望的其实并不是事业,而只是“有孩子、床、睿智的朋友和一个美满而又能激发灵感的家”,当然,还要有个能让她“甘心用所有自己的信念和爱为他每天沐浴”的男人。她是个传统的女人,雪片般的信飞到了母亲那里,告诉她自己有多么幸福。然而,除了这些,她仍然努力让自己的文笔更完美。她的婚后生活几乎可用疲惫艰辛一词概括,夫妻俩几乎没有在一起的时光。
&&&&1957年4月,普拉斯收到了一份要求她去史密森学院给新生们讲授英语的邀请。当年夏天,两人就坐船来到了美国,然而,牧歌般的美好前景却被普拉斯对怀孕的恐惧破坏殆尽。虽然在她的理想世界中,她希望能多要几个孩子,不过她也知道,在现实中,即使是在休斯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这样的生活也显得困难重重。在当时的普拉斯眼中,怀孕简直成了一个痛苦的打击。“门一次又一次被‘嘭’的一声甩上。那份恐惧,我觉得,可能就代表着我的,或许也是特德的终结,还是我们的创作和那看似牢不可破的感情的终结。”幸运的是,她又迎来了自己的经期。
&&&&然而,选择教书不啻于一个灾难。普拉斯渴望的是水晶般纯粹的学术环境,但她却被那些所谓的教授之间无休止的争论、压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作量,还有她对自己不能做一位期望中的好老师的失望,玷污得污渍斑斑。不到一年,她就辞了职。为了庆祝自己的解脱,她让休斯在她工作的最后一天一起野营,然而他却迟到了。在找他的时候,普拉斯不经意间看到他在大街上暧昧地和一个涂着厚厚口红、穿着卡其色短裤、露着粗腿的女孩相视而笑。普拉斯一下子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什么样的解释都无法让她平静下来。虽然那个女孩只是休斯的一个学生,而且那次遭遇也只是偶然,普拉斯还是觉得休斯背叛了她的信任,对她所牺牲的一切嗤之以鼻。
伟大作品的问世和孩子的诞生
&&&&同年,夫妇俩搬到了波士顿。在休斯的一再要求下,他们选择了分居,彼此独自写作。可是普拉斯最终还是无法平息内心中对稳定收入的渴望。于是,她来到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精神病诊所———五年前,她也曾到此,只不过是作为病人———找了份接待员的兼职。不过到了1958年年末,她却因为与母亲关系的困扰而不得不再次接受治疗。
&&&&接下来的一年对于普拉斯来说,不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一位成熟的女性,都是她生活的转折。普拉斯懂得了可以放手去描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告诉世人她内心中对黑暗的恐惧。同时她更是鼓起勇气,去开拓诗歌文学之前从未涉及的,例如母爱这样关于女性的话题。不久后,在一次越野旅行后,普拉斯发觉自己怀了孕。不过这一次,她早已做好了准备。&&&
&&&&夫妻俩都已厌倦了在美国的生活,他们在1960年1月回到了伦敦,找了个简陋的公寓。不久,普拉斯就收到了第一部作品《巨人像及其他诗歌》的出版合同。普拉斯对此兴奋不已。虽然怀孕耗费了她大量的精力,但即使是对最亲密的朋友,在第一个孩子弗里达出生之前,她对此事都讳莫如深。普拉斯告诉母亲说:“我这辈子从来都没有这样开心过。”
&&&&虽然生活已让她承担了众多的任务,她还是给自己加上了一个新的角色———一个完美的母亲。虽然此时的休斯也开始承担一些诸如打扫、购物的活儿,但大部分家务仍然压在普拉斯的肩上。疲惫、疾病、沮丧不停地折磨着她。正如她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喂养孩子,打扫,做饭,整理特德和我自己的那些成山的邮件,逼得我不得不只能关注于怎样才能挤出时间从事创作。”
&&&&1961年初,为人母带来的艰辛加上长久以来的经济困难让普拉斯心力交瘁。她的忌妒心也在此刻又一次发作。当时,休斯认识了一个BBC的女雇员,并和她讨论了如何制作儿童节目。普拉斯接到了那个女人的电话,休斯回来后,发现普拉斯已经烧毁了他新作的草稿。对一个作家来说,这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普拉斯对此当然清楚。不久之后,她选择了堕胎。
&&&&尽管身陷重重危机,普拉斯仍然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她开始创作一些更注重情感深度的作品。同时,她也开始用以前从未用过的方式探讨女性。而这一视角伴随着她的创作,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明显。例如,在《晨歌》中,她如此赞扬母爱:
&&&&接生婆拍打你的脚掌,你赤裸的哭喊
&&&&便在万物中占有一席之地。
&&&&爱情已逝,婚姻走到了尽头
&&&&1961年夏天,为了能给彼此更多的隐私空间,两人把公寓转租给了年轻的加拿大诗人戴维·韦维尔和他的太太阿西亚,在距伦敦200英里的德文郡买下了他们的第一所房子。普拉斯特别喜欢房子的后院,她在那里弄了些小园艺,还做了个蜂箱。夫妇俩整日沉醉在宁静的环境中,都觉得这对他们的创作大有裨益。
&&&&然而,这种牧歌般的宁静很快就被打破了。他们的儿子尼古拉斯日出生后,普拉斯患上了产后忧郁症。最糟糕的事也随之发生了。
&&&&那年春天,普拉斯在德文郡的家中招待了来访的戴维和阿西亚夫妇,此后,乌云就一直笼罩在这个家的上空。普拉斯觉得休斯和阿西亚谈话的方式有些暧昧,几个月后的7月9日,普拉斯接到了阿西亚打给休斯的电话,虽然电话那头的阿西亚努力掩饰着自己的声音,最不愿接受的怀疑最终得到了证实。普拉斯把电话线从墙上硬扯了下来,一把抱起尼古拉斯跑到了一个朋友家里,在那里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她虽然回到了德文郡,却把休斯写的作品和她自己的第二部小说———一部对她丈夫的赞美诗———的手稿搜集到一块儿,拿到屋外后付之一炬。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关系的紧张一直交错相织。《巨人像及其他诗歌》已经在美国出版,他们的诗也在几本颇有名气的文学杂志上发表。在不了解他们的人眼中,他们是美满的一对。然而事实上,普拉斯觉得她不应该那么随便就让休斯出去和别的女人鬼混。更让她愤怒的是,她努力为他挣得的名声换来的却只是他更甚的贪婪。10月11日,两人又一次分开了———休斯搬了出去。
&&&&普拉斯一下子陷入了孤独。她那成为一个完美的妻子的理想刹那间灰飞烟灭。她开始变得越来越绝望,不得不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到写作上,因为只有这才能给她最大的安慰。她开始发奋地用她那锋利、诚实而又热烈的笔锋写诗,其中一些诗发表到了《纽约人》《观察家》等杂志上。这一切让人觉得她已经从痛苦中破茧而出,并且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目的、希望和她最真实的声音。她希望的是一种田园诗一般的生活———每天看看书,照顾孩子,下厨炖些牛肉。她希望的是一种真正女人的、艺术家一样的生活。然而在艺术上,为了工作她又不得不站到悬崖边上。所以,或许她暂时需要一个厚实的情感依靠,才能到达更高的艺术层次。而这一依靠正是他们婚姻的终结。在《事件》一诗中,普拉斯如此描述休斯为了阿西亚舍她而去时他们的婚姻关系:
&&&&爱不能到达此处。
&&&&黑色的深沟将自己暴露。
&&&&自杀,美女诗人完美地谢幕
&&&&有人认为普拉斯在这一时期所写的诗分析了男人性情中残忍、失落、背叛的一面,显示出了一些导致她最后无法避免的自杀的感情因素。然而同时也有迹象显示普拉斯其实已经为这场和命运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一封写给母亲的信中,虽然向她请求了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但又以非比寻常的自信和对未来无比热情的口吻写道:“我是个写作天才,我真的有天赋。现在,我创作的,将是我一生中最美的诗句……”
&&&&为了能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普拉斯回到了伦敦并租下了一幢公寓,令人费解的是,这幢公寓居然就在离阿西亚的公寓不远的地方,她在那里度过了整个世纪以来英国最严酷的冬季。公寓里时常断电断水,她和孩子也都经常生病发烧。住在附近的休斯不时地来看看他们,给他们带些小礼物什么的,但是,他的探望并不能给予普拉斯更多的慰藉,这个原本整洁的女诗人如今却是脏乱不堪,房子里空空荡荡,非常寒冷。
&&&&日早上,在新的女佣到来几个小时之前,普拉斯走到了楼上孩子的卧室里。放下了两杯牛奶、一碟面包和黄油后,她回到了厨房,用毛巾死死地堵住了门窗的缝隙后,打开了煤气……
&&&&六年后,阿西亚用和普拉斯相同的方式杀死了她和休斯四岁的女儿舒拉并自杀。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位上个世纪最后一位美女诗人的诗篇,自杀,即是她最美丽的天堂:
&&&&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
&&&&我尤善于此道。
诗歌阅读~~&
--------------------Jaz-k ∮??
乃确实是文艺女青年~
--------------------无心的人最年轻~
对于国内 近现代的那帮所谓新诗
真的不感冒
少有偶尔几个而已对于国外
更多是 因为觉得翻译得很点睛 很传情 才有兴趣找找看的可惜 现在能达到林语堂至季羡林这样的国学外语大师几乎灭绝了
--------------------无心的人最年轻~
天才都不适合结婚 要么对不起自己 要么对不起别人
--------------------个性个性,消磨殆尽。
俺没有固定喜欢的某个诗人
只是某首诗& 或某首诗里的一两句话~~~
--------------------无心的人最年轻~
我也没有,只是贴贴而已 o(≧v≦)o~~
--------------------Jaz-k ∮??
波德莱尔虚无的滋味沮丧的精神,往日你喜欢搏杀,希望,曾马刺般激励你的活力,再不愿骑上你!别害臊,快趴下,你这老马每个障碍都要失蹄算了吧,我的心;睡吧,傻乎乎地。&&&& 精神失败,力尽筋疲!这老贼人,爱情于你已不比抢夺更有味; 再见,笛子的叹息、铜号的歌吹!快乐,别再引诱阴沉赌气的心!可爱的春天失去了它的清芬!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吞没我,仿佛大雪埋住了冻僵的尸首,我从天上静观这圆圆的地球,不再去寻觅可以栖身的茅舍。雪崩啊,你可愿带我一起坠落?
--------------------我的一生极其平庸,我所有的想法就是继续像个孩子一样玩耍。
管理员给此回复奖励了
喜欢里面的讽刺······犀利叔
--------------------来去如飞
小兔子。。
--------------------我的一生极其平庸,我所有的想法就是继续像个孩子一样玩耍。
我不太喜欢 波德莱尔 他太偏执 而且有强烈的对女性的不尊重
--------------------个性个性,消磨殆尽。
同感 他对乔治桑有太多偏见 深表痛惜
--------------------就像阳光和露水催发了花朵的甜蜜 你们的生命点亮了这个衰老的世界
肖哥真是成也乔治桑,败也乔治桑。。。
--------------------宁静方能致远。
喜欢波哥得许多诗歌。
--------------------爱在远处燃烧,在近处冻结。
这个果断顶啊。。。。。看到他就想到安息香的香气,桃金娘的枯枝,妓女的皮囊
--------------------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外国的喜欢华兹华斯和泰戈尔的国内的喜欢北岛,顾城和席慕容好吧,我贴华兹华斯
水仙花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 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予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这个太有名了吧,飞鸟集是我的大爱,不过现在一直不清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那首诗是不是他写的,查了好多诗集都木有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顾城,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席慕容,她的诗感觉像一缕芬芳,而且对我个人来讲,她的诗是我回忆中的一部分...咏叹调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 人生原是一场难分悲喜的 演出 而当灯光照过来时 我就必须要唱出那 最最艰难的一幕 请你屏息静听 然后 再热烈地为我喝采 我终生所爱慕的人啊 曲终人散后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 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
--------------------
为嘛你们都不喜欢贴出来呢~~
--------------------Jaz-k ∮??
哈哈~好筒子~~
--------------------Jaz-k ∮??
呵呵,这个群我很是喜欢^_^
--------------------
没怎么读过哲学的人都会用这样的行为来武装自己~不用理她们啦O(∩_∩)O~~
--------------------Jaz-k ∮??
对,信仰自己所信仰的,就算失去星光,也会有月光,哈哈
--------------------
我喜欢的我都发诗了·······
--------------------来去如飞
--------------------我们走着走着
就刀枪不入了
??向鱼问水,向马问路??向神佛打听我一生的出处????而我呀??我是疼在谁心头的一抔尘土????一尊佛祖,两世糊涂??来世的你呀??如何把今生的我一眼认出
&&&&&&&&&&&&&&&&&&&&&&&&&&&&&&&&&&&&&&&&&&&&&&&&&&&&&&&&&&&&&&&&&&&&&&&&&&& 张子选《藏地诗篇》节选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管理员给此回复奖励了
自己写的?
--------------------Jaz-k ∮??
不是,没那才气,^_^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哦~~头像不错~
--------------------Jaz-k ∮??
我喜欢过舒婷
记得语文课本上的那首 致橡树
不知道现如今改版的教材 这诗还在不在
&&&&&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个性个性,消磨殆尽。
管理员给此回复奖励了
致橡树我不记得在课本里读过没~~但是以前看过
--------------------Jaz-k ∮??
语文书里有这首很深情真挚
--------------------我们走着走着
就刀枪不入了
一位大师这样说: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
  尼采说伟人因为被人误解方才成为伟人。尼采的生平及其学说被人歪曲误解要超过尼采本人的想像力: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经常在战壕里捧读的“圣经”就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元凶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公开声称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朝拜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两次朝拜尼采档案馆并亲自从私囊里拿钱向尼采档案馆捐款;墨索里尼致信给尼采的妹妹称:“尼采是他最喜爱和最崇拜的哲学家”,并为尼采档案馆捐款。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魏玛,查封了尼采档案馆,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学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人对尼采毁誉有加,大起大落。在纳粹眼里,尼采是军国主义者、反犹太主义者;在自由主义者眼里,尼采是个人至上主义者;在固守传统人的眼里,尼采是一个破坏者,他主张用锤子敲碎一切偶像和传统;在虔诚的宗教人士眼里,尼采是一个危险的离经叛道者;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者,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终结了。
  谁为尼采学说披上法西斯主义的外衣,谁是制造尼采成为“法西斯圣人”的始作俑者?《尼采兄妹——一场德国悲剧》一书第一次详细揭开了尼采被法西斯主义化的内幕,作者是美国著名尼采思想研究专家彼得斯,他不辞辛苦多次到德国各档案馆查阅尼采的所有档案,经多方努力查阅了当时尚在冰封的尼采档案馆,并走访尼采到过的所有地方,花了20余年的时间才写成此书。彼得斯用报告文学的书写方式生动记述了尼采生平与恋情、写作与发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如何乘尼采发疯之际,利用、窜改、歪曲尼采及其思想,并极力和希特勒靠近,使尼采成为法西斯的“思想圣人”;为此,德国纳粹报纸把伊丽莎白·尼采称为“欧罗巴第一女性”,希特勒亲临她的葬礼并为她献花致哀。
  该书在美国出版之后,影响甚大,多次再版;德国人对此书非常重视,特意购买德文版权,并请作者彼得斯亲自译成德文,中文版根据德文版译出,并配上尼采及其妹妹的60余幅珍贵图片,很多照片在国内是首次发表。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示、讲述了尼采及其身后40多年所发生的鲜为人知、大悲大喜的传奇故事。
  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尼采最终丧失了理智。
--------------------Jaz-k ∮??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人们对待妇女的方式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Jaz-k ∮??
“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尼采
--------------------Jaz-k ∮??
我在图书馆看尼采的书,结果旁边2个学妹从我旁边走过说,看哲学的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搞得我好无奈。。。
--------------------
--------------------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辛波丝卡的每一本诗集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风格、尝试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长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小隐喻开发深刻的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机智,是以 小搏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一九七六年之后,十年间未见其新诗集出版。一九八 六年《桥上的人们》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令人惊讶的是,这本诗集竟然只有二十 二首诗作,然而篇篇佳构,各具特色,可说是她诗艺的高峰。
  辛波丝卡关心政治,但不介入政治。严格地说,她称不上是政治诗人—也因此她 的书能逃过官方检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问世——但隐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诗 中到处可见。在《桥上的人们》这本诗集里,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透过独 特的叙述手法,多样的诗风,锤链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现实之荒谬、局限,人性之愚 昧、妥协。此处译介的五首诗即出自此书。
  <葬礼> 一诗以三十五句对白组成,辛波丝卡以类似荒谬剧的手法,让观礼者的话 语以不合逻辑的顺序穿梭、流动、交错,前后句之间多半无问答之关联,有些在本质 上甚至是互相冲突的。这些对白唯一的共通点是——它们都是生活的声音,琐碎、空 洞却又是真实生命的回音。在本该为死者哀恸的肃穆葬礼上,我们听到的反而是生者 的喧哗。藉着这种实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辛波丝卡呈现出真实的生命形貌和质感, 没有嘲讽,没有苛责,只有会心的幽默和谅解。
  在 <写履历表> 一诗,辛波丝卡则以颇为辛辣的语调讥讽现代人功利导向的价值观 ——将一张单薄的履历表和一个漫长、复杂的人生划上等号,企图以一份空有外在形 式而无内在价值的资料去界定一个人,企图以片面、无意义的具体事实去取代生命中 诸多抽象、无以名之的的美好经验。然而,这样的荒谬行径却在现代人不自觉的实践 中,成为根深蒂固的生活仪式,诗人为我们提出了警讯。
  在 <衣服> 一诗中,辛波丝卡不厌其烦地列出不同质料、样式的衣服名称,及其相 关之配件、设计细节,似乎暗示生命的局限——再严密的设防,也无法阻拦焦虑、心 事、病痛、疏离感的渗透。即使抽出了围巾,在衣服外再裹一层保护膜,也只是一个 苍凉无效的生命手势。
辛波丝卡的政治嘲讽和机智
  在 <对色情文学的看法> 一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八十 年代的波兰在检查制度之下,政治性、思想性的着作敛迹,出版界充斥着色情文学。 在这首诗里,辛波丝卡虚拟了一个拥护政府「以思想箝制确保国家安全」政策的说话 者,让他义正严词地指陈思想问题的严重性超乎色情问题之上,让他滔滔不绝地以一 连串的色情意象痛斥自由思想之猥亵、邪恶。但在持续五个诗节嘉年华会式的激情语 调之后,辛波丝卡设计了一个反高潮——在冷静、节制的诗的末段,他刻意呈现自由 思想者与志同道合者喝茶、翘脚、聊天的自得和无伤大雅。这样的设计顿时瓦解了说 话者前面的论点,凸显其对思想大力抨击之荒谬可笑,也间接对集权国家无所不在的 思想监控所造成的生存恐惧,提出了无言的抗议。 辛波丝卡认为生存是天赋人权
  理应受到尊重。在 <种种可能> 一诗,她对自己的 价值观、生活品味、生命认知做了相当坦率的表白。从她偏爱的事物,我们不难看出 她恬淡自得、自在从容、悲悯敦厚、不道学、不迂腐的个性特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自主个体,依附于每一个个体的「种种可能」正是人间的可爱之处。透过这首诗,辛 波丝卡向世人宣告生命之多样美好以及自在生存的权利,因为「存在的理由是不假外 求的」。
&这也许不是一个诗的时代
  ——或者,从来就未曾有过诗的时代——但人们依旧写诗 、读诗,诗依旧存活着,并且给我们快乐,安慰。辛波丝卡是懂得诗和生命的况味的, 当她这样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阅读&&&&
--------------------Jaz-k ∮??
  六十三年前,艾迪特·索德格朗(Edith S&dergran)在芬兰东部一个偏僻的村庄默默地死去。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她所经历的战争近在咫尺,饥饿仍在威胁着人们;出版的四本薄薄的诗集遭到批评家和读者们的嘲笑和冷遇,她的朋友和拥护者屈指可数。她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年仅三十一岁。
  而时间证明了她存在的价值:许多和她同时代的诗人渐渐消隐,她却从历史的迷雾中放射出异彩。她的诗歌几乎家喻户晓,被传诵,被谱曲,被收入各种选本,被译成多种文字,芬兰还专门成立了索德格朗研究会。她作为北欧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被载入文学史册。她的名字常常和美国著名的女诗人狄金森、俄国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等人相提并论。
  有时索德格朗被误认为是瑞典人,其实,她属于芬兰讲瑞典语的少数民族。在她出生的时候,讲瑞典语的芬兰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那时,在他们之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不是瑞典人,虽然他们的语言是瑞典语;他们也不是芬兰人,虽然他们的国家是芬兰。而索德格朗在文化上的认同就更为复杂。1809年,瑞典败给了俄国,失去了它的芬兰领土,芬兰沦为沙皇统治下的大公的领地。1892年,艾迪特·索德格朗生于彼得堡。
  二十世纪的彼得堡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瑞典语仅仅是索德格朗的家庭用语,因而她对瑞典文学的了解一度是很有限的。她上了一所时髦的德国学校,除了德语外,还学会了法语和俄语。在她十四岁那年,她开始了在诗歌创作上的最初的尝试,她那时是用德语写作。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她的名字有一天会和北欧诗歌的新趋向联系在一起。
  那个时期,索德格朗一家过的日子多少有点象上流社会的生活:冬天在彼得堡,夏天在芬兰雷沃拉(现在苏联境内)的乡间别墅。但好景不长,命运带来了一连串沉重的打击:1907年她的祖母和他们家收养的一个姐妹相继去世,死亡来自她父亲的肺结核病;翌年,她的父亲也离开了人间。不久,索德格朗被发现也染上了肺结核,那年她才十六岁。
  生活中这一巨大的转折,对于索德格朗那年轻的生命来说是猝不及防的。而她对命运的抗争反映在她的诗歌中。就在这一年,她开始用瑞典语写作。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一决定与她父亲的死有关,她以此来纪念她那讲瑞典语的父亲。
  初次进入疗养院,她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沉郁的。她在瑞士逗留了一个时期,返回雷沃拉时健康状况大大好转。随后她堕入情网,和一个已婚男人转瞬即逝的罗曼史使她及其悲观绝望。
  1916年,她的第一本诗集《诗》问世,遭到评论界的冷遇。一个评论家问她的出版者是否有意嘲笑讲瑞典语的芬兰人。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她的家乡,满载军队和难民的火车穿过雷沃拉,雷沃拉位于彼得堡西北仅五十余公里的一条重要的铁路线上。俄国革命切断了艾迪特和母亲来自彼得堡的救济。芬兰于1917年宣布独立,随之而来的内战使人民濒临饥饿的边缘。
  索德格朗对于这一切的回答是另几本诗集的相继问世:《九月的竖琴》、《玫瑰祭坛》和《未来的阴影》。评论家们继续保持轻蔑的态度,认为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有趣的傻瓜”。
  索德格朗的诗歌对于当时的芬兰文坛无疑是一个怪影。这个不知来自何方的女人,竟敢抛弃格律和韵脚,难道也算得上是诗?尽管如此,还是有少数人承认了她存在的价值。其中之一是另一位女人,作家、评论家黑格·奥尔森。她在一篇评论中对索德格朗的才华表示赞叹。而索德格朗却不得不拒绝了奥尔森在赫尔辛基会见她的邀请,因为“失眠,结核病,身无分文,我们靠卖家具以及亲眷的善意生活。”但是,她异常兴奋。由于缺乏稿纸,她甚至屈辱地卖掉自己的内衣或一个香水瓶。不久,索德格朗终于见到了奥尔森,找到了一个知音的姐妹。她写道:
  我的姐妹
  你如同我们溪谷上的一缕春风
  紫罗兰在阴凉处甜蜜满足的香味。
  我要带你去森林那最美的角落:
  在那里,我们将互相坦白怎样见过上帝。
  这两位女人相遇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这种友谊对她们俩都至关重要。她们之间的通信,奥尔森直到很久之后才公之于世。
  “让咱们走出去,获得自由吧!”索德格朗这样说。那仅仅意味着围绕摇摇欲坠的乡间别墅散步,或走向古老的东正教教堂,或穿过古木参天的茂密的花园。也许挣脱了那些枯藤干枝时,她们俩感到了某种自由。
  在索德格朗最后的诗作里,她以一种宁静的心绪接受了死亡。但一个主题却始终贯穿了她所有的作品:她关心的是自由和生活中的快乐。她给黑格·奥尔森的信中写道:“你听凭于我的意志、太阳、生命力吧……让生命竭尽全力地斗争吧……我要把我生命力的储备倾注给你。我是生命,快乐的生命。”
  在雷沃拉,在艾迪特·索德格朗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名字,一切都活着,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而随着生命的尽头越来越近,她的爱也越来越炽烈。她的体力渐渐耗尽,她的身体好像消失在她的老式衣服里。一位临终去看望她的诗友写道:“她那又大又灰的眼睛,如同幽暗水面上的月光。而她在微笑。”艾迪特·索德格朗死于1923年仲夏节。(北岛)
--------------------Jaz-k ∮??
北岛译过她的诗~~
--------------------你的表情比人更有人情味, 寂寞的像宇宙, 美丽的像杀手。
--------------------Jaz-k ∮??
知道她完全是因为北岛。很喜欢这种脆弱又倔强的女诗人,我反而不是很喜欢米斯特拉尔。
--------------------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W·H·奥登
作为一位英语诗人,他从左翼知识分子发展成为宗教思想者。奥登最大的成功是把传统和现代进行了调和。 “而时代总是有罪的。必须有人付出代价 为了我们失去的幸福,为了幸福本身。” (《侦探小说》) 奥登出生于约克州北约克郡,在西部内陆地区的索里哈尔(Solohull)长大,那里的工业风光对他成为一个诗人有着持续而重要的影响。他求学于牛津大学,在1928年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从1928年到1929年,他移居柏林,受益于那里的性自由氛围,并熟悉了霍默·莱恩(Homer Lane)的心理学。 1930年,他独自回国,任教于伦敦的一所预备学校(prep school);1930年至1932年,在苏格兰赫伦斯伯格的拉奇费尔德学院任教;1932年至1935年,他在赫里福郡柯尔沃尔的道恩斯学校任教。1935年至1936年,他成为邮政局影像部职员,拍摄了诸如《夜邮》(Night Mail)等纪录片,为这部影片作曲的是本杰明·布雷顿(Benjamin Brittein),他还同奥登合作了回旋曲《我们的猎父》(Our Hunting Fathers)以及一部不大成功的歌剧《保尔·班扬》(Paul Bunyan)。1936年,奥登与路易斯·麦克内斯一起在冰岛旅行。奥登相信自己有冰岛血统。 1930年,奥登以《诗选》一书初登诗坛。这个集子里的诗短小且无标题,大部分指涉隐私,因为对浪漫主义的反思而带有一点叶芝似的自我展示味道。很快,奥登就以一个左派知识分子而闻名,热情撰写着关于社会问题的作品,其中一部分收在1936年的诗集《瞧,陌生人!》中(LOOK,STRANGER!)。浓缩的形象化比喻,直接性的陈述,具有强烈音乐色彩的作品收录于《在岛上》(ON THIS ISLAND,1937)和《另一次》(ANOTHER TIME,1940)。三十年代末期,奥登的诗里也许少了一些激进的政治因素,但是多出了一种平常生活中的苦涩。 1937年,奥登作为一个平民来到西班牙,站在共和主义者一边,并为共和势力进行电台报道。奥登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西班牙》(SPAIN,1937)一书中,但他未谈及更多。1935年,他与托马斯·曼的女儿俄里卡·曼(Erika Mann)结婚,以便她能得到一张英国护照。俄里卡是一个同性恋演员和新闻记者。 三十年代期间,奥登与克里斯多弗·依修伍德合作了几部戏剧,并与他在1938年一起到中国旅行。1939年1月,他们移居美国。1946年,奥登成为美国公民。四十年代后,他逐渐变为一个宗教上的思考者,信奉英国国教,他在《海与镜》(THE SEA AND THE MIRROR,1944)和《因时间而存在》(FOR THE TIME BEING,1944)中描述了他的这种转变。《海与镜》的副标题是《论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它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了一次基督教寓言式的解读。那些诗作有几分象中世纪的寓言剧,带着普洛斯佩洛式的自我表现,爱丽尔式的想象,加里班式的肉身和我们作为堕落生物的自我意识。 当政治家严肃地说“我们必须现实”, 正因为他们是弱者,因此,主张和平。 但他们讲原则之时,要当心:也许 他们的将军已经在默默念叼着地图。 (《短诗》,选自《超短诗集》()) 二战期间,奥登作为一个少校与美军战事爆炸组在德国勘查。1956年至1961年他在牛津大学担任诗歌教授;1954年,他加入了美国诗人协会。奥登多数时间住在纽约,尽管从1957年起,他在奥地利的Kirchstetten度过了很多个夏天。1939年到1953年,他在多所学院和大学教书。他也是《决定》杂志(Decision)(1940-41),《多洛斯》杂志(1968)的编辑,并担任《耶鲁青年诗人丛书》的编者(1965)。《关于住宅》(ABOUT THE HOUSE)里《感谢居所》(Thanksgiving for a Habitat)一诗充分展示了奥登成熟期老练的技艺和深刻的智慧。这些诗大致可以看作是奥登在奥地利住所里的每一个房间。 奥登谈及自己作为一个现代诗的开创者,与其他探索者,诸如玛丽安娜·莫尔或者艾兹拉·庞德,有着根本区别。他还与和他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切斯特·柯曼共同创作了歌剧剧本。1972年,奥登离开纽约回到牛津,住在教会为他提供的小屋里。日,在维也纳的一次诗歌朗诵会后,奥登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安葬于Kirchstetten附近。 “每个人都带着一面镜子穿越生活,独异而不可祛除,如同他的身影。” 在《心理学与今日艺术》中,奥登宣称艺术在于讲述寓言“从它的各种根源到直接而奇异的需求,或许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有时,奥登也用寓言作为一种远距离谈论基督教的手段,比如1954年的散文《假预言人和他的驴》。在《罪恶的牧师之家》(The Guilty Vicarage)(1949)里,奥登在侦探小说里发现了一个关于存在之罪的基督教寓言。
--------------------Jaz-k ∮??
奥登的《悼念W.B.叶芝》是现代挽歌中的杰作。在西敏寺的诗人角,奥登的纪念碑上刻着这首诗里的名句,“在他的岁月的监狱里,教导自由人如何赞美。”这是个冷酷的讽刺,会让奥登的灵魂感到难堪,因为奥登不会认为这句诗适合他本人。 奥登和叶芝就是两种人。叶芝认为,诗人是用全部真诚来生活的人,他的生命是生活的实验,后人应该知道关于他的一切。而奥登厌弃这种自我膨胀,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无名无姓的金字塔的建造者。这样的人不会爬上金字塔的尖顶,也不会说“在我的岁月的监狱里,教导自由人如何赞美。”
--------------------Jaz-k ∮??
柏拉图是有势力的人,他说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果然就害得一代代诗人苦于辩护。柏拉图的大意是:诗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是二手货――因为它模仿现实、而现实模仿理念、于是诗无非是所谓的“模仿的模仿”;而就道德而言,诗害人沉醉于感官的浮浅,以至忘记追寻至善至真,所以堪称“腐败”。诗人们当然不愿背这副既“衍生”又“腐败”的黑锅,就连柏拉图的徒弟亚里士多德都看不下去了,他在《诗学》中主张“模拟”是人类天性,而诗不仅能满足这种天性,更是能够触及绝对真理――相比于历史,诗所涉及的主题并非偶尔性的“已/正/将发生”,而是必然性的“理应发生”。亚里士多德之后,诗人们纷纷挺身而出:西德尼说诗不仅触及绝对真理,而且能够通过感动、教育、与愉悦把这真理奉之于人――其实已经开始强调美的独立功用;雪莱的口气更大,把诗人叫做这个世界的匿名立法者,俨然要反攻柏拉图的哲人王理想国;阿诺德身处信仰危机年代――科学逼迫文艺,理性驱逐宗教――于是他要以诗为教,一方面对抗科学的鲸吞,一方面抢占宗教退潮所让出的地盘;爱略特也算紧随阿诺德,虽然他喟叹西方文明已衰落至荒原状态,但重建基督教文化的重任,诗人终究要肩负。   身为诗人,奥登也做诗辩,却看不惯那些唱高调的人。雪莱的“立法者”之说很是冠冕堂皇,奥登却够绝,竟说:立法者不是秘密警察吗,关诗人何事?他还嘲笑阿诺德或爱略特的事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基督教文化”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上帝的教和恺撒的文化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虽然观念相左,奥登和阿诺德等人却从不同方向为世俗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阿诺德口口声声要以诗兴教,虽然兴教的诚心可鉴,但诗的加入,到底显示(甚至加剧)了宗教独权的分崩离析。奥登也是一副护教的作风,但他分裂宗教和文化,其目的并不在于号召广大诗人都来颂神,而是要为诗争取“轻浮”(frivolity)的权力。   奥登心目中的理想诗人,应该不是籍华美诗艺礼赞基督的霍普金斯,而是热衷于戏谑小调的多恩。然而,奥登为绝不能因“肆无忌惮地游戏于鸡毛蒜皮”而被误解为一轻到底的轻骨头。他的游戏诗论来自齐克果“审美-道德-宗教”三段论中的审美阶段,所谓轻浮游戏,毕竟有另外两个阶段来制衡,而对于三段论,需要补充极其重要的一条解释:这三个阶段并非层层递进,而是始终并存的三种状态。换句话说,从审美到道德的跳跃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脱离了审美阶段。所以,奥登想要维持诗歌在审美意义上的独立性,他强调诗歌不能等同于现实,而是某个独立的传统,这个传统中,诗歌在语言的层面上自行游戏,在文本与文本之间互相影射。然而,奥登却不是唯美主义者,更不是逃避主义者。诗对于奥登而言,在独立的同时,更是谦卑的。因为谦卑,所以不做虚妄的高调,不妄言神圣;然而,不妄言神圣不等于说不尽力表达与神圣遭遇时的敬畏,这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这种无奈需要以“寓言”(parable)的形式来表达,因为不可言之言不能直言,只能寓意于言他。再者,诗虽然不是现实,但它不能不关注现实。 奥登的诗作曾经被推崇内心探幽的批评家贬为“新闻报道”,由此可见社会现实对“独立”的诗歌传统的深重影响。   奥登熟习齐克果的辩证法,以至他的诗辩也颇为辨证:一方面,诗不应涉足道德和宗教的领域,因为审美的境界是独立而骄傲的;另一方面,骄傲和谦卑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诗的谦卑使得它在肆意张扬的同时,不仅不会害人沉醉,更是能把一点微光照向无数unknown citizens――所谓的“轻浮”与“崇高”的对立,谁说不是无名小卒与高雅士绅的天壤之别呢?在这种意义上,历来的诗辩都先是设定了精英贵族的“先天”存在,倒只有奥登带着民主的“有色”眼镜,到底是经历过粉色三十年代的人。
--------------------Jaz-k ∮??
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
--------------------
黑翅膀& 今夜在日喀则,上半夜下起了小雨 只有一串北方的星,七位姐妹 紧咬雪白的牙齿,看见了我这一对黑翅膀 北方的七星 照不亮世界 牧羊女头枕青稞独眠一天的地方今夜满是泥泞 今夜在日喀则,下半夜天空满是星辰 但夜更深就更黑,但毕竟黑不过我的翅膀 今夜在日喀则,借床休息,听见婴儿的哭声 为了什么这个小人儿感到委屈?是不是因为她感到了黑夜中的幸福 愿你低声啜泣 但不要彻夜不眠 我今夜难以入睡是因为我这双黑过黑夜的翅膀 我不哭泣 也不歌唱 我要用我的翅膀飞回北方 飞回北方 北方的七星还在北方 只不过在路途上指示了方向,就像一种思念 她长满了我的全身 在烛光下酷似黑色的翅膀 1988.7(?)
顶爱查海生
--------------------finders keepers,losers weepers.
--------------------Jaz-k ∮??
我爱海子,祝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充满了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卡夫卡··
--------------------
管理员给此回复奖励了
好~~饭后我来加~
--------------------Jaz-k ∮??
&&&& 宣告——献给遇罗克&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北岛不单写了《回答》,献给遇罗克的这首诗更令我感动,或许是因为遇罗克的原因。
--------------------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吃东西,吃什么无所谓,只是要吃!
恩 这里很多人喜欢北岛~~
--------------------Jaz-k ∮??
卡夫卡的话语~
 1、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的孤独有多深。
  2、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3、表面看来,办公室里的人要高贵一些,幸运一些,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更孤独,更不幸。相反,手工艺把人引向人群。可惜我不能到木匠铺或花圃里干活了。
  4、您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这个牢笼里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鸟。
  5、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看见这一点。人的生存太艰辛了,所以人们至少想在想象中把它抛却。
  6、什么是财富?对于甲,一件旧衬衫就是一笔财富,而乙有一千万元还是贫穷的。财富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不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不安全感。
  7、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8、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于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哲学家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9、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10、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其实也是一部侦探小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呢?那也是一部侦探戏。中心情节是:一个秘密逐渐被揭开。但是,还有比真理更大的秘密吗?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
  11.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12.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13.我们为什么要为原罪而抱怨?不是由于它的缘故我们被逐出了天堂,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到生命之树的果子所致。
  14.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
  15.让我们站定,用双脚插入意见,偏见,流言,欺骗和幻想的淤泥烂浆,插入覆盖地表的这些冲击物,直到触及坚硬的石块底层。对此,我们称之为现实。
  16.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地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20.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1.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22.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23.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24.大家对A都非常好,就像是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张出色的台球桌,连优秀的台球手都不让碰,直到那伟大的台球手到来,他仔细检查桌面,不能容忍在他到来之前造成的任何损坏。然后,当他自己开始击球时,却以最无所顾忌的方式大肆发泄一通。
  25.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26.要冷静耐心。你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认真观看。你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你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
  27.虚构比发现容易。把极其丰富多彩的现实表现出来恐怕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各种各样的日常面孔仿如神秘的蝗群从人们身边掠过。
  28.对于健康的人来说,生就是对人必有一死这种意识的无意识的、没有明言的逃遁。疾病总是警告,同时有是较量,因此,疾病、痛苦、病痛也是虔诚的极重要的源泉。
  29.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次在与死神的一次遭遇中获胜,会使你强壮起来的。
  30.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早。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
  31.光线也许会把人从内心的黑暗中引开。如果光征服了人,那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32.您何苦读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大多数现代书籍只不过是对今天的短暂耀眼的反映。这点光芒很快就熄灭。您应该多读古书。古典文学、歌德。古典的东西把它最内在的价值表露到了外面——持久性。时新的东西是短暂的,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就是可笑的。这就是文学的道理。
  33.这是对的。每个魔术师都有自己的仪式。比如说,海顿只有戴着扑粉的假发时才作曲。写作也是一种召魔法术。
  34.其实那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脖套。就像人们常常把超然存在当成逃遁一样。
  35.我不知道,我对他不清楚。他是个非常能说会道、机智敏捷的人。不过这种性格也是骗子的本领之一。我不是说施泰纳是骗子,但也不是不可能。骗子总是企图用简便的方法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施泰纳研究的问题是一切问题中最困难的。那是意识与存在之间的一条黑暗的裂缝,有限的水珠和无限的大海之间的张力。我想,这里只有歌德的态度是正确的。人们必须在尊重不认识的东西的同时,把一切可以认识的东西加以整理和吸收。对我们来说,最小的事和最大的事一样,都必定是最亲近的,有价值的。
  36.字必须加以精确的界定,否则,我们会跌进完全意想不到的谷底。我们爬不上削得光滑的石阶,反而会陷在烂泥之中。
  37.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在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38.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又马上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幺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39.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40.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心的那个时钟发疯似的,或者说是着魔似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以一种非人的方式猛跑着,外部的那个则慢吞吞地以平常的速度走着。除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互相分裂之外,还能有什幺呢?而这两个世界是以一种可怕的方式分裂着,或者至少在互相撕裂着。'
  41.有些人通过指出太阳的存在来拒绝苦恼,而他则通过指出苦恼的存在来拒绝太阳。
  42.这头牲口夺过主人手中的皮鞭来鞭打自己,意在成为主人,却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是由主人皮鞭上的一个新结产生的。
  43.最强烈的光可以使世界解体。在弱的眼睛前面,世界会变得坚固,在更弱的眼睛前面会长出拳头,在再弱一些的眼睛前面,它会恼羞成怒,并会把敢于注视它的人击得粉碎。
  44.乌鸦们宣称,仅仅一只乌鸦就足以摧毁天空。这话无可置疑,但对天空来说它什么也无法证明,因为天空意味着乌鸦的无能为力
  45.像这只手一样紧紧的握着石头。可是他紧紧握着石头,仅仅是为了把它扔得更远。
  46.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开始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
  47.恶魔能诱惑人,却无法变成人。
  48.殉道者们并不低估肉体,他们让肉体在十字架上高升。
  49.人们是永远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彻底坦白出来的事情,后来也显示出还有根子留在内心深处。
--------------------Jaz-k ∮??
我不喜欢诗,怎么办
--------------------岁月轻狂 苟且偷生
踢飞。。。。。。。。捡起。。。。。。再踢!~
--------------------Jaz-k ∮??
额,妹妹,忒狠点儿了吧。。。。
--------------------岁月轻狂 苟且偷生
放心啦~~我把你领回家慢慢调教~~
--------------------Jaz-k ∮??
这样啊~那你要先问过我家师傅才能领养我呐~
--------------------岁月轻狂 苟且偷生
  他出生于伊贺的上野。他是低级武士的儿子,一开始是当地领主藤堂良忠的侍童,藤堂良忠只比他大两岁。他们都喜欢写俳句,松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在1664年在京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俳谐诗集。大约在这段时间,他起了武士的名“宗房”。在1666年,他的主人逝世,松尾芭蕉选择离开这个家而不是留下来服侍新的主人。他的父亲于1656年逝世。
  传统上认为在接下来的6年中,他至少有一部分时间生活在京都;在这段时间他出版了几部诗选。1672年他迁往江户(现在的东京)。他继续写作,到1676年他被公认为俳句大师,出版自己的文学小册子并且给诗歌比赛做裁判。他接受了一批追随的弟子,这些弟子在1680年为他建了第一间芭蕉庵。
  芭蕉发现他的成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转向了禅宗(沉思)以求慰藉。1682年的冬天芭蕉庵被焚毁,他的母亲于1683年早些时候去世。1683年的冬天他的弟子为他建了第二间芭蕉庵,但是他还是不满意。1684年的秋天他开始他后来称之为《旷野纪行》或《饱经风霜的骷髅之纪录》(『野ざらし纪行』); 原作见[2])的旅行;在这次旅行结束时他创作了《散文之旅》和一些诗歌。这次旅途他从江户到富士山,到伊势,上野和京都,1685年夏天回到江户。
  由于松尾芭蕉在旅程中展现的快速步伐,有些人认为他可能当过忍者。而他的长程旅途同时也让他得以观察列国的状况和得知最新的消息,包括获得德川幕府的相关情报。当时的德川幕府本身也派遣许多忍者进行查探消息的工作。松尾芭蕉的出生地就在伊贺国的上野,而伊贺就是众多忍者的故里。早期他也可能曾作过藤堂良忠的随从侍卫。然而,少数的文学领域的学者却严正暗示松尾芭蕉其实是德川幕府的间谍。
  旅程中看似成功消除了他心中的恶性,在接下来几年的写作也描述出松尾芭蕉对友好与自然的平静爱好。他曾在贞亨4年(1687年)仲秋为了欣赏中秋满月特地到鹿岛神宫(位于鹿嶋市一游。也因此写了篇游记提作《鹿岛纪行》; 原作见[3])。
  同年10月在举行如同达官显要般的饯别宴会后松尾芭蕉开始向另一阶段的长途旅程出发。 旅程经过了上野、大阪、须磨、明石、京都、名古屋、日本中部地方山区。此外并前往更科里欣赏姨舍山(今长野县千曲市的冠著山)的中秋满月。这段从上野到明石的旅程详细叙述在《笈之小文》或《笈中小札》(原作见[4])中。而在这部作品中他表现出以俳谐作为主要作品型式的信念。
--------------------Jaz-k ∮??
--------------------
--------------------Jaz-k ∮??
哇,听说过,还没去探求
--------------------来去如飞
明月朗照胡枝子........也是一篇文章,很喜欢....
--------------------不想说话...
&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哲学教研室工作。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和《阿
海子20年祭的图片
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作品集》、《》、《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可以单独建个版块,用以记录那些个人喜欢的诗人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有的~可发在些许故事里面(*^◎^*)
--------------------Jaz-k ∮??
--------------------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830名成员410个主题
可用积分:15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类似颓废之心的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