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顾客体验吃饭的时候手机没电真的会影响到用餐体验吗?

第A16版: 特别报道
&&&&标题目录
&&&&&&&&&&&&&北京晨报网
我在看你 你看手机 ——“手机依赖症”调查
  好不容易都回来了,看到你们我真高兴!可你们都自个儿玩自个儿的?气煞我也!我让你玩!让你吃!
      一位老人在家庭聚会时,因为在座的年轻一辈全都低头玩手机而不聊天,摔盘离去。这种情形,屡见报端。广告公司职员秦勇说自己的生活就是一段段手机日记。早晨,他会发微博说自己吃了二两包子,路上很堵车;饭局上,他会用手机拍下菜肴照片发微博;晚上睡觉前,他会给女友发微信:晚安,爱你。  目前,全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人,微信、挂Q、发微博、打游戏、看新闻……手机功能越强大,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大,不少人变成“低头族”,“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个网络上流传很广的抱怨,正是很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亲情、友情、爱情,无所不在的强大社交通讯,仿佛让人与人变得更近,其实却离得更远。坐车玩手机,开会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也玩手机,本来应该是用“碎片时间”拿手机处理事务与放松,现在却让手机把生活“碎片化”了。玩手机还是在被手机玩,这是一个问题。  案例  无言的刷屏聚会  小学生家长高莎把手机形容为随身带的“怪物”:“我儿子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用手机打游戏、发微博,为了让他改掉毛病,我收缴过3次手机。”高莎的无奈折射出目前手机潮的窘境。  案例一&同学聚会成“无言的结局”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话从国企职员小刘的嘴里说出时,后面附带着一段十几秒钟的沉默。上周末她参加了大学毕业五周年同学聚会,这也是毕业后首次大规模同学聚会。本来小刘满怀憧憬,希望能和很久不见的同学畅谈一番,“我们宿舍的几个女孩儿每天晚上都开‘卧谈会’,无话不谈,毕业以后就各奔东西了,再也没有过八个人聚齐了的时候。”她本以为这次聚会能再回到昔日亲密无间的大学时代。  的确,聚会刚一开始,老友相见,气氛很不错。但是热闹劲没维持多一会儿,就开始有人低头戳手机屏幕。“这样的人还不是少数。”小刘回忆说,将近三十人参加的聚会,大概有一半人都在拿着手机拍照,“有人拍菜,有人拍人,也有人拍餐厅,拍完了就马上发到微博上。”过了一会儿,餐厅里响起各种微博评论的提示音,拍照环节告一段落,大家开始低着头用手机回复各种微博评论,也有几个工作狂人正在用手机发邮件。眼见着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而低头刷微博的、聊QQ的、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多,小刘也越来越失望。“就算有人肯说话,也要不时看一眼手机,像得了强迫症一样,或者嘴里说着‘你说你说’,仿佛是在听我说话,其实他的注意力全都在手机上,根本就是心不在焉。”就这样,本该热热闹闹的聚会最终成了“无言的结局”。  小刘的失落很多人都遇到过,当一张桌子上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玩手机的时候,聚会的目的已经消失殆尽了,无怪乎有人曾经说想念没有手机的时代。面对这种情形,洛杉矶一家餐厅建议顾客在进门时留下手机给他们保管,随后在买单时将给予95折的优惠。老板此举是希望顾客能够放松身心享受美食,和身边的人多聊聊天。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记者注意到,绝大多数网友对此举持赞成态度。  案例二&“心结”未打开&手机依赖三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了一个与手机依赖相关的真实个例。一名40多岁的男子,因为出现长期的失眠、焦虑等问题,来到医院心理门诊就医。在与这名男子沟通的过程中,医生了解到一个细节,在长达3年的焦虑失眠的过程中,男子必须手机不离手,如果有一段时间不看手机,哪怕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他也会感到心里不安。只要手机响一声,哪怕只是一条垃圾短信,他都要第一时间打开阅读。如果有一天手机没电了或者找不到了,那么就是“灾难性的一天”。  在听完了男子的讲述后,心理医生判断,男子已经出现了焦虑症的种种症状。这种对手机的高度依赖虽然不属于疾病范畴,但显然,已经对他造成了困扰,带来了“内心的痛苦”。  在接下来的一段治疗期间,通过更加深入的了解,医生获悉了男子心理症结的所在。这名男患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有一个独生子,学习非常好,各方面很优秀,家里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大约三年前的某一天,他正在开着车拉活,这时候手机没电了,一整天的时间他都没有与家里联系。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凑巧,刚好在那一天,他的儿子出事了。一场意外车祸降临,儿子的腿被撞断了。事故现场的目击者打不通他的电话,也没能在第一时间联系上家里其他人,最后宝贝儿子被路人和警方送到了医院。一天以后,作为父亲的他,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才得知这一噩耗。见到医院里躺在病床上的儿子,这名父亲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通过与他长时间接触,我们发现这是一位性格比较内向,心很重,责任感很强的父亲。从儿子出事的那天起,巨大的内疚心理就一直伴随着他。”主诊医生这样说。  在那以后,这名男子就开始对手机产生了高度依赖。他不能忍受错过一条来自手机的信息或者任何一通电话。尽管事情过去已经三年了,如今儿子已经考上大学,受伤的腿也接好了,只是有点跛,但这位父亲的“心结”却始终没有打开。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武雅学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年人对手机依赖的例子。目前,手机依赖症并不属于精神疾病范畴,但它却是一些焦虑症患者症状的外在表现。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内在性格原因,一些性格内向,责任感强,心事很重的人容易出现。具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可能很小的一个诱因就会导致焦虑。  案例三&小学生也变“低头族”  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对于手机的依赖,往往更接近于网瘾。在深入本市中小学校调研过程中,武雅学和他的同事们也了解到,老师和家长普遍反映,电脑上网现在有一些管控软件,可以监督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但大人们对孩子玩手机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孩子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手机,现在学生手机联系很普遍,不给他买似乎又不太现实。”一名15岁中学男生的家长这样说。  一名戴着眼镜的小学六年级男生被妈妈带来进行心理咨询。这位母亲向医生坦言,自己的孩子似乎已经深深陷入了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上课心不在焉,一下课整天就是手机不离身,有时候不让他带手机,他翻着大人的手机打开就玩。吃饭、走路都低着头,眼睛就从手机那三寸屏幕上挪不开!”说起儿子的“病症”,这位妈妈显得异常头痛。自从买了手机,儿子就着了手机的“魔”,在家时经常能看到他不时把手机翻来覆去地摆弄。“每天起床,儿子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平时若一段时间手机没有动静,一定能看到他不时地查看手机。更让人看着心烦的是,他就连上卫生间也把手机带在身边。那天我们一家人自驾车去玩儿,路上两三个小时,车上虽然颠簸不断,但这孩子不是在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就是在用手机刷微博。有时他的同学来家里玩,他们谈论的好像也都是手机里的什么游戏。当医生试图与孩子沟通时,小男孩却反驳:“全班男生都在玩,不玩就out了,聊天都插不进话!”  武雅学碰到过一些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打手机游戏“不通关决不罢休”,一玩起手机来就是三四个小时。由于智能手机移动性强,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拿起就玩,在很多学生被限制使用电脑时间后,就将阵地转移到了手机上。长时间手机游戏成瘾的孩子,不仅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例如造成眼睛近视,颈椎问题等,而且会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异化,不习惯与人面对面交流、情感沟通缺乏、内心封闭等问题。  武雅学认为,造成青少年手机成瘾,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现在中国的学生课业压力大,甚至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课余生活,过于枯燥的生活学习内容,导致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和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于是,手机成了孩子唯一的精神寄托和零散时间的出口。  观察  流行“手机依赖症”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反过来,被手机“绑架”的人也越来越多。手机忘带心烦意乱、半天没消息就感到不安、一遍遍地刷新信息……手机成瘾往往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情绪、神经衰弱、失眠等。智联招聘日前发布了白领手机指数调研,近八成受访白领表示自己依赖手机现象严重,具有明显的“手机依赖症”。  症状:  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  高达79.40%的白领晚上睡觉不关机,排在手机依赖症表现的首位;其次是在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用手机打发时间,比例为78.86%;60.39%白领明确表示手机减少了与身边人的当面沟通;68.56%白领坦言自己醒来后除了睁眼就是摸智能手机;63.59%白领睡觉前玩手机,且经常影响睡眠时间。  时长:  白领每天用手机6.72小时  据该调研数据显示,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93小时,意味着除去睡觉8个小时以及工作8小时外,几乎占据了白领一天时间的一半。其中北京白领使用手机时长最长,每天6.72个小时,其次为西安白领,为6.15个小时,再次为上海白领,每天用手机5.45个小时。&&&&&  目的:  多数与生活相关  白领一天当中有那么长时间给了手机,那手机主要是用于工作还是生活?调研发现,仅有21.37%的白领使用手机工作的比例超过50%,这意味着多数白领用手机基本与生活相关。并且,手机完全渗入白领一天主要历经的情境中,并且严重改变着白领的生活习惯。从早起的被窝至睡前的被窝里,被窝里的手机可谓名副其实。据该调研统计,超7成白领常在睡前使用手机,近4成早起被窝里依然会查看手机。其次,为乘坐交通工具时,达到55.06%,卫生间则以43.34%的比例居于白领常用手机情景第三名。可以看出,除了开会外,手机基本上已经渗入到白领一天主要历经的情境中,甚至有15.98%的白领表示走路时也经常用手机。  内容:  聊QQ排在首位  调查数据显示,除去必要的交流之外,白领常用手机聊QQ(30.91%),看电子书(27.18%),微信(26.82%),刷微博(22.38%),玩游戏(23.45%),听歌(21.85%),看视频(12.97%)。有意思的是,调查中发现,爱刷微博白领的月花费开销要比其他白领高出13.55%。  影响:  六成人减少当面沟通  此次调研还显示,手机过度娱乐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手机不仅偷走了白领的时间,影响现实社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白领的身体健康。有60.39%白领表示手机减少了与身边人当面沟通,45.11%的白领表示手机影响个人的学习计划。  支招  拥抱绿色生活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医师武雅学向记者介绍了一些住宿制的国际学校和外企公司的做法与经验。“我们发现,在推行这些做法的机构中,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率都比较低。”  在部分住宿制国际学校内,手机是不允许被带入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有配备的生活老师,负责帮助孩子解决一切生活问题和困扰,学校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大量的文体活动,如钢琴、游泳、集体游戏、艺术鉴赏等等,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学生与家长通话,丰富而充实的生活,让这里的学生觉得“对手机的需求不那么高”。  而在一些外企中,每天工作茶歇时间,老板也会参与其中,同事甚至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是在这种茶歇、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中进行。手机反而退居人际交往之后,变得“不那么重要”。  在采访中,专家建议,家长给孩子配备手机时,最好手机功能不要太炫、太花哨,能保证基本通话、发短信即可。另外,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得到严格限制。  对于成年人,专家认为,在来电数量突然减少或手机丢失情况下,这些人通常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反应。这并不是严重的病症,只是一种心理反应。问题的关键在于上班族要多爱惜自己,为自己营造这个年龄应有的“绿色生活”,如郊游、健身、看书、听音乐等,以此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并适时给予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真好”的心理暗示。一些人提出建议,能否每个月设立一个“无手机日”,那一天都不使用手机,专心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手机彻底分开24小时。  本期策划&&张旭光&本版撰文&&晨报记者&徐晶晶&肖丹
版权所有 北京晨报 1998 - 20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晨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1998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播放列表第B8版:天津新闻
第A1版 要闻
第A2版 每日新说
第A3版 每日新说
陌生人借手机 你会给吗(图)
多路记者街头体验 各种理由被拒绝
郝颖 王月焜 见习记者 高若赢 邢维瑶 实习生 朱晓飞 张馨月
  摄影 吴迪
  如今手机普及了,几乎是人手一部,但出门在外想必不少人都经历过忘带手机、手机没电或欠费,甚至手机被偷的窘境。而当街头一个陌生人向你借手机时,你会借给对方吗?近日,市民刘大娘准备下楼买菜,一不小心把钥匙、手机都锁在家里,想联系女儿找个电话竟犯了难,问了10多个人竟没一个人肯借,最后只能找到居委会帮忙。昨天,本报多名热线记者也走上津城街头亲身体验,同样被各种理由残忍拒绝。  滨江道&&公用电话难觅&想借手机不易  滨江道是津城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日客流量保持在30万人次,节假日及高峰时段客流量更可达到100万人次。而记者沿滨江道、和平路走下来,两三公里的路程竟难觅公用电话的踪影。其间,记者分别在滨江道与陕西路、山西路交口发现了报刊亭,却均未设公用电话,两位亭主则表示用的人少了也就撤了。另外,还有一处报刊亭位于福安大街与和平路交口,虽没有悬挂“公用电话”提示牌,但摆出了一部电话。“大爷,这电话还能用吗?”“能,市话每分钟3毛钱,长途每分钟4毛钱。”这位亭主还告诉记者,这些年公用电话的确使用率不高,但几乎每天还会有人用,不是忘带手机,就是手机没电了。  公用电话如此难找,滨江道上商场、商铺林立,想必商场服务台、商铺收银台能帮上忙。不过,事与愿违,记者调查后发现各大商场里的电话只能拨打内线,而小商铺收银台的工作人员则多以店里太忙为由拒绝借电话。这样一来,如果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欠费,又或者手机被偷只能求助陌生的路人了。随后,记者以手机没电为由,随机向来往的百余名路人借用手机,其中多为年轻人和中年人,却只有20%的成功率。  “您好,我手机没电了,请问能……”不等记者把话说完,对方无视地迅速走开,相比较礼貌些的则会摆摆手。除了直接被无视,还会被以各种理由拒绝,绝大多数人怀疑地打量着记者,并说,“我没带手机”、“我手机也没电了”、“你手机真没电假没电”等等,然后转身离开。而即便是记者成功借到了手机,对方也多不会松开手机,而是用手紧紧抓住,小心翼翼地说:“你说号吧,我帮你拨。”直到电话接通了,他们依然不会放开手机,而是打开免提通话。采访中,一对夫妻带着七八岁的儿子经过,听闻有人因手机没电向他们借手机,孩子的父亲竟说了句:“给你10块钱,自己找个公用电话打去。”说着,一家人加快脚步走远了。  居民区&&找老人借手机&男子成功率低  华苑雅士道菜市场周围有绮华里、碧华里、长华里和莹华里4个小区。在雅士道上,记者共找到了两部公用电话,而在每个小区也都有提供公用电话的小卖部。可以说,在附近要找到公用电话并不算太困难。如果在这里有陌生人向你借手机,来往居民的态度会怎样?首先,记者以自己电话没电,有急事联络家人为由,在华苑雅士道菜市场和周边小区进行了体验。  第一个询问对象是一位50岁上下刚刚买完菜准备回家的阿姨。“阿姨您好,您能借我手机用一下么?我手机没电了。”听到记者的求助,这位阿姨马上把手里的菜篮子放在地上,掏出手机并解锁打开拨号页面,递给记者大方地说:“用吧。”记者接过手机,向阿姨说明情况后。阿姨笑着说“我也不是谁都借,看你是个姑娘,也挺着急的就赶紧借了,要是小伙子,我就不一定借了。”  第二次,记者转而求助在市场摆摊卖水果的中年大哥。大哥听到求助,也是立即拿出了手机,借给记者。当得知这是一个体验活动时,大哥爽快地表示曾经也有顾客跟他借过手机,他借出后,这位顾客还成了他家的老主顾。之后记者又同样以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的借口,向附近绮华里、长华里、碧华里和莹华里的小区保安、物业人员和小区居民共30人借用手机。因为正值工作日,求助的对象八成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在记者体验借手机过程中,只有两次被拒绝,90%的情况下,可以在陌生人手中成功借到手机。但不少大爷大娘随后都表示,如果求助对象是男士,那就不一定会借出手机。  借不借手机要分男女,这是不是多数人的想法?记者随后将求助体验的主角换为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先后向25位小区和市场内的市民借手机。在绮华里小区,当这个小伙子向一位大娘求助时,大娘便开始犹豫,问小伙子是否居住在这个小区,小伙子答是,并说出了一个楼号,但大娘还是没有借出手机。她最后以自己没有手机为由,给小伙子指出了公用电话的位置便走开了。而在碧华里,小伙子连续询问了两位带孩子出门遛弯的妈妈,都没有得到回应,对方只是匆忙离开,警惕性很高。&结果显示,只有8位市民借给小伙子手机,其中有5人是小区物业人员或者小门脸的老板,3位是路人,他成功借到手机的概率只有32%。  大学校园  成功几率高&理由很重要  在南开大学校园内,记者走访发现,尽管付费或使用IC卡的公用电话难寻踪影,很多教学楼的保安室、宿舍管理员室,使用的也都是无法外拨的内线电话,但无论是校方工作人员,还是林立校园各处的超市、小卖部、复印店的店家,对于陌生人借手机,均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而相比在闹市街头和居民区,记者多番被拒或遭遇性别限制,在大学校园街头借手机究竟会有怎样的境遇,记者也进行了采访体验。  “同学,我手机突然欠费停机了,能不能借用你的手机打个电话?”看到记者有些着急,一名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的年轻女生,毫不犹豫地打开书包,掏出手机递给了记者。在接下来的随机采访中,记者又分别向30多名大学生、大学教师以及途经校园的普通市民借手机,除了一名带着孩子的母亲拒绝记者的请求外,其余所有人都向记者提供了帮助。  社会上以借手机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情况不在少数。校园环境相对单纯,是不是身处校园内的学生和市民,警惕性就不够高?在借到手机后,记者也询问过他们借给陌生人手机究竟是何心态。“凭感觉”、“看面相”的情感派不在少数,但更多学生表示,借手机的理由很重要。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一名大四在读的女生就表示,以“手机突然被偷”、“手机被朋友拿走”等听起来很夸张、不太靠谱的理由,无论对方是男是女、看起来有多无害,她都不会借。事实果真如此?随后记者又以“手机被偷”为由,向学生们借手机,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听到这个说辞,不少学生先是会疑惑地上下打量记者,再左右张望,发现周围安静如常,便推辞“手机快没电了”、“我快欠费了”。有些女生则直接表示“不太方便”,不少男生更是以“赶着去上课”为由快步离开。记者一圈借下来,成功率不到20%,明显低于最初的95%。  直到记者说清用意,不少学生才坦言,遇到路人求助,他们大多时候会伸出援手,但绝非不加思考地一味相信。一名经管法专业大二的女生就分析说:“我会看对方的表情,虽然开始你声称丢了手机,看起来却不是很着急,加上学校里很少发生这种事,我不得不怀疑。”  中学周边  保持警惕性&九成都拒绝  手机的普遍使用,同样体现在了中学生这个年轻、但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的群体中。记者在小白楼地铁站及附近的学校周边调查发现,方圆一公里之内难寻公用电话。即使是人员流动频繁的地铁站内,也无电话可用。加上地铁站工作人员上班不允许带手机,工作交流也只能打内线。遇到突发状况,向中学生借手机会不会容易很多?  上学高峰时段,记者在小白楼地铁站附近,以手机欠费为由,向身着校服的学生借手机。尽管询问了近50名学生,但肯掏出手机的仅有4人,成功率不足10%。即便是愿意借出手机的2名学生,也表现得十分着急,担心上课迟到,希望记者可以快一点。而绝大多数拒绝借手机的学生,只是步伐稍缓,像“资费分钟数不够”、“这个月已经超费”、“手机在书包里不方便拿”、“上课要迟到了”、“老师(家长)不让带手机”等拒绝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对于记者的求助,大多数学生显然保持很高的警惕性。  好不容易有个男同学放慢脚步,想听记者多说两句,陪同在一旁的家长,却一脸防备地拽着孩子快速向校门走去,边走边说:“上课都快迟到了,怎么哪儿都有你的事儿!”  新报记者&郝颖&王月焜&见习记者&高若赢&邢维瑶&实习生&朱晓飞&张馨月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天津网为唯一数字化出口,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津报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天津网)商谈。与本网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请注明“来源—天津网—X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本网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教你把顾客感动到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教你把顾客感动到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顾客在用餐时的投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