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了种iPhone的home键新用途,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是否可行?

同为图书管理员,为什……
同为图书管理员,为什……
所有网络账号都用真名(你们这群匿名答主是怎么回事)&br&只有我一个人有那种“大隐隐于市”的装逼感觉吗?
所有网络账号都用真名(你们这群匿名答主是怎么回事)只有我一个人有那种“大隐隐于市”的装逼感觉吗?
看到这个问题出现在时间线上,我心里一凉:妈蛋,团队里有叛徒!项目泄密了!&br&
我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冷静下来之后,忽然想起,所谓项目,就我一个人,泄密个毛线啊……&br&
再次冷静五分钟……&br&&br&
是的,这很像我正在做的个人项目,很像,但是还是有些差别。&br&
我的这个小项目想法起始于去年(2013年)夏天,懒癌晚期的我依然没有放弃治疗,那个时候刚毕业刚工作,想业余时间做点事情,又不知道做什么(我可是个男人啊,为什么打不起**精神?),无所事事的打发着每个晚上的时间,恩,就是这种状态。&br&
那个时候,出于对装逼的迫切需求,我还特别想要一条耳塞,1000软妹币。&br&
这个价格,贵也不贵。&br&
不贵,是因为,和大神的高端烧比起来,这点儿钱真是呵呵。&br&
贵,是因为,我貌似不是个发烧友,想要这条耳塞的主要原因是装逼三体综合征发作,加上一丢丢对这个价位的耳塞好奇害死猫的试试看的态度想服用一个疗程。&br&
买也行,不买也行,总之这是一件让人心里特别痒痒的东西。&br&&br&
这种状态一句话总结就是,游手好闲,欲壑难填。&br&&br&
有一天,我觉得,如果我要是每天坚持看看书,跑跑步,听听讲座,按时睡觉,作息规律(张学良老年生活即视感),我就可以买了这条耳塞,给我的心挠挠痒痒。&br&&br&
这个想法让我激动不已。&br&&br&
于是,我开始……&b&记账&/b&。&br&&br&
没错,我下载了某款记账软件,里面建立若干模板,看半小时书奖励几毛,跑一小时步奖励几毛,按时睡觉奖励几毛,晚睡一次惩罚几毛……就像这样: &br&&img src=&/dee1ef107c8e8c60aaf04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8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dee1ef107c8e8c60aaf04_r.jpg&&&br&/*
*/&br&&br&你们知道游戏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吗?&br&你们知道每天在记账软件上攒毛票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吗?&br&你们知道我在谈论记账的时候,我在谈论什么吗?&br&&br&我每天勤勤恳恳的看书、跑步、按时睡觉。&br&毛票也一点点堆积,上十元,上百元。&br&没用多久,我就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br&又没用多久,我斥巨资收购了那条耳塞公司。&br&最后,我有了好多条耳塞。&br&======================================&br&&br&醒醒吧,以下是拉回现实版:&br&&br&/*
*/&br&&br&游戏的力量真的很强大。&br&每天在记账软件上攒毛票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br&这里谈论的记账,其实是目标管理、习惯养成、游戏化人生。&br&&br&但,其实,事实上,最后……&br&……&br&……&br&耳塞是我媳妇买了送我的。&br&====================================== &br&&img src=&/cd34f672df378ba968f0416_b.jpg& data-rawwidth=&154&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4&&总之,我开始想着开发这样一款APP,想想也是有些小激动。&br&之后个人工作乱入数月、家庭事务乱入数月、考驾照乱入数月……&br&等有闲暇时间了,已经是2014年了。&br&&br&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是吗?&br&&br&可我不会写程序啊……&br&&br&于是我拥有了生平第一台Mac,mini,开始了断断续续、进度缓慢的学习OC的过程……&br&缓慢到……现在还没有完整地写完这个小东西……&br&======================================&br&仔细看了一下题主的需求,发现还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样的,下面说说我的项目与题主的需求之前有什么差异:&br&&br&1、题主侧重于对人生整体的游戏化模拟,包括厨艺、谦让、陋习、理财……虽然是可以自定义的,但依然类目广、覆盖面大。&br&
我侧重于两点:习惯养成、目标管理。至于你想养成(或戒掉)什么习惯(或陋习),想达到什么目标,随你。&br&&br&2、题主侧重于对人生的模拟、记录。&br&
我侧重于对日常行为的反馈、奖励。最初我甚至想把APP命名为“巴普洛夫”,我们制定规则对自己进行训练,赏罚分明。奖励是物质的,要么是心里长草很久的东西,要么是去自己想了很久但是又不舍得经常去吃的一家店,要么是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br&&br&3、题主肯定希望这款软件自己一直用下去,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br&
我希望我的用户用这款软件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养成习惯,把这个软件抛弃,最好。&br&&br&目前,我的这个APP正在有条不紊地(好心虚……)展开,预计过不了多久,少则一个月,多则……没边了……,就会和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br&&br&&img src=&/fa0539dbcfc6af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fa0539dbcfc6af_r.jpg&&&br&看到了吗?我急需一枚设计师同学来帮我提升软件的整体品位和情怀啊……&br&有设计师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坐标北京。
看到这个问题出现在时间线上,我心里一凉:妈蛋,团队里有叛徒!项目泄密了!
我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冷静下来之后,忽然想起,所谓项目,就我一个人,泄密个毛线啊……
再次冷静五分钟……
是的,这很像我正在做的个人项目,很像,但是还是有些差别。
我的这个…
&img src=&/6f1d5e8ef84f5ce4a7dabfa156feadf8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1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6f1d5e8ef84f5ce4a7dabfa156feadf8_r.jpg&&&br&&br&&b&我是一只能思考的耳朵。&/b&&br&&br&很奇怪,不是吗?我居然能“存在”。寄生,或者随你怎么定义,我就这样存在于一个人的脑袋上。&br&&br&我能思考,这是天生的,也许基因是这么写的,我没法改。在世界上存在了这么久,我的智力水平大约和十七八岁的少年相当,是的,从你的角度讲,这个设定看起来多少有些荒诞,但……我不是都能写下来这么一篇还算逻辑畅通的文章了吗?&br&&br&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才勉强有“自我意识”,你区区一个人体器官,居然也敢“思考”?你的神经元同意了吗?神经系统足够支撑起复杂的思维吗?你的思考在哪个区域进行,耳廓,耳道,或者鼓膜?&br&&br&我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无法解释这些刚刚被人类发现的生理学、进化学现象,我想,是可以被原谅的吧。&br&&br&除了能思考,我在生理结构上就是一个普通的耳朵。&br&============================================================&br&&br&最初,我随着主人来到世上的时候,还不能思考。我生来的使命就是“听”,空气中鼓动的声波让我的鼓膜无法自持,随之舞蹈。鼓膜的震荡经由一系列精巧的部件转化成电信号,然后通过听神经全部发送给大脑……恩……主人的大脑。&br&&br&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很机械,很枯燥,当然,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机械和枯燥所代表的的含义,因为我还没有意识。&br&&br&我很擅长这项工作,这是纯粹由生理决定的擅长,鼓膜就像一个灵敏的麦克风,捕捉着一切细微的震动。在我的协助下,小主人听到讲话声,听到脚步声,听到撞击、敲打、摩擦,听到手风琴和长笛,听到不同种类的鸟类啼叫,听到雷声雨声,听到春风激荡,听到狗吠,听到飞虫,甚至听得到静谧黑夜的背景声。&br&&br&我的意识就在这一次次的鼓动中苏醒,我回忆不到意识的起点,但是我知道自己逐渐开始察觉声音的不同,我开始分辨悦耳与刺耳,分辨不同音色,分辨声音中的情绪,分辨声音的轻重缓急。我意识到了我鼓膜的不停颤抖,是在向大脑传递某种我不理解,但是能感受的信息。在这之前,这类信息都是交由主人的大脑处理的,我不处理声音,我只是声音的搬运工。&br&&br&这是重要的一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br&=============================================================&br&&br&从此,在把声音准确无误的传递给主人大脑的同时,我也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感受鼓膜的震动,努力思考其中的包含的信息。就像雁过留痕,声音交给大脑的时候,也总会留下些东西,我把这些东西反复咀嚼,用来消磨我漫长的时光。&br&&br&主人七八岁的时候,我已经陪着他听了足够多的声音,这些经验足以让我的头脑有了简单的逻辑和常识。&br&&br&你能相信吗?我能根据鼓膜的震动,分辨并理解常见的不同声音。&br&&br&说来惭愧,这对于耳朵来讲并不简单。作为人类,你们会觉得分辨并理解声音这种事情稀松平常,你们甚至不觉得这是个事儿,你们觉得这个功能浑然天成,毫无PS痕迹,但是你们不要忘了你们有一颗多么复杂精密的大脑。而作为耳朵的我,要分辨出水声,并把水声和“水”这种东西联系起来,是需要多大的天赋和悟性。&br&&br&如果你依然看不起这种天赋的话,我会告诉你,在主人十五岁的时候,我已经逐渐听得懂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对话。&br&=============================================================&br&&br&这是一种充满臆想和猜测的听懂,一种很难感同身受的听懂。我知道人类有个词叫“看”,是由一个叫做“眼睛”的东西完成的,但是我仅仅只能算知道,并不能算懂。人们说“阳光”,我也不懂,我只能感到,在“阳光”下的时候,我整个身体都暖洋洋的。&br&&br&同样的,我也不懂得“说”,我没有那种叫做“嘴”的东西,我知道人和人之间通过“说话”来“交流”。在意识到“原来人这种东西有很多个”之前,我也一直搞不懂“交流”,当然,前提是作为孤零零的耳朵,我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很多”。&br&&br&我有一个跳脱灵动的思维,却处处受限于生理的桎梏。&br&&br&这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虽然我坚信我能思考是“天赋耳权”,是世代基因进化的结果,但从懵懂无知到自我意识,再到听懂人类语言,仿佛整个进化历程在我有限的生命中裂变爆发,这并不轻松。&br&=============================================================&br&&br&正如前面提到的(你们应该看出来了),作为耳朵的我(们)没有交流,因为没有交流的生理基础。&br&&br&从自身来讲,我能够向外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br&&br&很大程度上,我的“表达”受制于主人的大脑:大脑羞愧或者紧张,我就表现得“面红耳赤”;大脑恐惧或者警觉,我就表现得异常灵敏;我力所能及的最大动作,就是大脑发出的“动耳朵”指令,每每我接到指令开始扭动我的耳廓时,都能引起主人的小伙伴们一阵赞叹。&br&&br&不过说实话,我的这项技能还不如狗耳朵强大。&br&&br&你们或许会以为耳朵一直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听觉盛宴,丝竹之声,裂帛之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爻,以至于用来形容生活奢靡的“声色犬马”都是把声音放在第一位。&br&&br&但,作为一只能思考但无法交流的耳朵,我只感到无尽的孤独。&br&=============================================================&br&&br&由于能听懂人类的语言,我很早就知道了一个事实:世界上还有另外一只和我一样的耳朵。&br&&br&我知道,但是我不懂。&br&&br&我知道这只耳朵和我对称,在大脑的右侧,但可惜,我没有空间感,我想象不出“对称”,我也想象不出“右侧”是怎样的一个存在。&br&&br&甚至在最初,我都怀疑是不是真的有“另一只耳朵”,因为我穷尽所有力气也没法感知到对方的存在。后来我觉得人类没有蛋疼到欺骗一只耳朵,因此我也就接受了“另一只耳朵”的存在。&br&&br&但我依然无法感知对方。&br&&br&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试图用 &a data-hash=&426e2b337bd84b71d0b62d44f9f6eeae& href=&///people/426e2b337bd84b71d0b62d44f9f6eea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426e2b337bd84b71d0b62d44f9f6eeae&&@瓦拉莫古力斯&/a& 提到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白的尝试,因为“听”是我最擅长的事情。尝试的结果不容乐观,我每时每刻都接收大量的声音,空气的震动、血液的流动、骨骼的活动……我没有听到对方的声音,即使有,也淹没在震动的洪流中,无从找寻。&br&&br&空白。。。&br&&br&空白。。。&br&&br&空白。。。&br&=============================================================&br&&br& 一次一次的徒劳之后,我开始变得没有期待,我机械地震动,仅仅是完成分内的工作,我甚至觉得我可能永远都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能思考带来的快感很快消逝,我曾经奋力挣脱生理的枷锁,但最终还是臣服于可怕的孤独。&br&&br&直到那一年,主人二十四岁,他开始和一个女人交往。&br&&br&青春曼妙的年纪,我听到了最多、最繁复、最花枝招展的耳语呢喃。&br&&br&鬓角厮磨,相拥而眠。&br&&br&那一刻的烙印如此清晰,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浑身颤抖,虽然“看”不到,但是我肯定我身体绯红,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炽热燃烧。&br&&br&因为,我碰到了一朵柔软光滑的软骨!&br&&br&我可以肯定那是女人的耳朵。她肯定不是手指,以前主人的妈妈揪他的耳朵时可没有现在这样温柔;她肯定不是鼻子,鼻子没有这种花一样的轮廓;她肯定不是挖耳勺或者卫生棉签,她有温度,我甚至能听到她身体里血液的奔涌!&br&&br&她真的是另外一只耳朵!&br&&br&我压抑住兴奋的情绪,仔细聆听里面传出的哪怕一丝声音。&br&&br&还是一片空白。&br&&br&我决定主动出击,在我和这只耳朵没有分开之前,我拼劲全身力气,自作主张地动了动耳朵。&br&&br&一、二、三。我希望你能感受的到。&br&&br&她没有反应,她的主人倒是笑了起来:“咦,你耳朵还会动呐?”&br&&br&“没有啊,我没动。”&br&&br&“瞎说,我刚看你左耳朵动了三下。”&br&&br&“是吗?难道是他见到你太兴奋了?嘿嘿……”&br&……&br&&br&=============================================================&br&&br&我想起了《猩球崛起》中的黑猩猩,他在具有人类思维能力之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NO~~”&br&&br&我没有接到大脑指令的情况下,擅自用自己的思维调动自己的躯体扭动了三下。&br&&br&不可否认,这是我的一大步。虽然这个动作被主人那个当医生的女友解释为局部副交感神经敏感。&br&&br&但是,事情也就此止步。我发出的信号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她就像一只普通的耳朵,没有生命,没有应答。我在接下来的很多年多次尝试,得到的都是令人压抑的死寂。&br&&br&充耳不闻。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词。&br&&br&就像人类向太空发送的“宇宙呼叫信息”,石沉大海,了无痕迹。&br&=============================================================&br&&br&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公元前300多年前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这是一种基于哲学的推断,大石头分成小石头,小石头分成小石子,小石子还可以再分,无限分下去,分到不能再分,就是原子。可物理学上原子的发现和证实则到了近一两个世纪才完成。直到今天,原子核、质子、中子,再往下是什么,人类仍然不得而知。&br&&br&思维,起于哲学思辨,最后又终于哲学思辨。&br&&br&我没有得到对方的任何回应,我才意识到“我思,故我在”是多么要命的一个问题。&br&&br&我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有没有“另一只耳朵”存在?他能不能像我一样思考?我是上帝的宠儿吗?我是宇宙的中心吗?&br&&br&我头疼欲裂。&br&=============================================================&br&&br&我累了,我不想再思考。&br&&br&主人已经四十岁,和当年的女友早已经成了夫妻。平淡的日子,满耳朵的柴米油盐酱醋茶。&br&&br&我决定直接求助于主人的大脑。&br&&br&这其实也不简单,我需要在传递声音的同时比平时再卖力一些,跳动鼓膜加入自己想要说的话。&br&&br&一般这项工作在夜里进行,主人的显意识已经安睡,潜意识却在运行。我小心跳动鼓膜,问出心里的问题:&br&&br&“我是存在的吗?”&br&&br&“我是孤独的吗?”&br&&br&“我有同类吗?”&br&&br&其实我早该预料到,还是一片死寂。&br&&br&或许,我最大的影响,是变成了主人的一个梦。&br&=============================================================&br&&br&“最近老做奇怪的梦”主人有一天说。&br&&br&“太累了吧”妻子答。&br&&br&“白天也好像听到有人说话,但回头一看又没人。”&br&&br&“去我们医院看看吧,应该是幻听,精神压力大就容易幻听。你以为你还年轻啊,以后工作别那么玩命了……”&br&……&br&&br&大脑最终还是没有回答我。&br&=============================================================&br&&br&主人慢慢老去,时间慢慢留下痕迹。我的耳廓逐渐爬满了皱纹,耳道内塞满了常年没有清理的分泌物,更要命的是鼓膜,它已经没有年轻的时候那样有弹性,它的震动也变得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它就像一只在阴雨天受了潮的牛皮大鼓,让人不敢使劲敲打,生怕不小心敲破了鼓面。&br&&br&就像这个老头经常说的:“现在我都八十了,耳朵不中用咯”。&br&&br&年纪越大,也就越安静。&br&&br&含饴弄孙的年纪,也不需要听得太清楚了。&br&&br&我早已经不奢望能联系上那个和我一样的同类了,虽然我知道他一直在不远不近的地方。主人睡觉时,我被压在脑袋下面,他就支在脑袋上面,等他被压在下面的时候,我就能得片刻清闲。主人打电话时,他听得清楚,我就听得模糊,他听得模糊,我就听得清楚。主人听歌时,我们窝在耳机的棉套里,随着韵律一起跳舞,虽然我没见过,但是我肯定,我们的舞步一定非常整齐,非常默契。&br&&br&虽然没有过交流,但是我知道,他一直都在。&br&=============================================================&br&&br& 阳光好暖和,就这样什么都不想,也挺好的。&br&&br&我舒服的伸了一个懒腰。&br&&br&“爷爷,你的左耳朵动了一下哎!”&br&&br&“呵呵,是啊,它经常这样。”&br&&br&“爷爷,你的右耳朵也动了,一、二、三。它动了三下!”&br&&br&“我没动啊,我的右耳朵也从来不会动啊?”爷爷满腹狐疑。&br&&br&“真的,千真万确,它真的动了三下。”&br&&br&“……”&br&&br&“爷爷,你看你两只耳朵,拼在一起的话,好像一颗心啊!”&br&&br&“是吗?哈哈哈哈……”&br&=============================================================&br&&br&如果有嘴,我一定笑得很开心。&br&&br&我想起了老狼的《来自我心》。&br&&br&&i&&blockquote&有没有听到那个声音&br&就像是我忽远忽近&br&告诉你&br&他来自我的心……&/blockquote&&/i&&br&(完)
我是一只能思考的耳朵。很奇怪,不是吗?我居然能“存在”。寄生,或者随你怎么定义,我就这样存在于一个人的脑袋上。我能思考,这是天生的,也许基因是这么写的,我没法改。在世界上存在了这么久,我的智力水平大约和十七八岁的少年相当,是的,从你的角度…
以我粗浅的、非学院派的理解&br&艺术作品如果要呈现在电子设备上,无非三种形态:图像、声音、视频。&br&由于触屏的出现和流行,这三种形态在又可以分为:可交互式的、不可交互式的。&br&&br&这里的不可交互式是指: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即以创作者的思路进行呈现、运行,不能随观众或读者的反馈而变化。比如绘画作品(图像)、音乐作品(声音)、电影作品(视频)。&br&相反,可交互是指:作品被创作出来(或者仅仅是被设计出规则)之后,观众(或者叫受众)可以与之互动,影响或者更改作品的形态,这类艺术品的集大成者就是电子游戏。&br&互联网庞大的用户族群的深度参与、也会让许多数据变得艺术化(数据可视化),比如下图,在大数据下诞生的网络热点传播路径图。&br&&img src=&/ac574a5b81fa4b386ff6f0_b.jpg& data-rawwidth=&917& data-rawheight=&2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7& data-original=&/ac574a5b81fa4b386ff6f0_r.jpg&&&br&&br&就此打住吧,我不擅长说艺术。&br&开始回答问题。&br&&br&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利其器、必先知道要做的是什么。&br&据我理解,你要做的应该不是简单的利用软件工具创作作品,所以Photoshop、Illustrator应该不是你要的。&br&你要做的也不是开发一款创作软件或者画图软件,所以,也不必学习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之类的东西。&br&&br&你所说的靠编程技术在触屏上实现自己的一些艺术想法,是不是这样的:&br&用一种自己写的程序,在屏幕上画出来东西,这些东西按照我设计的方式运行(飞、跑、旋转、发光、下坠……),还能依据触屏操作给出回馈(要不然要触屏干什么)。&br&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试着先学习这个神器:&a href=&///?target=http%3A//www.processing.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rocessing.org&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Since 2001, Processing has promoted software literacy within the visual arts and visual literacy within technology. Initially created to serve as a software sketchbook and to teach computer programming fundamentals within a visual context, Processing evolved into a development tool for professionals. Today,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b&artists&/b&, &b&designers&/b&, researchers, and hobbyists who use Processing for learning, prototyping, and production.&/blockquote&这是我以为最契合你要求的语言工具,编程的视觉艺术,能在屏幕上呈现,而且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可以与传感器连接,一些人使用声音软件和它配合做现场表演),按照这里面的教程&a href=&///?target=http%3A//www.processing.org/tutorial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utorials \ Processing.org&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步一步照着做,应该能够很快掌握的,学习曲线并不陡峭。&br&这个语言基于Java,因此可以同步学习Java。&br&也可以参考下面的热门回答,里面介绍的更详细一些。&br&&a href=&/topic//hot& class=&internal&&Processing(编程语言) - 热门问答&/a&&br&&br&艺术创作,工具只是术,就目前情况看,processing这个术应该能满足你的需求。
以我粗浅的、非学院派的理解艺术作品如果要呈现在电子设备上,无非三种形态:图像、声音、视频。由于触屏的出现和流行,这三种形态在又可以分为:可交互式的、不可交互式的。这里的不可交互式是指: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即以创作者的思路进行呈现、运行,不…
想了一下,直播节目一般是对两种属性的需求比较高:&br&一是时效性,比如新闻现场,体育赛事,春晚。&br&二是互动性,比如短信竞猜,听众来电,微博评论墙。&br&IT公论对时效性要求没那么高,它更多的是带有个人浓烈色彩的深入讨论,对科技新闻是解读而非报导。即使现在()IT公论推出一期讨论iPhone6 及 plus的节目,只要有料,有深度有侧重,听众也并不会觉得它“晚”。&br&对于互动性,李如一在节目里连线场外听众……这画面。其实也和IT公论的定位有关系,李如一和Rio在节目中的定位应该是讨论者、参与者,而不是答疑解惑的IT导师这样的形象,也就是说,观众没有多少“疑”需要IT公论去“解”,互动性真的没有太大必要。&br&&br&不过我觉得直播并非不可以,但只是在特定节目特定事件的时候,比如,下次苹果开发布会,听众看着发布会视频,听着IT公论同步音频直播,类似于音频版的“弹幕”,或者类似于球赛直播解说。不过这样两位老师就不能太话痨了,偶尔点评即可,要不然大家是听库克还是听IT公论啊……
想了一下,直播节目一般是对两种属性的需求比较高:一是时效性,比如新闻现场,体育赛事,春晚。二是互动性,比如短信竞猜,听众来电,微博评论墙。IT公论对时效性要求没那么高,它更多的是带有个人浓烈色彩的深入讨论,对科技新闻是解读而非报导。即使现在…
世界是一本书,如果不走走,就只看了其中一页纸。
世界是一本书,如果不走走,就只看了其中一页纸。
我有些理解不能:&br&题主所说的动作是home键向左轻划,那home键向右轻划也差不多吧?&br&如果home键向右轻划可以接受的话,为何一定要在home键上划呢?&br&我们试着把这个动作放在屏幕上,即,在屏幕上向右轻划。对比题主的方案,有什么好处呢?&br&首先,滑动的面积变大了,便于操作;&br&其次,不用增加硬件改造成本,省钱;&br&第三,“&b&&u&划屏幕,屏幕有响应&/u&&/b&” 比 “&b&&u&划home键,屏幕有响应&/u&&/b&” 更直观,不是么?&br&&br&问题是,苹果现在就是这个方案啊……
我有些理解不能:题主所说的动作是home键向左轻划,那home键向右轻划也差不多吧?如果home键向右轻划可以接受的话,为何一定要在home键上划呢?我们试着把这个动作放在屏幕上,即,在屏幕上向右轻划。对比题主的方案,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滑动的面积变大了…
针对不同市场选择恰当的渠道。&br&Google play 目前针对国内市场,不是太恰当。
针对不同市场选择恰当的渠道。Google play 目前针对国内市场,不是太恰当。
&img src=&/0b73cf33b1efc6907f3fcc64b2f5041b_b.jpg& data-rawheight=&905& data-rawwidth=&9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0b73cf33b1efc6907f3fcc64b2f5041b_r.jpg&&&br&&br&写于2010年中秋节。
写于2010年中秋节。
知乎的“发现”里,有“今日最热”和“本月最热”。&br&附图给出了(周二)上午11点左右出现在我的页面里的“今日最热”排行榜。&br&我知道“今日最热”是实时变化的,所以,附图仅代表(周二)上午11点左右的数据。&br&我不知道“今日最热”是否针对每个人喜好进行排序,所以,附图仅代表“我页面里的今日最热”。&br&&br&基于以上限定:&br&
Top10 里面,有4条关于锤子的话题&br&
Top20 里面,有8条关于锤子的话题&br&
Top30 里面,有9条关于锤子的话题&br&
Top40 里面,有9条关于锤子的话题&br&
Top50 里面,有9条关于锤子的话题
说一下我的观点:&br&
1、现在锤子的话题有多火爆,T2发布时,锤子的话题就有多火爆。&br&
2、作为个体,一个人可以有足够的执行力,从始至终不买锤子的账、不关注锤子、不讨论锤子、对锤子话题的参与度和贡献率为零。但大众&b&作为整体&/b&,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套用一句话,大众是个健忘的小姑娘。&br&
3、锤子死不了。&br&
4、锤子是否有大未来呢?在老罗决定淡出前台的情况下,是否有大未来,要看产品,T2或者T3。哦,还有营销,不过这貌似不是问题。&br&
5、再有新产品发布时,新仇旧恨一起来,老罗带给锤子的负面印象能影响新产品的销量吗?我觉得,大众&b&作为整体&/b&,早就忘了。那个时候,你会看到很多人讨论锤子,黑的继续黑,粉的继续粉,不知道的继续不知道,完全不记得现在老罗给T1带来的舆论上近乎百分之百的完全负面的影响。&br&&br&part1&img data-rawheight=&735& data-rawwidth=&674& src=&/84d6ee9e23ba17a87fb6fb25d08da0a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4& data-original=&/84d6ee9e23ba17a87fb6fb25d08da0a9_r.jpg&&&br&part2&br&&img data-rawheight=&721& data-rawwidth=&675& src=&/8670f5ddef754d8e1bf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5& data-original=&/8670f5ddef754d8e1bf8_r.jpg&&
知乎的“发现”里,有“今日最热”和“本月最热”。附图给出了(周二)上午11点左右出现在我的页面里的“今日最热”排行榜。我知道“今日最热”是实时变化的,所以,附图仅代表(周二)上午11点左右的数据。我不知道“今日最热”是否针…
因为:&img src=&///equation?tex=V_%7Ba%7D+%3D+V_%7Bb%7D& alt=&V_{a} = V_{b}& eeimg=&1&&&br&所以:&img src=&///equation?tex=V_%7Ba%5Ctext%7B%E6%8E%92%7D%7D+%5Ctextless+V_%7Bb%5Ctext%7B%E6%8E%92%7D%7D& alt=&V_{a\text{排}} \textless V_{b\text{排}}& eeimg=&1&&&br&所以:&img src=&///equation?tex=%5Crho+_%7B%5Ctext%7B%E6%B0%B4%7D%7Dg+V_%7Ba%5Ctext%7B%E6%8E%92%7D%7D+%5Ctextless+%5Crho+_%7B%5Ctext%7B%E6%B0%B4%7D%7DgV_%7Bb%5Ctext%7B%E6%8E%92%7D%7D& alt=&\rho _{\text{水}}g V_{a\text{排}} \textless \rho _{\text{水}}gV_{b\text{排}}& eeimg=&1&&&br&所以:&img src=&///equation?tex=F_%7B%5Ctext%7B%E6%B5%AE%7Da%7D+%5Ctextless+F_%7B%5Ctext%7B%E6%B5%AE%7Db%7D& alt=&F_{\text{浮}a} \textless F_{\text{浮}b}& eeimg=&1&&&br&所以:&img src=&///equation?tex=F_%7B%5Ctext%7B%E5%90%91%E4%B8%8A%E5%8A%9B%7Da%7D-F_%7B%5Ctext%7B%E5%90%91%E4%B8%8B%E5%8A%9B%7Da%7D+%5Ctextless+F_%7B%5Ctext%7B%E5%90%91%E4%B8%8A%E5%8A%9B%7Db%7D-F_%7B%5Ctext%7B%E5%90%91%E4%B8%8B%E5%8A%9B%7Db%7D& alt=&F_{\text{向上力}a}-F_{\text{向下力}a} \textless F_{\text{向上力}b}-F_{\text{向下力}b}& eeimg=&1&&&br&因为:&img src=&///equation?tex=F_%7B%5Ctext%7B%E5%90%91%E4%B8%8B%E5%8A%9B%7Da%7D+%3D0& alt=&F_{\text{向下力}a} =0& eeimg=&1&&&br&所以:&img src=&///equation?tex=F_%7B%5Ctext%7B%E5%90%91%E4%B8%8A%E5%8A%9B%7Da%7D+%5Ctextless+F_%7B%5Ctext%7B%E5%90%91%E4%B8%8A%E5%8A%9B%7Db%7D-F_%7B%5Ctext%7B%E5%90%91%E4%B8%8B%E5%8A%9B%7Db%7D& alt=&F_{\text{向上力}a} \textless F_{\text{向上力}b}-F_{\text{向下力}b}& eeimg=&1&&&br&&br&B对。。。
因为:V_{a} = V_{b}所以:V_{a\text{排}} \textless V_{b\text{排}}所以:\rho _{\text{水}}g V_{a\text{排}} \textless \rho _{\text{水}}gV_{b\text{排}}所以:F_{\text{浮}a} \textless F_{\text{浮}b}所以:F_{\text{向上力}a}-F_{\text{向下力}a} \te…
昨天花了两个小时玩通关。&br&几点感受:&br&1. 新的场景慢慢浮现的时候,堪称壮阔。&br&2. 小黄柱被海水淹没的时候,有点失落。&br&3. 小黄柱又再次出现的时候,咦,你怎么在这里?
昨天花了两个小时玩通关。几点感受:1. 新的场景慢慢浮现的时候,堪称壮阔。2. 小黄柱被海水淹没的时候,有点失落。3. 小黄柱又再次出现的时候,咦,你怎么在这里?
How JJ flies !!!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道不知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