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余姚高风中学镇海山古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zhì , wàn
guī 。 kuàng
wǎn , shān
鉴赏王勃(唐)的《山中》选自全唐诗:卷56_49。
①滞:留滞。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③况属:何况是。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集评】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时作(见《春思赋》),故有‘长江悲已滞’之句”。诗中暗用宋玉《九辨》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又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句亦可参。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亦可参。《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鉴赏一】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王勃羁旅行役、客居思归的愁绪,语言苍劲豪放,意境浑朴悲壮,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山中》这首诗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鉴赏二】
《山中》这首诗的前两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写的是山中所见之景。诗人王勃运用极其朴素,极其简约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将进入视野的万里江山,郁积在胸的千古乡愁收入短短十个字中,使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万里”“长江”此二词意蕴丰厚。首先它描摹了眼前宽广、辽远的图景:一望无际、连绵万里的群山,滚滚东流的江水。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勃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其次它从空间概念上写出了远在他乡、归路迢遥的状况,而“已滞”“将归”则从时间概念上写客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二者相连,编织起绵延阔大的时空背景,其间“悲”“念”二字,即景点染,在以我观物的视角中,抒写诗人王勃的渴望和悲慨。再次,“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字面上也许可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异乡的客子在万里之外思归怀乡。可仔细吟味,百川灌河是自然规律,游子思归又何尝不是人情物理?是眼前之景引逗思乡之情,因景生情;还是思乡之情渗入眼前之景,缘情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有机融合。并且,在诗歌中作为意象出现的“长江”“万里”,更是能让读者生发无尽的联想,谢眺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甫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皆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书写自己长年客居在外的苦恨愁思。“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写出了高风送秋、黄叶飘飞之景。这图景既是对一二句所抒之怀的映衬补充,又似有以景喻情之意。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点染出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秋风之萧瑟,黄叶之飘零,恰又可比拟诗人王勃心境之萧瑟,旅况之飘零。同时,将“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粹写景的句子安排在篇末,以景结情,留无限深意于言外,让“境”生于“象”外,实是耐人寻味之
妙笔。再者,“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意境在古诗文中比比皆是,此前可见“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后可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意便是在这种境象的延伸复沓中丰富、升华。【鉴赏三】
这是写旅愁的诗,大约是王勃被废斥后,客游巴蜀时期所作。诗人王勃面对长江而悲叹自己滞留他乡。江流万里,引起游子思归之念。况且正值秋高风急的傍晚,草木凋零的季节,心中的飘泊之感和岁月蹉跎之悲难以自禁。(小提示:如果您想查询《山中》相关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么,可以在页面右上角的“诗词检索”中输入您要查询的诗句,回车即可查到该诗句的上句或下句。注意上半句和下半句输入时不要留有空格和标点符号!)
王勃的其他作品鉴赏其他同名作品鉴赏同朝代其他作品鉴赏当前位置: >
古诗作品《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全诗阅读赏析
时间: 13:23 来源:山中 作者:王勃 阅读:次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山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
  【翻译】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赏析】
  《山中》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x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
  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最新播报:
红豆万花城 安德高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盛大开业
安德高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盛大开业
百姓家门口的海淘
千余种进口商品平价直销,给你一个爱上进口商品的理由
还记得上次海淘回来的三文鱼么?芥末呛鼻的香味和三文鱼细嫩的鲜美,想起来就让人口舌生津,馋水直流!奈何海淘时间太久、价格不菲,无法尽情享用。如果身边有这么一家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可以随时随地购买自己心仪的高品质进口商品,那是不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呢!
现在,带给大家一个好消息:日,安德高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盛大开业!安德高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位于东港红豆万花城一期二楼,面积约1200平米。百姓家门口的海淘时代,终于来了!
安德高是国内较早专注于进口商品零售行业的优秀品牌之一,也是国内众多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品牌中的佼佼者。安德高遵循“安全、道德、高效”的宗旨,通过遍布全球的专业买手团队日以继夜的不断搜寻,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各国零食小吃、海鲜水果、家居日化、母婴用品等精选系列商品。
安德高的三千余种商品均为100%原装进口,在海关、商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严格监管下,商品的品质和安全更加有保证。
在安德高货柜中陈列和出售的商品,每一款商品都经过海关的严格检验,每一款商品都经过市调员的亲身试用,每一款商品都经过体验店的试销验证,安德高供提供的产品将比其他超市的价格平均低30%左右。成熟配套的服务体系和扁平化的供销体系,使安德高得以将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直供终端消费者,带给消费者安全、直观、便利、快捷的消费体验,真正让消费者在选购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时能够省心、省力、省时、省钱。
在安德高进驻东港红豆万花城之前,东港和周边的百姓想要购买到品质更高的进口商品,必须转辗到市中心的大型购物中心,或者通过海淘、代购的形式购买进口商品,费时费力。在安德高开业以后,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用非常实惠的价格,买到全球各地的高品质商品了,各类进口零食、新鲜水果、龙虾、帝王蟹、深海鳕鱼、海参等美食,对消费者而言,也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洋气潮货,新奇的小玩意在这里嗨爆;年货大街,送礼的大难题在这里解决;大快朵颐,吃货的小幸福在这里蔓延。如果说东港红豆万花城的出现,给了百姓一个走出家门爱上逛街的理由,那么,安德高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的开门迎客,更是给所有百姓送上了一个爱上进口商品的理由。
PS:东港红豆万花城目前正火热招商中.
[责任编辑: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请结合一、二两句诗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诗是写景,其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表达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感情。“万里”、“长江”写诗人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将归”、“已滞”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忧伤。(2)三、四两句所写之景映衬了一、二诗句所写之情。诗人扣住“山”、“风”、“叶”等意象,写出了秋风萧瑟、秋山座座、黄叶飘零的景象,映衬了诗人旅思乡愁之情。 (主观题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558513152725904730733928472329987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镇海炼化利安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