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忍者安卓版争分夺秒成就要加桃子时间和背景吗

关于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开放性的。开放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让每一位学生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乐趣,感受自我智慧的力量,让我们的语文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宽
松的语文学习的舞台,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原有的那种繁琐的,脱离语感,“强词夺理”的文本分析,那种争分夺秒,紧锣密鼓的课堂节奏;那种欲盖弥彰,扭捏作秀,脱离文本的煽情早已不适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了,这样的课堂只会使我们的学生渐渐倦怠,我们的教师慢慢庸俗。为规避这种趋势,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搞好开放。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开放。
传统教学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传统教学在制定目标时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当前的知识,生理和心理实际。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尽量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中我们应跳出《教参》的束缚,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确定出“最近发展区”,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教者自主的分析与自我主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一堂语文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各个层次的学生留下一点儿实实在在的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效果要有效的多。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开放。
文体并不就是教学内容,它是一个“导火索”,一个“药引子”,只是教与学的一个立足点。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文本但不应拘泥于文本。教学内容首先应做到简约,选择那些关乎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将文本中最精彩,最有趣,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好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开掘文本内涵的兴致。第三,教师做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这个拓展是不离开文本的拓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先应不急于学习课文,可用较长时间介绍周总理的相关故事,不光介绍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故事,还要介绍他关心群众,幽默风趣,机敏智慧的故事,让学生全面认识周总理,这样既积累了伟人故事,又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习文本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如在教学《鹿与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们不妨先让学生争着说出有关狼的成语,讲一些有关狼的故事,教师点拨出狼在这些成语与故事中不好的角色。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为学生学习文本时理解罗斯福总统的举动埋下了伏笔。
三、语文教学的方式要开放。
首先应做到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提到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认为“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对对立的,不能统一的矛盾。其实不然,语文教师只有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置身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既有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精髓,又有独特见解,创新精神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我在这里说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并不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及文本的了解与理解,走向”研究性学习“的极端,为什么要转变,只是我们以前教学中”接受性学习”的比重过大而已。我们课堂上所需要探究的问题,首先应该立足于文本,但质疑不能来源于老师,应该发自于学生,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千差万别。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去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准备问题的结论,容不得学生有半点偏差,这样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说假或闭嘴。曾有外国同行听了中国老师一节语文课,首先委婉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最后却提出了一发人深省的问题:“老师讲的好,同学门回答的都正确,为什么要上这节语文课呢?”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时,在谈及“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个学生说“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水果。”话音刚落,同学大笑,老师愕然,孰不知,这位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说出与众不同,与时令相反的事物来,是他在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中学习到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肯定,保护孩子那宝贵的探究之心。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让我的老师反复回答,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再说,任何文本它所包含的思想,寄寓的情感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微妙的。比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教师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应用较多时间介绍当时政治背景及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诗句挖掘探究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既要说出思念家乡之情,又要体验出那种政治上的远大报抱负,对政治前途的伤感,倍感渺茫和无奈之情。
其次,应做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的语言形式,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由此而选择,通过一篇篇文章教给学生阅读和习作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语文水平。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积累有特点的“例句”,而后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最后让学生或运用积累的句子,或模仿新出现的“例句”语言进行描写,从而习得言语经验。再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绝不是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等,而是要学习朱自清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如何将情感用形象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立足点。
第三,应做到由“传授系统的完整的语文知识”向“语文实践”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和完整。”基本的语文能力表现为语感,学生语感的生成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的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就要增加语言的积累,就要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丰富语文的实践经验。新课标中规定的145万字的阅读总量,100多首的诗词背诵任务及较大写作量的要求,正反映了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就说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中丰富的人文内容要使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并将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此看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是统一的,有语文教学,就应该有人文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四、语文教学的时空要开放。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打破学科壁垒,发展学生的语言,并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认识实践能力。要做到以上所述,当前语文教学就必须从传统的时间与空间上解放出来。首先要做好课堂时间的开放,还时间给学生,留足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时间,以前那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满堂灌,机械练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探究再也不适应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了。其次要做好课外时间与空间的利用,试想,新课标小学阶段那么大的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量是可怜的几节语文课能完成的吗?我们语文学习的阵地可以是语文课,可以是活动课,可以是图书馆,可以是班队会,可以是山间田野,可以是舟车街市。可以节假日踏访学语文,也可以寒暑假参观学语文。让兴趣与生活做学生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吧!
开放式语文教学之我见
安平县第三中学 何云兰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和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着力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质之目的。只有开放课堂教学,努力摆脱各种枷锁,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一、开放式教学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是一门启迪学生灵性的艺术,教育应在开放的情境中成长,学校应给学生提供自然良好成长的环境,提供一个开放式、身心舒畅的场所,使人的天才、天赋得到自由发展,使人获得内心真正的解放。而教学观念的开放,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前提。语文教师要敢于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完完全全交给学生,实现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字词,如何读懂课文,如何赏析优美语段,如何写好作文。教师还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针对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地做到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的主张
要把诺大的世界变成课程,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薄薄的教科书,让学生生活走进教科书,走进课程,如果没有开放的教学,没有把开放的教学落在课程中,学校就是一座孤岛,课堂就是一个狭小的纸盒。在教学中,师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文大多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悟理解。学生可以用读的方式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刻内涵,用演的方式表现语言文字的神情意韵。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自然其乐融融。如:教学《一次成功的试验》时,找来“瓶子、铅锤”等物品,在了解课文后,让学生到前台做试验,深深体会到在危险时刻,只有大家团结协作,心中有他人,才能摆脱危险,把事情办好。又如:学习《狐假虎威》时,让学生演一演,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胆量。再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时,让学生根据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互动是对语文教材的探索以及情感交流的过程。开放训练手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平等、和谐,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使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都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里的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纵横联系,内外结合,拓宽知识的来源,给课堂注入活力,让课堂焕发生机。
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多种媒体自主学习、培养并开发潜能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它更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老师,我还有一个办法……;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在猜测、想象、探索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多向思考能力,不仅体验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还培养了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从课外来看:一定要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可引导学生到课外去,让他们到大自然中,使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如:教学表达《小小创意广告牌》时,在学生了解了怎样写广告牌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欣赏大花坛里百花的娇艳,观赏小树的勃勃生机,体会小草的柔软美丽,及时引导,学校正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才更漂亮,所以我们要爱护学校,保护学校美好的环境。这样语文教学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应用。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跟自然、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等。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努力创建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学了《阳光与彩虹》一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再利用在科学课里学到的知识来向大家说说这其中的“秘密”。学习《咏鹅》后,则让学生画一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丽画面,使他们进一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色彩美。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电脑室里上网冲浪,切身感受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契合于未来社会语文应用发展变化趋势的语文能力。语文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社会需要密不可分。要实现上述目标,语文教学就要贴近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其逐渐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仅是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改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开放式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安平县教育局 张云伟
众所周知,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递进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原生信息的堆砌和任意涂抹,都凝聚着坐着的创造性的思维,闪耀着作者思想的火花。因此,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主的、和谐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学习过程,是融实践、生活、社会,融听、说、读、写等各种因素于一体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作文教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不高。当下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传递异常快捷,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加快了。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开放作文教学,拓宽训练时空,提高单位时效,才能赢得胜利。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改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点拨、启发,才会诉说他们的感受。教师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饱满的情绪,亲切的话语对待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自由选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材料是作文的第一需要。没有材料,谈何作文?学生腹中空空,笔下又哪能具体生动呢?因此,作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关注现实生活,拥抱神奇的大自然,拥抱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1.从参观访查中取材。引领学生游览风景名胜、古迹遗址,参观、考察乡镇企业、环境现状,调查留守儿童,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采访英模劳模、明星、先进人物、成功人士,寻访民间奇人,拜访致富能人,收集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学生既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又可以获取鲜活的作文素材。
2.从学科活动中取材。引领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大王赛、演讲与辩论会、课本剧与相声表演、红歌合唱比赛、现场书画比赛、田径运动会,组织参加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种植、小饲养等活动,学生既能学知识、长技能,又能获得具有真情实感的好素材。
3.从时事庆祝中取材。引领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结合时令特点和节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元旦迎新年游园会、“三八”爱母亲、“五一”小巧手比赛、“六一”庆祝会暨文艺汇演、“十一”祖国颂、中秋话团圆、重阳孝敬老人等,学生既可以愉悦身心,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又可以获取富有时代气息的作文素材。
4.从影视书报中取材。读书看报,看影视、戏剧、小品、相声,听广播、音乐,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受到熏陶,又可以获取有益的作文素材。
三、还学生想象的自由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他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人生的童年时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因此,在基础作文教学中着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写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如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白杨哭了》《淮河的倾诉》《塑料袋流浪记》《广场上垃圾桶的对话》……生动有趣地揭露并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自己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有了兴趣,学生想象的空间扩大了,课外作文变得有内容可写了。激发想象,可以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开心心地踏上“自主作文”之路。
四、给学生表达的自由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命题作文为主,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布局、写作、修改等。老师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命题,题目便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心理特点,面对自己不喜欢写的题目,学生只好生编硬凑,写作的乐趣当然也就无从感受,作文假大空的现象便由此而产生。学生不是“我手写我心”,不是在说心里话,而是在顺着老师的意愿写一些应付老师的话,不但写作的积极性无从谈起,而且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制约,有创意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因此,在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达。要营建自由、欢乐的与作氛围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拘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败他们的自尊心。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及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扬个性、巧表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把学习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因学而导,把启发、引导、点拨、激励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迸发创新的火花,得到明显地提高与生动活泼地发展。
先放后收──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初学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马踢跳咆哮不受羁律,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这“先放后收”就是作文教学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让学生放飞心灵,放开手脚,不受章法约束,大胆地写,随意地发挥;一旦学生的作文达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时,就引导学生按一定“规范”来作文,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手法、遣词造句,都进行认真推敲,精益求精。这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作文内容与表达形式,张扬自己的个性,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与独特的感受,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开放式作文课程的创建与研究
安平县第一小学 张兰
开放式作文课程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 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开放式作文课程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每 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 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并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而教师本人对作文教学尤其是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课兴趣不大,大部分老师仅仅将作文教学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认为现行作文教学内容旧、难,规定太死,而且写作束缚太多,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兴趣不大。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中心已经从“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等转移到“真情实感、题材新颖”上了。
二 、开放式作文课程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文教学更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状态,拓宽和开发更多的作文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只有走进生活,关注社会,才有丰富的写作的题材,只有积极参与,不断实践,才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和真实的语言。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讲评要肯定成绩,抓住有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批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真实体验的能力,挖掘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命题作文,认为要求太多,放不开手脚,一不小心就离题。学生是习作的主人,不妨将习作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在作文本上,可以看见一个个鲜活的作文题目:《都是XX惹的祸》、《虚惊一场》、《当个小孩不容易》、《我们班中&明星&多》――让人一看就有倾吐表达的欲望;《校园&封神榜&》、《唐僧师徒游现代》、《我们班的&四大天王&》――让人一看就生好奇之心;《“智斗”妈妈》、《给小狗刷牙》、《我当了一回接生婆》――很有童真童趣,这样让学生自己来定习作内容,更能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使学生爱上作文。其次培养他们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能力。作文向学生生活开放,要求教师随时、随地都要有培养学生作文的意识,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契机。因殷雪梅教师的事迹传遍每个角落,全校同学和老师都沉浸在敬佩和哀思中,语文课上,老师们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边的故事,写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想。于是,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催人泪下的作文诞生了,其中一名学生写的《感动常州
感动中国》尤其感人,六(2)班学生更从这名普通教师身上看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平凡工作的伟大,倡议全校学生开展寻找“感动校园的十大人物”的活动,撰写他们的平凡事迹。再比如有个班级中一名学生沉醉电子游戏不能自拔时,教师就发动全班同学给他写一封信;“神舟六号”上天时,让学生写《中国因你们而骄傲》等,既教作文又教做人。
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关。”无独有偶,叶圣陶老先生也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他说:“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停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培养重于写作技巧的培养。
三 、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
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培养了资源开发的能力。部分青年教师学习制作课件,让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好的服务于作文教学的改革。开放式作文教学加强了习作训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想写、敢写、乐写。尤其是实施新课程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增多,也开始饶有兴趣地尝试“写作”,“童心妙语”式的几句话并乐此不疲;中高段学生也不再“害怕”写作。开放式作文教学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使学生在实践、感悟和习作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作文”与“做人”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当然在推行开放式作文课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发现有的作文课貌似热闹开放,实际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者只有部分学生在课上唱主角,牵制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作文课则是“开放”到了另一个极端,学生作文随心所欲甚至是胡编乱造,而教师又不知如何引导。开放教学≠放任自由,放胆作文≠为所欲为,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新的时期,我们的作文教学面临着更多的任务:要教作文和做人,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的人格达到和谐完美的发展。
开放语文课堂具体案例研究与实践
安平县第三中学 杨萍者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自信、聪慧、大胆又极具个性。他们渴望参与,渴望赏识,渴望自我表现,渴望成功。正基于此,《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努力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唯有开放,留出空间,语文教学才会有活力,学生们才会有自主的参与。语文课程开放的思路是寻找语文与现代化生活大系统和学生生活经验小系统的连接点,力求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上,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今的语文教师们,面临的将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课堂教学:如何满足学生的参与、求知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特殊行为,不当想法应如何引导?构建语文教学的新型课堂,满足学生情感、活力、知识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极有意义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要向学生生活开放
课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载体,情趣的载体。在课堂中,凭借一双“慧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地组织教学,将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新课程强调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轻松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可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气息,获得比教材本身更多的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能在第一时间--课堂上得以运用。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二、语文课堂要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有一篇文章曾详尽地讲述了中小学生对学校的形象描绘:
小学生说:“学校是一块空地,有12幢房子,还有一堵很高的围墙。”初中生说:“学校是老师们最得意的地方,他想骂谁就骂谁。”高中生说:“学校是考试的地方,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小学生把学校看作“刑场”,初中生把学校看作“骂场”,高中生则把学校看作“考场”。在这样的学校里,我们的孩子是被动的,思维受压抑,师道为尊。
于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有人说“有一千名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在阅读时会产生个性化的独特思维和感受,我们要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这样,学生才能活跃思维,畅所欲言,激发情感。
三、语文课堂要向全体学生开放
在每个班级里,总会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白天鹅”和“丑小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在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十大要点时指出:“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儿童被作为一个人来对待,使他受尊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被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告诉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真不做到“为了一切的学生。&课堂往往成为老师和个别尖子生的舞台,语文课的成效往往是事倍功半,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扩大语文课堂的参与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的形成。既要看到白天鹅们存在优势,也不能将“丑小鸭”们遗忘。要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使每个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空间去发挥自我,表现自我并锻炼接纳别人。
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是眷顾思维活跃的尖子生,而是要将信赖的目光投向了班中的中下学生,让他们来表现,让尖子生们帮助评议,在互助中,在赞誉声中,使全体学生都有不同层度的收获和满足感。在练习设计中,教师也应采取分层练习,让中、下、上的不同学生都有种成就感。使孩子们在满怀自信中主动地去参与,去学习。
四、语文课堂要向其他课程开放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都有不同的改变。语文课程具有多学科、多信息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是各种知识的“集成块”。语文和其他学科有相通的地方。
如教学《我的母亲》前,教师先播放了一段《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顿时,全体学生共同合唱,情绪饱满激昂,音乐结合,整个课堂洋溢着母爱,感受着母爱的伟大。音乐的融入,使得课堂充满情感,让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充分展示。
又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一课时,让学生拿起彩笔画一画,再根据图画指导背诵,向好伙伴介绍自己的画,全体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除同音乐、绘画相结合外,渗透于多种学科之中,使之融会贯通,让语文成为一门综合的课程。
在教育改革的百花园中,我们坚信,自主、参与的开放式新型语文课堂必犹扑面而来的春风,敞开自己美丽的胸怀去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新世纪呼唤全新的语文教育,让我们为构建开放自主式的语文教学的新型课堂而不懈努力!
开放语文课堂专题写作实践研究
安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王金静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从学生练习、师生点评、批改检测等系列化的固定模式,学生在课堂或课外完成教师指定的单篇写作,字数限定在600~800字,作业按“中心与材料”、“文章结构”、“语言文字”等三方面进行衡量与评价。这种单篇写作训练的教学模式,看似有其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优势,但从时代发展与人才需求新趋势视角考察,显现格格不入。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必须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打破固有的“主题纯洁性”框框,倡导有情即抒、有感而发、有悟可叙、有趣可记,强调言必由衷、文为心志,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改革的重点,摒弃单一智能训练,注重多元智能发展,捕捉自己的潜能,闪现各自的亮点;引进“合作式学习”理论,改变单打独斗的个人竞争学习,逐步引导向合作性学习过渡,培养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团队精神、人际合作素养。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文前,如何找到感情的触发点?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畅所欲言;看到教室窗外的特别天气或风景,让学生作情境感言;有感于一篇课文展开的联想和想象;甚至是刻意制造一场突发“事件”,猝不及防之间的心情波澜……平时的作文教学经常这样开始。我觉得,不论是生动优美的表达还是朴实无华的文字,只要是“说真话,诉真情。”作文就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生活中每个人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感人的事情,只是因为没有用心去感受。也许,课堂上,一个话题、一个故事的触发,老师同学一句话的点拨,一下子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心门,脑海中沉淀的尘封记忆……写作前的讨论渐渐热烈起来,学生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光彩,他们纷纷举手,急于把刚刚想起来的话在最短时间内说出来。每当看到这样的讨论情景,我会隐约预感到:这次作文能写好。
每个人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困扰学生的还是如何表达的问题。心中有话写不出、词不达意是学生写作文时遇到的具体困难。这就要在平时学习当中多“记”。课文就是写作文最好的范例。每个单元的作文要求也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欣赏品味课文的同时,我也常常带领学生分析分析课文是怎样写的。恰当的句子表达或者精美的文章结构,配到这篇课文身上,恰如其分地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这样的文章“有味道”。你不妨学学课文这种构思表达方式,写一个你想到的话题片段;在自读课本中、课外阅读中,当你又一次读到类似的表达,你会联想到什么呢?不妨随时记下来;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是怎样想的?记记日记,三言两语都可以。学生手中有一个“摘抄本”,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摘抄、随时写就的灵感文字小片段都在上面。上课前几分钟时间里,学生之间经常进行交流。我也常常把自己平时即兴写就的随笔文字读给学生们听。在读读写写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渐渐提高了。
专题写作教学,规定了围绕一个主题,多视角、多侧面剖析,形成系列文章,这就使得学生考察与思考层面得到较大的拓展与深化。我们从写作素材搜集范围的拓展调查中得到了印证。素材范围的拓展,反映了学生关注领域,从家庭、自我、内在跃向社会、环境、自然,观察人与社会,体悟情感与生活、考察环境与人际、思考善恶与真假……,在不断的观察、思考、发现、探索中,构建自己的认知平台,形成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不断丰富人文修养、升华人品与人格。
开放语文课堂专题基础知识教学研究
安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王媛媛
从现有语文课程及考试规律来看,语文基础其实包括了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诗文背诵等方面。考试的时候,基础知识部分,像字词的音形义、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名言佳句的填空、文言文实词的比较等方面,只能靠平时日积月累的记忆,这是几乎不需要老师教的内容,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积累记忆的习惯,这部分考题就只能靠运气了。还有一部分语文基础的考题,一般会综合在“阅读”里来考核,比如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等,这些所谓基础,其实已经是一种汉语运用能力的考核,都属于“阅读分析”范畴了,这要靠平时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死记硬背是无法应试的。因此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语言的基础,其实是一个从表达、表现到刻画描绘,再到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个人的情感、思想的成熟是几乎同步的,也就是说,熟练表达、结合真情、开发思想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基本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去改革,去创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去拓宽知识面,开放课堂让语文这个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更具魅力。小学基础知识学习相对枯燥,我觉得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去适当改变:
一、增强教者对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
教者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舵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必须有丰富的经验,较强的应变能力,让学生有所依靠和信任;同时教者还要强化语言的组织能力,尽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整洁大方的外表,光明磊落的言行一集无私奉献的精神,力争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二、强化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一堂好课正如一台好戏,要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会引人入胜,使人流连忘返。基础知识教学不同与讲解课文内容那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活跃课堂,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1、认字教学形式多样化
“认”是先决条件,“写”是必要过程。识字教学是多层、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还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及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但要教“认”,还要教“写”,“认”是先决条件,是基础,“写”是必要过程,是“认”的延续与发展。“认”与“写”有机紧密地结合,是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符合认知的心理过程,也是识字教学的必由之路。
在教学“认写”时,应充分运用直观、形象化教学。(1)讲故事的方法:如教认“游”字时,我和学生这样讲:“一个小孩一个人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这样就纠正了长期以来孩子们爱把右半部写成反文旁的错误,而且记得很牢;(2)编顺口溜的方法:如教“碧”可说成“王老头、白老头,共坐一块大石头。”既认会了字又记住了结构;(3)猜字谜的方法:如,教“日”字时,编成“四周不透风,一横在当中”字谜,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趁机教“目”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日”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四面不透风,两横在当中”的字谜。再如,“也”字,“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庄稼”;(4)表演的方法:如教认“坐”字时,我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面向全班同学,坐在土地上。然后问学生,这两位同学现在怎么样了?生:坐在土地上。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字形很多汉字是按一定的意思创造的,(5)意义识字的方法:在教字的同时,我把意思解释给他们听,学生印象较深,学得快。如教“拿”字,我先问小朋友:这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怎样才能把东西拿起来呢?原来要用手指合起来才能拿。教“看”字,是用手遮在目上,干什么呢?噢,是在看。一般记住意思,这个字的字形也就掌握了。此外还有好多方法,我都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教学,使学生很有兴趣的识字,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写”的指导上,同样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为小学生刚入学,小手细嫩,执笔好似拿锄头一样,一把抓。所以,一定要从开始握笔起,对坐的姿势,握笔的姿势,运笔的方法,逐一指导,严格训练,仔细检查,耐心矫正,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理解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文中的一些抽象性词语常常难以理解,倘若一味依靠教师讲解,或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怎样才能让词语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并“欢蹦乱跳,活起来”呢?因此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促使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从而增强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直观理解。
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字领悟,借助实物、插图、幻灯、实验等教学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理解“渐渐”一词时,就可采用实验操作、直观理解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一粒一粒地投进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其余同学仔细观察水面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时,教师稍加点拨,说:“同学们,你们看到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学生立刻领悟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以词解词,而是努力追求与生活接轨,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如《蓝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3)一字多词实现词语的积累。
积累词语、丰富词汇,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大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文章,而且对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丰富的语汇,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口头组词训练是积累词语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生字教学中,我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好生字,学生字时进行口头组词比赛。每当这个时候,学生表现特别活跃,一个生字能组几个甚至十几个词,其中还有很多成语,例如“现” 的组词有:现金、现在、发现、现有、……“屋”的词语有“屋子、房屋、屋顶、新屋、爱屋及乌……”我选了几个常用的写出来读几遍。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会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之后,学生的词库中又多了一些他们书本上没有的词语。
三、“用词说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西方有句名言:“只有打铁的人才能成为铁匠。”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说话、造句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运用词语,也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一种方法。阅读和说话,是具体语言环境的两个不同方面。一个词语让学生多造几个句子,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这个词语几个方面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文章或者讲解词义时、比较词语时,都可以进行造句训练,这也是学习词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无论是“语言”还是“科学”,儿童如果不借助能动活动来掌握他们,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成果上刻着的人类的能力,就不能再儿童身上再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从小学开始,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开始学起,我们语文学科担负的责任重大。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安平县教育局 王利娜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每况愈下,语文学习的效率很低,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语文课难上已经成为语文教师头痛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时静心反观自身,觉得解决这个难题还须从我们为师者入手。
我们不少语文教师把应试教学进行得太扎实,太彻底,在教学中是“眼盯分数把课上”,语文课只局限于传授知识传授和做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学生需要的我们课堂没有给予,学生不需要的我们却在满堂灌这样一个僵局之中,致使我们语文课堂偏离了本质的教育方向。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方向调整到人文素养培养的根本方向上来,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目标,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课堂呢?
首先,要学会关注教育的每个个体。语文教学百科之母的基础地位,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从最基本的教育步骤做起,学会关注学生,这也是教师更新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积累,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形成,更要密切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学科相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要从基本的关注,如知识技能等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等更高层次的关注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打好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对语文怀着希望和敬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如果语文教师的关注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必须时,就会抛开应试教育只看重分数羁绊,无拘无束地进行语文课教学,我想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十分精彩,十分有趣。
第二,语文课堂生活化、丰富化。语文是一个生活气息很浓的学科。让教学成为生活,就是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活活动,使语文教学以言语为契机促进学生心灵的成熟、生命的发展。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师生共同参与某项生活化的活动获得对言语的感受、领悟,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语文能力。教师是生活化活动方式的设计者,在课堂教学中也是生活化活动的参与者,师生是民主、平等的交融关系,生活化教学促使师生认知、情感、个性等的整体参与,使教学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碰撞、融合、对话。课堂的丰富化,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可引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爱。这样可以使学生走进快乐的语文课堂,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要善于引导,大胆放手。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转变就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在提供方法、排除障碍、引导深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把主角让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尽早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在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读自乐的自主学习空间。结果在这个空间中生发出的想像的涟漪,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成功的快感,视野的敞亮。
总之,语文教师要驾驶好自己的课堂,让它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学生学习就不枯燥,而会有很大的兴趣。你能给学生快乐的课堂,学生就会喜爱你的语文课堂。
开放语文课堂专题口语教学研究
安平县教育局 周凤娥
初中阶段,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开始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学生的知识日趋丰富,个性也逐渐成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构建口语交际的平台
口语交际重在口头的交流,我们可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演讲。学生可以讲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把最近的学习、生活状态利用这3分钟的时间总结、归纳。每次一至二人,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由于人人都上台,学生基本没有心理压力。不管是内向的学生还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敢于登台,有不少学生还有出色的发挥。三分钟演讲法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情势。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口语表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让学生向同学推介好书籍,背诵经典名作,创造性地复述、转述读本内容等。教师在听完学生的演讲后,适当的进行评价并鼓励。对于平时思维活跃、比较爱发言的学生,教师更有必要及时指正学生在演讲过程中体态、发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口语训练的质量。这样的演讲不但能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合理利用语文教科书,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的表达,虽然是脱口而出,但说话的内容与平时知识的积累分不开。初中生由于学业的压力,很少有课外阅读的时间,那么怎么让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形象、更具有说服力呢?我们的教材为了达到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目标,收录了许多典范性的文章、片段。这些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一流文学宝藏。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反复朗读、记忆,使学生积累到很多很好的说话材料。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增加了词汇量,积累了优美的语句,把课文中的语言逐步变成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可以根据所讲内容,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逐渐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增强自己在口语表达中内容的丰富性。
三、勇于开拓教学新形式,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
新课改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除采用课文朗读,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常见方式加强口语训练外,应勇于尝试新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口语交际提供更为宽阔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述、概述、情境对话、讲故事、抢答、致词、辩论、主持、演讲、采访……这些形式都可以在课堂上创造性的使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就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给初到扬州的游客介绍本地的自然风光或特产;在教《紫藤萝瀑布》时,要求学生找出“最欣赏的佳句”,按照“我欣赏的佳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学习《苏州园林》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学生很容易由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这样就能“有话可说”。当整篇课文学完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多媒体画面,带领我们再一次去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在学习《童趣》一文后,要求学生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学生说出了“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一支优美的歌谣”,“童年是自由飞翔的小鸟”,“童年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告诉学生,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还是一首诗呢!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中的“春之五图”时,我先示范讲解“春花图”。其它四幅图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效果很好。在讲解中,既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交际内容可以是“多彩的春天”“家乡的物产”“家庭生活”。从语言学上讲,话语发生的场合、空间环境,往往包含与话语有关的潜在信息,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环境却造成了某些信息的缺失。于是,如何解决交际空间的特定性与交际内容的丰富性所形成的矛盾,便成为一堂口语交际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创设情境,尝试新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说话的欲望,达到训练的目的。写作课同样也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文主题、谈论选材以及行文构思,都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契机。其中最有效的口语训练当属口头作文,通过口头作文,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作文讲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作文,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或修改。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组织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举办“新闻发布会”、“人才交流会”、仿电视节目“实话实说”、编演课本剧、组织调查访问、召集家长与学生对话会、组织班级演讲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发家庭、学校、社会的口语交际资源,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探究与父母、亲朋、同学、老师及其他社会角色和谐相处的秘诀,寻找口语交际的科学规律。要鼓励学生不怕“碰壁”,大胆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养成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教学的提出是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向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需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高度,注重对学生口语训练方法的指导,构建口语教学平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什么职业,语言表达是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是随机的,它跟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想水平、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中学生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把口语教学停留在书面上,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不远的将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好的适应社会。
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安平三中 李伟
文言文的学与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许多学生头疼地叫它“半门外语”,许多老师也说“文言文教好难,好难教,难教好。”但是,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文章中的佳品绝品,这些精华佳作,绝对不能马虎对待,因此,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结合新课改的能力要求与文言文教学目标,我们要转变观念,使得教学方式生动起来,让文言文课堂变得愉快活跃,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体来说,打造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变化多端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预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单一的朗读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多种朗读形式,我简单列举以下几种:
流水读法:即采用竞赛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人数相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能出错,出错后即请下一个同学读,依次类推,一组读完后,记录下该组读了几遍或者几段,各组读完后,进行评比,看哪组出错少,读得多。这样的读法很受学生欢迎,而且学生为了给自己小组增光添彩,在读的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对课文内容的识记水准高于普通朗读。
看图听读法:给文言文配上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合上课本,边看图片,边听录音,这样借助画面、声音,把抽象的文言文具体化形象化,可帮助学生增强语感,理解文意,再现形象,强化记忆,丰富语言材料,并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三峡》、《满井游记》等写景散文特别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五步读法”,这个读法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较为适用,这五步为:通读、仿读、诵读、赏析读、拓展读,运用五步诵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的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二、形式多样的“法”。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就是老师翻译字词,串讲句子,最后分析中心,导致学生厌烦学习文言文,其实,我们可以转变思想,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文言文课堂变成一块磁石,将学生牢牢吸引过来,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文言文是名篇,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学习吸取,但是,它离我们的时代很久远,学生接收起来就有困难,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把古、今结合,利用文中和学生距离较小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发挥扩大,提炼出有趣的教学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争做好医生”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面瘫症”“失忆症”“老年痴呆症”等“现代病”,当然这些“病”其实就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我只是用当医生的方式,利用今天常见的病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结束后,我还让学生评选出最佳医生,奖励他一只玩具听诊器,整个课堂充满笑声和活力。
其次,巧妙加入时尚元素。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是90后群体,他们敢于创新,追求时尚,在授课中,我们要调整思路,把时尚元素加入文言文教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一课时,我在总结全文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穿越时空,对话英雄。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采访英雄荀巨伯,你会设计那些问题?这道延伸拓展题,加入了学生很感兴趣的词语“穿越”“记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回答的积极性。
再次,最大激发竞争精神。 初中生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服输,乐意挑战,所以,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力,让他们在竞争中,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强烈的兴趣,抱着必须克服的心态去挑战,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课时,第二课时我设计为五个环节,但是我把这五个环节命名为“过五关”:基础关――重点词语大挑战、理解关――关键句子大挑战、应聘关――人物形象大挑战、拓展关――创新能力大挑战、背诵关――记忆能力大挑战,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充满活力,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推陈出新的“创”。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要想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古今结合,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护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更加敬重孙天帅,更加敬重罗雪。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着衰朽。所以,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语文阅读教育初探
安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张莎莎
21世纪,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各个民族国家纷纷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经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阅读是人类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构建更多地还要依靠阅读来完成。
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材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作品的比例较旧教材有了很大的增长。文学性作品较文章作品有更大的不定性和模糊性,作品中间有很多的“空白”等待阅读主体去进行个性化的填补,这较过去传统的阅读理念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心理特质较小学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其需求上还是思维上,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目前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涌动的春潮。如何正确而有效的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心灵的放飞营造良好的环境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中心则是每个学生的个体。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对此,教师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参与思考、交流,使课堂教学成为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敢于发表意见,乐于发表意见,而不把教师的话当作金科玉律,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由学生自由提问,集体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思考,以问题为钥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授《孔乙己》,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情景大体如下:学生七嘴八舌,提了许多问题,“孔乙己为什么要说‘窃书不能算偷’”、“为什么文章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的事实,而不正面采用叙述描写”?“为什么鲁迅先生自己会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等等针对上面问题的讨论激烈异常。这样的讨论真正把师生从课文带向更广的生活空间和书本世界。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分析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良好的个性化课堂氛围,包容了学生奇特的个性,学生学得轻松,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需要教师热情洋溢,富有启迪智慧的语言来点燃和引导。如“说出你独特的感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是与众不同”等等。教师也不妨成为学习的一员:“我也来说说我的感觉”,让和谐宽松的气氛感染学生,孕育出个性思维的火花。
其次要重视开放的阅读成果,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我往往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自我展示,因为开放的成果能充分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即对文章进行探究,对文章进行解释和意义的获取,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更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使文章的“我思”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教师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要让学生向文章敞开心扉,把自身体验融注到对文章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情感、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阅读文章),学生通过对这种“他人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理解和探寻作品的我思,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意义。课本剧、朗诵会、故事会、话题讨论等就成了最常见的形式。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让学生以课本表演剧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同学们通过符合人物心理活动的语言,丰富的小场景分角色表演,使菲利普夫妇的丑恶嘴脸显露得淋漓尽致,他们有血有肉的形象惟妙惟肖地活现在课堂中。同学们从中增长了才干,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可以看出,同学们并不是凭兴趣应付,而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而在课堂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带来了一种意外的惊喜和满足,同时同学们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由此看来,让同学们当编剧、做演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努力创造美、表现美、传播美、收获美,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同学们想学、乐学。
最后要重视课外阅读,将学生放飞在个性化阅读的天空中
初中学生独立自主性大大加强,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觉吸收课堂外的文化知识,能在课外阅读中,提高文化修养,进行自我教育。所以为师的应让学生从题海战役中跳出来,进入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之中,引他们进入图书馆,进入阅览室,让书籍来充实他们的空虚头脑。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张扬,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动手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因为阅读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化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然而现在书之多简直是崇山大海,谁也读不完,因此,有目的的读书,有选择的读书,读最需要的书,读最有用的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确冒出了一批坏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推荐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语文新教材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呼唤个性化教学。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教学个性,就没有课堂的生命。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过程与效果的并重,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阅读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
浅议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
相比的优越性
安平县教研室 张凤
教育的真谛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也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就是要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急切呼唤。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情景中,人的主体性容易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和谐的学习情景。在和谐的课堂情景中,教师和学生才能有效地相互指导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能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会有成就感,学生也才会有满足感。学生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创设和谐的学习情景,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对于教师的主体性而言,要求微笑教学,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采用多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有时和他们一起讲座共同研究切磋,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创造性和积极性是最高的,也容易产生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地相互学习。在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自主探究并相互学习。教师和学生要创设培养学习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探究。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标志之一,自主探究是实施&主体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对于教师而言,自主探究意味着对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价值取向、感情世界都进行观察和了解,选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实现教育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着自己的思路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于是在教师的满堂问下牵着鼻子走,学习非常被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分析运用,使教师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善于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激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从而获取新知。自学自悟就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习方法学习,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得,去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的领域,学生便在思维共振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亲自动脑思维,亲自动手实践,亲自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之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摆脱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的听,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的应试教学。这种现象是过去教学中常出现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去探索,去表达。
第三,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有情感的交流和价值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情感和价值。教师还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创造性具有普遍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每时每刻都会表现出来,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造,学生的不同思维和想法也是创造,仅仅是层次不同而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并让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展示出来。在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讨论是有效的方式之一,讨论能集思广益,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会最高。在讨论过程中,不仅仅限制为一名老师参与,可以设计多名老师参与,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既可以和教师交流,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发展。在讨论和交流中,让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
总之,主体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于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果忍者游戏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