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油支持手机看盘吗?>>

当前位置: >
国务院发出指导意见&BR/&要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14:25:05&&&点击:次&&&来源:拂晓报 &&&我要分享
【摘要】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根据中国政府网5日发布的消息,国务院近日发出指导意见,要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指导意见要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根据中国政府网5日发布的消息,国务院近日发出指导意见,要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指导意见要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
根据指导意见,&十二五&期间,免征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新购置的公共汽(电)车的车辆购置税;依法减征或者免征公共交通车船的车船税;落实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实施电价优惠。
指导意见要求,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集约利用城市道路资源,允许机场巴士、校车、班车使用公共交通优先车道。&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出租汽车电话约车服务,方便群众乘车,减少空驶。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责任编辑:duyu12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皖网宣备070013号
Copyright &
anhui.cc All Rights Reserved. 共青团安徽省委指导
安徽青年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转摘 &“喜剧”:做人——要厚道?&
可能是鄙人孤陋寡闻,还是平时不愿看新闻,今晚在网上偶然看见一段话:三亚仙踪俱乐部是三亚首家提出户外休闲旅游的“公司“,还说别的户外休闲俱乐部是在盗用他们的名义在做类似的活动。  看了这段文字,本人在这里想要讲一个“故事”,记得在去年(06年)十一月以前,三亚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就那么两三家,其中就以绿野户外运动俱乐部和就是欣航户外运动俱乐部出名。  别的就是只有一两家自行车俱乐部,哪来现在的这么多所谓的户外运动,户外休闲俱乐部,就户外休闲这个概念还没有。  鄙人不才,曾在三亚欣航户外从事过,略懂得一些户外常识,也幸得当时的老大(老板)迷津点化,发现了有些资源可以尝试一下,于是离开欣航后在一家台湾老板经营的小型旅游咨询公司开始,在三亚首次做起了三亚零散旅游客人,自助游户外休闲旅游,将以前的负重,探险型线路经过反复多次的摸索和尝试,最终开辟了几条户外休闲度假线路,最为受大家欢迎的经典线路就以中国大陆架最南端——锦母角,悠闲度假胜地——珊瑚湾(亚龙溪)适宜家庭户外休闲,情侣蜜月度假,消费人群主要以喜爱户外度假,爱好亲临大自然的自由人朋友。  2006年11月,由于和台湾老板意见不和,退出公司,和两个同伴在三亚湾海月广场,开设了三亚首家户外休闲俱乐部——三亚驴友户外休闲俱乐部(现已更名:三亚旅友户外休闲俱乐部),而当时留在那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懂得户外安全知识的,就更别说做户外了,唯有留下的一个老哥,因为曾带过他走过两次线路,所以后面招来的新人又由他“培训”,而当时那里还没有成立什么俱乐部,后来“仙踪”的出现,都不知道是第几批人员后的事了。  短短几个月, 就有了篇头那段废话,说大话的人居然不怕大牙掉,堂而徨之的说别人在冒充他的方式,这咋一听还真叫人心理难平,你们想挣钱,但不可损别人名誉或夸大抄作自己。鄙人到想问问“仙踪”老大们,你们知不知道锦母角在哪里?你们现在带客人去的那地方只是当初鄙人在做线路时为了安全起见,对一部分体能较差客人设计的,那不是真正的锦母角,那只是虎头角。还有亚龙溪名字的来源,那是鄙人给叫的,原本的名字你恐怕都还没听说过吧。鄙人今晚无意挑起事端,只是感觉你们的口气实在有些猖狂,于是表上几句,用词过火之处还请各位多多包涵。  好了,说得也累了!还是应了网上那句喜剧名言:  做人——要厚道!
一、如何清洗维护及保养帐篷帐篷使用后清理、维护亦很重要,它关系到帐篷的使用寿命,也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使用,清理帐篷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清理帐篷底面,擦净泥沙,如有污染可用清水轻微擦洗。 2、凉晒帐篷内外帐,待其恢复干燥后再收起来,如来不及将帐篷凉干,切记一定不能久存,以免着色和霉变,一有条件,立即凉晒。3、清理撑杆的泥沙。4、检查帐篷附件及完好程度。5、不宜用洗涤用品清洗以免影响防水效果。 二、睡袋的保养和清洗目前市场上的棉睡袋填充物大多用的是中空棉。更高档一点的用杜邦七孔棉或者3D棉之类的作为填充物。再讲一下羽绒睡袋。羽绒睡袋有几个关键词: 1、充绒量:就是睡袋中羽绒的克重 2、含绒量:羽绒中绒所占的比例,含绒量数值越高越好 3、蓬松度:指单位重量的羽绒自然蓬松后所占的单位体积,蓬松度越高越好蓬松度是影响羽绒保暖性最重要的一项。从羽绒的分类来讲,可分为白鹅绒、灰鹅绒、白鸭绒、灰鸭绒等4L,H,z3h.k{5D6Nd 关于睡袋的保养要记住以下几点:V0Z'\%q+b 1、平时不用时尽量不要装在压缩袋里,最好是象挂衣服一样挂在衣柜里,使用的时候再装进压缩袋里。 2、棉睡袋的清洗:可以把睡袋的里料翻到外面洗,把魔术扣贴上以免把睡袋面料挂毛,用中性洗剂即可,最后要用清水涮干净。记住要多涮几次。3、羽绒睡袋不要干洗,会破坏羽绒的保暖性。羽绒睡袋严重推荐使用睡袋内胆,这样可以减少洗涤的次数。脏了的话可以使用专用清洁剂将脏的部分进行处理C 三、冲锋衣和登山鞋的清洗和保养1、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洗衣机,否则在洗衣机的强大压力下防水层会和布基分离,冲锋衣往往是穿很长时间才洗一次,不介意用手洗一次。冲锋衣易脏的布基都是化纤材料,很容易去除污叟,用中性洗衣粉泡五分钟左右,较赃的地方用软刷或海绵擦一擦即可干净,清洗后不用拧直接挂衣架凉干。这种方式并不复杂。关于冲锋衣大家要注意,总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过了几年还可以穿,就认为功能上没问题。 其实,冲锋衣的面料是化纤,多数是尼龙,涂层是PTFE,也是化工材料,都有可能发生老化,只不过根据材料的品牌和质量不同而发生老化的时间不同。将冲锋衣平铺地上淋湿,倒一点洗碗精这个柔和些,用软刷轻刷较赃的地方,然后冲干净挂起来风干,不可以晒太阳。w 最佳的洗涤方法: 1、采用中性洗衣粉,用水化开,水温不得超过40度,将衣服浸泡不超过5分钟;X 2、用软毛刷刷较脏的部位_$f3、大量清水漂洗,一定要将洗涤成分祛除j 4、不要来拧干衣服,也不要甩干机,直接用衣架挂出,自然晾干1v%o#A9]:NW 5、避免阳光暴晒;h0t#d:XZ*K4WU 6、不能高温熨烫,尽量避免熨烫;.U,N8{#H1TL!t0g 7、每次洗涤都会对衣物有一定的损伤,请避免频繁洗涤四、登山鞋的保养:(注意登山鞋不要拿来在城市内活动穿,太奢侈,也不合适)\e{j!B'h!L!K0A-Z 平时应避免鞋子暴晒、火烤,鞋子洗完后置于通风处凉干,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引起老化、变形、以及网面断裂。*N:gU6L7\'N6@ 登山鞋的清洗方法 登山归来后,好好保养你的靴子,下次它还会好好地为你效力。下面告诉你怎样做网上收集:1.让靴子风干,最好是放在屋外接受阳光直射。为了加速浸湿的鞋干燥,应该解下鞋带,拿出鞋垫,把靴子打开到最大程度,把报纸塞进鞋里吸干水分。0^:W$}cm+X3} 2.永远不要让湿靴子靠近热源,比如火或加热器。否则皮子会收缩,让你的鞋小半号或是皮革裂开。橡胶底会融化。 3.用尼龙鞋刷刷掉灰尘。对于顽固的污渍和盐渍,先用清水冲洗在用刷子刷掉。 4.用旧牙刷刷隐蔽处和缝隙处的脏物。6z7F:X:V-o6U8|0S 5.将烘烤用的苏打放进靴子以祛除湿气和异味。 6.如果皮子看起来很干燥,开始失去色泽,你要尽快润湿来防止它开裂。咨询一下鞋子的制造商,用他推荐的方法。3U4Z$Q%a.Z;_ 7.用铬钢去掉金属上的锈迹。;|$K*c9v9r2c9H 8.一旦你的靴子被清洗如新,将它保存在凉爽、干燥、避光的地方以待下次使用维持登山鞋最重要的就是要经常使用,至少一个月穿着两次以上,可降低PU中底的水气 饱和度,毕竟正常的使用是最好的保养。鞋若湿了,千万不要拿到火边烤,以免黏胶、皮鞋产生质变。保养收藏:维持干燥,放置于通风处,另可在鞋子里面塞旧报纸或干燥剂吸收湿气(旧报纸记得要塞紧一点)。 使用后保养:将鞋带、鞋垫拆下,使用中性洗洁剂浸泡洗涤,以清水冲干净后晾干。用软毛刷清除泥土与脏污,再用湿布擦净。在鞋内塞入旧报纸,勤加更换,直到报纸不再潮湿。涂上保隔油,可以增加皮革的耐用性与抗泼水性。喷上抗泼水剂,防鞋面增加抗泼水性与透气度。上山前,可在缝线处涂上缝线胶,可增强缝线的强度不易断裂。!F'zo*JG~#~ 五、登山包的清洗和维护*2K.w:a%t:N4X'Z#(~ 宿营期间,背包要关紧,避免如黄鼠狼、老鼠等小型动物盗粮。入夜须使用背包套覆盖背包,即使晴朗的天气,露水依然会沾湿背包。回来必须将背包清理干净,若太脏可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背包再置于阴凉处风干,但避免曝晒太久,因为紫外线会伤害尼龙布健行过程依然要注意基本的保养。收藏背包须是阴凉、干燥的环境,避免发霉损害背包布外层的防水镀膜。6t7V4n\:n'S;j8r5E 六、抓绒衣裤洗涤建议1、使用冷洗精浸泡2-3分钟(不可泡太久,否则会破坏衣料的颜色),用清水冲洗后以大毛巾把水分吸干,再平放待晾干。%X8N;m,d3x#u 2、清水冲洗后,也可以折叠好,置于洗衣袋中脱水,再平放待干。q0~6zO;SO 3、若使用柔软精,不可直接滴于衣物上,应先用水把柔软精稀释,再把衣物置其中。9Y+M.t9i,o1b0Tr,d#H0lX 4、不宜与毛巾混同一起洗,否则毛屑会粘在衣服上。 5、请务必遵照洗涤标示说明清洗衣物,注明干洗的衣料请不要擅自水洗,应送到干洗店干洗。七,头灯登山杖的保养每次登山回来最好将头灯里的电池取出来,以免电池漏液将头灯损坏头灯,如电量不足请即时更换电池。登山杖用抹布将登山杖上泥沙擦干净关键部位可以适当滴几滴机油,以免生锈。||感谢lz分享学习了||学习了,赞一个。
好的文章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与唐师曾谈新闻摄影(一)对话人:--唐师曾:新华社摄影记者--曾璜:中国特稿社CorbisSygma图片编辑与唐师曾谈新闻摄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总是带着外出归来后孩子般的喜悦滔滔不绝的讲故事,全然不顾别人的提问,总是从新闻摄影谈起,最后扯到他的冒险生活,也许就是因为他天生精力旺盛,摄影只能说是他庞大的人生梦想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而且照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把摄影当作简单工具用,它就是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一)"摄影就是一张薄薄的纸,承载不了太多的重负。我从来没有把它看得有多高,也没把它看得那么低。"唐:我想给你念一首诗,是我不久前在金三角学来的,是一首拉祜族民谣:想你想你咋个想你,请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在枕头上,晚上做梦还想你;爱你爱你咋个爱你,请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在吉他上,抱着吉他还爱你;恨你恨你咋个恨你,请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在砧板上,千刀万刀剁死你;恨你恨你咋个恨你,请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在地板上,路上行人踩死你;请注意这个“咋个”,这个词有一种撕心裂肺的无奈,一种男女厮咬在一起的难以割舍感觉,是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境界,我就喜欢“咋个”的这种感觉。摄影对我来说就有这种感觉,而这些东西又恰恰是摄影没法表现的,摄影连这么简单朴素的民谣都没法表现,它还能表现什么!摄影就是一张薄薄的纸,承载不了太多的重负。我只是觉得摄影好玩,所以才喜欢,所以才放弃大学教书职业当摄影记者。我从来没有把它看得有多高,不过也没像其他人那样把它看得那么低,要不然我就不会以此为业了。其实人类许多美好的感觉都是无法表达的,连语言都无法表达,摄影也大可不必怀着“一图胜千言”的雄心壮志了。曾:那你觉得新闻摄影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唐:摄影首先应当真实,应该处在一个真实的地位。无意中欺骗过读者的摄影记者应该忏悔;恶意欺骗过读者的摄影记者应该引咎辞职;利用工作之便恶意制造假照片,并参加摄影大赛牟利的歹徒应该判刑。我认为照相本身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瞬间性,这两件事都必须依赖时间空间。在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我选择一件好玩的事,用好玩的角度拍一张,就开始了摄影采访。广袤大地、茫茫人海,直到广阔的宇宙,目力所及之处都是空间。我在无数个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拿起相机快门喀嚓这么一按,从时间的断面上选择一个切片,这就是一个短暂的瞬间,无数瞬间构成永恒的时间。空间就是我口袋里的地图,时间就是我手腕上的大铁表。对我来说,时间就是历史,空间就是地理,这两个构起来就是人的生活,我就在这个两维空间里面走。所以我一年四季从不摘下手腕上的大铁表,书架上摆满各种最新版本的地图。我的恩师萧乾自称“未带地图的旅人”,教导我出门不仅带地图还要带表。至于照相不照相,从来没刻骨铭心地仔细想过。我在大学教国际关系时热衷摄影,花掉全年工资买一个镜头,对摄影怀着一种职业的“敬业态度”。进新华社后虽然以此为业,但仍然怀着当初在北大时对摄影的“业余热情”。而且2000年已经是信息世界、信息时代,存在无数种说话的方式,把某一种说话方式看得最高,那肯定有病。“最”是封建社会的“至上”,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典型特征。把摄影师分成什么国家队、民间队,什么一图胜千文,我不同意。该文字就用文字,该摄影就用摄影,该用语言就用语言、该用形体就用形体、该沉默就沉默。我反对这些既得利益、惟我独尊的划分。因为从公元前6世纪佛教就说众生平等了。我在北大开始信仰共产主义,我希望自己成为里德、斯诺、卡帕、萧乾、方大曾那样的国际主义战士,反对一切不平等。上个星期我和一位德高望重的文艺评论家喝茶,他对摄影的评价很激进,比如他老说“解构、解构”,我总是听不懂。经他解释,“解构”就是分解、打破、推翻的意思。他说有些新闻记者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人民大会堂里,端着相机找了半天,找一个奇怪的角度,按上一个奇怪的镜头,把被摄者的奇怪的姿势、奇怪神态拍下来。而“牛群一个说相声的,一会儿就弄出一大堆这样的照片,马上就把人民大会堂的皇家摄影师们解构了”。不久前中国摄影出版社陈申社长让我给一本关于《玛格南》的译著写序,我就像被“电”了一样,〈玛格南〉把我干了将近20年的新闻摄影“顿时”解构了。上个月CCTV的《美术空间》让我帮忙做一期《寻找方大曾》,方大曾这样的摄影记者的照片一出来,立即把我以外更大范围的美丽的新闻照片“解构”了。实际上也把中国对新闻摄影的传统解释“解构”了。曾:但实际上16年前你就是从这个领域里开始的。唐:这就像否定之否定,我喜欢拿这本书《MODERNTIMES》为例,这是一本讲国际政治的书。国际政治是历史的一部分,《MORDENTIMES》是我在上学时读过的一本书。这里边有几张照片,比如像这张蒋介石与罗斯福坐在一起的照片,就是我们熟悉的《开罗宣言》。50年前中国由于参与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战争,成为战胜国而国际威望奇高。收回台湾,参与战胜日本,还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头号强国。这些照片对我触动特别大,因为我学的是历史,我发现“四人帮”时代我们学习的许多历史全是瞎编的,跟世界上大多数历史书写的都不一样,至于跟历史事实就相差更远了。比如这个,这是一张十月革命时期的照片,这张照片谁都看过,但列宁旁边站的托洛茨基就没人知道了,2000年的照片不应该把谁切下去。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时期的一张名照。曾:1998年西德国家博物馆组织一个有关历史上假照片的摄影展,其中就有这张照片,但是那张照片作假是用斯大林替换了托洛茨基,这个影展也有几张来自中国,由于政治原因作了修改的照片。唐:我在北大当学生学的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四人帮”之类出于错误的哲学理念,恶意篡改历史。作为学生,我认为这种写书的方式不对,违反我信仰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我是共产主义者。于是我停止看这类照片、这类书,包括类似的紧跟形势随意演绎历史的电影、电视作品。我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国力。所以在北大当学生时就想用照片写历史,希望以摄影为生。但即使如此,我也知道照片就是这么一张薄薄的纸,要达到哲学的宏大,数学的精确,光学的迅捷,文学的浪漫,都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过“一图胜千文”的时候,但那不是你我这样庸才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过分强调摄影本身就有问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主要是文字构筑的,而不是照片,照片才出现100多年,而且可能是短命的。即使从感光材料的技术角度讲,无论从理论到实践,摄影都不可能和金字塔以及金字塔上的象形文字相比。曾: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唐:从时间上讲是年前后。或许还要更早,因为我在新华社拍摄的主题是突发事件,这类照片最珍贵,也最受限制,但最终恍然大悟还是海湾战争。这是因为这类题材大多不许拍,而且靠照片不可能完整、真实地表现海湾战争。曾:实际上一开始我就有一个问题,而且你也没有回答,WPP在今年四月份颁奖之后有一个讨论叫做immergenceofthephotojournalismlookingforthefuture(面临危机的新闻摄影及其出路),就是在讨论我们现在这个领域新闻摄影所面临的尴尬的局面。《生活》杂志最近也停刊了,而美国《国家地理》发行量近些年来也下降了三成,由10年前的1100万份左右到今天的约700万份。那么你怎么看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新闻摄影死亡的问题?唐:第一、从历史的长河讲,2000年前后比摄影更好玩的东西突然形成气候,如电视、互联网。这是从时间上讲。第二、从空间上讲,全世界的摄影普遍不景气,中国也不景气,新华社摄影则更不景气,而我自己则不景气到家了。1998年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差点死过去。用《易经》解释就是“绝”卦,“绝”《易经》中是比“死”卦还坏的态势。但也有好的一面,就是“穷则思变”嘛!摄影圈一直流传着十几年前发生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故事,当时只有新华社记者才可以在人民大会堂里肆意徜徉。说一次采访开始后,一位德高望重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突然发现一个背相机的生疏的面孔怯生生跟在后面。于是这位老先生提高警惕走过去盘问。年轻人诚惶诚恐地向新华社老前辈报告:“X老师,我是《中国妇女报》摄影记者陈炼一,我也办了证件,请您多关照。”老前辈斜着眼长叹一声:“咳!现在怎么什么人都能进来了。”十几年过去,摄影记者陈炼一不仅荣任摄影十佳,还当了《北京青年报》总编室主任,《北京晨报》副总编,“什么人”把几张报纸办得虎虎有生气。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只能坐在屋里坐井观天,听皇帝老子的最高指示。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坐在家里上互联网,老子不出门,就知天下事。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买张飞机票飞离地球转一圈,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必须习惯用世界的眼光、用《国际歌》觉悟面对世界。从今年7月开始,公安部边防局简化私人护照的审批手续,改革开放使曾经封闭的中国成为世界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所以今天的照片不仅受到传播形式,比如电视、互联网的挑战,还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挑战。我摄影的目的是目击历史,这就要求我的工作深入人心,让真实的历史深入人心。我并不计较照片美丽不美丽,我认为美丽不美丽是美学范畴,莫奈、列宾、米开朗基罗,才涉及美丽不美丽。那是美学最讲究的。举个例子,我自己作为一个以此为生者,也以为新闻就是坐在人民大会堂里用奇怪的镜头拍决定全国人民命运的两会,使用奇长或奇短的镜头拍一些重要人物的奇怪姿势。这已经弄得当过几年人大代表的老手学会怎么配合摄影记者。每年都有摄影记者以去年那个姿势为基础,在今年“创新”新的姿势。摄影记者就这么把自己做死了,不是摄影死了,摄影师自己把美好的摄影做死了,所以也把自己做死了。咱俩聊天的前一天,CCTV让我帮忙做一个4个小时的晚会,纪念特区成立20年。总撰稿是何东、主持张越、方宏进,我负责讲述照片里的故事。开会的时候,我们共同发现,就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的20年里,竟然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有关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四个特区的档案照片。几千张选来的照片千篇一律,要么是以各种时空表现小平南巡、要么是以各种时空表现今天的高楼巨厦。明显缺少普通“人”在这20年中的具体变化。是CCTV的照片采集方式有误,还是我们的档案征集系统本身就排斥真正有价值的档案照片,还是根本就没人拍真正的纪实?我认为人与动物的最重要区别就是思想。有思想的人就像一个会游泳的人,他可能被大水冲向任何一个地方,但每当他要淹死的时候,都知道怎么换口气,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没有思想的人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冲到哪儿是哪儿。有思想的人就像指南针磁铁,不管到什么地方都指向北方。否则就是到了北极,也是一根棒槌。(世界博览)“有人撰文评论我‘拍的不如写的好,写的不如说的好,说的没有做的好。’在此我永远感谢这位知音的过奖。”曾:摄影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你说的比写的好,写的比拍的好……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总是向别人介绍你的好照片,特别是这次看了你从伊拉克拍回来的照片,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认为你拍的不好。唐:最关键一点——我坚决要强调的是我一直坚信:“我做得好。”由于我做得好,所以我就不在乎我说得好不好,写得好不好,拍得好不好,别人看得好不好。因为那些都是皮毛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我干得如何,才是最根本的。往往当我开始干一件事的时候,还没有多少人注意那件事。如我是新华社最早买BP机的记者,1987年我就有了“126呼5566”。我还是全中国最早配备无线电话的摄影记者,那是新华社社长鉴于我战功卓著,给我特批的奖励。再比如可可西里,我去可可西里的时候还没什么人知道“可可西里”是什么东西,“可可西里”这四个字还不知道怎么写呢。法国伽玛图片社要买这批照片,让新华社巴黎分社李根兴问我“可可西里”怎么写,翻译到法文就成“Hohxil"。那时候的可可西里才是真正的“无人区”,用不着人类去保护,野生动物俯首可见,生来自由。我回来后把拍摄的300个反转片全部交给新华社,领导表扬我之后,反转片泥牛入海,没消息了。后来据说是摄影部搬家搬丢了。我很难过,那是我身体最强壮时的记录。我背着沉重的器材:莱卡M4、莱卡M5、三台尼康FM2、300毫米2.8、500镜头和其他大小镜头、几百个胶卷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野外住了4个月。我找过很多人,请求帮我找到这300个胶卷。这些照片好还是不好,我自己都没看过,没法评价。但这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关于可可西里被人类污染前的最后一批胶卷。尽管10年前我就在没有污染的可可西里,我拍了300个胶片,尽管这300个胶卷被人弄丢了,尽管只有极少数的编辑和领导看到过这些幻灯片。但即使永远找不到了,我也认为我是最好的,因为我做得好,当时还没有职业摄影师进可可西里,我是第一批进去的职业摄影师,我在帐篷里面住了四个月,曾经到过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把300个反转片全交给了新华社,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职责。至于以后这些照片坏了,没有了,都不是我能管得了的事。另外比如在野外拍大熊猫的时候,沿着万里长城步行的时候,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都不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组织派我去的,都是事件发生之前我已经预见到拍摄主题,而且已经移动到这些主题的附近,“事先进入阵地“。我在青藏高原打报告的时候,海湾战争还没影呢,我是根据叙利亚的哈马规则推断出中东要打海湾战争。凭借我丰富的国际问题知识和无私的胆量,我说服新华社社长穆青、副社长郭超人同意我单枪匹马潜入巴格达。由此赶上20世纪钢铁含量最大的一场战争——海湾战争。能在穆青、郭超人手下当记者是我百年不遇的幸事,并不是每个好青年每天都能碰上这样的好人。此外,8年前我闯入以色列边境后,曾经写文章推断当时的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巴拉克日后可能会当以色列总理,有关部门怀疑我信口开河。但我坚持把这个论断发表在外交部《世界博览》上,并收入我的一本书——《我钻进了金字塔》。去年,巴拉克终于成了以色列总理,这足以说明我具备基辛格、布热金斯基的国际政治远见。我不是超级大国的国务卿,我喜欢当一名在世界各地自由流荡的摄影记者。曾:你在你的一本书里很早就谈到过你的摄影理念: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拍下了。看来,你现在还是这样认为的。唐:对 “Icame ,I saw,I conquered。”这句话我在摄影界讲得很早,在我加入新华社不久的1987年我就开始说这句话,当时新华社高级记者郑震孙送给我一件红色的佳能摄影背心,我就把这句话写在摄影背心的左襟上。以后我穿坏了王景英给我的第二件红色摄影背心,黄文给我的第三件摄影背心,我把自己当作红袍恺撒的化身。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比我更早,早到公元前,这个伟人就是凯撒大帝,公元前恺撒在占有埃及艳后克雷奥巴特拉之前就这么说了。红袍恺撒“conquered”原意是:统治了、占领了、打赢了。我把恺撒“congquered”的原意偷换了。我崇拜红袍恺撒,喜欢他的哲学理念。在摄影方面我只要Icame ,I saw,I conquered就行了。我没有时间充分考虑这件事美不美。但我也曾经走进一段美丽的误区,过分地追求美丽。第一次对我进行迎头痛击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贺延光,当我把那些美丽照片给贺延光看时,他不屑地说怎么净拍些大美人啊。我当时脸红到脖子,一直红到脚后跟。这是第一个对我进行这方面教导的人,一直到现在我都感谢他。现在我认为美不美那是美术家的事,我不是画家,我要的是真实,在有限时空里的尽量的真实,所以我最近买了一个莱卡,而且就买一个35MM的镜头,不买20毫米的,我希望尽量不变形。莱卡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比较可靠,还有它的镜间快门没什么声响,我尽量不用大灯小灯一大堆,以及骇人的大镜头,让人以为照相馆的来了。我尽量不惊动人,莱卡最吸引我的是它有一种上个世纪的那种夕阳武士的一种情调,很“简单”地来了。曾:我还记得15年前,你从新华社摄影部领到第一台尼康相机的时候,抱着它大喊大叫的冲进我的办公室,到处展示你的尼康。几个月前当你买了第一台莱卡,,又忙着四处打电话,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你有莱卡了。照你老婆的话说,现在把老婆踢到床底下,抱着莱卡睡觉,可15年前你可是抱着尼康睡觉的。唐:那是我26岁时的事,当时的尼康让我走进了一种境界,一种崇尚速度的美好之中。当时自己很年轻,体力很好,可以背一头骡子的重量,以为镜头越大越好。我喜欢MD-4马达的咆哮,那种尖叫的带有“施图卡”飞机俯冲的意味。我现在开始怀疑自己当时不是为了照像,而是为了表演自己有体力。此外让人一看,羡慕这哥们还有在足球场里转悠的特权,还能在靠近大人物的主席台上走走,觉得自己很自豪,很光宗耀祖。现在想起来很不好意思。我不是反对用大炮镜头,我的经验是越简单的镜头越容易靠近被摄对象。我需要简单。比如徒步前往大水塘(东南亚某著名优质罂粟产地)的山坳时,一个人背着一两个大镜头,两个机身,再背着一个笔记本电脑,还有两壶水、干粮,雨伞,沿着泥泞的小道,看着云端里的山坡上有一片银白色的光,那是盛开的罂粟地,你往上爬的时候,会碰到蚊子、蚂蟥、毒蛇、瘴气,你还得带防疟疾的药,这时你想背着这个大镜头干嘛,还不如背一罐冰镇可乐。那时你就会想弄一个莱卡,什么F3、F4、F5H还有什么EOS,重到让我发疯。我需要的是一台不用充电的照相机,莱卡不用充电,我需要一台节省胶卷的相机,莱卡节省胶卷,我需要一台不引人注目的相机,莱卡不引人注目。我不能还没走到目的地,就让人家误以为是背着40火箭筒,先发制人地给我一枪。这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平和、傻帽的唐师曾,拿着一个酷似海鸥205的傻小子,信马由缰走上坝子。和蔼可亲地向主人讨一瓢凉水,接过主人腥臭的大烟贪婪的品尝,然后笨手笨脚地帮大嫂用铁丝刀收割大烟,再掏出莱卡按下快门。这就是工作性质决定摄影装备,决定摄影思想。一个坐着奔驰车在辉煌的殿堂里拍照的人,他需要越来越大的镜头,工作中需要摄取越来越多的表演性质,反之他还原为一个人的本色的时候,成为一个草民的时候,他肯定将生存放在第一位,“生存第一,生存的感觉次之。”当然,如果我现在回到可可西里拍藏羚,我也许还会选择EOS-1和1000毫米镜头。这没有一定的定式,关键是生活的态度。目前我手里有两本书稿,我个人认为它们的印数都应在10万以上,一本是《我在美国当农民》。如果我拍一本美国画册我拍不过摄影家,如果我写一本美国小说,我也写不过作家。但关键是我去体验,我孤身一人驾车环绕了美国,用我的眼光观察,用我的思想感悟,用我的文字和照片传播。我已经几次穿越金三角,分别以海陆空以不同的方式,包括沿湄公河漂流,穿过云南、缅甸、老挝、泰国……我猜世界上像我这样体验生命的人并不很多,所以伴随而出的照片和文字肯定更不很多。物以稀为贵,这就决定了我劳动的价值。当然我冒险的代价很高,有时甚至包括生命,因为我是记者做法,而不是小说手法、戏剧手法。可能我拍得不好,写得也不好,但我能进去。对我来说没有进不去的地方,当然也不是绝对,但一般来说要是连我也进不去的地方,别人肯定都进不去,只要有一个人进去,那就应该是我。而且我不是赤手空拳进去,我得拿着我的相机进去,就是拍不了什么,我还会拿笔写些东西出来。但我不会肆意廉价地传播,我想写历史,比如《金三角地区小国间的多边政治和毒品问题》。这个想法是我帮公安部成功举办《全国禁毒展》之后萌生的想法。从展览照片又引出新的话题。再比如我上个月重返巴格达,也不仅是摄影,我要看一眼这一地区10年来的变化。我希望考察海湾战争及其封锁对伊拉克的影响、对海湾国家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世界博览“凡是从事这种以生命作赌注的,真正贴近生活采访的人,他的照片只能是这个样子,他写的文章也只能这样,他不可能用很华丽的辞藻粉饰生命的死亡过程。”曾:我觉得你这次有些照片的影像和以前的不太一样,采用了不完整构图,多视觉趣味点等手法,视觉构成挺西方的。我认为这是比较国际化的摄影语言,但是国内有些人把它称为"媚西",你怎么看。唐:现在世界大趋势就是这样,不是说我一个人往西走。麦当劳、交响乐、圆珠笔、电脑、大哥大、香车洋房这哪一件可以分东西。这还不用说公尺、公里、公斤、公升、手表时间公历之类,还有WTO。现在全世界都逐渐认同同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不能说是西方的,只能说“世界的”,比如35毫米相机,你不能说这是西方的,比如说大干板,什么尺寸的都有,为什么都统一到35毫米尺寸上呢,就是莱卡、柯达确定的,你不能因为他们是德国、美国的,就说亲西方了。世界自有世界的价值观,你可以不认同它,但最终你得和世界接轨。曾:但你现在的影像是怎么形成的呢,好像给人感觉很突然。以前你拍海湾战争,拍可可西里,大熊猫,表现手法还不是这样。唐:其实不“突然”,这主要是由拍什么,为谁拍而决定的,因为我从来就是一个好的国家工作人员,我始终以我老板要什么为标准。10多年前,我在《中国记者》上写过一篇文章“老板要你拍什么,你就拍什么。”当时的新华社只统计发稿数字,并不考虑采访成本、采用率和照片的文献价值。现在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采访机会与我无缘。因为我过去劳累过度,现在积劳成疾,所以老天照顾我不让我继续透支生命。可我是天生的劳动人民,不干活心里闷得慌。作为一个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创造财富的病人,我不能再咔咔咔像过去那样使用马达,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浪费胶卷。所以我改用莱卡,吭哧半天按一下,一个重要原因是“要节约闹革命。”此外,社会进步了,摄影记者遍地都是,我再弄那样的照片也没人要,连飞机票都收不回来。我10年前也有类似这样的“媚西”照片,只是没有地方发稿,《新观察》的李晓斌、〈中国旅游〉的王苗曾经用过我的这类照片。曾:我理解,你在摄影语言上被误导了,就我对你的了解,在摄影方面,你完全没有受到系统的职业训练。唐:不是我不虚心,我曾经得过奖学金,美国圣巴巴拉摄影学院的奖学金,那个教授叫李保罗,但是领导认为我应该去那里讲学,而不是学习。李保罗看上我就是看了我在新华社的发稿照片,你能到这么多好地方,但你拍照片太臭。现在有三个,第一你给我当翻译,我陪他去了很多地儿;第二我带你去云南,新华社没让我去;第三,你跟我去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摄影学院上学,我要把你训练成最好的摄影记者。这是一个机会。还有一个机会就是瑞宁格,他是和我私交很好的朋友,1988年来北京的时候我给他当翻译。他说你应该去上学,你有很好的天赋,你是一个社会学家,一个哲学家,你能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东西,你能进入别人进入不了的场合,但你照片太臭。不过最后都没去成,领导说我可以去美国当教授,而不是当学生。曾:那你认不认为摄影专业训练对一个摄影师很重要。唐:这是十分必要的。训练是一项事业得以正常发展的关键。美国的巴顿上将(GeorgeSmithPattonJr)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一盎司的汗珠价值一加仑的鲜血。(Anouncesweatisworthagallonofblood"比如我国消防局有战训处、部队有作训处,都是平时主管训练,战时负责作战的部门。北京消防局局长是我的老朋友,他原来就是战训处处长。我的另外一个担任坦克部队主官的将军,原来也是作训部长。我坚信平时不训练的记者根本无法进入特定的地点,即使进入了也无法圆满完成应尽的义务。曾:你遗憾吗?没有受到摄影的专业训练。唐:对。我很遗憾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摄影学院学习,所以韩子善教授每次让我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摄影我都战战兢兢。即使在北大国际政治系讲中东问题、在装甲兵学院讲坦克战也没有这么紧张过。我在新闻学院讲课时讲的根本不是摄影,而是摄影采访的信息获得、快速进入现场、抢占有利位置、拍摄后快速撤离、长距离传真等。多年的长期奔波使我失去充电的机会,这不仅无益于事业,而且会直接损坏身体健康,所以这对职业摄影师说简直是灾难。但摄影教育不一定必须通过摄影学院完成,我更主张“战训”、“作训”之类的强化教育。我的好朋友陈雄是没有经过正规摄影教育的摄影师,他的摄影是通过在《中国日报》的摄影实践完成的。《中国日报》在训练摄影记者的摄影素质方面很有经验。不过也有没进过摄影学院的天才,罗伯特·卡帕就是一位。作为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人是罗伯特·卡帕,按照美学的标准,他的哪张照片特别棒吗,士兵之死?还是其他?好像都达不到我们摄影家的美学标准,如果不说照片是卡帕拍的,那就是张废片了,罗伯特·卡帕写的《诺曼底登陆》你看过没有,那才叫棒呢,《中国记者》上登过,张毓国翻译的也棒。看卡帕写的文章比看他的照片还过瘾,不光卡帕,还有方大曾,我认为凡是从事这种以生命作赌注的,真正贴近生活采访的人,他的照片只能是这个样子,他写的文章也只能这样,他不可能用很华丽的辞藻,坐在窗明几净的客厅里遐想。他只不过把他所做的事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感悟、再传播开来而已。好不好都是他们做的。结论应该是他们做得好,而不是他们的照片好和文字好。那些坐在屋看电视,看录像,反复地看,说泰森这拳应该打直拳,那拳应该打勾拳,都是无聊的瞎扯,真正打仗的人,只要上了拳击场,就必须按现场的规则打,来不及权衡什么勾拳直拳。曾:对你谈到的所谓美学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中国摄影界常常将画意摄影的美学标准,作为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摄影门类,而你现在也误入这个误区,实际上新闻摄影的美学问题,20年前中国的一些新闻摄影理论家,如蒋齐生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唐:你说得对,你这样说我很同意。但我不认为蒋老的一篇文章就能解决中国新闻摄影的美学问题。曾:我们都是和外国摄影师并肩作过战的人。我不原意用差距,更愿意用差别来表述,在你看来国外摄影记者和中国的摄影记者差别在哪里?唐:国外摄影记者大多属于走单儿的,国内摄影记者大多是群居的。外国摄影记者大多是浪迹荒原的,国内摄影记者大多是穴居的。我原来上班的时候总能看见成堆的摄影记者,一下就能上百,说是“集团作战”,而我认为摄影不应该是“集团的”。尤其是动辄一两百,“一日一日的”,老远就能看到一大片,都有鲜明的标识,像闹蝗虫似的。我可能是新华社比较早整天穿摄影背心工作的人,一年四季红背心,坚持了十多年,睡觉都舍不得脱下来。现在开始不好意思再穿。我也参加过那种活动如沂蒙金秋,一大堆人照同样一个东西。比如《上海一日》之类也邀请我,但新华社不许我参加,当时我还对此很不满,现在看来不参加更好。最近我干的事可能不属于摄影记者工作,比如我自己花钱买张飞机票,看看制裁下的伊拉克,看是主要的,拍不拍并不重要。我看到的外国摄影记者都用很简单的相机,比如NIKONFM2,很简单的镜头,背着一包最简单的装备。穿比我的凉鞋还破的凉鞋,服装比我的还更差劲一些,脏兮兮的大裤衩,背着胶卷,怀里揣一瓶淡水。但我认为他们在始终关心着人类,所以这种外国记者就是我崇拜的人,连生命都随时准备扔出去,他们的一生很简单,用很简单的相机,穿很简单的衣服,过很简单的生活。他们没有生活负担,没有思想负担,他们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曾:实际上国外除了那些大的新闻媒体,如美联、路透、法新的摄影记者,他们的摄影器材可以和中国的摄影记者的相媲美,大多数摄影记者的器材远不如我们。比如说1994年,我前往波黑采访萨拉热窝危机的时候,曾经搭过西帕图片社摄影师卢卡的车,在他的汽车后座上,我看到的是一个尼康FM2和尼康801。可他是荷赛1993年一等奖的获得者。我认为中国的摄影记者有两批,他们的处境比较尴尬,一是从学摄影出来的,或者是从干摄影这方面出来的,但这批人的文化准备不够,文化底蕴不够,他们有很多机会,但他们不能够意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机会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在新闻上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对他个人意味着什么。另外我们的摄影记者还有一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大学里出来的,学外语或学新闻的或学文学的,以新华社中新社最为典型,都是从非常好的学校毕业的,但是他们这些人又常常因为在摄影方面训练的不足,这又以新华社为代表。唐:我太同意了。总的说来,中国摄影记者拥有世界上最奢侈的器材,奢侈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大概和我们的所有制关系有关。此外,占世界人口世界第一的中国人的性命似乎也最值钱,这么多年了,还没有《玛格南》那样的职业战地记者。更罕见卡帕、西莫那样在前线炸死、被机枪打死的工作狂人,或是像尤金·史密斯那样在前线反复受伤而不死的英雄。至于你说的尴尬,我懂你的问题,我认为先是极左后是极右,这都属于机会主义,都是“小人乍富,见物不见人。”核心问题是没读懂历史唯物主义,不重视人。我认为关键的是目中无“人”。我认为不会外语可以当摄影记者,不会照相也可以当摄影记者,但不会采访不行。摄影的功力,本在摄影之外。在别人都讲摄影的时候我讲通讯,我的BP机是1987年我自己掏钱买的,我把心思都用在了通讯上。而当别人开始考虑通讯,我又把心思都用在了开车上,也就是交通。当别人都有驾驶执照时,我的驾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坦克驾驶员”,所以我能和以色列、伊拉克的坦克兵混到一起。曾:说到摄影采访,大家都认为与被摄者的相处,是你的最大强项,我在《中国记者》上看到过你撰文介绍怎么拍到毛主席的外孙当服务员,给我的印象你好像使用了一些手段,将你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我想这是一个涉及到怎样与拍摄对象相处,尊重被摄者的职业道德的问题。唐:这里有一个法律和道德的矛盾统一。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第一、我是新华社雇员,新华社下命令要我设法拍到毛主席的外孙在亚运村当侍应生,我必须在限定的小时内拿到这张照片,我是完成新华社“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第二、整个亚运村派了一堆记者,但所有人都走不通。可亚运村碰巧有我同学,大学四年的同屋,还有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西城刑警队的哥们,还有我的追星族,这些人都是我朋友,是一个合格记者多年经营的宝贵财富,是成功的必要保障。第三、我借着拍“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机会,拍了几卷照片,断定其中有毛的外孙。一直到我拍完,实际上没有任何人告诉我谁是毛的外孙。我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在四个人当中他应该是毛的外孙。直到全拍完,机器收起来,我问,这是不是毛的外孙。这是靠我自己知识的判断和我以往的为人,公安局不抓我,保安不逮我,而且这小孩可以和我聊到一块,我始终没有欺骗过任何人。那一座楼多少服务员,我想尽一切办法,这个长相不成,那个高了,那个又矮了,所有标准都符合的就是他。我在采访的时候就像所有的摄影记者一样,用专业的眼光严格筛选,把没必要的筛选到取景器之外。我只不过是不仅用我的取景器,而且用我的哲学理念筛选,其实取景器就是你的世界观。那个小伙子,所有人身上都有牌就他没胸牌那他就可疑,而且他的体态象江青,这都是我的判断,要是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江青什么样,他拍不了这个,分不清谁是谁,四个亭亭玉立的小伙子站成一行,就有人告诉你他就在这两层里,两层是8个服务员,我能从8个中识别出他来,我敢把相机中的2个反转片都用在他身上,所以就像有职业军人说我如果打仗我照样是一个好军官,我知道把我的火力全用在哪个突破口上,我不会像年轻的记者把所有的东西都拍一遍,然后回来挨着个的审,我其他都不拍,我就看准这个人了。最后,这张照片对被摄者没有任何负面影响,没有造成对任何人的任何伤害,我们现在还是朋友,我在书里也写过这个故事。不久前,许延滨将军请客,我还和李讷坐在一张桌子上,李讷大姐告诉我效之毕业后自己办公司。我没有因为给新华社发稿就伤害朋友。我还拍摄过毛新宇结婚,这类事件连新华社都不知道,但我知道。因为我和我的采访对象是好朋友。“我记得尤金·史密斯的一句话:'我的名声已够我用几辈子,我看不起那些被装在小框框中挂在墙上被称作艺术品的小玩艺。'我可以用我的新闻眼看到文献,我认为这才是摄影记者最绝的东西。”曾:你怎样决定拍或不拍?唐:我觉得好玩,一是视觉趣味性,第二是思想性,如果仅有趣味性无思想性我不拍,仅有思想性无趣味性,那适合文字表现我也不拍,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我才拍。但经常有许多很好的题材我下不了手,一类是很美好的,如美女,特别可爱的那种,我总不好意思靠近人家;再一类就是特别悲惨的,看着别人的痛苦,我不忍心掏出相机。曾:在你拍的照片里面,你能把它分成几类?也就是说你拍的照片是否都是新闻照片?唐:当然我拍的都是新闻照片,而且大多是不可重复的,是现场新闻事件照片。因为我是通讯社摄影记者,为新闻而生。我的照片都有两个意义,第一新闻价值;第二是文献价值。所以我的照片可以卖两次,第一次是新闻照片,第二次是文献照片。所有的照片都有文献价值,但我所说的文献价值除了它表面的文献价值之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内涵。我个人以为我的每一张照片都很珍贵,我的每一张底片耗费的也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机会、还有生命……海湾战争……都是花多少钱都不可能重复的。有人批评我的照片是虚的,这很有道理,我应该检讨。首先,有关当局严禁拍照,人家不让拍,我哆里哆嗦照一张扭头就跑,但毕竟有一虚影。其次是我的摄影技术不过硬,还有我的心理素质差,在危险场合心跳过速。第三就是我的视力有问题,右眼在大学踢球受过伤,而且双眼都是高度近视。我的照片不可能和那些美丽照片相比,所以我从不参加任何摄影比赛,因为我知道那都是美丽的大比赛,我不可能有戏。我也不习惯。曾:能具体说一下你为什么不参加摄影比赛?唐:我记得尤金·史密斯的一句话:我的名声已够我用几辈子,我看不起那些被装在小框框中挂在墙上被称做艺术品的小玩艺。我可以用我的新闻眼看到社会的文献价值,我认为这是摄影记者绝顶重要的东西。之所以参加摄影比赛无外乎奖金,或者荣誉。我生活简朴,不需要奢华的享受,不唱歌、不跳舞、不洗头、不按摩……对钱的需求不十分迫切。荣誉就是名声,我的名声已经够我用3辈子半,我还在意它干嘛。尽管我没得过奖可倒没少当评委,这得感谢摄影界的同行们海纳百川,提携后进,给我这样的不成器者一席之地。当然,我还得再次承认我的照片确实臭,不适合登堂入室。我只希望我的照片能够给我写的书配插图。所以我总是怂恿我的朋友多写东西,他们也确实写出比我好的东西。比如陈雄。还有好多人肯定能写出比我更好的东西,比如刘占坤哥。他的天赋极高,只是他把精力都放在拍照上了。我曾经和陈雄商量过,一旦坤哥拿起如椽大笔,我们俩就卷铺盖走人。曾:不过,我们的一些评委,特别是一些被邀请来当评委的外行们,当你的投子压上去实际上是对其他照片的不公平。说到评选,我又想到一点,今年春天我应邀作为观察员观看了一个全国性的新闻摄影比赛,有几位评委来自国外的新闻媒介,看了他们对照片的评选,我以为新闻摄影评选既不是评新闻也不是评摄影,实际上是评选怎样用摄影这种媒介表达新闻。唐:您这里讲的“外行”当评委首先就包括我,我顶多充其量也就是个大陪审团添头。我只是以我一贯的认真作风小心翼翼地投下我经过大脑感悟的判断。至于是否公平,我真没想过。我可能更注重评价记者的行动价值,评这件新闻照片后面的艰难程度,还有对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罗伯特·卡帕哪张照片得奖了,没有得过,卡帕一生没有得过奖,卡帕是一种精神,他留下的不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永远不停息关心人类的精神。曾:尤金·史密斯特别看不起奖,但是他的后人却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奖,叫尤金·史密斯纪实摄影奖,有纽约ICP(纽约摄影中心)评选颁发,挺有讽刺意味。还有一个问题,你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不太重视摄影技术。唐:我认为我太重视摄影技术了,我在1984年就在《大众摄影》上分析过镜头有11种接口。我是为了得到摄影而放弃摄影。你可以设想一个走单儿的记者一个人开24小时沙漠路,层层进入之后,不可能要他像一个坐着奔驰来的皇家摄影师,四平八稳地拿出镜头前后左右围着卡扎菲转打转,再找出一个什么瞬间。不用说你还得文字采访,而保镖允许你拍照的时间可能就是那么几分钟。我见过优秀摄影师拍的卡扎非肖像,而我是新闻摄影记者,“新闻”在前“摄影”在后。我拍摄的不是和平退休的卡扎菲肖像,而是联合国开始制裁时的利比亚最高元首。曾:那你觉得摄影师和摄影记者的差别在哪里?唐:摄影师以摄影为第一。我是新闻摄影记者,我以新闻为第一,摄影第二,这两个都没有了,我还要把事件记录下来。曾:问你这个摄影技术的问题,是因为你对许多年轻人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校的学生,有一大批年轻人是因为想当唐师曾,进了新华社,或者是开始学新闻摄影,对他们你有什么告诫。唐:他们应该学我做人的态度,而不应该学我的具体职业,比如我认真,昨天晚上我在电脑前录入到"EN-US"12点,今天早上我5点钟就开始工作了。我对每一件工作都尽量认真。不屈从于利益。你看我去做一个电视节目,好像随便说说,但我在幕后付出了几倍的劳动。
据说是中国大陆人就会做错的选择题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选择题,据传,如果拿来问西方人,大多数人都会选对,但是如果拿来问我们自己中国人,大多数人都会选错。想知道为什么,请花一分钟,把这个故事看到最后:上帝把两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东,一群在西。上帝还给羊群找了两种天敌,一种是狮子,一种是狼。上帝对羊群说:“如果你们要狼,就给一只,任它随意咬你们。如果你们要狮子,就给两头,你们可以在两头狮子中任选一头,还可以随时更换。”这道题的问题就是:如果你也在羊群中,你是选狼还是选狮子?很容易做出选择吧?好吧,记住你的选择,接着往下看。东边那群羊想,狮子比狼凶猛得多,还是要狼吧。于是,它们就要了一只狼。西边那群羊想,狮子虽然比狼凶猛得多,但我们有选择权,还是要狮子吧。于是,它们就要了两头狮子。那只狼进了东边的羊群后,就开始吃羊。狼身体小,食量也小,一只羊够它吃几天了。这样羊群几天才被追杀一次。西边那群羊挑选了一头狮子,另一头则留在上帝那里。这头狮子进入羊群后,也开始吃羊。狮子不但比狼凶猛,而且食量惊人,每天都要吃一只羊。这样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杀,惊恐万状。羊群赶紧请上帝换一头狮子。不料,上帝保管的那头狮子一直没有吃东西,正饥饿难耐,它扑进羊群,比前面那头狮子咬得更疯狂。羊群一天到晚只是逃命,连草都快吃不成了。东边的羊群庆幸自己选对了天敌,又嘲笑西边的羊群没有眼光。西边的羊群非常后悔,向上帝大倒苦水,要求更换天敌,改要一只狼。上帝说:“天敌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必须世代相随,你们唯一的权利是在两头狮子中选择。”西边的羊群只好把两头狮子不断更换。可两头狮子同样凶残,换哪一头都比东边的羊群悲惨得多,它们索性不换了,让一头狮子吃得膘肥体壮,另一头狮子则饿得精瘦。眼看那头瘦狮子快要饿死了,羊群才请上帝换一头。这头瘦狮子经过长时间的饥饿后,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己虽然凶猛异常,一百只羊都不是对手,可是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羊群随时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里,让自己饱受饥饿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饿死。想通这个道理后,瘦狮子就对羊群特别客气,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了。羊群喜出望外,有几只小羊提议干脆固定要瘦狮子,不要那头肥狮子了。一只老公羊提醒说:“瘦狮子是怕我们送它回上帝那里挨饿,才对我们这么好。万一肥狮子饿死了,我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瘦狮子很快就会恢复凶残的本性。”羊群觉得老羊说得有理,为了不让另一头狮子饿死,它们赶紧把它换回来。原先膘肥体壮的那头狮子,已经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并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道理。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点,它竟百般讨好起羊群来。为羊群寻找水源和草场,甚至为了保护羊群不被前来骚扰东边的那头狼吃掉,去恐吓威胁殴打东边的狼。而那头被送交给上帝的狮子,则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西边的羊群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东边的那群羊的处境却越来越悲惨了,那只狼因为没有竞争对手,羊群又无法更换它,它就胡作非为,每天都要咬死几十只羊,这只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心里的血。它还不准羊叫,哪只叫就立刻咬死哪只。更可恨的是,那匹狼为了不让它肯定打不过的西边那头狮子来寻它的晦气,竟定时向西边的狮子提供从东边羊群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肥羊,讨好从来吃不到活羊的狮子。东边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叹:“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要两头狮子。”中国人,你看明白了吗?你的选择正确了吗?||你懂的||呵呵,我没有经过过多的判断,直接选择了狮子,第一感觉吧||还挺准||奋起反抗||俺选的也是狮子{:4_111:}
《转载》冲锋衣有两方面容易在洗涤过程中遭受破坏,一个是压胶条在洗涤过后容易脱胶,二是衣服表面的防泼水处理在洗涤之后容易丧失。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外贸原单服饰站提醒各位在洗涤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几种洗涤方式的不同:手洗:很多朋友认为手洗最保护衣服,其实在搓揉的过程中,尤其再使用辅助工具(如搓板),对衣服的伤害是最大的。机洗:这里要分成三类来说:1、滚筒式洗衣机,这种洗衣机的洗涤原理是利用滚筒将衣服带到高处然后落下,利用拍击的力量将衣服清洁干净。2、立缸式洗衣机,这种洗衣机的洗涤原理是利用立缸底下的拨轮搅动水流对衣服实行搅拧进行清洁。3、工业大型洗衣机,这种洗衣机扭力极强,绝对不推荐使用。综上所述,滚筒式洗衣机是对衣服保护最好的洗涤方式,因此这里对于所有压胶类衣服都极力推荐使用滚筒式洗衣机进行洗涤。如果家里只有立缸洗衣机,也没有关系,选择立缸洗衣机的低扭力挡位。机洗绝对不要对冲锋衣(裤)进行甩干。其次,我们分析一下清洁剂,这里建议对于冲锋衣(裤)选择使用中性洗衣液进行洗涤。首先洗衣液相比洗衣粉来说要环保的多。而且中性洗衣液的清洁效率更高。对衣服也具有保护作用。冲锋衣绝对不能使用漂白类洗涤剂进行清洁。最后,说说晾干。冲锋衣(裤)在未干燥之前不要进行暴晒,应该在阴凉处进行悬挂晾干,晾的时候注意将衣服展平。当衣服完全干燥后可以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可以有效的灭菌消毒。冲锋衣(裤)每次洗涤过后都应该进行熨烫,这里可不是为了祛除褶皱,而是要恢复衣服的防泼水功能。熨烫一定要注意选择低温羊绒或者尼龙挡位熨烫,就是温度最低的那挡。不要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尤其接缝压胶处。直接熨烫衣服外表面,不要熨烫衣服里面的防水涂层。衣服在每洗涤三次后应该进行一次防泼水剂的喷涂。这样才有利于冲锋衣(裤)的表面在下雨时候不会渗水。附:冲锋衣冲锋裤洗涤方法图解冲锋衣是拥有防风、防水、透气等各种性能的功能性服装,在洗涤方式上不同于普通衣服,不正确的洗涤方式会严重破坏衣服的防水性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纠正错误的洗涤方式相当于您买一件新衣服。冲锋衣冲锋裤的局部清洗首先在穿着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沾到油渍和不易清洗的物质,减少清洗次数,防止过度损伤薄膜。如果衣服的某一个部位沾染污渍,可以对污处进行局部清洗,以免沾染到其他部分而影响整体美观。推荐使用万能泡沫清洗剂,使用前充分摇匀,然后在距离污渍部位大约20CM的位置将泡沫均匀喷洒在衣服表面,等待30~50秒后,用棉布轻轻擦拭污渍表面即可。[size=+0][size=+0]洗整件冲锋衣冲锋裤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保证防水、透气、防风性能,冲锋衣的面料上采用了各种涂层或薄膜,薄膜不会自然损坏,但过强的外力和腐蚀性强的物质会损伤薄膜,所以冲锋衣不可干洗、机洗,一般只能用40度左右的清水手洗(切勿使用热水)。首先将服装完全浸湿,然后用海绵或棉布直接蘸适量洗涤剂擦拭服装表层,必须采用中性洗涤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洗发水和洗洁精均属中性),切勿使用漂白剂和柔顺剂。只需简单揉搓,然后漂洗至水清即可。[size=+0][size=+0]冲锋衣裤需使用专业服装清洗剂洗涤Nikwax?TechWash?专业服装清洁剂适用于清洗防水透气面料的服装,用来冲锋衣可取得更好的洗涤效果。先将服装完全浸湿后倒入100毫升清洗剂(适合两件衣服)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用海绵或棉布进行擦洗,对于局部顽渍可以用海绵或棉布直接蘸适量洗涤液擦拭。TechWash属于中性洗涤剂,洗涤过程中不必担心伤及皮肤,清洗之后漂洗至水清即可。[size=+0][size=+0]冲锋衣裤的防泼水保养如果要让本来防水透气的冲锋衣依旧保持原有防泼水效果,还要再用TX.Direct?Wash-in洗涤式防水服装防水剂进行保养:将刚才的湿衣服放入清水中(无需晾干,直接放入即可),再倒入50毫升TX.Direct(适合两件衣服),充分浸泡20分钟后,再用冷水漂洗至水清即可。[size=+0][size=+0]冲锋衣裤洗涤后的晾晒清洗后不要用力拧,用衣架挂在通风的地方伸展沥干即可,要避免阳光暴晒,外贸天堂奉劝各位切勿使用烘干机。洗后的衣服洁净如初,防泼水保养后滴水不漏。||不错顶一下||学习了,顶帖支持~~||不错...............||喜欢陆虎!?||不错,又学习了一遍。||不错,以后洗衣服还真得注意哦。顶||支持楼主||拜读了。谢谢||不错支持
摘转湖南十三——俱乐部发展的交流想写一些关于组织大型活动的心得,只是个人这些年的经验,不足之处,多多指教。期待湖南户外俱乐部们,多举办成功的大型活动,一方面锻炼自己的实力,另外又可让驴友们享受别样的乐趣,毕竟湖南户外,需要更多的交流。一、组织活动要慎密,举办活动的线路要非常熟悉。在自己熟悉的线路上进行有效的流程,降低因为时间安排不当引起的风险;二、策划要新颖,能够吸引赞助商。有了赞助的活动,才能够降低驴友们的成本。虽然有些驴友是反对商业化的户外活动的,但是,能够带来实惠的商业活动,大家是欢迎的。如果一个俱乐部不懂的策划,就不需要再继续看下去了;三、时间观念强,报名截止要斩钉截铁。纵观以前很多驴友大型活动,过了报名截止日期以后,依旧还在拖泥带水的,外挂的,很多组织者拉不下情面,最后在举办活动的前夜或者当天,都还有人在源源不断的报名,请问,作为组织者,你又如何能够那么神速的做出经常变动着的数字的反应。在报名的问题上,好心是换不来好报的。因为活动做砸了,挨砖的就是你。我的观点是,预期内的报名截止之前,热情洋溢,过了报名截止日期后或者到达了报名人数后,六亲不认。得罪的可能只是极少数不能够理解你的人,收获的却是你做好了这次活动以后更多的人的认可。其实,再想想,这些过了报名期以后还要勉强你让你为难的人,真的是会支持你的好朋友吗?他只不过是站在自己自私的角度上为自己着想的人,那么,既然如此,举办活动的我的朋友们,你不妨也一样做回自私的人吧。四、后勤工作人员不怕庞大,要用自己信任的人。我曾经举办过一两次不成功的大活动,后面我分析了,是用人不当。千万不要在网络里发布召集义工了以后,不去审核,就一一笑纳。说句可笑的话,哪怕你的门票只值50元钱,依旧会有人为了省掉这50元钱而来冒充做你的义工的。等他们进场了以后,早就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融入到快乐无边的玩乐里去了,他本来就是想来免费玩的,别指望所有的人都有那么高的素质。等你的活动流程开始进行了以后,你会发现这里脱节了,那里没人了,然后你忙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后面的进程就跟着要除问题了,于是你焦头烂额疲于奔波,那时候,大家看见的你不是主持人或者闲庭信步的组织者,大家看见你成了场面上的短跑冠军。得,你自己的职责你也忘记了。如此,你还能够让大家对这次活动赞不绝口吗?关于这个,我是有深刻教训的。那次以后,我从不用自己不很了解的人做后勤。五、合理安排后勤工作人员,划分的事情要细致。如果把一次大型的活动当做播放一个精彩的电影的话。那么活动的流程就像故事的情节,而后勤工作就像那个缓冲。我们在网络在看电影的时候都有经历,如果缓冲非常迅速,那么播放起来也就非常的流畅了,相反如果缓冲很缓慢,播放的点越来越向缓冲的那个点逼进,最后两个点重合了,视频就卡死了,怎么办?干着急吧。所以,在进行大型活动的时候,后勤的工作永远是做在活动流程的前头的。比如准备搞比赛,道具已经摆在那里了,去吃饭,后勤车已经提前几个小时在那边随时把饭菜摆上桌子了。这样,作为组织者,你只需要的就是面带微笑引导大家做完这个项目做那个项目。所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是这样的最高境界。在我做三周年庆典的时候,曾经有外面的队友很好奇的问,13,怎么根本没看见你动什么,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条的进行了呢?所以在这里,再把召开会议的几点经验和朋友们分享:1、后勤工作会议不低于三次;2、第一次会议:组织者把自己策划的活动拿出来让大家探讨,让大家看哪个流程上可以策划出更大的亮点,群策群力,在策划上就把活动内容上一个台阶;3、第二次会议:综合大家加进来很多亮点的活动策划里,确定了本次大型活动的整个流程。然后群策群力探讨每个环节里的后勤细节和安全保障。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两三个小时的第二次会议以后,关于后勤的每一个细节都已经落实了,不会有大的疏漏;4、最后一次会议:我一向把最后一次会议放在活动进行的倒数第三个晚上。尤其重要的是,到了最后一次会议的时候,才对所有的后勤进行具体分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因为经过前面几次会议的探讨,所有的后勤工作人员及教练都已经对活动的整个流程及要做的后勤细微工作都了如指掌了。那么假如在活动的过程中,假如有任何的意外情况出现某个位置短暂的空缺,其他的后勤就能够分出个人来迅速补上这个岗位,而且把他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假如你第一次会议就把人员安排到位了,那么群众的智慧,你很难享受了,活动的高度只停留在你个人的水平里。第二,每个人一开始就被安排了具体的工作,那么他一般情况下只会关注自己的那份工作,别人的工作他不会太关注。如果把活动比作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后勤就是那飞速咬合运转的齿轮。那么一旦在活动过程里出了点小意外,一个齿轮不能够转了,其他的齿轮也无法马上弥补上他的位置。整个活动,也就因为小小意外而留下大的遗憾了,甚至整个机器被卡死的可能也有。所以,最后一次会议才确定每人的具体工作非常重要!5、最后一次会议,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把每个人的工作都安排具体了以后,后勤人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是负责车辆的,某某是负责餐饮的,某某是负责篝火晚会的。这够了吗?远远的不够,最后一次会议最重要的事情来了,那就是,所有人员在组织者主持人的带领下面对着流程书用思维走完全部的流程。比如:现在,8点钟了,所有的车辆在停车场上集合了,那么管车的谁开始往车上贴号牌引导队员上车,这个时候,你,负责从俱乐部开始带领队员去停车场;你,举着俱乐部的旗帜站在路口指点方向;你拿着喊话器站在停车场中间,解答找不到自己车辆的队友的询问以及处理停车场上临时发生的小事。。。现在8点20了,离准备出发时间还有10分钟,你,一直在俱乐部负责给还没有领取服装的队员发放服装,这个时候可以停止发放了,把剩下的服装用袋子装好,带到停车场,准备关门;你,继续扛着旗帜站在路口一直等到你要上的3号车开始准备出发;每个车上的教练开始第一次清点自己车上的人数。。。如此渐进,活动是一天就这样走完一天的流程,是两天就一起用思维走完两天的流程。关键字是:何时,何人,何处。把每一个后勤人员在每一个时刻都落实到每一个点上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事情。如此缜密安排下来,整个流程每一个后勤队自己什么时候要做的事情都烂记于心。你说,作为一个组织者,那个摇着鹅毛扇带着自信迷人微笑踱着方步的人能够不是你么?关于湖南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的交流的个人看法:一、从领头羊个人本身看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我喜欢做市场的分析和探讨,是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学的是经营管理,然后被分配工作不到一年就成了下岗职工,然后从家里骗了一万块钱转了一个小店子开始做体育器材的小生意,慢慢成长,后来伴随着中国一个还过得去的运动休闲品牌“特步”在怀化从无到有走了5年,最后走火入魔准备放开手脚大干户外的时候,放弃了已经在怀化有的四家特步专卖店。所以,在做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时候,我除了把自己当做驴子以外,依旧要想到怎么样发展俱乐部。既然要发展,那么就要学会用商业的手段来运转俱乐部,如何萌芽、发展、高潮。从我四五年来对中国户外运动的琢磨得出的结论,发现中国的户外俱乐部从04年以后,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市级城市崛起,然后有人在8264网站的帖子里贴上了俱乐部服装大处理以后凌乱的场面,再哭着写“妈妈,你的儿子终于解脱了”之类煽情伤感的文章;有人在迷茫的问:中国户外到底走向何方?有人在热血沸腾,创业户外,找到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云云;一座户外俱乐部的大楼倒下了,废墟里又有无数个不怕死的站了起来,周而复始。尤其是到了09年的今天,通过第一批先驱者对户外的狂热推广,现在,在每个地级城市里,打着户外俱乐部旗帜的俱乐部不知道有多少家,有驴友自发的,有觉得户外运动是个大蛋糕想来分一块糕的,有觉得自己还没有工作而这个户外运动又好玩又也许能够赚钱所以来尝尝鲜的。。。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组建个户外俱乐部只是一个精神领域的驴友群,那么,你就快乐的隔三差五的出去玩玩吧,可以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别下功夫去妄图建立一个强大的户外俱乐部了,这事,不是人干的,也不是是谁都能够干好的。如果你真的适合做户外运动并且真的下了决心来发展,那么请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下是几点是对做活动为主的俱乐部发展的一点思索的交流:1、如果你从思想认识上还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驴子,只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想做一个俱乐部,而不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商人,可能会影响俱乐部的长远发展;2、如果领头羊本身没有良好的亲和力,没有强健的身体,没有优秀的组织能力和主持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控局面的能力,那么,对发展户外俱乐部来说会有所局限和约束;3、如果你做了四五年以后,领头羊的收入还抵不上你的任何一个会员,或者说,人家上班的驴子都比你牛B,那么,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扎根下来做户外,想想还有什么更合适你的工作,然后赚点钱,然后像你的会员一样加入到一个俱乐部或者利用赚钱以后的闲暇时间去山里撒撒野,可能更好;4、如果领头羊现在的年龄还没有25岁以上,暂时别干缓缓再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户外运动是一个充满风险又需要领头羊具有人生阅历的工作,领头羊太嫩了,别人在安全上不信任你,领头羊说出来的话东一榔头西一斧的,别人觉得你索然无味,还跟你玩个啥。即使领头羊年龄小但是还是挺招人喜欢的,周围聚集了狂热的一圈人,我也还是劝你要慎重。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仔细的看看吧,你的这些追随者都和你一样阳光灿烂,年轻有为而且富有思想,可是,他们太年轻了,年轻得假如你有个装备店,而他们因为工资的原因,他们也情愿会选择淘宝而不会来光顾你拼命做活动而妄图销售几样装备来养家混饭吃的装备店的;同样,因为他们和你一样还在拼搏还在社会的基层,所以你也别指望他们会给你带来一两个单位的商业活动单来给你改善下伙食。如果你环顾周围,你身边围绕的是35岁—40岁以上的驴子,恩,我们好好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二、关于户外俱乐部发展方向的交流:那种三位一体的户外模式,“装备店+俱乐部活动+网站”曾经风靡了中国户外的大部分俱乐部。包括曾经的自游天下。而我现在的观点是,这个已经过时了,老土了,该抛弃了。户外这个行业,是个莫名其妙的行业,也是个不是人干的行业。现在好多户外俱乐部组织纯AA活动和半AA活动,拼死拼活农民伯伯一样的在山里不厌其烦的钻来钻去,目标居然就是只为了在队员中卖掉几件衣服几双鞋。先不说驴友买了你一双鞋一件衣以后要穿几年吧,要命的是,他还不一定要在你店里买,他会从淘宝上买来不管是真或者是假的装备如何兴高采烈的参加你的活动(当然公正的说现在我看了淘宝上也确实有好东西)。那么,你也就兴高采烈的做你的新时代的老黄牛,当代的活雷锋吧。当然我说这话是站在经营和发展一个户外俱乐部的角度上的。我们不排斥很多高境界富有奉献精神的驴友,他们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比如我就曾经研究过华声驴友团体,并且由衷的赞叹老黄他们一群人。时过境迁,当时做三位一体的俱乐部,是因为每个俱乐部的装备店要想销售盈利,就必须还额外负担起在当地推广户外运动的历史使命。(当年我郁闷的是,没见过卖运动鞋的要天天组织篮球比赛吧,没见过卖情趣内衣裤的要经常组织弄不好容易被政府取缔的色情演出吧。偏偏到了户外俱乐部,为了卖出双鞋子,而要把自己的鞋子翻山越岭的磨破)。我觉得各个06年以前建立的户外俱乐部如果现在还存在的话,就应该重新思索下自己城市户外市场的环境和自己的定位了。1、经过几年的户外运动推广,作为新驴培训中心的户外俱乐部应该完成历史使命了。涌现出一大批经验逐渐丰富的老驴,热衷于在自己的圈子里开展活动,而且也是雨后春笋般的。再做收取组织费用和领队费用的短线在本地区的山里钻来钻去的活动,肯定不是纯AA活动的对手了,谁都愿意享受高性价比。有一样好吃的免费的午餐谁愿意来吃你收取了加工费的午餐呢。如果你为了抢夺人气,也同样纯AA制的搞,那么要看你的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来决定这样做是不是值得。你背起个包满山疯跑到底又是为了啥呢,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带队时为了养家糊口,而老驴带队只是为了休闲娱乐。这已经不是一个层次和境界了,所以,作为户外俱乐部的领头羊,可以安静而仔细的思索下。如果我们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那么我觉得不如干脆把你的户外定义为“玩物丧志”了。2、既然现在有众多的老驴在推广户外运动,那么,如果你当年做活动室为了带动销售的话,我觉得,现在,你不如安心的经营你的户外装备店。定位好自己的店子的档次,提高自己店子的服务水平,丰富自己的商品,完善自己的店铺陈列,等等。因为探路需要时间、带队需要时间、写游记还需要时间,在以前你是没有多少时间省下来经营你的店面的,所以,一面你带队辛苦,而驴友却选择了淘宝购物。不如安心下来研究店面的销售吧,经营就是经营。有雅兴的话,买个功夫茶盘,来个顾客请他喝一杯,其乐融融,也许还真财源滚滚了;3、既然当初你做活动跟随者众,那么肯定你在做活动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不如省掉“做活动——带动销售——盈利”里那个中间环节?直接把活动变成盈利。我想说的是,现在的户外活动市场需求在将来是非常大的。很多单位已经厌倦了传统的旅游方式做活动,更多单位需要哪些能够达到让员工“放松身心熔炼团队”的活动,(很多单位的活动现在局限于吃饭+打麻将或者跑胡子的层次,工会主席或者办公室主任经常为搞活动而脑壳痛。)还有家庭亲子游同学聚会深度旅游等等,你可以做拓展基地,做野战CS基地。当然,我们要想拥有这些市场,你必须拥有做好活动的实力。户外行业的从业人员存在着特殊性,如果核心技术不是掌握在领头羊的手上,即使你短时间请人帮忙,最后面只不过是引狼入室。户外教练难找,最初的时候付出和回报不可能成正比,成熟以后的教练难免会另起炉灶或者被他人挖走,所以最后痛苦不堪的还是技术不过硬的领头羊。当然,要把这个真正的商业化的户外路走通,需要更高的学问,我自己还在探索,也没得那么多的时间更深入的讨论,呵呵,我们只是交流嘛。关于会员活动,个人建议定期举行,多做普通驴友难以成行的长线,多以休闲娱乐的大众型活动发展。毕竟喜欢自虐的狂热型驴子在社会上的比列还是比较小的,而喜欢轻松好玩活动的腐败分子才是最主要的人群,才是户外运动发展的肥沃土壤。有时候我在思索,户外运动其实是多么狭窄的一个圈子。我们常常听见驴友说,湖南某某户外俱乐部做得不错,当然也有赞扬过我们的,但是,这都不过是小圈子的夜郎自大。湖南的户外俱乐部敢和湖南的旅行社去比产值比效益吗?比参与和影响的人数吗?比成熟的操作手段吗?旅行社动不动几十万几百万的商业投资,而目前来看,我们湖南的户外很多还存在于闹着玩儿的层次和高度。旅行社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的操作手段,对户外俱乐部来说还只是个梦想,只能够望其背颈。也许我们的这次俱乐部交流大会只是个梦想的开始,而有些俱乐部压根就还没有意识到横向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湖南的户外俱乐部来说,真的叫做任重道远。如果我们想做得更好,湖南的户外运动更加热闹,驴友和户外俱乐部都要付出努力。4、户外酒吧,户外驿站等等值得去大胆尝试吗?个人建议,还是放下这个美好的念头。总而言之,所有想从驴友身上直接获得利益的模式基本可以废弃。驴友和俱乐部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关系,而长期以来在驴友中慢慢流传的“在户外活动中花最少的钱寻找最大的快乐”的消费文化,也制约了能够从驴友身上直接获得利益的模式的开展。因为驴友一方面又都是你的朋友,而且很多驴友的观念就是,户外,就不能够有商业的,反之,就不能够叫做户外。虽然我每每看见这样的言语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呸”一声,但是我还是劝你别冒这个险,放弃这个投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驴友在城市里任何一个酒吧,带个MM,一个晚上砸下1000块钱,他会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一旦进了你的酒吧,他一定会大呼小叫:“我考,进价3块的啤酒你丫居然卖5块,奸商啊奸商啊!”曾经遇到有好些个狂热的驴子,在本地户外市场刚刚抬头的时候,来我这里玩,说到想为驴友提供一个交流的场地,聚会的中心等等,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做公益,我赞赏你。如果你想盈利养家,那么,你觉得茶楼开在市里的生命位置好就开什么位置吧,你觉得装修风格怎么样能够为你赢取顾客就怎么样装修,你别考虑驴友喜欢蓑衣还是古藤老根就一股脑儿的把他们搬进来。因为好新鲜的驴友最后会抛弃你,市场也会抛弃你。湖南一家曾经想做成本市驴友中心的酒吧最后门庭冷落鞍马稀,投资的驴友累死累活赢不到利反而被骂作奸商,无奈转让了以后,别人马上豪华装修成品味红酒的高档清吧,生意好到每天要电话订座的地步,真是一个生动的案例。5、因为我喜欢研究一些关于行为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再纵观全国很多户外俱乐部在探索中走来的实例,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得出结论:驴友是朋友,是播种机,是文工团,是宣传队。6、要想发展户外俱乐部,还是得遵守商业原则,投资和回报。那种一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既是领队又是导购还是网络管理员的户外俱乐部,应该进行深一步的投资。该请的人要请,该花的钱要花,该俗套的要俗套。不断壮大俱乐部的人马,建立专业的户外从业团队,并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从驴友这个群体里走出,获得驴友的支持,从事利润丰厚的商业活动,再反过来回馈驴友,才是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长治久安之大计。||说得很好,很有道理!这也正是我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俱乐部需要什么经营模式?才能让自己既能养家糊口,又能享受户外!||支持,写的好||说的很好,受益匪浅||支持支持!||一言惊醒梦中人||自己顶一下||写的相当的好!||学习了,但是我不同意楼主说年轻人不适合的这个思想。我大一接触户外到现在四年了。一个90后。要从户外的时间来衡量而不是年龄吧。个人觉得中国户外必须要不停的注入新的血液才能发展。现在驴友界基本在30岁以上的很多。年轻人像我们这样的读书或者马上毕业的玩的专业的比较少。虽然姜还是老的辣,但是花椒还是小的麻啊!哈哈,楼主的文章很不错,受益匪浅!||好文章收藏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t gt 转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