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作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争什么方式比较新颖

第二单元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本单元第l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编写,具体体现《普通高中历史标准(实验)》中的内容要求:“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2.再认再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抗日战争的过程,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抗争史。
3.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单元学习,不忘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内容相对简单,对一些基本史实初中时学生已有接触,教学方式可采取接受性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问题联为一体,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教师在尽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启发诱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提出问题,注意问题的梯度,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辨析材料,从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理清事件的知识线索,并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状况,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整篇课文我们可以用下表来概括:
主要的侵华战争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要事迹或代表人物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 陈连升、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裕谦、陈化成、海龄、三元里抗英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
&&& 史荣椿
《马关条约》
&&& 左宝贵、邓世昌、姜绍祖、徐骧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 义和团运动
2.在模块课程中,主题是单元教学的主线,本单元教学应始终以“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主题来统领,并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
3.本单元涉及的不平等条约多,应运用比较的方法,注意区别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异同,重在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及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影响。
4.紧紧围绕主题,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探究方式,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体验历史,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注意探究的过程,加强讨论分析,师生互动,生生对话,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5.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具有拓展意义的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本节课属于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第一课,需要教师在讲授本章节具体内容之前,首先向学生讲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做一概述。同时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到了这段历史,而且在初中历史中把我们将要学习的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历次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作为重点,所以在高中历史中我们就要注意避免历史课讲述中的重复,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回忆和归纳、总结。第二,在课堂知识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关注本单元内容的两个主线:外来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上的一条主线,而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是另一条主线。第一课前三个子目讲述了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后两个子目则涉及了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遭受的外来武装侵略。在历次反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军民体现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第三,如果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就要注意教材课程资源与音像课程资源的整合,做到整合精当,恰到好处,不要盲目地堆积音像类的课程资源。同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可以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如《林则徐》《甲午风云》等。第四,通过知识的整合,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
②通过对义和团运动起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但因它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所以最终无法阻挡住帝国主义的侵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①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②通过对两次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 难点:甲午战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
四、教学方式:结合PowerPoint课件,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观看《甲午风云
》片段,——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面对凶残的侵略者,中国军民开始奋起抗争!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课堂设问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还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设置情景:展示日本大陆政策的相关图片及当时的一些战争言论(学生讨论,得出认识)
(1)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强盛,但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而且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积极寻求对外侵略扩张——“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2)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战争的导火线
2、战争的经过、结果
设置情景:展示丰岛海战的图片和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课堂设问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经过如何?(动态地图显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
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幻灯片显示部分网址,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3、战争的结果及条约的签订&&
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如何理解)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图片)
《马关条约》内容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允设厂(资本输出)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战争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时局图》)
(展示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图,让学生体会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清政府;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历史。)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了军事改革,建立起新式陆军;
各阶层以不同方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运动
课堂设问三: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和概况:(展示图片《打鬼烧书图》
课堂设问四: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如何评价?(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扶清灭洋”
爱国性:口号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义和团沉重打击侵略者,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扶清”的提法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互相混淆,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政府的警惕性;另外,“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的思想
课堂设问五:应该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思考)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都以农民为主体,都以暴力斗争为主要方式,都反抗过中外反动势力,都被中外反动势力剿灭,都暴露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异:(提示)①时代背景不同②斗争主要对象不同
③斗争水平不同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堂设问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结果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展开讨论)根本原因: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阻止和打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引起了它们的惶恐。
借口:以“救护驻华使馆”为借口。
结果:战败签约《辛丑条约》(幻灯片展示条约内容,思考:《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合作探究)把《辛丑条约》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的过程。(表格展示,一目了然)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课堂总结: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开始了军事改革,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都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但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中国一败再败。1901年初,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它说明改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将向何处去?在下一节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六、课后反思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对战争过程可以略讲——课件中的图片足以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
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是一部美国作家比克斯编著的揭露侵华战争罪行的书籍新华出版社 出版发行王丽萍孙盛萍 译 比克斯1938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历史学及东洋语言学博士长期从事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年曾行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教授现为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作&&&&者比克斯译&&&&者王丽萍,孙盛萍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09开&&&&本16开
日本裕仁1926年即位1989年逝世在位63年由于和政府的严密<img title="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 style="float:" picsrc="7db0e3e203f2e76" data-layout="right" width="500" height="771" url="http://h./baike/s%3D220/sign=12ff62c4b2fbd/faf2bee1.jpg" compressw="142" compressh="220" useredit="1" />封锁有关他的一生世人了解甚少尤其是他与那场以他的名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则知之更少裕仁逝世后世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发高涨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裕仁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上随着昭和时代的结束裕仁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的日记和回忆录逐渐公之于世另外美国国家档案馆也公开了许多有关太平洋战争以及裕仁个人的机*密资料终于躲在铁幕后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裕仁被拉到了前台真相裕仁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一书聚焦了日本这位不同寻常的政治领袖的性格行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20世纪的日本社会和政治全书关注的中心在于是如何在近臣的帮助下为自己开创了一方政治空间并从此在这片空间里逐渐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行使了领导者的权力作者明确指出裕仁对以及日军暴行负有直接责任他在制定日本战争战略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并指挥了对中国的所有军事行动美国普利策大奖传记作品美国普利策奖颁奖委员会认为这是改写传统看法揭示历史真面目对日本有历史警示的好书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评论这本书时说内容具有爆炸性粉碎了日本战时天皇只是消极被动甚至是傀儡的一贯说法
美国出版周刊评论说展示了引人争论的日本天皇的惊人一面是同类政治传记中最出色的一本书
美国外交季刊评论说这本书的巨大贡献在于推翻了现有的错误认识来了个底朝天译者说明
<img title="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 style="float:" picsrc="58af236dbc6d85c" data-layout="right" width="200" height="301" url="http://b./baike/s%3D220/sign=9a66b53d5aafa40f38c6c9df9b65038c/ad95e3ed32d9ca12.jpg" compressw="146" compressh="220" useredit="1" />致中国读者
第一部 皇太子的教育1901年1921年
第一章 少年与家庭与明治遗产
第二章 天皇的培养
第三章 面对现实的世界
第二部 仁善的政治1922年1930年
第四章 摄政统治与民主的危机
第五章 新君主制与新国家主义
第六章 一个政治君主的诞生
第三部 陛下的战争1931年1945年
第七章 满洲事变
第八章 昭和维新与统制
第九章 圣战
第十章 战争的僵持与升级
第十一章 珍珠港序幕
第十二章 大元帅的严峻考验
第十三章 迟到的投降
第四部 没有反省的人生1945年1989年
第十四章 重建君主制
第十六章 再造神秘性
第十七章 平静的晚年与昭和的遗产
译后记重忆抗日战争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有一个不能不再三提及的人物那就是日本裕仁裕仁1926年继位成为第124代天皇年仅25岁他不仅是国家最高元首同时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执政20年日本向外侵略了20年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整整进行了14年具有戏剧色彩的是这位战争天皇的角色转换日本投降后这位曾身着元帅服骑在高头大马上四面威风的裕仁却从政治舞台上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已经是一个热衷于海洋生物研究的业余学者一个和平主义者一个超然于日本政治之外的象征天皇一个瘦小而温和的日本男人裕仁的这种形象一直维持到他告别这个世界
裕仁天皇在位63年由于日本皇室和政府的严密封锁世人对他了解甚少裕仁去世后世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空前高涨焦点集中在裕仁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上随着昭和时代的结束裕仁身边一些工作人员的日记和回忆录逐渐公之于世美国国家档案馆也公开了许多有关太平洋战争和对日占领期间的资料以及裕仁个人的机密档案于是躲在铁幕后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裕仁被拉到了前台把裕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是美国的日本史学家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一书简称裕仁传该书在美国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并摘取了2001年普利策新闻奖传记奖的桂冠
裕仁传的出版受冲击最厉害的恐怕还是日本在裕仁传中比克斯教授通过大量考证以其独特的视角记述了裕仁的一生重点论证了裕仁的战争责任裕仁不仅不是傀儡而且还是大权在握的实权人物战后日美两国基于各自需要共同为裕仁刻意塑造了一个和平君主的形象比克斯的结论是在战前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裕仁独立于政府和官僚政治在一个彼此制约的复杂体制中行使了实权和权威他熟知战争和外交情势具有渊博的政治和军事知识他参与制定了国家政策并向陆海军将领们发布大本营命令他在制定日本战争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指挥了对中国的所有军事行动1941年裕仁和他的宫廷近臣们与军中反美英的强硬派联手从而使亚洲太平洋战争成为现实因此比克斯明确指出裕仁对那场侵略战争负有责任并且对以及日军暴行负有直接责任本书关心的一个重点是裕仁的战争责任问题对于那场以他的名义发动他作为国家元首和最高指挥官积极指挥的战争他从未公开承认自己负有道义上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责任在迄今为止的有关战争责任问题的论述中像本书作者这样观点鲜明角度多样的阐述还是首次尽管日本的右翼学者对比克斯的天皇研究颇多指责但他们除了挑挑资料引用中的错误日文翻译中的错误外无法撼动比克斯著作的结论全书53万字其中12万字是引用资料的注释和说明而且大量的资料来自日本来自第一手的文书档案它们成为裕仁传一书强有力的论据
尽管裕仁在侵略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他最终逃脱了审判对此作者认为除了日本政府和裕仁本人负有责任外美国更应该负主要责任美国出于占领需要欺骗本国及世界舆论极力掩盖了裕仁的战争责任日本之所以几十年来迟迟解决不了其战争责任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保留下来的天皇以及天皇制的存在许多日本人在参加战争时都与天皇有着共犯的关系全体国民都认为既然天皇对战争不负有责任他们也不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可以说在承担战争责任问题上裕仁带领日本社会实行了集体大逃亡比克斯指出1945年日本战败以及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后裕仁继续在位为他日后持续以不同方式对日本的民主政治施加影响提供了可能而其影响后来被证明是有害的裕仁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构成了日本现代史的全部他的统治奠定了日本社会的政治走向与模式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裕仁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日本的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中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真实的裕仁天皇
比克斯教授在日本一桥大学任教时我曾经是他的博士生当我们表示想把他的书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时他说中国是日本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我希望中国读者能够看到这本书这也正是我们翻译裕仁传的初衷比克斯表示很想到华北山西等曾遭受日军侵害的地区实地考察他认为无论是受害规模还是受害程度日军实行的都远远超过了南京大屠杀可国际社会对并不是很了解有必要让国际社会了解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我想这不仅是比克斯教授的课题更是中国学者的课题
作者为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一书的译者真相裕仁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一书聚焦于日本一位不同寻常的政治领袖的性格行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20世纪的日本社会和政治全书关注的中心在于昭和天皇是如何在近臣的帮助下为自己开创了一方政治空间并从此(在这片空间里)逐渐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行使了领导者的权力他不仅在统治的前20年里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公众角色而且作为一个在幕后操纵局势的首脑当形势危急的时候他往往倾向于服从军部所主张的政策导向这与的亲英美路线完全背道而驰而这位祖先对裕仁的个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部批判性传记的三角结构还凸现了另一个重要主题在这里我们需要从三种交叉的路径来了解这位天皇他是一个很有特性的存在身处一个复杂精细等级鲜明协调一致的决策系统的中心掌控着真正的权力他代表了一个有着自己的目的论和独特的正统化模式的官僚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战时条件下发生了转化同时他又体现表达并鼓励了一整套美化20世纪3040年代初侵略战争的思想言论他统治的每一个阶段都遏制了日本民众民主主义思潮的发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统治集团对君主政体在裕仁的父亲1912年登基患有慢性病的天皇统治下延续问题的担忧影响了对裕仁的培养和教育书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对裕仁的教育以及他如何演变成一位精悍活跃的天皇的过程这一部分的探讨为下一步的考证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记述了在秘密状态和无责任体系背景下寡头政治有关战争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书中至关重要的关于战争的章节揭露了天皇作为一个机会主义者缺乏清晰的道德原则的史实这些道德原则本来是有可能将他与日本社会中支持侵略的力量区别开来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些章节中提及的许多问题都有着意义深远的重要启示其中包括日本对皇权及其占有者虔诚的崇拜东京方面以自卫名义发动的日本对满洲单方面的接管日-中战争中日本违反战时国际法的行为还有依然充满争论的南京大屠杀关于这一事件至今找不到能证明天皇曾就此开展过任何调查活动的公开线索第三部分还论及了日本向南推进过程中日本海军的政策在1939年初日本帝国海军占领了中国南海的海南岛之后这个政策直接导致了珍珠港战争的爆发并将日本的亚洲太平洋战争带入最后阶段
总而言之本书激发读者去正视战争是如何被正当化的日本国家首脑及其近臣们的历史是如何被篡改的问题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我希望将裕仁作为一名特别的战争领导人而对其进行重新评价书中还论述了亚太战争的起源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以及由日本和美国官方共同编造的有关日本帝国主义终结的神话1945年日本战败以及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后裕仁的继续在位为他日后持续以不同方式对日本的民主政治施加影响提供了可能而其影响后来被证明是有害的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我再次将笔锋探入裕仁的思想描述了亚太战争和美国占领之后与日本民众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我对裕仁行使最高统帅权所应附带的责任提出了质疑阐明了(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他是怎样逃脱了作为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所应承担的全部法律政治和道德责任的
本书的意义在于超越了过去的研究值得引起当今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持有如下观点的人们的关注认为国际秩序不应建立在寻求霸权之上应该承认所有国家在形式上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无视国际共同体的存在而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
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人道主义战争和军事干预使许多国家中存在的国家无责任制度和实践成为新的突出问题这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对外夸耀本国民主文化的国家这种战争有可能使政治家们将其国家和民族主义引向极端并使他们免于承担后果在此背景下我们就不能忘记过去的战争或将其正常化日本曾经有过的典型的无责任体系既是我们借鉴过去历史考察当今问题的理由同时也在提示我们不触及日本的过去就得不到充分的研究
我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日关系史中那段不幸的时期有所助益
日本一桥大学的博士生活跃的新闻记者王丽萍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孙盛萍承担了本书艰巨的翻译工作感谢她们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感谢新华出版社对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发行
赫伯特·P·比克斯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是指公元日清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而入侵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太后挟逃往陕西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 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远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1-2]地&&&&点中国北部时&&&&间日–日参战方日俄等;清朝、结&&&&果八国联军获胜,签订《》伤亡情况600-2500人(联军)1.5-2万人(清军)主要指挥官西摩尔、瓦德西、载漪、荣禄背&&&&景义和团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img title="油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 style="float:" picsrc="bba1cd1d5488c3cec3fdfc032347" data-layout="right" width="1279" height="786" url="http://d./baike/s%3D220/sign=db10a65d2df5e0feea188e036c6034e5/bba1cd1d5488c3cec3fdfc032347.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35" useredit="1" />1894年中国战败与签订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清政府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中国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
慈禧与洋人之仇
任用等推行变法维新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镇八国联军斩首义和团压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各国同情协助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名为学习武术的团民组织为山东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后由外国所迫派到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
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
团民则沿途到处杀害洋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3]随着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镇压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公使就提出镇压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
5月28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
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联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征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进攻中国的战争爆发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後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150匹可供食用
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征华战争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联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落岱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联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溃不成军被迫沿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八国联军攻陷北京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一说112人数度占领车站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一说882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
8月中旬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次日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顽强阻击再次施放毒气才攻占北仓但联军付出死伤635人一说400余人其中日军近300人的代价毒气炮列低炮也被击毁[4-5]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征伐9月俄军在攻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惨遭杀戮
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附时局图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自杀殉国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俄军法军有滥杀强奸抢劫烧毁等非人道暴行
在北京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img title="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style="float:" picsrc="2fcec4ea18bb785" data-layout="right" width="610" height="359" url="http://c./baike/s%3D220/sign=51ad974cb5a694c37dab/0b55b319ebc4b745d1f9e969cffc1e178a82155b.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29" useredit="1" />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全权大臣李鸿章为协办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出兵八国外另外又加上三个国家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西班牙帝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日在北京正式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6]
总理衙门改组的外务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附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经济方面八国联军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为终八国联军封锁街道,逐户进行抢劫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
的赔款数额比较特别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中国因而彻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文化方面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官府大肆抢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和(包括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其中仅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紫禁城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永乐大典是明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时以遭破坏后来收藏在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肆损毁丢弃甚至将永乐大典书册用于修建工事之用是清年间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永乐大典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和文史典籍
政治方面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另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在战争中出兵侵占中国全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级这也为日后的埋下了伏笔对远东局势来说1900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1900年,李亚刚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八国联军侵华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为英国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 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英国所谓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多国联军纷纷来华作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之间俄日之间英法之间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矛盾凸显暗流涌动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
2月1日山东高密群众围攻德国铁路公司相持数日并破毁铁路至14日德军扬言要以武力镇压
3月13日帝国主义列强在渤海举行海军示威显示要用武力干涉中国
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限两月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
5月20日公使团会议提出调兵来北京
5月31日英俄美法日意等六国军队四百余人到北京使他们的公使具有完全不受约束的处理事务的自由
6月3日德奥两国军队八十余人到北京
6月5日帝国主义侵略军六百余名入卫天津租界
6月7日英政府授予驻华公使窦纳乐以便宜行事之大权俄美德等国政府也先后授予格尔思康格等使节以同样权力沙俄派兵四千人赴天津
6月9日致电大沽口英国东亚舰队总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军进京
6月10日率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军共两千余人分批乘火车自津赴京
6月11日日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出门迎候联军在永定门外为董福祥部甘军所戕
6月12日西摩尔联军中午抵达廊坊
6月14日德国公使率士兵出外寻衅见拳民即毫不迟疑下令开枪打死约20人
6月15日一度传旨令在任的以及袁世凯速入京两人均未赴召
6月16日西摩尔联军承认远征在事实上已经失败暂停由铁路前往大沽口列强舰队司令向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大沽炮台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讨论和战剿抚问题
6月17日列强侵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占据大沽炮台
6月18日及爱国官兵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与敌军激战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在为虎神营章京恩海所戕义和拳与董福祥甘军及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使馆
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自任俄军侵华总司令以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为参谋总长先后动员部队约十八万人分为四个作战军团准备入侵中国
7月直隶提督武卫前军总统聂士成于天津城南八里台与敌军奋战牺牲
7月11日天津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7月12日俄罗斯帝国关东军司令阿列克谢耶夫主持联军指挥官会议定十三日黎明分兵东南两路向天津城发动总攻
7月14日天津失守帝国主义联军在津大肆抢掠屠杀
7月17日俄军从是日起至21日发动了惨绝人寰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惨案
7月30日联军在天津成立天津都统衙门俄军分别侵占海拉尔珲春三姓今依兰及辽阳等地大肆烧杀
8月中旬日俄英美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一万八千余人自天津出发向北京进军
8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尼古拉二世
8月6日敌军占杨村教民里的志愿者在向义和团开火8月11日敌军攻通州张家湾
8月12日通州失守
8月14日联军入北京大掠
8月15日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西遁
8月17日英国派来的印度军队在上海登陆次日法国水兵也在上海登陆
8月19日联军统帅瓦德西离柏林东来
8月28日俄军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
9月18日德国照会各国主张先惩凶后议和
9月21日俄军侵入吉林省城23日侵入奉天牛庄
9月27日联军统帅瓦德西到天津
9月29日俄军占辽阳
10月1日俄军侵入沈阳奉天府至是东三省的主要城镇和交通线归沙俄强占英军占山海关
10月4日法国提出和议条款六点
10月13日法军占保定
10月17日联军统帅瓦德西到北京设司令部于仪銮殿
10月18日法国占正定
11月19日德意侵略军占张家口
12月10日联军组织管理北京委员会
12月16日联军占直隶束鹿县遭到人民的英勇抗击
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以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十一国公使联合向奕劻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于27日同意接受
12月30日中俄签订天津租界条款1月15日奕劻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正式签字画押
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死的十二人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书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142人之多
5月11日奕劻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
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召瓦德西回国并转告各国政府取消他所担任的联军总司令职务
5月26日清政府照准各国赔偿四百五十兆两四厘息
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
9月7日李鸿章和十一国公使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
首先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全部都掌握在慈禧的手中慈禧太后向来都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只顾自己享乐却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另外还有清朝的军队大都软弱无能贪生怕死1900年的清朝军队武器也十分落后清朝的所有军费大都被慈禧用来干其他的事情而并非发展军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守将大都逃跑慈禧也向西安逃去致使守城官兵大都未开一枪弃城而不顾致使北京城沦陷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侵华战争妇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