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手机版波斯王子3配置不登录木瓜社区

波斯王子:影与火(破解版)免费游戏加速器
波斯王子:影与火(破解版)
更新时间:
下载:164,581次
平台:Android
小米MI 2S波斯王子:影与火(破解版)免费游戏加速器
现在许多手机网游玩家都在寻找一款免费游戏加速器,游戏加速器的主要作用是优化网络游戏运行时的网络环境,让网游玩起来不卡顿, 不过实际上有的游戏加速器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推荐优先选择那些网络性能优良的好游戏,推荐。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机型MI 2S
小贴士:建议您想先设置机型,设置后您就直接浏览全部适合您手机的游戏,下载使用更放心。
九游()是手机游戏下载第一门户,提供最新小米小米MI 2S下载、礼包、激活码,最好玩的波斯王子:影与火(破解版)攻略,欢迎访问与玩家交流。
《波斯王子:影与火(Prince of Persia Shadow&Flame)》是一款由育碧出品的经典动作游戏。传奇平台动作游戏重生,具有重新设计的全新视觉效果和操控方式,完全契合您的设备。继《波斯王子经典版》之后,《波斯王子:影与火》将延续流浪王子的传奇故事。现在,他必须踏上史诗旅程,追寻他的过去,改变他的未来!令人身临其境的单人游戏体验。【游戏特点】- 传承原版游戏的宏伟故事情节。- 拥有14个完全3D化的关卡。- 拥有5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场景。- 全新的战斗系统
点击查看更多
您可能还想关注:
看了波斯王子:影与火(破解版)免费游戏加速器的用户还看了:
关于小米MI 2S
小米2010年4月成立,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由前Google、微软、金山等公司的顶尖高手组建。目前已获得来自Morningside、启明、IDG和小米团队4100万美元投资,其中小米团队56人投资1100万美元,公司估值2.5亿美元。2010年底推出手机实名社区米聊,在推出半年内注册用户突破300万。此外,小米公司还推出手机操作系统MIUI,今年6月底MIUI社区活跃用户达30万。日,小米公司通过媒体沟通会正式发布小米手机。米聊、MIUI、小米手机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产品。 专区提供最新手机游戏免费下载。
MI 2S的分辨率为720*1280,是小米生产的一款触屏手机。小米MI 2S手机用户可通过九游下载。,语言爱好者
亚非语言文学
谢邀。&br&过诺鲁孜节的少数民族有不少,塔吉克族肯定是,其他有待知乎上的朋友们自报家门了~&br&有次过节前在某语言论坛上发帖祝贺,说虽然不是国人自己的节日还是祝贺坛友等,被吐槽说有不少少数民族历来都过诺鲁孜节,仔细一想确实如此,说起来也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br&主要想说一下那些布置和摆设的内容。&br&庆祝诺鲁孜节的时候,伊朗人在家里要布置“七鲜桌”,即桌面上必须放置七样物品,其名称的均以波斯语字母seen开头(发音为s),包括苹果(si:b)、钱币(sekeh)、蒜(si:r)、醋(serkeh)、绿草(sabzeh)、漆树木(soma:gh)、蔬菜(sabzi:)等,大概总共有17样可供挑选的(按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fa.wikipedia.org/wiki/%25D9%%%25AA%25E2%D8%25B3%25DB%258C%25D9%258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i class=&icon-external&&&/i&&/a&),出镜率较高的也就是前几样吧,见下图:&br&&img src=&/ff657c501b122eedef4b63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此外,桌上一般还会摆放的有古兰经、鱼缸(里面至少有金鱼一条,图中还有小龟)、蜡烛和镜子。&br&过年习俗一般是除夕(诺鲁孜前夕)大扫除,布置七鲜桌,家人聚在一起守岁,互致新年祝福。跟我们的春节有点类似,布置七鲜桌就相当于我们写春联贴窗花吧。
谢邀。过诺鲁孜节的少数民族有不少,塔吉克族肯定是,其他有待知乎上的朋友们自报家门了~有次过节前在某语言论坛上发帖祝贺,说虽然不是国人自己的节日还是祝贺坛友等,被吐槽说有不少少数民族历来都过诺鲁孜节,仔细一想确实如此,说起来也算是我国人民的…
一段对话:&br&有点晕,睡了。&br&如果我睡着了,晚安。&br&&br&好,亲爱的,休息吧。&br&我马上也到时间该为明天&br&做点吃的。&br&&br&偏口语的表达,像是异地情侣的对话。
一段对话:有点晕,睡了。如果我睡着了,晚安。好,亲爱的,休息吧。我马上也到时间该为明天做点吃的。偏口语的表达,像是异地情侣的对话。
&img src=&/ff23cf31bbcd5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ff23cf31bbcd5_r.jpg&&摄于2007年冬末的德黑兰。当时背着富士的长焦DC从北部的皇宫游玩回来,在公交车站换乘等车,发现可以透过座位后面铁板的小孔取景,就拍下了这幅。午后悠闲时光,等车的女孩手拿饮料有说有笑的样子,发自内心的快乐。
摄于2007年冬末的德黑兰。当时背着富士的长焦DC从北部的皇宫游玩回来,在公交车站换乘等车,发现可以透过座位后面铁板的小孔取景,就拍下了这幅。午后悠闲时光,等车的女孩手拿饮料有说有笑的样子,发自内心的快乐。
谢邀。鉴于很多答案已经把祆教的方方面面讲得比较丰富了,在这里就不补充了。&br&祆教遗迹或者说遗留的风俗保留地还比较丰富的,要数伊朗中部城市亚兹德(祆教的影响也算是该城市的一个特色和卖点——尽管伊朗人不怎么拿这一点当卖点)和周边的一些景点(如果去亚兹德玩,一般除了市内和市郊,还会有短途的一日游项目,寻访周边的几个历史景点)。&br&在这里就分享一点当年去时跟祆教相关景点的图片吧(多图杀猫,流量党慎点):&br&&img src=&/37fc8e7ee2bcf_b.jpg& data-rawwidth=&1944&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4& data-original=&/37fc8e7ee2bcf_r.jpg&&亚兹德是一座古朴的城市,虽然在伊朗也算是大城市之一,但到处可以见到传统建筑和古迹,也没有高楼大厦和浓重工业化现代化痕迹。市中心的面貌如此。&br&&img src=&/70c734960abdc75a46ff1d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70c734960abdc75a46ff1d_r.jpg&&从各条小巷的纪念品商店里可以窥见祆教的标志性符号。&br&&img src=&/f82bdbcaf23fb2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f82bdbcaf23fb2_r.jpg&&旅馆一角的旅游项目介绍中就有祆教(Zoroastrian)主打的线路,包含市内、市郊和远郊的三四个景点,一天时间基本够看了。&br&&img src=&/b38f3ad78de9abcc528b30c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b38f3ad78de9abcc528b30c_r.jpg&&市内主要就是这座祆祠,波斯语叫做Atashkadeh或者Atashkadah,中文翻译过来也可以称为“圣火祠堂”(Atash=圣火),坐落在市内僻静的角落,虽然不是什么很古的建筑,但整体氛围庄重肃穆。&br&&img src=&/3788abd0b44c9eb14440ac3aceaad223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3788abd0b44c9eb14440ac3aceaad223_r.jpg&&亚兹德市政府在门口所作的说明,该祆祠是建于1934年,原属印度的帕西人祆教联合会,其中的圣火也是引自外来的火种,从公元470年已经燃烧至今。帕西人其实比伊朗本土的祆教徒更好地保留了传统,可能是由于被穆斯林赶到印度次大陆,受伊斯兰教影响较轻的关系。&br&&img src=&/1bbeb9d8cdea1fc16baf63f_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36& data-original=&/1bbeb9d8cdea1fc16baf63f_r.jpg&&琐罗亚斯德画像,也不算什么古迹。&br&&img src=&/dce7dcc1b5f6dbdeb3384ad0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dce7dcc1b5f6dbdeb3384ad0_r.jpg&&祆祠内的一些招贴,包括圣火、先知和“三善”(善思、善言、善行)的教义等内容,其中还有源自圣书《阿维斯塔》的文字。&br&&img src=&/693f9ac198fa_b.jp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693f9ac198fa_r.jpg&&对神圣标识的解释,长篇大论读起来挺累的……&br&&img src=&/bae89aeb0e8bc4ac21c0_b.jpg& data-rawwidth=&1944&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4& data-original=&/bae89aeb0e8bc4ac21c0_r.jpg&&祆教的历法,对每个月的三十天都有专用名词来命名,具体可以参见元文琪《二元神论》和《阿维斯塔》作品中的相关解释。&br&&img src=&/f49d2da18ac4d1f82b4cd3_b.jpg& data-rawwidth=&1944&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4& data-original=&/f49d2da18ac4d1f82b4cd3_r.jpg&&既然是圣火祠堂,那燃烧一千多年圣火自然是最重要的供奉对象,隔着反光的玻璃我们可以看出个大概,幸好可以拍照,但人一多拍起来略不方便。&img src=&/e7d3d9a0f2c5a790e30d9f40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7d3d9a0f2c5a790e30d9f40_r.jpg&&碰巧有个日本团,伊朗人导游用日语为他们解说祆教的内容,导游背后的玻璃里面就是刚才看到的圣火。&img src=&/1913265abdf9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1913265abdf9_r.jpg&&出了祆祠回看建筑顶上的马兹达标识,别有一番神圣和神秘感。流传几千年的宗教虽然不再繁盛,但还是会有虔诚的信徒视其为至高无上的信仰。&br&&img src=&/2abe9bd185d8ac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2abe9bd185d8ac_r.jpg&&出了祆祠,可以驱车前往市郊造访祆教徒曾经的墓地——Dakhmah,我们管它们叫做“寂寞塔”(寂殁塔)。由于祆教徒处理亡者的方式特殊,死后的尸体置放必须远离生活圈之所,且按照教义有诸多禁忌,这里看起来真的有种异界的与世隔绝感。&br&&img src=&/c214977adebedab57fca38b43c16dc94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c214977adebedab57fca38b43c16dc94_r.jpg&&由于不是什么经过开发的景点,小伙伴们只得徒步自己往上爬,小丘虽然不高但坡还是有点陡的。&br&&img src=&/9dfc5b715f3fbc7fd11408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9dfc5b715f3fbc7fd11408_r.jpg&&也没有成型的阶梯或者山路,只能爬一会歇一阵。&br&&img src=&/0861fa3acff90edda6e2f5e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0861fa3acff90edda6e2f5e_r.jpg&&登顶之后可以看到还有另外一座一样的塔,外观跟堡垒相似,由一堵石墙围起,中间是一个平台,有些坑大概是以前埋葬死者的,现在已经不见尸骨,不是被移走就是被鸟兽或者自然力量分解掉了。&br&&img src=&/bdcafc5755f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bdcafc5755f_r.jpg&&&img src=&/d21f922fc4fed7be112ea78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d21f922fc4fed7be112ea78_r.jpg&&从寂寞塔可以远眺亚兹德的大半个城市,也算是近郊的制高点了。&br&&img src=&/40b8c80adef2d7d534932e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40b8c80adef2d7d534932e_r.jpg&&寂寞塔旁边的山脚下有村落的遗址,据说曾经是祆教村落,早已被废弃。所有的建筑都是土坯房,形制极其简单。&br&&img src=&/abe2a5c1bffaa2a75129c0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abe2a5c1bffaa2a75129c0_r.jpg&&右边用围墙围起的据说是祆教徒的公墓,可能原来寂寞塔里埋葬的部分祆教徒后来被移到了那里。不知道是不是仍然沿用。&br&&img src=&/178d5bacefaf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178d5bacefaf_r.jpg&&最后出场的,是位于远郊或者说城外远处(车程单程要两个多小时)的祆教圣迹恰克恰克(Chak Chak)。它是位于山区中的一处上千年来由祆教圣徒建造的、供奉圣火的类似祠堂的古迹,如今也算是一处旅游景点(但不怎么收门票),祆教徒凡是来到亚兹德,必定会来这里朝圣。&br&&img src=&/ef8b5216527ba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ef8b5216527ba_r.jpg&&Chak chak的名称源自于古老的传说,这里虽然位于荒漠边缘的山区里,但却有着泉水的踪迹,恰克恰克就是水滴的声音,历史上有几个关于祆教圣徒的传说都取材于这里,据说部分树木也是因为有了泉水的滋养才得以生长。&br&&img src=&/2f65cd25d8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2f65cd25d8_r.jpg&&周边的环境看起来相当恶劣,气候又比较干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信徒们能在这里供奉圣火上千年。&br&&img src=&/41c998faed9f87b240aa4_b.jpg& data-rawwidth=&1944&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4& data-original=&/41c998faed9f87b240aa4_r.jpg&&建筑入口处的说明。&br&&img src=&/fa065ce2ec387bfb3e8e41_b.jpg& data-rawwidth=&1944&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4& data-original=&/fa065ce2ec387bfb3e8e41_r.jpg&&圣火祭坛,实际上是山坳里借势搭建出来的一处建筑,这里的圣火比亚兹德市内祆祠的历史更加久远,所以受到众多信徒的景仰和守护。当然,参观者也是络绎不绝。&br&&img src=&/b28be6c314d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b28be6c314d_r.jpg&&从祭坛向外望去的景观&br&&img src=&/295aad1ebe4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295aad1ebe4_r.jpg&&祭坛边的展示柜里有印度教徒捐赠的《阿维斯塔》等资料,可以看出,跟亚兹德市内祆祠里的文字很相近,也是一脉相承的内容。&br&&br&以上就是在亚兹德和周边地区可以寻访到的关于祆教(好吧,我一直对“拜火教”的名称不太敏感,当年伊朗朋友学中文发音成了“白胡椒”)的踪迹。当然,还有不少细节,就不一一详述了。在德黑兰其实有一座精美的祆祠,可能是后来才建的,用来参观为主,不如亚兹德的来得传统和古朴,少了点韵味。有一点缺憾是没有跟祆教徒有过直接的接触,在伊朗要遇上祆教徒的概率真的很低,即便是在曾经的核心区域亚兹德,不仔细找也不一定能够发现,因为他们大多都很传统低调,虽然不避世但也不会很招摇。&br&&br&原来贴图真的还挺累的……另找到两三个视频,等传好了之后更新再贴吧。&br&-----------------------------------挖出视频两段,半分钟左右/段,都是在恰克恰克拍摄的----------------------&br&&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TQxMTMwODAwOA%3D%3D.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恰克恰克外景—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i class=&icon-external&&&/i&&/a&挖出当年拍的一段半分钟的视频,就是在恰克恰克入口位置。 &br&&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TQxMTMwODk5Ng%3D%3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圣火祭坛内部&i class=&icon-external&&&/i&&/a&&br&祭坛里其实面积不大,但由于有泉水浸润,比起外部的干热环境舒适多了。拍摄时手抖得很,随意看看吧。&br&---------------------------------------------------------------------------------------------------------------------------------------&br&总结下来,其实亚兹德跟拜火教相关的景点并不算是很吸引人,专门为了看景点在路上花很长时间也挺不值得。周边的景点基本上都没什么开发,甚至不如清真寺、风塔什么的有看头,只是保留着些许古朴的往日风光。
谢邀。鉴于很多答案已经把祆教的方方面面讲得比较丰富了,在这里就不补充了。祆教遗迹或者说遗留的风俗保留地还比较丰富的,要数伊朗中部城市亚兹德(祆教的影响也算是该城市的一个特色和卖点——尽管伊朗人不怎么拿这一点当卖点)和周边的一些景点(如果去…
说个不算冷门但略小众的——德黑兰,北高南低的山城,号称西亚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1100万,面积不小。&br&图片是十年前的老机子拍的,恐怕还不如现在的手机,渣画质请忽略。&br&&br&&img src=&/5b58bfe6f2f3b9cb0326_b.jpg& data-rawwidth=&1944&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4& data-original=&/5b58bfe6f2f3b9cb0326_r.jpg&&当年留学的宿舍就位于北部的山腰上,每天进出宿舍都能俯瞰城市。&br&&img src=&/93d167eb1b15ee1b34443_b.jpg& data-rawwidth=&2500&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00& data-original=&/93d167eb1b15ee1b34443_r.jpg&&那座塔在整个城市里显得很突出,在哈里发塔建成前曾号称是西亚最高建筑,名为米拉德塔(造了N年才完工,中国人帮建的)。没登上去就回国了,上面应该是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所在。&br&&img src=&/c0b8c95cbe9a65e9d5a3c30d0e0f0b8a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c0b8c95cbe9a65e9d5a3c30d0e0f0b8a_r.jpg&&&img src=&/b121e60e5b9bcaa32bc301_b.jpg& data-rawwidth=&225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0& data-original=&/b121e60e5b9bcaa32bc301_r.jpg&&&br&宿舍外往北看是雪山——没错,德黑兰北部山区是不错的滑雪胜地(可惜没去滑过雪……)&br&&img src=&/5cefc821cbabff0a325c3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5cefc821cbabff0a325c3_r.jpg&&白天的景观大致如此,请忽略光秃秃的荒凉山坡。&br&&img src=&/e5c22331beb052cfa0c6e0_b.jp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2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e5c22331beb052cfa0c6e0_r.jpg&&转个90度看看。&br&&img src=&/14aa86aa3fa13f14f20ea59b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14aa86aa3fa13f14f20ea59b_r.jpg&&傍晚,远处的塔还是很醒目。&br&&img src=&/65e72ca593aa6663de3aeff0f577735c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65e72ca593aa6663de3aeff0f577735c_r.jpg&&通往滑雪场的缆车,天气不好未能俯瞰到城市的大部分,不然景观还不错。&br&&br&总体而言,在德黑兰可以俯瞰城市的地方很多,如果天气好的话,看上去还不错。
说个不算冷门但略小众的——德黑兰,北高南低的山城,号称西亚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1100万,面积不小。图片是十年前的老机子拍的,恐怕还不如现在的手机,渣画质请忽略。当年留学的宿舍就位于北部的山腰上,每天进出宿舍都能俯瞰城市。那座塔在整个城市里显…
想到的第一个&br&みさお&br&写成汉字“節”或者“操”,当然还有“貞”&br&人名里有时出现&br&汉语的话分化成了“节操”、“贞操”、“贞节”&br&日语一个词搞定了
想到的第一个みさお写成汉字“節”或者“操”,当然还有“貞”人名里有时出现汉语的话分化成了“节操”、“贞操”、“贞节”日语一个词搞定了
首先这不是阿拉伯语,从句子的谓语部分“喜欢,爱”来看,应该是波斯语,但主语“我”却拼错了。意思应该是“我爱你”或者“我喜欢你”。
首先这不是阿拉伯语,从句子的谓语部分“喜欢,爱”来看,应该是波斯语,但主语“我”却拼错了。意思应该是“我爱你”或者“我喜欢你”。
发帖的是现任总统鲁哈尼,用的应该是推特,发言内容(英文):愿同为亚伯拉罕子孙的我们加深互相理解和尊重,带来和平,庆祝犹太新年。&br&鲁哈尼本人英文水平想来应该不错(苏格兰格拉斯哥读过书),但也不至于亲自上推特发帖,这条显然是以官方的口吻刷的。虽然伊朗和我朝一样实行了较严格的网络管制,不翻墙基本上不了推特,但总统阁下在重要节庆要发点话,上个推特还是不在话下的。但为何要绕到墙外去用英语而非官方的波斯语发帖呢?这条推伊朗国内的普通民众如果不关心的话,基本上也是看不到的。要知道,即使在南加州的伊朗犹太裔社区,庆祝犹太新年的标语也常用波斯语。&br&所以说,祝贺只是表面,关键在于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做出的一种意思表示和宣传,可能的含义是:伊朗对犹太人其实并不仇恨(还拉上祖先,其实要说同根挺扯的),反而要加强民族和谐(波斯犹太是一家,这跟我朝有异曲同工之处)。&br&伊朗在中东有着除了以色列以外最大的犹太人群体,犹太人在伊朗国内仍算是少数民族中不大的一支(主体民族波斯人,另有突厥、阿拉伯、俾路支、库尔德、亚美尼亚等较大的少数民族),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虽然也受到一定的压迫,但也不会沦落到被仇视被攻击的地步,过节时收到代表政府的总统发来的贺电也挺正常。&br&自从温和派的鲁哈尼上台后,似乎总是在努力弥合由其略显口无遮拦的前任造成的与西方、与以色列不断加大的裂隙,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精神领袖发言总是一个调调,每每用几句话就会挑起一番争议令舆论哗然。趁着犹太新年,发条推缓和一下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br&至于伊朗“墙内”的犹太民众是否真的收得到这份祝福,无关紧要;西方人看了对伊朗政府是否会减轻负面印象,更是发帖者关心的;以色列当局看了,估计的反映是会斥其惺惺作态吧。
发帖的是现任总统鲁哈尼,用的应该是推特,发言内容(英文):愿同为亚伯拉罕子孙的我们加深互相理解和尊重,带来和平,庆祝犹太新年。鲁哈尼本人英文水平想来应该不错(苏格兰格拉斯哥读过书),但也不至于亲自上推特发帖,这条显然是以官方的口吻刷的。虽…
谢邀~&br&当年(2007)作为学生党在那边生活学习过半年左右(原本一年的公派交流硬生生被低效率的手续拖成了半年),没有正式在伊朗工作过(除了偶尔接过一两次口译的活,赚点生活费)。所以以下的体验或感受也只能是从留学的角度出发来略谈(坐标德黑兰),而作为纯学习语言文学专业的来说,所涉猎的各式体验远不如知乎上的高人来地丰富。&br&生活当然要谈日常的衣食住行,而伊朗在这些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特点:&br&&br&&b&衣:&/b&政府对公共场合的衣着有着较为保守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最直观的就是女性带头巾(强制,外国人也不例外)、穿大袍(非强制)。头巾,波斯语称为rusari或者hejab,具体区别的话,rusari一般是一块方巾(丝质居多)或纱巾罩在头上,穿戴起来在脖子这里打个结或者披上肩,rusari的色彩可以较为丰富,也可以带花样,但不宜太鲜艳招摇;hejab的话,则是预制剪裁好的专门头巾,不用打结,直接套在脖子上,颜色多为单色,深色居多也有白的。女孩一般从上了小学开始就要求出门戴头巾,再小一点的孩子则没有关系。&br&街上年轻女性常见的是rusari,有的戴起来感觉还挺美(关键是颜值高吧),而中年妇女或者上了年纪的女性则hejab更多,另外职业女性如公务员、教师等一般也是hejab。但不论何种头巾,从不要求遮脸。&br&&img src=&/18d606ababede81d30a5e754e286d82f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18d606ababede81d30a5e754e286d82f_r.jpg&&可以看到,照片里左二的女士戴的是黑色rusari,在脖子这里打结,其身后的女士则是套头的hejab,跟其前方的女孩式样是一致的;右三的女孩戴的是花纹rusari,右一的女孩则是白色hejab。这是在博物馆门口排队的时候,平常的出街打扮。&br&&br&除了头巾以外,女性大袍的出镜率也极高,多为深色,披在身上居多。最典型的就像《我在伊朗长大》动画电影中老师或者女兵的形象,加上身着大袍的女性身材多肥硕,看上去非常敦实的感觉。&br&&br&&img src=&/adc5b5c75f129a259bff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adc5b5c75f129a259bff_r.jpg&&革命胜利纪念日大游行,街边凑热闹的人群里的一对父子。背景里的几位妇女披着的就是常见的大袍(波斯语叫做chador,原意是“帐篷”……)。&br&&br&女性衣着其实在伊斯兰国家要求都差不多,不能太短、不能太露等,总体而言伊朗除了头巾方面的规矩比较保守外,没有显示出太特别的地方。&br&男性而言,一般没有太大限制,但要注意一般要穿带袖子的衣服(背心就不行了)、不穿短裤上街。&br&对女生来说,可能习惯了也能对付,但出门总有不便的感觉。&br&(以上均指公共场合,私底下在家里爱怎么穿着都行。)&br&&br&&img src=&/6b07fefb92bed1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6b07fefb92bed1_r.jpg&&答主友情出镜:),橘红头巾的是中国女生。我们在伊斯法罕大街上闲逛,迎面走来一群中学生,校服+蓝色hejab,右侧招手打招呼的还披着大袍。&br&&br&&b&食:&/b&饮食对中国人来说确实是种考验。伊朗的饮食属于伊斯兰体系,总体而言丰富程度远逊于中华食谱。以肉食为主(羊、牛、鸡肉,较少吃鱼),主食包括米饭(通常是炒饭)、馕(种类很丰富)等,乳制品的种类比较丰富。烤肉的种类不算很多,调味料也比较单一,比新疆菜的肉菜口味清淡不少。伊朗的特产是开心果(pistachio)、鱼子酱,前者满大街都有卖,算是伊朗国民休闲食品,后者是高大上的昂贵食品,一般很少能吃得到。&br&&br&&img src=&/3225afa941fd6ebd91a717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3225afa941fd6ebd91a717_r.jpg&&普通饭馆里最简单的套餐:白米饭(有点类似于泰国米)、碎羊肉末(波斯语称kubide)做成的烤羊肉条、烤西红柿、薄薄的馕和饮料。&br&&br&当年念书的时候就感觉伊朗大学生相比国内学生简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状态,学校里每天供应的两顿饭每顿都只有一种套餐,花样翻不出十种以上,也就是不到两周就要吃同样的套餐,要吃别的?抱歉没有供应。套餐的组成一般是一个主菜(烤鸡肉、羊肉等)、几两炒饭、一杯酸奶、一点色拉,薄薄的馕敞开供应。遇上吃不惯或者不喜欢的菜,只能自己煮方面便解决。&br&特别羡慕朋友公司里的伙食,一般有一定规模的中资公司办事处都有自己从国内请的厨师,也有各种从国内定期运抵的调料和伊朗市场上搞不到的原料,所以吃得还算过得去。所以做学生的除了自力更生利用宿舍里的厨房锻炼厨艺,就是趁着去走访朋友时蹭一两顿饭,算是打打牙祭。&br&&br&&img src=&/f7dbcfcf24ea2b087ad29c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f7dbcfcf24ea2b087ad29c_r.jpg&&德黑兰的年夜饭,虽然都是些家常菜,但也让在学校食堂吃吐了的我们满足,当然是去蹭到的,宿舍里没有条件,没有食材,更没有厨艺╮(╯▽╰)╭&br&&br&伊朗的餐饮业远没有国内那么发达,街上难得见到门面很大或者有名的餐馆饭店,由于菜系单一,也没有各种口味的饭馆供吃货们大快朵颐。唯一吃过的一家还算上档次的伊朗饭店是在国内著名的Shandiz羊排馆,菜单只有四道烤肉,味道还算不错但价格不便宜。除此之外吸引我们的也就是一些外国餐馆,不过丰富程度和口味远逊于国内。中餐馆?别指望了,还没有中资公司的食堂好吃。&br&&br&&img src=&/b5fee197bc4c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b5fee197bc4c_r.jpg&&Shandiz的羊排,尺寸还不小,味道也不错,但也不便宜。&br&&br&&b&住:&/b&伊朗人的住宅布局跟我们的最大不同,是他们很喜欢铺地毯,并且席地而坐地聊天喝茶,甚至聚餐什么的活动都在地毯上进行。这或许跟原来的游牧民族习俗有渊源。伊朗的地毯举世闻名,一条好的地毯基本上可以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之一。大学宿舍里也是如此,每间都铺有地毯,基本上除了写字和睡觉,只要在宿舍里基本上伊朗人都坐在地上。&br&&br&&img src=&/ccd993ec4938996ace5263c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ccd993ec4938996ace5263c_r.jpg&&去老师家做客,家庭聚餐大家席地而坐边吃边聊气氛还是很不错的,可以看出菜式很简单。&br&&br&德黑兰是伊朗最大的城市,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山城。城市布局上跟北京的分布有些类似,北城多是后来建的,富人绝大多数住在北边山腰上的住宅区(我们的宿舍就在城市最北部的地区之一),各种高层的公寓和别墅不少(朋友的公司办事处就位于北城高档住宅区内,三层楼的别墅带车库和,地下室带桑拿和游泳池);南城建的较早,较为陈旧,多数居民是平民百姓和穷人,住的也是矮楼。各种传统的巴扎多集中于南城,每到节假日人流量也是不少的。&br&&br&&img src=&/b9b80b4bd5e2a921e589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1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b9b80b4bd5e2a921e589_r.jpg&&北部地区的住宅基本以多层、高层楼房为主。&br&&br&学校宿舍的条件跟国内差别不小,房间里没有电话和网络,但都有冰箱和水空调。每次上网都得抱着笔记本等在机房门口,等管理员开门后冲进去占几根网线。中国人的设备算是比较先进的,伊朗学生很少有自备笔记本的,大多用着机房里那十几台旧电脑。&br&&br&&b&行:&/b&伊朗的交通已经被吐槽无数次,除了习惯还有各种管理问题。在德黑兰出行如果没有出租车不可想象,尽管公共交通费用便宜到几乎可以忽略(比帝都还要低),但没有出租车要去很多地方还是很费时间。伊朗的油价基本上相当于水的价格,但并不意味着出租车就一定便宜。所有的私家车都可以作为出租车载客,也有专门的出租车行可以电话预定。出租车绝大多数不打表,上车之前跟司机说好目的地和价格,谈成了就开路;另外出租车是可以临时拼车的,一般如果不跟司机谈妥他会中途停下来招徕乘客也说不定。&br&不论私家车还是出租车,司机的开车习惯可谓刚猛而逗比,三车道的路五车同行是常见的事,山城的路况再复杂也挡不住伊朗人疯狂开车。几件小事证明这一点:有次去外教家做客,临别外教的儿子、我们的同龄人开车载我们回宿舍,一路上他又是发短信又是主动跟我们聊天,车速始终保持在八九十码,吓得我们都不敢说话怕他分神,他依然淡定自如;跟朋友一起去山腰上的公园游玩,同行的大概有十几个中国人,叫了三辆出租车前后跟着上山。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的司机要掉头放我们下车,倒车时连后视镜都没看,后面车躲闪不及直接撞上,还好车速不快否则真有点危险,我们两辆车里的国人赶紧付钱下车,让后车司机跟我们车的司机撕去吧,整条路堵了老半天;听说凡是在那里开惯车的同学、朋友们回国开车都不习惯,在那边高速路上错过了出口直接倒车一两百米回来转出口接着开是跟伊朗人学的,超车啥的也基本不打灯……师姐在那边学的车,各种难度的道路驾校教练娴熟教授,但考试也不容易过,而一旦获得驾照上路,开着开着就会变得激(gang)情(meng)起来……总之车技和胆量是练得出来的,但绝对会被带歪了。&br&由于没有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定,出租车的情况千差万别,最夸张的是本来早已报废的车仍然可以上街,除了喇叭不太响到处都响的车我们也不是没有坐过。我跟同学出门就扬招到过一辆车,司机也不事先问我们去哪里就直接招呼我们上车,交流了几句他忽然拿出了纸和笔,尼玛原来是个聋哑人……师姐说曾经坐过一辆破旧的车,看司机换挡和转方向盘都只用一只手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差点吓尿——另一只手居然是假肢!&br&&br&&img src=&/8dc157c78b72de8eb56871c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8dc157c78b72de8eb56871c_r.jpg&&&br&前景里这种车容车貌的旧车(国民车型:培康 Peykan,历史悠久)当年在德黑兰并不鲜见,后来据说好了很多,淘汰了不少,不过可以肯定仍然有机会见到。&br&&br&如果这种算是小概率事件难得碰上的话,在伊朗被出租司机讹的情况恐怕很多人都遇上过。游客的经历可能并不具有参考性,很多人说的热情好客那也只是表象。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外国人来说,伊朗司机给他们的印象绝不会好,临时加价、半路甩客什么的时有发生。&br&公共交通的大巴不算很多,地铁也就德黑兰有两条(中国建的),特点就是南北向的一号线除了每一站的站台是水平的以外,轨道都是沿着山势有一定坡度的。地铁票大概相当于几毛钱一张,还有女性专用车厢,单身女客可以选择坐该车厢。公交车是必须男女分前后坐的,基本杜绝了车厢骚扰……&br&飞机的话伊朗国内航班没坐过,不是不想,真是不敢坐。据说伊朗国内航班的机型一般都超越年限服役,尽管还有传说飞行员都是战斗机飞行员退役的,经验丰富,还是要鼓起很大勇气。听伊朗朋友说是经常碰到机械故障延迟的情况,有时还可能中途返航,总之不敢去坐伊朗的航班练胆。&br&&br&其实衣食住行能写的还有很多,旅行的话看穷游就能知道大概了,但生活跟旅行又有很多不同,想到了再补充吧。&br&&br&特别 &a data-hash=&707a630b60ef4452cdf5bb5& href=&///people/707a630b60ef4452cdf5bb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湛& data-tip=&p$b$707a630b60ef4452cdf5bb5&&@张湛&/a&,很想转帖一下豆瓣那篇装X指南:)&br&&br&----------------------想到(回忆起?)一些或许还算有点意思的内容,随时更新----------------------&br&&br&女性着装问题关注者比较多,如果有女性知友来发言也非常欢迎。&br&在严格的着装规范之下,“风纪警察”这种伊朗特色的业务分支也应运而生。下图是漫画家笔下的形象:&br&&img src=&/65fd08ca486d7de9ead9894_b.pn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65fd08ca486d7de9ead9894_r.png&&虽然是漫画但并不夸张,风纪警察挑的几乎都是思想和行为保守,绝对认同官方价值观的类型,执行任务主要就是巡逻,专门检查、指正和处罚违反伊斯兰法律的行为和人群。这其中又以对公共场所女性着装的管理尺度引人注目,毕竟只要走上大街就会暴露在风纪警察的视线范围内。&br&留学期间没有经历或者目睹过风纪警察执法,但有时会听闻新闻里报道风纪执法的案例,无非是女性穿着略有夸张,官方要求加强公众场合着装管理,发起“运动式”的执法行动等。每当运动发起,人流较大的地区都可以见到标语横幅,上书各种读来颇为有趣的宣传语,比如“戴头巾的女性如同贝壳里的珍珠”(把头巾比喻为贝壳,有了贝壳里面的珍珠才更显美观)之类的。&br&但即便如此,仍然挡不住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着装方面大胆尝试,虽然离我们对着装自由的认知还有距离,审美观也略有不同,但仍不妨碍伊朗的时尚发展。当年街拍的不多,先贴一张当地大学生的出街打扮:&br&&img src=&/f6f1dc7ca24ecb283ca5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1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f6f1dc7ca24ecb283ca5_r.jpg&&Shahid Beheshti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组织活动去春游,目的地为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大脚丫”公园。着装还是比较朴素的,既有rusari也有hejab,左二的还披了大袍。&br&&br&以下为网上可以搜到的出街打扮:&br&&img src=&/1dbb51cdeafa7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1dbb51cdeafa7_r.png&&&img src=&/fd2bdfdbc41cd94a0856_b.pn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fd2bdfdbc41cd94a0856_r.png&&&img src=&/080f922b45c02b241ddb_b.pn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080f922b45c02b241ddb_r.png&&画风是不是有所不同?&br&&br&对外国人而言,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是基本的要求,一般也不会有警察故意找茬地为难你(相反对外国人可能会更友好一些)。&br&&br&饮酒是伊斯兰的禁忌,官方对此的管理不能说不严格,饮酒和贩酒就跟吸毒和贩毒一样,不仅明令禁止而且要以罪论处(当然严不严重是另一回事了)。伊朗流行无醇啤酒,也算是一种自欺的手法来过过嘴瘾。&br&不过,想要搞到酒总会有各种渠道和办法。首先作为外国人(特别是我们同胞),各种招待会、聚餐之类的总需要些酒水,都会有各种企业和个人把酒带到伊朗国内,算不上走私但也说不上正规。其次,虽然明令禁酒,伊朗国内还是有不少好酒人士(以红酒、洋酒为主),催生了一些地下酒吧、迪厅,通过黑市、走私等渠道输入西方生产的酒销售,而消费起来一般也是私底下低调地进行。电影《无人知晓的波斯猫》中,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地下音乐、地下酒吧、追求刺激的年轻人……对了,还有最后出现的执法的风纪警察。&br&(话说回来,波斯人对酒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如果接触过伊朗文化就可能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伊朗人家里一般必会见到两本书,一本是古兰经,另一本则是哈菲兹诗集。哈菲兹的重要性堪比我们的李白,这位波斯诗仙的作品里出现的最多的词汇就是酒以及和酒相关的酒肆等。)&br&当年正赶上过年,去同学公司办事处蹭饭,就有人搞来一瓶白酒,难得喝得到大家都挺开心;后来自己搞聚会,同学不知从哪里搞来一瓶苏格兰威士忌,就着自制的水煮鱼喝起来还好,喝完了还有点上头。&br&学校里自然不可能有地方喝到酒,而从同学那里听来的关于国人在伊朗喝酒的趣闻不少,其中一条很能反映中国人在吃喝上面的智慧:中资企业员工为了喝到酒(红酒),用饮用水的桶装上当地买的葡萄汁,自己研究配方发酵,自己酿制葡萄酒喝,也是蛮拼的。
谢邀~当年(2007)作为学生党在那边生活学习过半年左右(原本一年的公派交流硬生生被低效率的手续拖成了半年),没有正式在伊朗工作过(除了偶尔接过一两次口译的活,赚点生活费)。所以以下的体验或感受也只能是从留学的角度出发来略谈(坐标德黑兰),而…
谢邀。&br&就在伊朗国内和外界对核问题谈判终于露出希望迹象表示欢迎期待的时候,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与美国交恶几十年的国家是不是会迎来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和9·11以来的重大的转机。从各种角度看,制裁的解除哪怕是放松都对伊朗这个国家的前景是利好消息,但过程会是曲折和漫长的。&br&总而言之,前景不错,但发展不易。&br&&br&伊朗有发展的潜力,这一点毋庸置疑。&br&从自然条件来说,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中东来讲恐怕无出其右,石油、矿藏、海洋、湖泊、动植物资源等相对来说均衡;沙特等国石油丰富,但大面积的沙漠地带限制了国土上其他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不丰富,使得农业、畜牧业的范围有限。&br&从地缘政治来讲,伊朗是连通里海——高加索——中亚一直到波斯湾的地区大国,北有前苏联各种斯坦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等邻国,西、南临阿拉伯世界,东边是中亚地区,历来是各方势力角力的焦点地区。二战后巴列维王朝在美国的扶植下发展地很快,曾是亲密的盟友,也是抵御社会主义苏联扩张的重要一环;从宗教角度来说,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什叶派国家,与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有根深蒂固的隔阂。以现在的世界格局而言,如果能通过制裁的解除或放松来消除或缓解伊朗多年来对美国或者说西方世界的对抗或紧张态势,对于中东和世界来说都有很大意义。&br&从人文角度来说,伊朗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伊斯兰教文化独特的一支,结合了古波斯宗教文化的特点,对很多国家地区都产生过影响。当然虽然看似比较传统,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活力和生命力若能有经济基础的保障,应该会有较为迅速有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br&综上所述,如果形势发展正是如大多数人期待的那样,对伊朗的发展绝对是有百利无一害。&br&&br&不过,有几点可能也会成为发展的阻碍。&br&比如保守势力的牵制,从政体来讲,霍梅尼的伊斯兰政府目前看来不会失去实权,宗教领袖仍然是最高意志的代表,而多年来与美国和西方对峙的指导思想应该不会有所退缩。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是伊斯兰政府的主要手段,即便发展经济不得不与世界接轨,也不会太快接受诸多西化理念(当然,西方化在伊朗有群众基础,而且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也是一直存在,不过隔了几十年再要回复到革命前的水平似乎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统治阶级的教士阶层是绝对不会允许其执政基础在对外开放中收到动摇的,而这跟民众对开放的向往又构成了微妙的矛盾,回顾前几次总统大选时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冲突,就可以稍微理解为何有些矛盾难以调和。&br&伊朗有着中东地区比较成型的工业基础,但经受了几十年的制裁发展极其缓慢,制造业等比较落后。而且似乎伊朗人也不太注重发展工业化,更多的集中在贸易行业,这一点或许会成为其工业发展的掣肘。&br&伊朗的整体社会环境,从商业文化到消费观念,从国民经济的偏向性、GDP构成到民族自豪感等,都会在对外开放中显示出独特性和矛盾性。商人精于商业上的计算,为争利益有时诚信度评价不高,有时缺乏原则性,凡是跟他们打过交道的国人无不对此吐槽,对于讲究商业规则、注重诚信的贸易伙伴来说,颇为头疼。(当然,类比我国改革开放前也有不少特点,所以如果对于伊朗来说制裁的解除或放松算是改革开放的话,也许过一段时间局面会有改观——虽然我不太乐观)&br&&br&很多人拿我国的改革开放来类比,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隔离到融合的过程,伴随经济上的开放而来的是政治上、文化上的变化,对伊朗而言当然不会只有益处而没有害处。即使核谈判达成一揽子协议和计划,“伊朗式改革开放”也是一个漫长而存在诸多障碍的过程。自从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伊朗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两伊战争使得经济发展倒退几十年以来,在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乐观也还太早。&br&&br&对于波斯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伊朗如果确如期待的那样实现了“改革开放”,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发展。至少目前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且贸易额每年递增,中国产品早已进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伊朗市场,而伊朗的资源也已经大量进入中国,双方各取所需。很多贸易的限制会随着制裁的接触/放松而得到缓解,对于从事中伊间开发、贸易业务的行业来说,不啻为利好消息,当然也会伴随着新的竞争,不过相信在伊朗有根基的中国企业能够应对新的局面。规模的扩大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才,所以只要愿意在这方面发展的,机会肯定会有,而且只多不少吧。
谢邀。就在伊朗国内和外界对核问题谈判终于露出希望迹象表示欢迎期待的时候,大家都在猜测这个与美国交恶几十年的国家是不是会迎来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和9·11以来的重大的转机。从各种角度看,制裁的解除哪怕是放松都对伊朗这个国家的前景是利好消息,但…
预留个位置先写一点想到的,然后慢慢整理。&br&先推测一下题主所说的“不错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以伊朗电影来看,基本上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至今在国际上获得过著名大奖的作品,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2013)、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樱桃的滋味》(1997)、柏林金熊最佳影片《一次别离》、《关于艾利》(2009)、威尼斯金狮最佳影片《生命的圆圈》(2000)(具体年份有待核实),以及一系列没有获得这几大电影节最佳影片但拿下过单项奖的作品(数量至少翻倍),还有不少其他大小电影节拿奖的影片。但除了《一次别离》等几部有限的作品,看过或者听说过其他影片的影迷恐怕并不多。但此期间中国电影不也拿了同类的奖好几个么?没有具体统计,数量上应该跟伊朗电影在同一个数量级,甚至总量可能超过。那为什么不说中国电影同样也出产“不错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呢?原题的意思难道不是说,在如此严格的文化管制下,为什么伊朗电影比中国电影更能出产此类影片?这是个伪命题,且不说两个国家在电影乃至文化上的策略不同,两国电影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轨迹迥异,光以数量来判断质量,恐怕很容易走偏。&br&&br&预留位置
预留个位置先写一点想到的,然后慢慢整理。先推测一下题主所说的“不错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以伊朗电影来看,基本上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至今在国际上获得过著名大奖的作品,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2013)、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樱桃的滋…
当年在那边交流学习的一阵子买了一些数码周刊和IT报纸,一方面增加词汇量和练习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观察一些该国的网站,记下来的一些网站(各种类型),翻出来试了一些,有些已经关闭,很多从国内不太容易 访问,可能需要翻墙。在国内不翻墙上这些的一大特点就是:登陆慢……&br&(由于无法正常显示波斯语文字的原因,以下链接中的 . 用 * 代替):&br&www*persianblog*com,波斯语博客网站,以前曾经非常流行(不是号称伊朗人均博客数量很不少么),推特之类的微博网站兴起之后不知道有没有替代品。当年我也在上面开了一个博客,但更了几篇之后就弃了……&br&blogfa*com,与上述网站差不多的博客网站,最近似乎在搬服务器中硬件受损,所以无法正常登陆,官方贴出了致歉公告并承诺尽快修复;&br&ketab*ir,这个应该是伊朗国内的书籍电商网站,从后缀就可以看出来;&br&www*honar*ac*ir,文化艺术院网站,官方的内容;&br&www*farsnews*com,官方的法尔斯通讯社官网;&br&irna.ir,官方的伊朗通讯社网站(类似于新华网);&br&&a href=&///?target=http%3A//kayhan.ir/f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ayhan*ir&i class=&icon-external&&&/i&&/a&,《世界报》网站,算是纸媒的电子版;&br&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媒体类网站,可以从以上部分媒体网站的友链中找到。&br&&a href=&///?target=https%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ia2 - Iranian Music and Entertainment&i class=&icon-external&&&/i&&/a&,这个是北美波斯语网站,在美国的伊朗人开设的娱乐音乐网站,可以找到一些与伊朗国内完全不同的内容~&br&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北美的伊朗人很活跃开放,有自己的电视台、网站和各种出版物以及社区组织,风格嘛就是美式文化波斯语Remix版。而在伊朗国内,由于各种限制和大家都理解的原因,要想接触流行文化和前沿信息,靠这种途径获得的比较方便,于是各种D版音像和私装卫星设备在那里比较流行,上网的话人们更喜欢用Yahoo、Youtube之类的网站(很多也是翻墙)。对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国际大牌网站都有对应的国内同类型网站可替代或满足日常需求,而就我在伊朗的那段时间的感觉,伊朗国内的网络行业(包括电商)还不是发展得很快(可能近几年有所变化)。
当年在那边交流学习的一阵子买了一些数码周刊和IT报纸,一方面增加词汇量和练习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观察一些该国的网站,记下来的一些网站(各种类型),翻出来试了一些,有些已经关闭,很多从国内不太容易 访问,可能需要翻墙。在国内不翻墙上这些的一大…
谢邀。&br&其实跟中国人在美国读完PhD然后任教于美国的学校没有太大的区别。&br&伊朗和美国的关系,自伊斯兰革命后被认为是很僵,但学术上从伊朗到美国的人才流动一直都没有停滞。把时间推回到伊斯兰革命前,美伊关系还在密切时期,这样的交流更加频繁。&br&在美国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伊朗人似乎可以分为几类:一种是伊斯兰革命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赴美学习发展的上一辈伊朗人,从小接受过西化教育;一种是伊斯兰革命前后受环境恶化影响放弃在伊朗国内生活移民美国的伊朗人,在国内完成了基础教育;一种是伊斯兰革命后成长于伊斯兰共和国的学术人才(大致相当于七零后甚至八零后,比如去年的菲尔兹奖得主Maryam Mirzakhani)。这几种类型的伊朗教授,其背景、思想都不太一样,但绕不开的是对伊斯兰革命和伊斯兰政权所持的意见和看法。当然,没有必要站队。有很多就定居入美国籍,也有不少会选择回到伊朗国内继续教学研究。客观环境很不同,从事教育事业的条件和待遇也千差万别,完全看个人的选择。&br&虽然没有直接跟在美国大学的伊朗教授接触,但在伊朗接触过不少从美国回国的大学老师,其中还有几位女士,科研和教学能力都值得称道。跟伊朗国内的教师们相比,可能是接触面更广的关系,思想更为开放(当然,在课堂上这样的公开场合不会有很激烈的言论),视野更开阔一些。&br&由于专业的缘故,主要接触的还是文科类教师,伊朗学领域的居多一些。但其实在理工类领域也有不少伊朗的学者教授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一点跟我国赴美的人才发展前景有点类似。
谢邀。其实跟中国人在美国读完PhD然后任教于美国的学校没有太大的区别。伊朗和美国的关系,自伊斯兰革命后被认为是很僵,但学术上从伊朗到美国的人才流动一直都没有停滞。把时间推回到伊斯兰革命前,美伊关系还在密切时期,这样的交流更加频繁。在美国从事…
先说一下对问题本身的看法:&br&一致认为以“国”来记语言是一种很乱的单位,可能是历来中国人对外语的感觉所致,建议以“种”来作为语言的单位比较好。原因有几个:一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通用不止一种语言,即便官方语言只有一种也可能不是该国所有国民或所有区域都通用,二是很多“国”的官方语言或很多通用语言是同一种,所以若以“国”来记语言,就造成会一种(如英语)就会好几国语言,这算是一种诡辩逻辑么?所以一开始就在问题下面添加了评论。&br&后来又觉得不过瘾,就写了点回答:&br&---------------------以下是原回答-------------&br&按会说这个标准:母语中文(沪语方言),英语流利,专业波斯语,日语日常交流、看片上网基本够用,能说简单的法语、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语(自学中,大概属于《XX语300句》的水平,语音尚可,熟练程度一般)。&br&体会之一:英语是必须掌握的,比较接近的语言要数西/法/意/葡,日语和波斯语之间基本没有相似性(除了SOV的句子结构)。越接近的语言越容易搞混,而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又容易跟所有其他的混在一起,虽然各种语言作为不同的频道能够并存,信号干扰仍然存在;跨度大的语言之间的干扰就相对少很多,一般不太会在说波斯语的时候脑子里蹦出其他语言的内容,除非一时说不上某个单词或表达。&br&体会之二:越学越想学。法语是上学的时候学过一年的二外,中间扔过一段时间,待开始学西语了发现其实要回过头来捡起来也不算难;西语学习一段时间后开始接触意大利语,发现相似性挺高并且更简单一些,再接触了葡萄牙语,又是同样熟悉的感觉,于是都纳入学习的范围。当然,要想精通任何一门语言花的精力和功夫都不是蜻蜓点水就够的,到什么程度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调解掌握,如果不是必须的也不强求。&br&专业是波斯语,于是看到阿拉伯字母写的语言比如阿拉伯语、乌尔都语等都有辨识的冲动,再说不管怎样这几门语言之间都有关联,所以也有学习的念头;一翻土耳其语词典,发现好多词跟波斯、阿拉伯语都基本一样,于是也在搜集资料准备学习一下,起码学到西/法/意/葡的程度。&br&塔吉克语基本可以说是用西里尔字母拼写的波斯语,虽然不用从头学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语法,但也算是学习的目标之一……&br&体会之三:学习的乐趣。没学意大利语之前只知道latte是拿铁咖啡,cuoco是TBBT女一号Penny的姓氏……没学法语之前只知道Dejavu是“似曾相识”,Mayday是呼救信号……没学西语之前只知道Iglesias是姓氏,Casablanca和Sierra Leon是单纯的地名……没学波斯语之前对pistachio和“巴旦木”的词源毫无知晓……很多习以为常的词换一种语言背后的意思就体现出来了,不一定非得有什么重要价值,却给学习增添了很多乐趣。&br&先写这些,想到再补~&br&----------------------------------补充回答分割线--------------------------------&br&补充几点:&br&体会之四:容易跟母语者拉近距离。记得《世界语言博览》的作者支顺福在书中讲到,自己去德国住旅店用英语跟店主交流,结果可能是一开始不够顺畅对方不是很热情,待到著者讲起并不熟练的德语,对方马上态度一转,像是遇到了老朋友(记得不一定准确,大致情节如此)。在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者交流中,虽然大家可能都能熟练运用英语,但如果能够以一方的母语交流,哪怕有错误不够熟练,效果绝对要比单纯的第三方语言来得好。&br&体会之五:对不同文化理解更多。语言是工具,文化背景融入在语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语言中都存在敬语的用法,而日语中除了敬语还有自谦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日本人注重礼仪的话,会不会更容易些?波斯语从阿拉伯语借用的很多宗教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对理解宗教文化特别是伊斯兰教来说是很好的门径;学法语会对名词、形容词的性、数配合有较多理解,是不是更能体会“法语是严谨的语言”这一现象?&br&&br&补充一点有意思的经历:&br&当年在留学的时候,走在德黑兰的大街上,会有好事的伊朗人用波斯语或者英语迎上来问是不是日本人,礼貌地用波斯语回答:哥是中国人,会引来啧啧称赞声,就跟老早在国内街头有老外讲中文会引人侧目差不多感觉。偶尔也有当地人直接用日语问的,估计是会日语的主,这时突然想逗他一下,于是用日语回答对方:非也,我是中国人,趁对方愣神之际再用波斯语问他日语是哪里学的,结果那哥们十秒钟都没反应过来该怎么回答。
先说一下对问题本身的看法:一致认为以“国”来记语言是一种很乱的单位,可能是历来中国人对外语的感觉所致,建议以“种”来作为语言的单位比较好。原因有几个:一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通用不止一种语言,即便官方语言只有一种也可能不是该国所有国民或所有区域…
最近看了一部《谋杀绿脚趾》,科恩兄弟作品,非常不错。
最近看了一部《谋杀绿脚趾》,科恩兄弟作品,非常不错。
说说跨国的吧。&br&学的是小语种专业,本科魔都,研究生帝都。从本科高年级开始可以接点翻译的活,商贸会晤、旅游团陪同,大型活动等等,口译笔译都有,也积累了一点经验。到了研一,基本就靠接业余翻译自给自足了。&br&某次陪一个旅游团游帝都,来的客人有商人、大学老师、医生等,属于我带过的团里层次还不错的。其中有一位影视制片人跟我聊得挺投机,临别递给我一张名片说要是我啥时去他们国家可以联系他。&br&研二时走公派去该国交流学习,趁着课余也拜访了各位以前接触过的旅行团和翻译过的朋友,包括那位制片人。聊天中他表示当时在筹拍一部航海题材的影片,剧情涉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当时没太在意。回国几年后,有机会在魔都电影节上担任该国代表团的陪同翻译,那次有两部影片参加展映,来的是官员和导演(在该国国内有不错的知名度)。等看了影片才知道,原来其中一部就是几年前那位制片人跟我提过的航海题材作品,还真来中国拍了外景,字幕里制片人的名字也是同一人。跟导演提到我认识制片人时,他也觉得这缘份真不浅。&br&也就是说,我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分别遇见了同一部外国影片的制片人和导演,没有跟他们的工作有过交集,却都成了朋友。&br&虽然学本专业的人较少,这种巧合或许也是很难得的。
说说跨国的吧。学的是小语种专业,本科魔都,研究生帝都。从本科高年级开始可以接点翻译的活,商贸会晤、旅游团陪同,大型活动等等,口译笔译都有,也积累了一点经验。到了研一,基本就靠接业余翻译自给自足了。某次陪一个旅游团游帝都,来的客人有商人、大…
学的第一句谚语:Petit à petit , l'oiseau fait son nid.&br&语音有节奏感和韵律,听起来不错,&br&可以译成很多不同的含义,当初老师说的是两个成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学的第一句谚语:Petit à petit , l'oiseau fait son nid.语音有节奏感和韵律,听起来不错,可以译成很多不同的含义,当初老师说的是两个成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研究生二年级时参加了的某超大型国际活动(关键词北京2008)半官方宣传片拍摄活动,大致是请多名国际知名导演拍摄以该活动为主题的介绍北京和中国的宣传片。我担任其中一位导演(伊朗)随身翻译,天天跟组,前后一个多月。&br&由于导演是虔诚穆斯林,每次出外景都带着祷告用的毯子和古兰经文等用具。拍摄间隙要我帮他找僻静之所做祷告,一日至少三次(穆斯林一日五次,晨礼和晚礼就在酒店房间解决)。可外景地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于是我先后帮他找到过北海公园某假山背后空地,建外SOHO某网球场角落,中关村某广场花园一角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在鼓楼售票处后面一间不怎么宽敞的门卫室里。估计围观者会被这种特色行动给逗到。&br&导演每次都仔细问清西南方向(麦加的方向),认真铺好毯子,一个人念念有词地三跪九叩,这才心神安定地继续开工。我一般像警卫一样站岗放哨以免他人打挠。幸好时间不长,每次前后七八分钟,不然整个剧组(有时拍大场景得有上百号人)都得等。&br&一开始觉着挺好笑,虽然也接触过很虔诚的教徒,但在国外还能坚持的真心少。渐渐地陪着陪着,也能感觉到导演的信仰之坚定,对工作和他人的诚心令人敬佩。&br&&br&---------补充一件同一个活动中的趣事--------&br&&br&虔诚穆斯林当然讲究饮食,在国内除了各种中东菜也就是清真馆子和部分洋快餐能吃。所以剧组为导演准备伙食也是颇费心思,一来不能重复率太高,否则吃腻了影响食欲进而影响工作状态,二来口味不宜太重,不然一旦水土不服生个病什么的太麻烦。&br&好在北京的清真菜和外国特别是中东馆子一应俱全,那段时间吃得不赖,什么烤肉季,东来顺,阿凡提,土耳其,阿拉伯,伊朗(导演本国)菜吃了个遍,出外景还有外卖的送到现场。&br&最有意思的是某天在天安门广场拍大场面外景,连剧组带群演几百号人,大摇臂十七米长(俯拍),围观者不计其数。中午饭点休息时间,特意就地围起一片区域搭了个饭桌,我就陪着导演组在天安门广场露天享用起了烤肉季的外卖,一边坐着吃肉夹馍一边看着长安街车水马龙,顺便被围观,这经历太难得了~
研究生二年级时参加了的某超大型国际活动(关键词北京2008)半官方宣传片拍摄活动,大致是请多名国际知名导演拍摄以该活动为主题的介绍北京和中国的宣传片。我担任其中一位导演(伊朗)随身翻译,天天跟组,前后一个多月。由于导演是虔诚穆斯林,每次出外景…
谢邀。&br&首先,“朋友”在任何语言中的意思都是相当的,不同语境下可能有引申义。但其本意是基本固定的。所以,问题的提法让人觉得有点奇怪。&br&其次,在特定的语言中,朋友的念法不同,但所指一般都相似,如果是修辞则另当别论。&br&波斯语“朋友”的常用词大致有:&br&&img src=&/4d850d97ec201fec6fd1cc_b.jpg& data-rawwidth=&93& data-rawheight=&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3&&读音= /du:st/&br&&img src=&/aa39fbd6c7a0b9086f0dbde_b.jpg& data-rawwidth=&61& data-rawheight=&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1&&读音=/ya:r/&br&(其中a:发音接近英语单词all,r发大舌颤音)&br&均指朋友、伙伴,本意没有“上帝”(在伊朗的语境下,“上帝”要么称“安拉”(Allah)要么称“胡达”(Khoda)。&br&或许不乏有人将其引申出更高层次的含义,为了说明待朋友如上帝之类的意思,但现实中伊朗人不这么用这个单词,也极少会这么认为。&br&书上读到的如果不是杜撰,也可能是道听途说,印度和伊朗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谢邀。首先,“朋友”在任何语言中的意思都是相当的,不同语境下可能有引申义。但其本意是基本固定的。所以,问题的提法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其次,在特定的语言中,朋友的念法不同,但所指一般都相似,如果是修辞则另当别论。波斯语“朋友”的常用词大致有:…
参见回答:&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怎样评价伊朗伊斯兰革命?&/a&&br&与其说是触犯了宗教利益,不如说是激进不切实际又过于世俗化的社会改革触及底层人民利益&br&王权统治脱离民众又滋生腐败,被宗教抓住了机会而被推翻。封建王朝的败亡往往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总可以找到类似的因素或似曾相识的影子。伊斯兰革命的特点,应该说是宗教在与世俗的对峙中占据了主导。&br&当然,对这一历史事件或者说转折的解读实在是太多,对于根源和起因亦是众说纷纭。任何答案都只能代表部分的观点或见解。
参见回答:与其说是触犯了宗教利益,不如说是激进不切实际又过于世俗化的社会改革触及底层人民利益王权统治脱离民众又滋生腐败,被宗教抓住了机会而被推翻。封建王朝的败亡往往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总可以找到类似的因素或似曾…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斯王子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