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世界 告密者 电视剧怎么做

刺客信条启示录盗贼公会第一个任务怎么做_百度知道
刺客信条启示录盗贼公会第一个任务怎么做
然后提示开鹰眼找那个告密者,任何攻击貌似都没用,让小偷去引开他们,但是那个告密者打开箱子拿了东西就跑就是4个守卫站在一个盒子周围。但跟着他跑出去就会出小地图的那一圈绿色的范围,然后任务就失败了
你需要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暗杀掉那家伙(周围会刷新两伙盗贼额我记得启示录盗贼任务第一个是.跟踪告密者4.告密者会被某人杀掉5.开鹰眼找出告密者3.用盗贼引走守卫2:1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好像是可以杀掉的(你百分百确定任何攻击都没用了?),但是要在他跑出绿色范围之前,要想完全同步就得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干掉他
具体步骤,锁定箱子让小偷引开守卫,再让小偷拿走箱子,然后找出再跟踪那个告密者,有不懂得还可以问
跑到旁边把他扑到的吧
我很久没玩了 但是 好像就是
我去游戏温习下
等等帮你补充回答。
就一个字,追
刺客信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李登辉如何成为台湾在大陆间谍案“告密者”?
12:37:59 & &
蒋介石接见“军情局”人员(资料图)
蒋介石(资料图)
&&&& 神秘&军情局&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他提出了&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日,蒋介石在台湾广播电台发表《为撤退舟山、海南国军告大陆同胞书》,对&反攻大陆&的规划,提到:&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同时招募大批特工人员,组织他们&打回老家去&。处于敌对时期的两岸,由此成为最活跃的情报战场之一。
&&&&在台湾众多情报机构中,&军事情报局&是派遣间谍的主力。&军情局&前身是蒋介石统治时期大名鼎鼎的&军委会调查统计局&(军统),这个诞生于北伐战争时期由戴笠领导的特务组织。
&&&&1946年,&军统局&改名为&国防部保密局&,后变身为&国防部第二厅&。1954年台湾当局对情报部门进行调整时,又将其名称改为&国防部情报局&。1985年,&国防部情报局&与&国防部特勤室&合并为现在的&军事情报局&。
&&&&&军情局&下设七个处、一个&情报研究中心&和一个&秘密交通中心&,其活动主要是收集大陆政治、军事情报,情况需要时还可以策划破坏、暗杀,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袭击、骚扰、心战等活动。除此之外,台湾&军情局&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适时在大陆建立和发展&敌后武力&,对大陆军队进行策反和军事&攻心&,配合台军的战略性行动等。直至今日,&军情局&仍是对大陆情报工作的首要部门,几十年来大陆的台谍事件,几乎都与其有关。
刘连昆,解放军少将,台湾间谍(资料图)
&&&&上世纪50~70年代,台湾情报机关对大陆的工作重点是&政治颠覆,内部策反,敌后游击&,暗杀、爆炸等暴力手段成了其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军情局&大量招募情报人员,多次策划刺杀中共领导人的大案。
&&&&1955年,台湾&国防部情报局&(&军情局&前身)由毛人凤坐镇,组织策划了企图谋杀周恩来总理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事件,周总理和中国代表团因临时改变路线,才幸免于难。事后,台湾当局极力否认策划爆炸事件。但40年后,当年参与并策划该事件的原国民党&保密局&退役少将谷正文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公开承认,该事件的确是国民党特务买通香港启德机场清洁工安放了炸弹。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军情局&还通过空投或迂回方式派遣间谍潜入大陆从事&敌后工作&。他们利用广播电台,昼夜不停地向大陆广播,煽惑群众,指挥潜伏特务和策动残余反革命分子进行暴乱等破坏活动,准备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游击走廊&。
&&&&除了在沿海地区袭扰外, 台湾情报部门也派遣特务深入大陆进行间谍活动。1964 年10 月, 大陆试爆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后,&国防部情报局&立即派遣多名特工从香港潜入内地,展开&神斧行动&,刺探原子弹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台湾经过&肃清匪谍&的白色恐怖运动,抓捕和处决了他们所说的&大量共谍&;如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密使一号&吴石就因此被捕牺牲。
1987年国安部门缴获的台湾间谍在大陆进行恐怖活动的部分罪证,包括发报机2部、手枪4支、子弹100余发,以及其它特务器材、指令、经费等。
&&&&兼职的&编外间谍&
&&&&台湾向大陆派遣间谍人数不少,但暴力突击行动收效甚微。丁渝洲在自己的回忆录中透露,&这一行动终因&同志'受损太多&,至上世纪70年代末戛然而止。但是,&军情局&派遣情报员赴大陆搜集情报的工作并未停止。
&&&&日,人民日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持续21年的金门炮击也在这一天停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增多,台湾&军情局&亦不失时机地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其工作重心由暗杀等转为&心战、策反、煽动&。光在1985年,大陆截获台湾情报部门从香港、日本、美国寄到大陆院校的&心战&宣传品就达600多件。
&&&&外围谍报人员被吸收进&军情局&并源源不断地派赴大陆,他们或以参观、旅游、探亲的名义短期搜罗情报,或以商人身份出入大陆,表面从事商业活动,实则从事间谍行动。
&&&&这些谍报人员往往不是&军情局&编制内间谍,也没有经过专业的情报训练,台湾前情报部门副处长陈虎门在接受《深圳卫视》采访时说,当时工作人员广泛地从士农工商中选择,&只要有意愿肯冒险,肯为台湾做事就行&。
&&&&实际上,一些人是&被迫&成为台湾间谍的。谷正文就曾在台湾杂志《独家报道》上爆料,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是台湾国民党&国家安全局&的秘密情报工作人员,隶属于&台湾国家安全局&第三处。当年,15岁的邓丽君因需要去新加坡演出向台湾有关部门提出出境申请,但台当局以批准出境演出为交换条件,要求她进行情报工作。
&&&&《国际先驱导报》曾报道,香港商人姜建国也是在&军情局&的威逼利诱下成为兼职&间谍&的。1985年5月,他从大陆购买一批蚕丝运到台湾,却被台湾当局扣押,对方以此要挟他为&军情局&服务。
&&&&急于拿回货物的姜建国&稀里糊涂&就成了&军情局&特工。经过一周的突击培训后,他正式开始了间谍生涯。但仅过了一年,他便被大陆国安部门抓获而锒铛入狱。
&&&&像姜建国这样的&门外汉&间谍不是个例。2003年~2005年,在大陆&失事&的情报员,有些就是像他这样的&编外间谍&。这些&编外人员&可以随时被牺牲掉,在台湾情报人员的名单上,也几乎不会被提起。
&&&&重创台湾间谍网
&&&&两岸关系紧张时期往往也是台湾间谍的活跃时期。有趣的是,大陆对台湾间谍网络的重创恰恰源自台湾地区领导人自己的&泄密&。
&&&&1995年至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大陆对台军演,据新华网报道,为了&安慰&岛内居民,炫耀说&大陆所发的导弹不是实弹,而是空包弹&。
&&&&这一&空包弹&的言论,引起了我安全部门的高度警惕,由此顺藤摸瓜地揪出潜伏多年的解放军大校邵正宗和少将刘连昆。
&&&&刘连昆案发前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策反刘连昆是台湾&军情局&最重要的项目,代号&少康专案&,该方案曾被曾任台湾&军情局&局长的丁渝洲称为&军情局&的&镇山之宝&。通过一位&台商&间谍张志鹏,台&军情局&将邵正宗策反,随后又将刘连昆拉入该组织,向台湾提供了重要情报。
&&&&在该间谍案中侥幸漏网的台湾间谍张志鹏逃回台湾后,声泪俱下地斥责李登辉一句话害得间谍组织&全军覆没&,并表示要控告李登辉。但这次状告李登辉最终不了了之。张志鹏向台湾安全部门提出一亿新台币的赔偿要求,也遭拒绝。
&&&&同样的乌龙事件在2003年再度上演,使得台湾在大陆的间谍系统损失殆尽。
&&&&为求胜选连任,推动导弹&公投&,在高雄&扁友会&成立大会上得意地指出,大陆在沿海600公里范围内部署了496枚导弹,其中在江西乐平、江西赣县和广东梅州各部署96枚,福建永安144枚,福建仙游64枚,且部署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
&&&&陈水扁如此&精确&的情报立即引起了大陆安全部门警觉。他们很快锁定了一批行动诡秘、出入异常的&台商&。半月之后,安全部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36名涉案间谍,将&军情局&上校李运溥建立的间谍网连根拔起,另一名解放军少将刘广智也因涉案其中被捕。刘连昆、刘广智&二刘&台谍案,也被视为建国以来军队最严重的间谍案。
&&&& &被死亡&的谍报人员
&&&&据《环球时报》报道,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守台湾至今,从早年的&神斧行动&、&班超行动&、&光武行动&、&三民行动&、&海狼行动&、&长风行动&,到近年的&威远行动&和&定远行动&等秘密情报行动中,总计有3000多名台湾特务&以身殉职&。
&&&&但如果把大陆涉案人员及被捕关押的间谍计算在内, 人数不止这些。&究竟有多少人,两岸均未公布数字&。
&&&&由于情报人员大都是单线联系,一旦失事,很难进行统计。丁渝洲在其回忆录中透露,半个多世纪以来,因失手被捕、死亡、失踪的台湾谍报人员,多达1.9万余人。
&&&&这些间谍往往没有&名分&,这也意味着,如果他们因在大陆从事间谍活动被曝光,他们并不能获得台湾当局的保护。即使有些人侥幸存活并历经艰险返台,也往往受到打击。
&&&&早在1975年,一大批台湾特务被大陆特赦释放,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被台湾当局拒之门外。回到台湾的姜建国本以为会被当作英雄接待,然而,&军情局&只承认他的身份,却没有给他任何补偿。
&&&&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特务》中有一段间谍岳正武的故事。1992年回到台湾的间谍岳正武,也有着相似的经历。1960年他和其他4人由&中美联合情报中心&派遣空投到青藏高原,进行情报搜集。然而他既没有得到台湾的俸禄,回到台湾后,也没有得到补偿。
&&&& 一些台湾间谍,甚至面临着&被死亡&的困境。
&&&&一些失事被擒的台湾间谍,很快就被台湾当局宣告&死亡&。即使有一天,这些&起死回生&的人重新在社会出现,他们也不会被台湾军情部门接纳和承认。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台前&立委&林正杰的父亲林坤荣1956年在大陆从事间谍工作被擒入狱。但当林坤荣还在广州受审时,他的妻儿已接到了他的死讯。日,蒋介石和陈诚签发了1265号旌忠状,他的名字,进了忠烈祠。
&&&&1980年前后,被特赦的林坤荣辗转回到台湾后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烈士&,台湾当局对他的家人不闻不问,家中妻小过着艰难的生活。
&&&&同样被&牺牲&的还有因在大陆从事间谍活动被判处无期的台湾间谍李俊敏,当其在大陆被释放,&死而复生&准备返台时, 却遭到当局种种刁难。
&&&&一些遭遇不公的间谍们愤而选择了抗争。3月12日,台湾《联合报》报道,台北地院判决国民党赔偿17名台湾特工280多万美元。20多年前,这些特工被派到大陆搜集情报时,国民党曾有&失事&补偿承诺;结果被捕、出狱后却得不到任何赔偿和抚恤。他们写信给国民党领导人,也一直没下文。他们便将国民党告上法庭。
&&&& 台海谍战之变
&&&&即使是两岸关系缓和改善的当代,两岸谍战仍在上演,其手段也不再囿于传统方式,计算机网络成为新的必争之地。&网军&尤其是&黑客&成为台湾情报部门的另一股力量。
&&&&2008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监测发现,大陆地区外的木马控制端IP有98230个,其中来自中国台湾的占到65%,高居榜首。
&&&&&网络特务&渐渐成为国安部门监控的重点之一。2008年,国安部门罕见地通过媒体发声,指名道姓地对台湾&军情局&的一名网络间谍李芳荣提出警告,并称&只要缉拿归案,一定严惩不贷&。 此事在媒体透露后得到国台办例行记者会证实。
&&&&30岁不到的李芳荣是台湾&军情局&派驻俄罗斯莫斯科的职业间谍。在俄期间,他利用黑客技术,控制了大陆多个服务器,并通过木马程序大肆实施网络窃密活动。
&&&&据《环球时报》报道,台湾谍报机关还制订了一系列网络专项计划,在全球设立了数十个网络情报工作据点,以大陆周边国家为主阵地,采用狼群战术进行网上窃密和情报渗透。
&&&&此外,台湾间谍会潜伏在一些军事网站和军事论坛上寻找可能提供情报的人员,以期&将他们发展成间谍&。如他们常以某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招驻华代表的名义,向这些人约稿,或让他们提供一些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部资料、原始资料,并许以丰厚薪金等。
&&&&2003年,军事发烧友马培明就是这样&被拉下水&的。他最初只是喜欢在军事论坛上发表评论,后来一名&军情局&间谍以向他约稿为名逐步将其吸收为间谍。
&&&&近几年,两岸交流持续增温。台湾情报部门高层直言,&现在两岸情势这样,大家都不愿意碰这个&。据透露,甚至连台&国安局长&蔡得胜都曾在内部坦言,如有需要未来也&不排斥&到大陆访问。
&&&&据《环球时报》报道,2009年,台湾安全系统传出消息称,目前两岸关系缓和,台&国安&高层因此要求负责统合联系各情治机构的&国安局&调整工作,停止对中国大陆的情报人员布建工作。随后台高层机构出面否认了这一消息。但无论是&国安&情报系统或军方内部,都似乎更强调做好内部保密。
&&&&对大陆的网络黑客入侵,比之前有了降低,2010 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发现的境外木马控制端IP,台湾占到4.8%。
&&&&2010年年底,台湾&军情局&退休人员一行19人,在前&国安局&中将徐炳强、前&军情局&少将黄其梅带队下,组团前往大陆浙江省江山市戴笠故乡参访。这是两岸开放以来台湾情报界正式访问大陆的首例。
&&&&台湾某媒体消息说,一些台湾情报官员说,虽然两岸关系有了缓和,布建仍是取得情报的&非常重要手段&,目前并未收到停止敌后布建的指令。
(责任编辑:CN035)
精彩高清图推荐:当前位置: &
周成林:每个外人都是告密者
12:53:45 &南方都市报 周成林 & &
&&&& 一、每个外人都是告密者
&&&&精英文化圈热议已故或在世文化老人的高级八卦,所谓&卧底&或&告密&,当然是翻旧账。我近年习惯不读报,要靠京穗两位熟人电话之中及时点拨,才略知一二。这两天在读索尔仁尼琴,有句话多少可以应景,语出《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劳改班长告诉小说主人公如何绝境求存,他说三类人在古拉格熬不出头:舔别人盘中的残羹剩饭者,指望医生帮忙者,再有,就是出卖同伴的告密者。但是主人公劳改几年,不尽认同从前班长的话,因为告密者往往熬得出头,只不过,告密者救自己,是以别人的鲜血为代价。
&&&&有关斯大林时代的恐怖尤其古拉格,这些年我也读过几本好书,除了索尔仁尼琴,还有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萨拉莫夫(Varlam Shalamov)那本《科雷马故事集》,又有Anne Applebaum荣获普利策奖的《古拉格史》(Gulag:A History of the Soviet Camps)。但是《耳语者》与众不同,这本详实之作将近七百页,建基于大量日记、档案与访谈,酝酿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书于2007年,重点不在古拉格,更不聚焦已为人知的名流遭遇或政治内幕,用作者的话说,《耳语者》是想深入探究苏联小民在斯大林治下如何生活:他们究竟想些什么?他们感觉如何?如我从前看过的一部精彩电影《东方西方》(Est-Ouest):这些苏联小民住在缺少私人空间的挤迫公寓,几户人家共享一套房屋,几乎所有谈话都是隔墙有耳,稍一失言,就会招来灭顶之灾。所以,他们只能过上双重生活,伪装自己,不单对危险邻居,甚至向子女隐瞒政治观点、家族渊源、宗教信仰,隐瞒与现行体制相抵触的一切。他们活在恐惧之中,丈夫若与妻子说话,哪怕生活小事,也必须耳语。至于当年那些孩子,最好听听他们现在如何回忆:&妈妈常说,每个外人都是告密者。我们害怕邻居,尤其害怕警察。&&有时候,大人要说些事情,然后会告诉我们&隔墙有耳',或是&管好你的舌头',要么别有表示,我们就会明白,他们刚说的话,不想让我们听到。&
&&&&二、告密可捞到实惠,也可整人害人
&&&&正因为每个外人可能都是告密者,所以人人成了耳语者。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究竟有多少告密者?官方统计欠奉。根据估计,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段恐怖高峰期,有数百万&老大哥&在机关、工厂、学校、公寓和公众场所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并向当局揭发或举报同事、朋友和邻居。《耳语者》引述一位高级警官所说,每五名苏联机关工作者,就有一名告密者。另据声称,苏联主要城市的成年公民,经常向当局打小报告的卧底占了5%(但普遍认为这个比例还要高)。因为城市不同,监视程度也有区别。再据前秘密警察所言,在莫斯科,六到七户人家就有一名告密者;而在基辅东面的哈尔科夫,84万居民只有50名卧底。说完两个极端数据,再来看看中间值,或许更有代表:1938年,伏尔加河畔的古比雪夫城人口40万,告密者大约一千。不过,以上数据只代表记录在案的告密者,并不包括数百万可靠群众,即工厂和机关工作者、学生积极分子、看更、门房等等,更不包括每天都有的自发检举,因为人人知道,忠诚的苏联公民应该提高警惕。
&&&&告密者大致可分两类:自愿者与被迫者。前者告密,要么想捞点实惠(换取钱财、工作、房屋、特别配给乃至免于下狱),要么出于政治信仰,或是借告密来整人害人。至于后者,或被秘密警察胁迫,或想通过告密来帮助被捕亲人,也让自己免于迫害。1937年,高尔基地区一名乡村医生拒绝为老友的情妇堕胎(堕胎当时并不合法),这位老友恰好就在该区内务人民委员会任职,为了报复,他指使几名告密者检举医生是&反革命&,还给医生的妻子扣上一顶大帽,说她在当地医院杀害一名工人,结果,这对夫妇双双入狱。工程师尼古拉的父亲是名教士,1937年被当局处决,但是尼古拉觉得自己学有专长,应该不会下狱,直到有天,某人看上他的妻子,不幸的尼古拉最终难逃厄运,被&情敌&揭发,成了&人民敌人&。
&&&&下级官员检举上司也属家常便饭,成千上万小官员因此爬上高位。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有位老兄名叫伊万&米亚钦,1937年2月至12月,被他检举的阿塞拜疆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下14位,而伊万老兄当然春风得意。说到这里,不妨将告密者得到的部分实惠形象化:一套公寓因为主人被捕腾空,接踵而来的新主人多半是内务人民委员会官员,或是其他可靠群众,如机关工作者和小车司机。毫无疑问,这些新主人之中,就有检举旧主人的告密者。伊万&马里京是列宁格勒以北某地的工程师。马里京很有才干,在厂内亦受人尊敬。他和妻子还有两个孩子住在郊外一幢大木屋,房子是他自己盖的。但是,一位同事出于嫉妒把他告发,说马里京利用这幢木屋跟芬兰人秘密接头。不过,幕后策划者却是内务人民委员会几位官员,他们强迫马里京以七千卢布贱卖这所房子(新近估价将近50万),否则就要逮捕他的妻子。马里京最后还是被枪决,他的家人被扫地出门,而房子则落入内务人民委员会官员之手,这些官员的后人至今住在里面。
&&&&&三、六亲不认的&少年英雄&
&&&&说起告密怎能漏过&少年英雄&巴甫里克。日,西伯利亚西部某个偏远贫穷乡村,15岁的巴甫里克&莫洛佐夫和9岁的弟弟死在森林之中。兄弟俩是被人用刀刺死的,而凶手是莫洛佐夫家的亲友。根据官方宣传,巴甫里克是位英勇的少先队员,因为检举自己的富农老爸,所以招来杀身之祸。然而实情复杂得多,巴甫里克根本不是少先队员(村里并无少先队组织),他只是一名&要求进步&的少年,经常向警察告发邻居。身为长子,巴甫里克怨恨做过三届村苏维埃主席的父亲,因为父亲抛下家人与另一女人同居。1931年11月,巴甫里克向当局检举了父亲的&罪行&(大概因为父亲同情富农,反对成立集体农庄)。审判就在村中学校举行。根据官方报道,父亲在庭上向儿子吼道:&我是你父亲啊。&但是儿子告诉法官:&是的,他曾是我父亲,但我不再觉得他是我父亲。我的行为不是作为一个儿子,而是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巴甫里克的父亲被判劳改,后遭枪决。
&&&&巴甫里克兄弟的死因扑朔迷离(检举父亲之后,他更大胆,积极揭发村民私藏谷物或攻击集体农庄的&反动言论&,而他9岁的弟弟亦成了一名小线人)。家中亲友是否预谋杀人,虽然确凿证据欠奉,当局还是成功挖出一个&莫洛佐夫富农集团&。1932年11月,&富农集团&五名成员受审:巴甫里克的叔父和教父(所谓谋杀的策划者),他的祖父和他的表兄(所谓谋杀的执行者),还有他的祖母(所谓将兄弟俩诱进树林)。除了叔父不知怎么逃过一劫,其他四人全被处决。
&&&&1933年秋,巴甫里克成了举国皆知的少年英雄,歌颂巴甫里克的故事、传记、诗歌、戏剧、电影和歌曲蔚为大观。高尔基呼吁为少年烈士树碑,因为巴甫里克懂得,就算某人与你血浓于水,他一样可能成为你的精神敌人,而这样的人不应该放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巴甫里克的人气指数高峰期,你要是想做一名真正的苏联少先队员,那你就得用检举亲友的无私行为来证明自己。有此大环境,难怪父母只好背着子女咬耳朵,正如一名医生回忆:&我从不对儿子说斯大林的坏话。巴甫里克事件之后,你说什么都害怕说漏嘴,哪怕当着你的儿子,因为他可能在学校无心提起,校方就会报告,而他们会问孩子,&你从哪儿听来的',孩子会说,&爸爸这样说,爸爸总是对的',而不等你知道,你就会有大麻烦。&
&&&&&&四、忏悔者和自豪者
&&&&比起自发告密者,被迫告密者多半&出身不好&,他们更脆弱更无助,也更难抵御秘密警察的诱惑,即通过告密,令自己成为一名有用的苏联公民。对于这类&弱势人群&,内务人民委员会有既定的招募政策,他们常常挑选被捕者的亲友下手。根据某位秘密警察回忆,招聘过程通常如下:譬如,有个女人的丈夫被捕,秘密警察与这个女人的谈话就这样开始:&你是真正的苏联公民吗?&&是的。&&你准备好证明自己吗?人人都说自己是好公民。&&是的,我当然准备好了。&&那就帮助我们吧。我们所求不多。要是留意到任何反苏言行,你就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一周碰一次头。在这之前,你应该写下你留意到的事情,谁说了什么,谁当时在场。就这些。然后我们就知道你真的是位苏联好公民。你要是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会帮助你。你要是被开除或被降职,我们也会帮助你。&
&&&&这样的诱惑很少有人可以抵御,尤其初涉人世想要融入&苏联大家庭&的年轻人。索菲亚17岁就做了告密者。她生于明斯克附近一个波兰贵族家庭,十月革命后,索菲亚的父母转而务农,农业集体化开始,他们一家以富农身份被流放到科米地区。1937年,一家人又回明斯克附近原居地,但索菲亚的父母随后被捕,再被遣送到彼尔姆附近的&特别安置地&。索菲亚决定逃跑。她先是进了一所工厂学校,然后又进乌拉尔附近的某地一所医学院。没人问起她的富农出身,甚至没人问她是否具备合法旅行证件(大概相当于中国从前的单位介绍信)。过了半年,该地内务人民委员会把索菲亚叫去,她以为要进监狱,但人家只是告诉她,她要是不想因为隐瞒出身而被学校开除,就必须为内务人民委员会工作,而她的任务就是跟同学聊起有关政治的话题,然后详尽报告。随后,索菲亚不仅有了合法证件,还从医学院顺利毕业,在彼尔姆从事救护工作,并且嫁给内务人民委员会一位高级官员的公子。回首往事,索菲亚先是毫无悔意,哪怕她知道很多同学因为她的告密而被捕,因为她觉得身为富农女儿要在斯大林时代生存下去,自己当年的举动乃是必要代价。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用索菲亚的话说,当自由来临不再害怕,她决定把一切都告诉自己的孩子和孙辈。
&&&&也有毫无内疚的告密者。跟索菲亚一样,生于1930年的瓦伦狄娜亦是富农女儿,从白俄罗斯一路去到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地区阿巴坎城。瓦伦狄娜13岁才有机会上学识字,她的童年记忆满是饥饿与褴褛衣衫。就算进了学校,瓦伦狄娜仍然受尽歧视,并为自己的出身和父母的贫穷而羞耻,但她努力学习,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希望。瓦伦狄娜相信斯大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她亦坚信党的报刊关于&间谍&和&敌人&的宣传。她后来回忆:&跟斯大林一样,我毫不同情送到古拉格去的那些人。&
&&&&1948年,瓦伦狄娜18岁,她离家出走,进了一所会计学院,然后在萨哈林岛的海军基地找了一份见习会计的工作,并且嫁给一位海军军官。她成了海军基地的可靠职工,并为内务部招募成了线人,专门告发其他海军军官的妻子。她的工作就是跟这些女人拉关系,向上级汇报她们的私人生活和各种言论。她回忆道:&有时侯,我会接近这些女人,请她们帮我做些我可以买到的东西:很多女人靠缝缝织织来打发空闲时间。别的时候,我会跟这些女人交朋友,让她们请我上门喝茶。或者,我会在她们工作的时候拜访。我的上司给我钱来支付这些&订单'(我现在还有很多,主要是些外套和毛衣,都是我的&客户'给我做的)。他也给我钱买茶点,或别的礼物,这样初次接触我就能够对付,并且赢得这些女人的信任。重点在于拉上关系。真的很容易。只有一条规则:在重要谈话开始之前,你得跟某人独处。只有这样,她们才会畅所欲言。&
&&&&瓦伦狄娜做了好几年告密者。她写了数十封告密信,她告发的人随后都被逮捕。与此同时,瓦伦狄娜收入优厚,不仅给年迈父母汇去大宗卢布,还在阿巴坎买了一所房子。1969年,她39岁,就跟丈夫双双退休。当《耳语者》一书相关的研究小组采访瓦伦狄娜,她依然坚持,她的告密乃是被迫,她自己也是牺牲品&&不过,瓦伦狄娜坚信,她告发的那些人真的都是人民敌人,&证据确凿的间谍&,她不觉得有愧,她的确为自己得到的荣誉而自豪,用她的话说,她从事的是&反间谍工作&。
&&&&五、光明的尾巴和淡淡的阴影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米嘉&卡拉马佐夫说:&要是上帝被赶出地表,那我们就会在地下见到他!&黑暗与绝望之中,人性光辉不亦如是,哪怕明灭细弱。既然到处都是告密、背叛和诬陷,既然只能耳语,既然连耳语有时都不可能(日,在拥挤火车上,作家普里什文偶遇某好友,两人坐在一起,都想搭话,却都不敢多言。两小时下来,他俩只有不断重复这样两句话:&是的,米哈依尔&米哈依诺维奇。&&是的,格里奇&依杜阿多维奇。&),那么,胆子够大的人只好冒险写日记,在日记中与自己对话,也向纸上亲人和想象中的朋友倾诉。因为担心随时被捕,普里什文的日记都以细小字体写就,要用放大镜才勉强看得清楚。对他来说,写日记就是确认自己的独立,坚守内心自由,不对自己说假话。1937年12月,叶甫盖尼娅的父母被捕,她开始写日记,在日记中跟消失在古拉格群岛的父母对话。1939年12月,这位列宁格勒技术学院的学生,因为极端孤独(她是所谓人民敌人的女儿,她的同学都不信任她),在日记中写道:&除了这本沉默的日记,有时侯,我极其渴望找到一位真正的朋友,能够理解我的朋友,我可以与之分享所有痛苦的朋友。&跟叶甫盖尼娅相似,阿卡狄亦渴望与人沟通。当他去听列宁格勒图书馆某个讲座,阿卡狄决定把自己的日记给并非熟识的某位同学看。鉴于他的日记充满反苏言论,阿卡狄的举动既鲁莽又勇敢,但是,正如他在日记中坦白,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孤独,一天一天没有尽头令我虚度人生的孤独&。
&&&&比起上述两位孤独苦闷的少男少女,普里什文相对幸运。1938年12月,他请一位朋友帮他找个秘书,协助他整理日记。但是,普里什文亦意识到,让一个陌生人闯入自己的世界有多危险。几天之后,一名女子前来应聘。要帮这个素不相识的男人整理日记,她同样顾虑重重。她提议工作之前,他俩应该彼此了解。结果,普里什文和这名女子一口气聊了八个小时。他俩堕入情网,并在一年之内结为夫妇。
&&&&限于篇幅,笔者早该知趣收笔。鉴于这篇长文满纸&荒唐&,我自作聪明黏了一条相对光明的尾巴(普里什文的婚恋)。但我不得不多说两句,因为这个尾巴拖了一条淡淡阴影,那是我在最新一期《纽约书评》(The NewYork Review of Books)读到的一篇文章&Putinvs.theTruth&(作者正是写《耳语者》的Orlando Figes)。除了引述2005年俄罗斯一项民意测验,即42%的俄国人,还有60%超过60岁的俄国老人,希望再有一位斯大林式的强人领袖,Figes还提到两则趣闻:最近两年,俄罗斯官方向历史教科书作者颁发指引,其中,对斯大林的总体评价是一个&好&字;另外,在某次访谈中,官方认可的历史教科书一位作者如是说:&我们的目标,是写出第一本这样的教科书,即不将俄国历史看做一系列令人丧气的不幸和错误,而是用来灌输对国家的自豪感。教师必须以这样明确的方式来教授历史,而非给祖国抹污泥。&
精彩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告密者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