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企业,索尼,东芝官网不行了

索尼东芝遭遇滑铁卢的背后:昔日优势已然没落|索尼|日本企业|东芝_家电_新浪科技_新浪网
& 新品发布 &&正文
索尼东芝遭遇滑铁卢的背后:昔日优势已然没落
  近日,一年一度的“索尼破产”传闻又来了。尽管事后索尼在第一时间内辟谣,但2014财年净亏损额将进一步扩大却是难掩的事实。事实上,曾经风光无限好的日企,在近年来都遭遇了各式各样的“滑铁卢”,日本本土成为大多数日系企业最后的退守地。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日本企业的衰退?这一问题众多商学院教授和管理界专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多数专家分析看来,日企长期过度依赖曾经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最大的致命伤。
  曾几何时,日本经营模式的鲜明特点,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成功的保障,帮助日本企业战后的迅速复兴和崛起。但同时也因难以摆脱的内在缺陷,导致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失去的十年”时期。反思和改革日本经营模式的呼声自此不断。
  众多日本企业衰落的案例证明: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无论哪一家企业,无论它曾经创造过怎样的辉煌,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抓住机遇,留给它的生存空间必将越来越逼仄。
  索尼巨轮频频触礁
  在独立运行电器时代,索尼可谓是风光无限,然而微软、英特尔、苹果等一批新兴企业,通过灵活的管理和组织模式迅速崛起,并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索尼追求完美和提前布局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复杂、快速、多变的商业社会里受到很大冲击。
  这已经不是索尼第一次被传破产了。作为横跨数码、家电、生活用品、娱乐领域、金融领域的巨擘,索尼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曾经的索尼创造过神话般的辉煌历史,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如今,却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财年亏损、遭受黑客攻击等,“破产”谣言缠身,风光不再。
  日夜间,网友发布央视新闻频道的视频“截图”,称索尼正式申请破产。事后,索尼中国公司在官方微博作出回应称,索尼宣布破产的谣言让人哭笑不得。然而,破产谣言并未就此消失。去年微软收购诺基亚[微博]时,索尼破产的消息再次被抛出。
  而在近日的索尼发布会上,该公司宣布估计2014财年净亏损额将进一步扩大,由之前估计的500亿日元上升至2300亿日元。同样,索尼宣布高额亏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如果亏损到财年结束成为定局,实际上意味着2008年到2014财务年度的7个财务年度中,索尼未能实现盈利已经有6个财年,仅在2012财务年度实现净利润430亿日元。但随后的2013财务年度,索尼又到达1284亿日元净亏损额。而2014财务年度估计2300亿日元,将成为索尼亏损的新高。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昔日的巨轮触礁呢?
  在独立运行电器时代,索尼可谓是风光无限,然而在进入互联网与数字化产品联网的新时代后,索尼已经落后很多。微软、英特尔、苹果等一批新兴企业,通过灵活的管理和组织模式迅速崛起,并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索尼追求完美和提前布局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复杂、快速、多变的商业社会里受到很大冲击。
  《华尔街日报》曾为此撰文批评,“索尼的核心问题在于,许多让索尼手足无措的新兴产品都需要不同的技术,如硬件、软件、内容及服务。这些技术在索尼内部都是受到严密保护的部门,而要让部门一起合作获取跨领域的成果非常难。”此外,庞大的公司规模,过于复杂及笨重的结构,也分散了索尼的精力和资源。
  近日,索尼召开公司策略会议并公布其中期策略,为今后3年(财年)的公司发展制定计划。索尼决定,自去年拆分电视业务之后,再将视频和音频业务部门拆分,成为自负盈亏的、索尼全资拥有的子公司。并将着手准备其他业务的拆分。但此举能否逆转索尼的命运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日企们的尴尬
  事实上,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的制造企业面临着多重夹击的尴尬:在产业链上游面临美国压榨;在同一级别面临韩国企业竞争;在低端市场上,日本企业还面对着和中国企业的竞争
  而像索尼这样陷入亏损泥潭的日企绝非少数。作为日本制造代表的松下、索尼、东芝、夏普等知名企业都相继出现了经营问题。日,松下关闭了在华的最后一间彩电工厂。尽管松下强调今后还将以贴牌代工的方式在中国销售松下彩电,但其中国加工厂的边缘化已经显现。
  同样失意的还有东芝,从2015年3月起东芝电视将逐步退出海外市场,仅在日本本土制造和销售。今年3月的最后一天,三洋电机将其在日本最后的子公司“三洋鸟取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的所有股权转让给一家投资基金,曾经的家电巨头就此画上句号。
  事实上,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的制造企业面临着多重夹击的尴尬:在产业链上游面临美国压榨;在同一级别面临韩国企业竞争;在低端市场上,日本企业还面对着和中国企业的竞争。
  以手机和电脑产业为例,东芝、索尼等日本电脑品牌被挤出全球前四名,NEC PC业务则被联想集团收购。手机方面,在苹果改写了家庭娱乐终端的时代,谷歌、微软、诺基亚、三星、联想等群雄争霸,同样定位于消费电子行业的韩国三星推出了GALAXY系列手机和电脑,而日本品牌却毫无建树。向来坚固的日本本土市场也正遭到外来品牌的侵蚀。
  昔日优势没落
  在众多管理专家看来,日企的失败原因主要是过于依赖长期以来的成功模式,而它们的最佳管理经验早已被西方公司所效仿甚至超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讨论日本企业管理的语气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强国,它的工厂以惊人的高效率生产着高质量的产品,大量的美国经理人飞越太平洋去丰田和索尼“朝圣”。
  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是当时最畅销的商业书之一,当时最热门的管理时尚是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连续改进和适时制造——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
  然而,日本企业突然陷入困境,不仅仅是因为日本陷入似乎毫无尽头的经济衰退。在众多管理专家看来,它的失败原因主要是,过于依赖长期以来的成功模式,而它们的最佳管理经验早已被西方公司所效仿甚至超越。
  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例,曾经日本产品性价比优势在如今“微利时代”不再是重要原因。由于日本企业集团的生存模式,从材料、生产设备、研发、制造,都由日本企业完成。这种封闭模式可以保证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但在智能设备时代,日本企业的这些优势的边际效用在迅速递减 。
  专家指出,苹果等厂商通过外包,成功降低了制造成本。但日本电子企业集团的封闭性,决定了日本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完全无能为力。日本产品的制造,都优先采购上游的日本产品,这已经成了一种固有的体制,一种没人能改变的体制。带来的问题,是成本的居高不下。
  而另一方面,日本强烈的平等意识也是阻挠创新和突破的绊脚石。
  日本京瓷公司名誉会长、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兼CEO稻盛和夫[微博]此前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便直言不讳道,日本的商业环境非常不利于风险企业的成长,简直就是“枪打出头鸟”的典型。而美国早就形成了寻找风险投资,对“出头鸟”加以培育的环境。投资人自己找到创业者说“我为你提供资金”的做法,在美国很普通。虽然这里面也有想通过企业获利自己赚钱的想法,但美国这种培育“出头鸟”的习惯很强。
  “在日本,风险企业难以成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嫉妒心。”稻盛和夫表示,“我感觉如果年轻创业者获得成功,企业上市,就来挑毛病、拖后腿的倾向在日本很严重。到处都可以看到嫉妒心。日本原本平等意识就很强烈,厌恶‘出头鸟’的倾向非常明显。”
  在稻盛和夫看来,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日本曾经骄傲的数字产业只能走向没落。
  管理层不够多元
  由于“母国中心主义”色彩,在重大决策特别是全球战略方面,企业缺乏多元化经验和见解,僵硬化的管理体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桎梏。“升职空间太小,中高层几乎清一色全是日本人。”在一家位列全球500强的日本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胡林灵最近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抱怨道,“现在我正在筹划跳槽,绝对不会再选日企,因为几乎所有在中国的日企管理模式都是相似的。”
  业内人士也指出,日本企业近年来确实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策略,日本企业管理结构缺乏多元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做得不够。与欧美跨国企业相比,日本跨国企业具有明显的“母国中心主义”色彩,高管成员几乎清一色是日本人。因此,在重大决策特别是全球战略方面,企业缺乏多元化经验和见解,僵硬化的管理体制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桎梏。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J·斯图尔特·布莱克也指出,日本企业虽然已经在美国、欧洲开设工厂,拓展海外市场,却疏于管理层的多样化,管理结构远未全球化。据调查,欧洲公司的高管78%是本土人士,美国大约是82%;而日本企业的高管99%是日本人,日本跨国公司的高层里往往一个外籍人士都没有。
  “这导致公司在作重大决策,特别是拟定全球战略时,没有人能给战略注入与众不同的他国观点。甚至日本企业驻外子公司的高层也多是日本人,公司的直接报告都由日文书写。其实,日企完全可以直接引进外籍管理人才,但至今它们仍没这么做。”J·斯图尔特·布莱克如此指出。
  J·斯图尔特·布莱克作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领导力、战略、变革、全球化、人力资本等,在管理类杂志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在他看来,日本的经验提供了不少值得深思的教训,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企业以及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应该确保领导层的多样化。
  “在同样的教育、文化、语言背景下长大的人会有相似的想法。只有新的与众不同的人才,才能给公司提供新思路。在本国成长、壮大,最终成为成功的出口商,与扩张到海外然后整合全球资源成为一家跨国公司,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J·斯图尔特·布莱克指出,在国内,标准化生产能够帮助公司降低成本,从而以低廉的价格实现出口,进入海外市场。但是标准化在公司的全球扩张中却不太起作用,因为全球各地的人们想要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一样,公司必须调整产品。
  其次,公司在国内管理员工的手段也不适用于其他国家。各国的人各有特质,国内的管理技巧、激励方式不一定会起作用,公司必须因地制宜改变管理风格。
  J·斯图尔特·布莱克借日本单一的管理模式告诫其他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必须积极培养拥有他国背景的领导人。”目前,巴西、印度、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高管依然主要由本土人士担任,很少有外籍员工能进入管理层。因此,为了避免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水土不服,这或许是这些公司当前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雇佣模式存疑
  在经济衰退时期,终身雇佣制的传统和经营思想妨碍了企业通过裁员等手段进行财务改善和组织重构,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和衰退的能力。同样被不少管理学家诟病的还有日本企业几乎经久不变的雇佣模式。日本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克介绍,日本企业一直以来秉承“终身雇佣”价值观。一旦被企业聘为正式员工,日本企业很难一刀裁掉。
  在日本企业发展之前,企业制度当中有三个,当时叫“三大神器”,包括“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有一个就是“企业文化忠诚度”。日本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跟西方企业管理模式当中不太一样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对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对比较好的保障。
  终身雇佣制正是基于“有恒业者方有恒心”的心理,企业创造类似“家”的环境,以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服务于企业持续、稳定经营。最初,这项制度由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随后,该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
  自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开始明显受到市场化和全球化影响,劳动者派遣在日本也发展起来,人员的流动性也开始变大。但是,无论是日本的相关法律,还是企业管理的理念,在延续稳定的劳动关系这一点上都没有变化,企业依然希望保持长期雇佣、排斥人员频繁流动。
  20世纪50年代,年功序列工资制在日本广为流行,实施之初产生的效益显著,特别是最大限度稳定企业雇员,增强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最严重的问题是工资收入不能反映雇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绩效,也不能充分反映职务或岗位特点,使雇员之间缺乏竞争力。
  “这种制度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整个日本经济处于长期停滞的状态,另一方面,整个国际市场的波动对日本国内经济冲击比较大,但是由于很多企业一直保持了这种制度,特别是日本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给劳工比较强的保障,所以作为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要解雇员工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李克如此指出。
  而另一方面,日本公司领导方式的特点是寻求共识。在领导方式上,西方公司更像军队,有明确的命令线,在经理层和其他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日本公司更像村镇公社,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它更强调达成共识和共同决策。
  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理查德·帕斯卡尔和A·阿索斯总结了“7S结构”——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技能(Skills)、人员(Staff)、共享价值观(Sharedvalues)、体制(systems)、和作风(Style)。
  过去,日本企业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们重视软性的“S”——作风、共享价值观、技能和人员,相反地,西方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的“S”上——战略、结构和制度。日本工业的成功促进了人们对软性“S”的关注。
  日本企业的非正式团体和非正式交流是达成共识、制定决策的基础。在日本,员工每天在下班后一起去喝酒是再正常不过的活动,周末员工常常到郊外开“策略会议”,实际上可能一起泡温泉。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曾说,这些非正式团体的活动比强调得更多的禀议书决策制定系统、终身雇佣等对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作用更大。
  然而,在日本跨国公司逐渐由出口产品转向海外投资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那里的日本企业里,日本式的共识型领导方式不再可行。日本企业的共识型领导方式并未被西方企业像精益生产那样效仿,而诸如终身雇佣制等促进员工忠诚度和团队凝聚力的方式则几乎被认为是完全错误的。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指出,“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着僵化和要素流动缓慢的局限性。如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上,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虽有利于员工的稳定和长期发展,但却妨碍了员工之间能力的发挥和竞争,不利于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在经济衰退时期,终身雇佣制的传统和经营思想妨碍了企业通过裁员等手段进行财务改善和组织重构,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和衰退的能力。”
  而对于共识型领导方式,毛蕴诗也指出了其中的弊端:日本企业强调集体决策和意见一致,决策过程缓慢。虽然决策一旦确定,执行较顺利,但却难以适应新经济下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美国企业决策过程迅速,虽然企业内部可能会对决策存在不同意见,但却能对市场环境作出及时的战略反应和调整。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索尼、松下不断没落皆因终身雇佣制?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以及美国先后的经济繁荣,中美先后涌现了一大批的新兴,而作为企业领导者的企业当中,中国曾先后涌现出海尔联想国美华为万达到现在的腾讯阿里巴巴等领导企业,而美国也先后出现了微软、谷歌、苹果、脸谱等领导企业。可以说,正是这一个个不断涌现的充满活力的企业引导了中美经济的繁荣。
  就在中美的企业不断变换的时候,日本企业发展却仍旧死水一潭,领先企业仍旧集中在丰田、本田、日产等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企业当中。
  正因为这样,许多人称,日本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特别是曾作为日本制造代表的索尼、东芝、夏普、松下等知名企业近年来先后陷入亏损泥潭。
  以索尼为例,近日其又召开发布会,宣布预计2014财年净亏损额将较此前预计的500亿日元,将进一步扩大至2300亿日元。这已经不是索尼第一次宣布高额亏损,事实上,若是亏损到财年结束成为定局,意味着2008年到2014财年的七个财年中,索尼有六个财年未能实现盈利,仅在2012财年实现净利润430亿日元。但随后的2013财年,索尼净亏损额又达到1284亿日元。而2014财年预计2300亿日元,将成为索尼亏损的新高。
  据海外媒体报道,由于股票交易量过低,索尼将于8月29日左右从伦敦证券交易所退市。据称,为了维持在伦敦上市,索尼每年需花费9.7万美元。事实上,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富士通、东芝等多家日本公司从伦敦证交所退市。
  而从去年到今年,索尼更是被屡次传出破产的传闻。为了自救,索尼已先后采取了卖掉PC业务、拆分业的举措,未来的索尼寄希望于移动设备和游戏业务。不过,这依然充满极大的不确定性。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在上世纪8、90年代,日系、美系品牌轮流坐庄长时间把持着市场,将维持在高价位、高利润、高档次的层次。直到21世纪开始,台系品牌做大,国货品牌崛起,才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随着日,联想公布最新的电脑销售数字,用0.2%的优势超越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厂商,标志这全球电脑新秩序的诞生。Gartner的数据表格中传递出联想超越惠普的过程,同时也传递出 另外一个信息&&日系品牌已经跌出全球电脑销量前五名。
  在传统的优势领域,日本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80年代征服美国、欧洲的日本家电同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以电视为例,在国内市场中日系品牌的电视早已被国产品牌所超越,TCL、创维、康佳已经远远的将日系品牌甩在身后,只有夏普一家勉强排名第五位。索尼第七,松下第十,东芝更是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面。
  为什么日本的企业如此欠缺活力,评论家认为,这与日本仍在实行的终身雇佣制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关。
  终身雇佣制是由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他表示松下不会开除任何一名员工,让员工可以安心工作。终身雇佣制为日本经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过去时代,终身雇佣制的确大显神威,大大减少了员工因频繁跳槽所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二战后,由于日本经济发展很快,社会普遍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当时日本企业为了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工人&跳槽&,普遍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就是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
  在日本,即使是表现不佳的员工通常也不会被开除,相反,他们会被礼貌地排除在核心之外,被调往乡下的分支机构或动不动就调动岗位或给份闲差直到退休。
  对于一个普通日本人来说,由于有了终身雇佣制的保证和定期加薪,他们将来的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安排贷款买房、准备孩子的教育费用、生老病死也可以依靠国家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各种福利解决。这些使得日本人处在一个非常安心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希望考进一流大学,再进一流企业或者国家机关,从此一生生活无忧,这便是日本人的典型心态。
  这让许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辞职出来创业&&因为辞职意味着你过去积累的所有资历都一笔勾销,一旦失败后果非常严重。
  那么,既然如此,作为已经进入这一年攻序列日本人来说,也算是既得利益阶层了,那么他们对终身雇佣制是不是很满意呢?恰恰相反,他们对这种终身雇佣制根本就不满意。因为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一旦辞职就可能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他在原有的公司却可能根本发挥不出他的能力,
  尽管日本大企业宣布废除终身雇佣制度已有十年之久,人们依然认为终身雇佣制依然存在。就如同如同中国的改革,已经说了三十多年&打破三铁&了,然而在公有经济成分中依然存在着&干部能上不能下,职工能进不能出,工资能涨不能降&的现象一样。
  因此,在日本,你根本找不到类似中国这样创业氛围火热的3W咖啡或者车库咖啡,根本没有人人渴望创业的氛围。
  比如,在当前,当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让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开始处于同一起跑线后,中国公司开发的App开始在美国、日本大肆攻城略地,相比之下,日本公司开发出来的App数量要少得多。
  缺乏创业的热情,导致新兴企业少,自然更难以有新兴企业脱颖而出了。
您看到此篇文章的感 受是....
视 觉 焦 点
图 说 家 电
本 周 热 门 作 者
英国脱欧成为近期国际热点,日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因此将受到牵连
这些定制家电产品大多外形讨巧,在设计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本周热点文章排行
本月热点文章排行
排行文章标题
深度观察室Observation Room
  在国际市场连掀三场并购,美的接下来面临的将是加速收...
马上看新闻
新闻热词产品热词
尽管饱受争议,但格力电器仍然不负众望,完成了1400亿元的...岛国思维,产品跟不上世界潮流,被淘汰是必然的。不过,技术在那里,成品B2C做不好,人家做B2B赚的更多,竞争压力还小,而且生产的零配件你不用不行。不过,上述几家不能一概而论。松下抽身早,这两年已经开始研究智能家居了,电池业务是特斯拉的供应商,过得很滋润。索尼目前主要倚靠游戏、影像、音频业务,手机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电视全球销售量第三,不温不火。前两天熊本地震索尼摄像器件停产,手机厂商都得跟着断货,你说人家不行了?东芝是离药丸不远了,业务分拆的七七八八,只剩下芯片和核电,核电也面临审查或重组,夏普就看郭台铭有没有能力妙手回春了,OLED强势崛起,夏普的小尺寸液晶面板业务吃紧,前途不明朗。老说人家药丸,提出一个问题,知道生产机器的机床都是谁生产的吗?
判断主制造商(或采购商)与供应商的主从关系,主要看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以及产品是否具有“被替代”性。以高端机床为例,且不说中国目前机床发展水平如何,如果日本机床具有垄断地位,中国高端制造业离开了日本机床就无法生存,那么日本机床是主,中国某些高端制造业工是从,日本企业可以依此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反之亦然。中国工业究竟有多少产品离开日本供应商就不行了?专家们经常发表高论,不妨沉下心来做点实事,认为梳理一下。有一句话常听到:美国禁止什么,中国就发展什么,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某些产品是可以被替代的。如禁了超算芯片,中国人自己研发生产。当然,中国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比不上美国,即使将来中国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到最好,所以在某些领域,中国会受制于人。但同样的,在另外一些领域,随着中国技术的进步,也会“制人”。
东芝三菱都是军工企业 家用电子只是副业
嘴巴说不行,双手却很诚实
吃水忘了挖井人!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必属没有前途,永远难以强大的民族!
日本的电子产品是不错,可是尽些年有点看不懂啊!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旗下消费电子业务始终低迷,公司正计划从中国市场撤出。虽然索尼官方已发布公告澄清,表明不会从中国撤退,但综观当下的中国家电市场,日本家电在华的辉煌似乎早已不复存在了。
  从2009年起,日本调转角色,从家电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它一向引以为豪的业也频现危机。
  企业遭遇生存危机
  2008年以来,日本家电企业在电视机产业的亏损是最为严重的。2011财年,净亏304亿日元,预计本财年净亏54亿美元,创10年来新高。日立盈利同比跌96.6%,索尼净亏155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跌84.4%,东芝营业利润同比跌87.8%,NEC上季度亏损194.4亿日元,富士通亏损171.4亿日元。
  此外,东芝将墨西哥厂卖给了仁宝,夏普与富士康相互合作,NECPC也被联想并购,松下的三洋被出售给了海尔……2012年,日本家电的表现依然不佳,就其有着“命根子”之称的彩电产业看来,日本电视产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下滑明显。而在这一年,中国彩电产业的表现甚佳,全面超越日本。2013年,夏普、松下等日本知名企业纷纷爆出“大幅度”、关闭设在上海的组装工厂等消息,企业士气十分低迷。“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的产业发展是有一定生命周期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张莉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生命周期一般是30年~60年,或者是更短的时间,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按生命周期的规律来看,企业需要创新,持续的创新会让企业避免衰落,否则就会被其他企业合并,甚至倒闭。而中国消费者熟知的一些大企业,比如松下、夏普,都是一些老企业,正面临着如何度过生命周期的问题。所以,它们会出现上述提到的并购、裁员等问题。”
  创新和市场挑战企业产品
  提到创新问题,日本的家电产品,特别是一些中低端家电产品近些年确实表现平平。“目前日本国内创新机制不够,相较以往,总体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而日本政府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激活市场的创新力。所以,这也给日本企业带来影响。”张莉说。“另外,国际化家电市场一体化也给日本的产品带来压力,使得产品的流动性增强。比如,现在中国的小家电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就不断提高,因为这些产品经过了二次创新,借鉴了其他发达国家家电领域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更符合人性化的创新。
  最后,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消费者的需求和取向也在转变,比如由于近来中日关系中的一些摩擦,现在青年一代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会体现出强烈的爱国情结,其程度甚至比老一代还要强烈。”“从家电出口来看,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的一些家电企业的产品都给日本企业的产品销售带来区域压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品预测中心主任赵玉敏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而就我国家电市场而言,近几年国内企业的制造能力在不断提升,除了有些尖端的技术仍靠进口,在组装和建设品牌方面的能力基本是足够的。而日本企业的产品制造成本比较高,与中国本土产品相比又不太接地气,消费者越来越回归理性消费,自然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在这方面,我国的家电产品优势凸显。”责任编辑:李群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您可能还会关注的
官方微信开通
家电微商城
家电采购通
供应商服务:
采购商服务:
?[专题]?[专题]?[专题]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芝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